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书单 | 推荐8本好书

体娱   2024-10-30 20:08   重庆  

10月,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国庆节,也读了几本好书。

生活及健康方面,读了《控糖革命》,并且知行合一,坚持践行书中的饮食方法,效果不错。

鲁迅全集计划也继续进行,本月读完4本,《热风》《彷徨》《朝花夕拾》和《故事新编》。截至目前,第二卷已读完,整体进度2/20。

本月虽放了一周长假,但仍利用上下班通勤时间,读了经典小说《教父》。小说与电影同样精彩,还看懂了很多电影时没看明白的细节。

亲子阅读方面,本月与小女共读了《续窗边的小豆豆》,一起重温了小豆豆的可爱故事。

《长期投资》,则是在这一波疾如闪电的牛市后,为了反思自己的投资体系而读,受益匪浅。

01 《控糖革命》

《控糖革命》中的饮食方法,不仅让我告别了“晕碳”,能整日保持精力充沛;还让我在正常饮食的前提下,体重略有下降。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感到身体轻盈,思维清晰,饥饿感明显减弱。

这项方法的核心机制很简单:控制血糖(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峰值

人体的血糖浓度变化(进食后升高,然后逐步下降),本身是一个正常现象。但如果其峰值过高,会带来三项主要危害:
  1. 产生自由基,进而引发危及身体的连锁反应。
  2. 自由基过多,会使身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而氧化应激状态是导致心脏病、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下降和一般性衰老的主要原因。
  3. 葡萄糖过多会引起糖化反应,造成细胞损伤。

体内过多的自由基、氧化应激和糖化反应的结合会造成全身性炎症,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发红和肿胀。

具体而言,血糖浓度峰值的形成会带来一系列长期和短期的影响,包括:
  • 持续的饥饿感,食欲旺盛

  • 慢性疲劳,糟糕的睡眠

  • 更易遭到病毒感染

  • 偏头痛

  • 记忆和认知功能问题

  • 痤疮和其他皮肤问题

  • ……

此外,不仅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峰值会伤害身体,果糖也会在血液中形成峰值并伤害身体。而且,果糖比葡萄糖更容易造成氧化应激,其造成糖化反应的速度是葡萄糖的10倍。果糖还不能像葡萄糖那样,可转化为糖原存储在肝脏或肌肉中,它唯一的存储方式是转化为脂肪。因此,果糖比葡萄糖对身体的危害更大。

《控糖革命》中共总结了十个控制血糖峰值的窍门(可详见:血糖稳了,健康就稳了?这本书教你轻松控糖,但总结起来核心是三条:
  1. 改变饮食顺序,先吃纤维,然后吃蛋白质和脂肪,最后吃淀粉和糖类。
  2. 尽量少吃糖。糖对身体没有好处,而且任何糖都是糖,包括水果中的糖。
  3. 餐前喝点醋,以及餐后动起来,都能有效降低血糖峰会。

02 《教父》

《教父》的电影,很早以前就看过,故事精彩,人物有个性,耐人寻味。但电影中有些细节没看明白,有些次要人物也没搞清楚。

本次把《教父》的小说翻出来看,就是抱着补课目的,却意外地发现,小说与电影的情节竟然高度相似。

电影能忠实地还原小说,实属难得。其中一个原因自然是,小说作者马里奥·普佐也担任了电影的编剧。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马里奥·普佐的写作风格本身就是“剧本式的”——写《半泽直树》的池井户润类似。它有如下特点:

首先,小说不是单一主视角,视角会很轻松地转换,就像电影镜头。视角也不一定集中在主角身上,比如故事开篇,就分别以几个次要人物的视角,讲了他们遭遇的难题,以凸显教父的手段和权力。

其次,跟随视角的转换,时间线的处理也比较灵活,常有倒叙。但时间线的切换很自然,如同镜头画面的切换,有看电影的感觉。我印象深刻的是教父遭枪击那段,先以迈克尔的视角讲述该事件,然后倒叙教父被放冷枪的过程,再展现桑尼的处置手段。

