本书如果直译,应为“良好的心智:你从未拥有过的古典教育指南”。直译反而更好地说明了其主旨,通过古典教育方法,引导读者阅读西方经典著作。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了古典式自我教育的意义,以及介绍了“探索式阅读”的三个步骤。
第二部分,则带领读者分别深入了小说、自传、历史、戏剧、诗歌和科学著作这六个具体领域的阅读。作者还对每个领域的发展历史作了简要回顾,十分精彩。
本书作者苏珊·怀斯·鲍尔,出生于1968年。她没有接受正式的中小学教育,而是在家接受母亲的家庭教育。但她广泛涉猎文学、历史、艺术和科学等领域,后来还获得了博士学位。
从作者受教育的经历可以看出,通过阅读自学,是她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还有书中那些非常具体而详细的阅读指导(比如“可以在书上画线,在空白处随手做记录,然后折上书页以方便查找”),都是作者长期致力于自学的证明。作者对于自我教育的提倡,非常有说服力。
谈到自学的意义时,作者说:“我发现自己在头脑中创造了全新的意义结构,在各种理论之间建立了关联,并在思考这些关联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理论体系。于是,我写得更多,思考得更清晰,阅读也更加广泛。” 这句话非常令我动容。
苏珊·怀斯·鲍尔首先区分了两种“阅读”。一种是获取信息,即简单地知道某件事发生了。另一种则是获得启示,即还要去理解和提出一系列问题。
毫无疑问,后一种才是真正的阅读,也是她所称的古典教育方式。
品尝:获得基本的主题知识。
咀嚼吞咽: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并对其进行评估——批评性思维是重要工具。
消化:把主题融入自己的理解,让它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或者拒绝它)。
对应上述过程,怀斯总结了三种不同阶段的阅读:语法阅读、逻辑阅读和修辞学阅读。
一、语法阅读阶段
本阶段阅读的重点是理解,即了解这本书的基本结构和论点。怀斯总结了一些技巧:
初次精读一本书时,无须掌握作者每一个观点。 可以在书上画线,在空白处随手做记录,然后折上书页以方便查找——作者的方式是贴便签。 初读一本书时,看一下扉页、封底和目录。如果是作者或译者写的序言,可以阅读;他人代笔的序言或导读可以先略过。 初读一本书时,不用做太多笔记。 边读边记下跃入脑海的疑问,记录这本书带来的任何反思或思考。 读完一遍后,回头把概述性摘要整理成非正式的大纲,即初步的“目录表”。 为读过的书起一个概括主题的精练标题,再起一个副标题,阐释这本书是用来干什么的。
二、逻辑阅读阶段
本阶段的重点是分析,评估这本书的分析、陈述和判断。
在逻辑阅读阶段,写日志(即读书笔记)很有帮助。坚持把阅读过程记录下来,不仅能理清作者观点,还能呈现出自己思想的发展轨迹。
在逻辑阅读阶段,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重读标识为难点的那些内容。 深度挖掘书的结构:试着回答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他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如何通过推理让你信服,如何给你某种情感体验? 继续提问:作者是如何成功的?他是否成功表达了他的意图?书中有哪些不足?
三、修辞学阅读阶段
本阶段的重点是评论,对这本书的思想形成自己的看法,核心是问自己一系列问题。
作者想让我做什么? 作者想让我相信什么? 作者想让我体验什么? 对于作者的说法,我是否确信无疑? 我经历过作者想让我经历的吗? 如果上述问题的回答均是否定的,原因何在?
即使抛开具体的阅读方法以及对六个领域的历史介绍,本书也使人受益匪浅,主要有三点。
首先,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阅读的意义不仅仅是阅读,它还是一种自我教育方式。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制定计划并坚持阅读,日积月累,就是在不断进步。
其次,要让阅读成为自我教育的手段,离不开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换句话说,要规划出专门的时间读书,也要带着脑子读书。关于用脑,除了多提问,写阅读日志也是很好的方式。
第三,读书不要追求数量,更不要追求速度。而应坚持读经典,还要多读几遍,把重要的书读透,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我又想起高中语文老师的教诲,可惜直到现在才懂——读书要有根基。读经典就是打根基。
写到最后,我的内心突然蓬勃起一股斗志,脑海中莫名冒出一句很燃的话,那就让它作为结尾吧。
——让我们用阅读,对抗人生的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