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小王要跟诸君聊一下会大口吐血的一种奇葩蘑菇。其实,二年残孔菌的拉丁名Abortiporus biennis,它是担子菌亚门、伞菌纲、多孔菌目、干朽菌科、残孔菌属下的一种大型真菌。别名,粉迷孔菌、褐伞残孔菌。
至此有朋友不免质疑:嘁,这是一种多么普通的蘑菇,只有一些淡淡的褐色,也没有啥大口吐血耶,有啥好神奇的?此时,它的菌盖多为半圆形到近圆形,一般在3-12cm之间,颜色多为米黄色、浅肉色或淡褐色,无环纹,有绒毛,它的边缘薄而锐,且呈波浪状。当然,这是二年残孔菌成熟时的状态,确实有些相貌平平,与普通的蘑菇差不多,没啥好大惊小怪的。不过,二年残孔菌在幼年时又是另一番情形,实在不敢恭维。乍一看,还以为这种蘑菇上面血红色的液体是森林动物溅到白色菌盖上的血液。仔细观察才发现,红色液体是从蘑菇上的小孔渗出的。注意,这是二年残孔菌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在幼年时段的生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大口吐血”,挺瘆人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它们的颜值不低,好看极了。其实,这些粉红色至橙色液体水泡,是二年残孔菌在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分。瞧,这是有名的出血齿菌,它也是真菌家族不同寻常的成员之一。别说,它们还真挺相似的,不会是同一菌种不同名字吧?注意,它除了橙红色的水泡,它的菌体表面几乎是光滑的。除了橙红色的水泡外,它的菌体表面密布一些多角形的孔洞,且肉眼可见。直白一点说,二年残孔菌的幼菌表面上全是一些洞洞儿,而幼时表面是比较光滑的,则是出血齿菌。当然,从真菌分类学上,二年残孔菌在多孔菌科(或干朽菌科)里,而出血齿菌在齿菌科里,它们不在一个圈里,且出血齿菌在国内分布比较少,偶尔出现在针叶林中,而二年残孔菌则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很多朋友把它们弄混了。这个个头更大一些,大口大口地吐血,血量更大了,漂亮不?不过,随着二年残孔菌逐渐长大,它的模样也会发生巨大变化。此时,它整体上还是肉乎乎的一团,冒着无数的血泡,不过你注意看它的右下角,已开始变成伞状了。菌柄基部,有少量吐血,不过它的菌盖已然显现了,只是有些粗糙。![]()
此时,它已近革质至革质,表面比较光滑,没有细绒毛,且二年残孔菌边缘比较薄,呈波浪状,还算养眼吧?其实,二年残孔菌,名为二年,是强调它前后两个时段上的外形变化,实为一年生,也就是短短的几十天儿而已。二年残孔菌,通常生长于栎树、枫杨树、苹果树、女贞树等阔叶树树干上、枯木桩子上或埋有腐木的地上,单生或群生。它在我国南北大部都有分布,如吉林、辽宁、河北、甘肃、四川、江苏、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海南、陕西、福建、台湾等地。据菌类文献记载,二年残孔菌有毒,不可食用,是一种药用菌。它含有丰富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可抑制癌细胞生长,提高人体免疫力;同时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可把它的多糖作为卷烟添加剂,以提高烟气整体品质。不过,针对某一种疾病,其用量用法都有一定的讲究,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服用。
当然,这不是小王关注的重点。
如果我们下次再遇到这种野生菌时,请叫它二年残孔菌。这是小王写此文的初衷,旨在让更多的朋友认识这一类奇葩的菌子。
(小王不收货,不带货,只为野生菌代言,如某个细节有错误,欢迎指正!)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头查看一下小王的野生菌系列小文:
1.斑褐孔菌,又一个奇葩的存在!
2.白耙齿菌,一个非常奇葩的菌种!
3.单色云芝,农药残留的克星!
4.有柄树舌,一种奇葩的木生菌!
5.白灵芝,到底是一个啥玩意?
……
当然,野生菌有许多种类,这些只是一小部分,小王以后还会陆续更新,敬请关注。
我是王小王,带你一起探索神奇的蘑菇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