第三,对话常用转述,可跳过不必要的细节,较快地推进情节。

比如索洛佐见教父那段:“索洛佐开门见山。生意确实是贩毒。事情都安排妥当了。土耳其的罂粟田保证每年如数供货。他在法国有一家受到保护的工厂,把罂粟提炼成吗啡。他在西西里有个绝对安全的场地,把吗啡加工成海洛因。走私进入法国和意大利能有多保险就有多保险。运进美国会有百分之五左右的货损,因为大家都知道,联邦调查局实在无法收买。但是,利润大得惊人,风险近乎零。”索洛佐的生意是什么并不是重点,只要知道它是贩毒就好,用转述可快速跳过。

第四,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好,衔接自然。在流畅的叙事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不需要提示语(如“他想”),将心理活动插入人物动作或对话即可。

第五,普佐描写人物比较简洁,但能凸出重点,人物便很鲜活。而且,普佐所写的人物众多,展现出强悍的实力。

总之,《教父》小说的精彩程度丝毫不逊于电影,但展现了更多细节和人物,推荐。

P.S. 《教父》小说的第一部才与电影有关,第二、三部讲的是另外的故事了。


03 《热风》《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

本月读完了鲁迅全集第二卷,看到了鲁迅先生不同的侧面,像吃了一盒什锦的巧克力。

《热风》是杂文集,它是鲁迅先生对时代的痛斥;《彷徨》是小说集,鲁迅先生写祥林嫂、写《伤逝》,表达出了一种悲悯;《朝花夕拾》是浪漫与纯真,是对童年的不舍和回忆;至于《故事新编》,鲁迅先生则展现了刻意的油滑和戏谑。

《热风》,是鲁迅先生在《新青年》的《随感录》中做的一些短评的合集。这些短评均为针砭时弊而作,但还能集结重新出版,让鲁迅感到悲哀。更悲哀的是我也发现,这些“时弊”仍然残留于当下的社会。

比如第一篇“随感录二十五”,讲子女教育和父母责任。鲁迅先生说,“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而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父亲。他们只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父亲。

到今天,已经过去了近一百年。而我仍然看到,身边有不少父亲,还是只管生,不管教。按鲁迅先生的畅想,应当设立父范学堂,所有父亲从一年级学起。孩子的未来,就是中国的未来。而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陪伴与支持。

《彷徨》,重读祥林嫂的故事,比上学时感觉更加沉重。沉重之处在于,祥林嫂的苦难,不是某一个人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造成的。它像一张网,紧紧编织,紧紧地缚在每一个人身上,使人越挣越紧。

祥林嫂本是一个身强力壮、勤劳乐观的寡妇,但她的婆婆为了私利,把她绑去改了嫁。祥林嫂挣扎抵抗,头在案几上撞了一道大口子,最终还是不得不屈服于男人的蛮力。她认了命,生了一个儿子。但命运又跟她开了一个玩笑,男人死于伤寒,儿子被野狼叼去。特别是儿子的惨死,对祥林嫂的打击是致命的。她从此变了一个人,木讷呆滞,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悲痛里。

为什么说祥林嫂的悲剧像缚在身上的网呢?

她悲剧的起点,是她的婆婆,把她卖了“八十千”。而她婆婆这样做,得到的评价却是卫老婆子的一个“精明”。

她悲剧的发酵,是所有的看客。听腻了也就罢了,还有许多人,非要拿祥林嫂的伤痛去刺激她。

她悲剧的落幕,是封建迷信放下的。柳妈好心告诉她,阎王要把她锯开来,分给两个男人。因为她不干净,东家的“祝福”碰不得,让她“受了炮烙似的缩手”。

所有这些,都是网线,牢牢编织在一起,祥林嫂根本逃不出来。以前,我为祥林嫂贴的标签是“爱夸耀的受害者”,喜欢沉湎于自己的苦痛,不够坚强,不够向前看。但本次重读,我的认识变了,到底是祥林嫂有错,还是社会有错呢?

《朝花夕拾》里的文章,原载于《莽原》上的《旧事重提》。鲁迅先生于1927年对这些文章进行了编定,共收录了十篇文章,并将书名改为《朝花夕拾》。

这些文章都写于1926年,全是鲁迅先生从儿时的“记忆中抄出来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文章应该是鲁迅先生所有文章里,最有童趣,在青少年中最脍炙人口的了吧。

以前看过一句话,大意是:人的一生不管怎样,其给养都源自童年。

鲁迅先生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我也是,只要想起小时候吃的美食,就狂流口水。也总会在不经意间,在梦中或在白日的遐想中,倏地闪回到儿时阴凉的老屋里。再沉默的人,只要一说起童年,就可能打开话闸子。这就是童年,哪怕我们远走一辈子,也仍在搜寻它的影子。

