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槐耳能成为桑黄,它的概率是很小的,即使成为了桑黄也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杂树桑黄品种之一。注意,它只是槐耳,而不是槐树桑黄,啥意思,咋感觉有点一头雾水,嘿嘿……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槐树尤其是比较常见的洋槐树上可以生长木耳的,也就是人们经常食用的野生木耳。它的颜色,或黑色的,或褐色的,多为柔软的胶质,富有弹性,它就主打一个软字招牌。其实,古人对它早有认知,且为《神农本草经》的“五耳"之一,所谓“无耳”,就是桑耳、槐耳、楮耳、榆耳、柳耳,多为木耳。不过,其中的桑耳就不是我们常吃的木耳,而是大名鼎鼎的桑树桑黄。同样,古人所说的槐耳也不是这种胶质的、Q弹的、且可食用的木耳。对此,在唐朝人编写的《新修本草》中,曾有相关记载:"槐耳,此槐树上菌也,当取坚如桑耳者良……槐耳治痔。”直白一点说,槐耳是坚硬的,跟桑黄差不多,曾经跟桑黄一样赫赫有名,且槐耳这威名声已传了两千多年了!其实,这第二种槐耳是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栓孔菌属下的生长在槐树上的一种木生菌。它的学名,槐栓菌,也有人叫它,刺槐范氏孔菌。
无论它叫啥名,它多是下面这个样子。
![]()
瞧,它多像落在树干上的一只翅膀色彩斑斓的蛾子!
故它的别名,一般多跟鸡呀蛾呀一类的家禽及昆虫有关,如槐鸡、槐鹅、槐蛾、赤鸡……
时下,在我们东北这块儿,人们多笼统且直白地叫它,老牛肝或老木菌。
认为它没啥鸟用。
其实,不然。
为此,小王有必要介绍一下它的相关特征:
此菌,一年生(请注意它的这一特点,后面还有用处),无柄,平展或呈覆瓦状排列,木生菌。
它的菌盖,多为半圆形或扇形,一般在3-10cm左右,初期有短绒毛,后期脱落变得近乎光滑,不过它的颜色多变,由浅土黄色至黄褐色至棕褐色,且越成熟时色泽越深,有少数环棱纹,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没有裂纹的。
![]()
同时,它的边缘厚而圆钝,一般呈波浪状。
菌肉黄白色,干后有香味,厚3cm。
再看一下,别面。
初期,近似海绵状,多为黄白色,而幼时的桑黄的鸡蛋黄一般的靓丽,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当然,它在后期,即成熟时也不怎么黄,顶多是一种淡淡的浅黄色。
总之,它跟我们常见的桑黄,尤其是它的黄面差距是很大的,当然它跟一些野生灵芝倒有一些相似。
也就是说,第二种槐耳也不是桑黄。
准确一点说,它也不是槐树桑黄。
不过,它在国内分布非常广泛,在河北、山西、河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几乎都有一些分布。槐耳,一般生长刺槐(包括槐、洋槐、刺槐等树)的树干或枝上。尤以这开白花的刺槐上居多,它是一种木材腐朽菌,它会分解树木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导致树木的腐朽和死亡。不过,槐耳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它是一种可持续采摘的真菌。直白一点说,当年生的槐耳采摘的越干净,第二年就会生长更好,如果放任不采,则会枯败掉,后面再长出的槐耳品质会特别差。当然,这种槐耳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比如止泻,可以治疗跑肚拉稀坏肚子。.
那么到底啥是槐树桑黄?
这就是槐耳的第三种形态。
在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倒是啥是桑黄,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众多的杂树桑黄。
其实,桑黄是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绣革孔菌科、木层孔菌属下的一类大型木生菌。
可见,各种桑黄多在绣革孔菌科、木层孔菌属这个圈子,而我国目前发现的锈革孔菌科有106种,木层孔菌属有40种,其中有不少桑黄家族的成员,这也是为什么会那么杂树桑黄的原因。
当然,槐树桑黄也是杂树桑黄之一,而我们常见的槐耳,在多孔菌科、栓孔菌属下的一种槐栓孔菌。
根本就不在桑黄这个圈子里。
瞧,它们就是槐树桑黄,跟上文所说的槐耳差距绝非一星半点。
其实,槐树桑黄在民间也叫槐耳,但它是木层孔菌属下的一种多年生的木生菌,注意它是多年生的,绝非一年生的槐栓菌。
瞧,它虽多为扇形或半圆形,且它是正面上有不少龟裂纹。对此,小王在裂蹄木层菌一文里已经说过:因为裂蹄,生长在桑树上名曰,桑树桑黄;而生长在山杨树上名叫,杨树桑黄;生长在槐树上,就叫槐树桑黄……其中,尤以生于老桑树枯木之上的桑树桑黄最有名。直白一点说,槐树桑黄是生长在槐树上的一种多年生的裂蹄木层孔菌。槐耳在国槐树、刺槐树和青檀等树干上均可生长,当然寄生在不同树种的槐树桑黄药用价值会有一些差异,因为它汲取树种的营养不同。
当然,它的价格比较便宜。
不过,槐树桑黄虽然不是大牌桑黄,但它也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它可止泻,可止血,尤其在治疗痔疮颇有疗效。对此,古人在《本草图经》早有记载:"治大便血及五痔、脱肛等。"时下,坊间有广为流传的说法:十男九痔。也就是说,有很多男人正为痔疮痛苦不已,且羞于启齿,不妨试试槐耳。至于其具体用法要听医生的,专业上的事儿一定要找那些专业人士才行。对此,小王不再赘言。可见,即使在同一种槐树上,也可以生长很多种类的木生菌,且还可以生长许多可食用的野生蘑菇。瞧,这堆儿油汪汪的小蘑菇——油磨或冻蘑,也就是野生的金针菇,它是东北这块儿出菇最晚的一种蘑菇,有很多人采食它。
当然,我们在采油磨的同时,可能就会看到槐耳,请别叫它老牛肝了。这是小王写此文的初衷,旨在让更多的朋友认识这一类木生菌。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头查看一下小王的东北老牛肝之桑黄系列小文:
1.唉,想买到正宗的桑黄,到底有多难?
2.为啥很多人都不认识桑黄?因为同类的木生菌太多了!
3.桦树茸,真有那么神奇吗?
4.瞧,这种“巨无霸”级别的木生大蘑菇,你见过吗?
5.桦树桑黄,它是桑黄中的一个伪品?
6.暴马桑黄:一个稀奇古怪的名字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奥秘?
7.杨树桑黄,一种被严重低估的神奇物种!
……
当然,桑黄有许多种类,这些只是一小部分,小王以后还会陆续更新,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