在《故事新编》序言部分,鲁迅先生说,自己写这些新编的故事时,不自觉从认真陷入了油滑。我读前两篇,特别是《奔月》,确有油滑之感,毫无顾忌地把古今杂糅在一起。乌鸦炸酱面,射了别人家的鸡,到姚家去打牌,读起来怎么都不像神话上的事。不过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鲁迅先生说,油滑是创作的大敌。很有道理。油滑的文字让人腻味,油滑的态度则令人不齿。相比之下,还是真诚的文字容易打动人,好的创作需要认真。

《非攻》,是故事新编里最喜爱的一篇。鲁迅笔下的墨子,显得可爱。他可爱在质朴,不搞花架子;也可爱在有同情心,以天下为己任;还可爱在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墨子与公输般对话那一段,写得非常好。公输般说他有攻城的钩拒,问墨子的义可也有钩拒?墨子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不相亲而又油滑,马上就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

对比之下,墨子的理想和信仰,一下子就生动了。

《非攻》的结尾也很有风格,“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虽然仍旧戏谑,但顾左右而言他,余味无穷。使人联想到欧·亨利或雷蒙德·卡佛。


04 《续窗边的小豆豆》

《续窗边的小豆豆》,讲的是小豆豆离开巴学园以后的故事,包括小豆豆的童年和青少年,再到最终进入社会成为演员。小豆豆分享的战争经历,吃不饱、穿不暖,爸爸被征召上战场,妈妈带着他们四处逃难,对小朋友来说,是很好的反战教育。

在这本续集中,我还惊奇地发现,虽然小豆豆是被退过学的“问题学生”,但她热爱读书。小豆豆能爱上读书,少不了父母的影响。晚上,小豆豆一钻进被窝,爸爸便会给她读书,而且读的多是小说而非绘本,让小豆豆建立了对书本的兴趣。她家禁止买零售,却允许小豆豆“赊账”买书,也是一项支持。由此我有两点启发,一是读书的家庭氛围很重要,身教重于言传;二是别低估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可适当让他们读一些有难度的书籍,这更有助于他们成长。

小豆豆也喜欢思考问题。虽然有时她的行为显得与社会规则不合拍,但背后有她的独立思考。她常能找到看待问题新颖角度,这是一种创造力。小豆豆日后能成为非常成功的演员,就与这种特质有关。由此我又想到,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多么重要。而且哪需我们鼓励呢?孩子的思考本来就天马行空,我们别去打扰就好。

小豆豆的成长经历,丰富多彩,甚至有些传奇。比如她与即将上战场的爸爸的偶遇,孤身一人乘火车去与妈妈汇合,为了躲避突然驶来的火车而吊在铁轨下……

这本书太适合与孩子共读了!


05 《长期投资》

本书作者,弗朗西斯科·加西亚·帕拉梅斯,是一位来自西班牙的优秀基金经理。他的投资业绩是25年增长30倍,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最高达到65亿欧元,人送外号“西班牙的彼得·林奇”。

本书推荐序中,将本书优点总结为三个方面,包括:
  1. 叙述了作者25年投资管理经历,很详细。
  2. 总结的投资思考框架很系统、严密,特别是加入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思想,有了深层理论支撑。
  3. 深入阐述了读书如何促进投资思考,列出的书单很长很详细。

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对应上述总结,全书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作者的成长经历,投资思考框架和精读书单。

《长期投资》最大的特色,是帕拉梅斯结合奥地利学派阐述自己的投资框架。他这样解释自己研究经济学的动机:一般来说,价值投资者对预测经济趋势缺乏兴趣,因而也对经济学缺乏兴趣。他们只通过选择公司来增加价值。但经济学又与投资密切关联,因为两者的本质都在于理解人的行为。

在本书第二部分,帕拉梅斯对奥地利学派的发展作了简要回顾。而从经济学理论落脚到具体的投资框架,帕拉梅斯展现了一个“三段式”的论证过程:

首要问题,应该投资什么大类资产?

其次,应该主动投资还是被动投资?

第三,如果主动投资,如何选择个股?

本文篇幅有限,更详细的投资框架,可参见:《长期投资》:阅读、投资与奥地利学派

END
我是霹雳
关注我,一起读书看世界

霹雳爱读书
一起读书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