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菌子,蘑菇圈里的扛把子!

文摘   2024-12-20 20:06   辽宁  

大家好,我是王小王。

今儿个,小王要跟诸君聊一下云南的蘑菇。

蘑菇?

哦不,东北人多叫蘑菇;而云南人多叫它,菌子!

如果云南的菌子排第二,没有谁敢称第一。

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的森林类型、土壤种类以及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菌资源,其种类之多,分布之广,产量之大,名扬四海。

云南野生菌分为2个纲、11个目、124个科、599属、约2753种,占了全世界野生菌的一半以上,占国内的三分之二。

故,云南素有“真菌王国”之美誉。

在云南,你每年都有一次打开世界上最大的“盲盒”的机会,因为它有近千种的野生食用菌供你挑选。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

瞧,它们就是一群千姿百态的小精灵,一夜之间突然降临到云南,将山野林间变成了一个魔幻世界。

云南孕育了众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大型真菌,当地人称为“野生菌”。它们是云南的菌子,美丽、怪诞、神秘,是云南人如数家珍的秘密宝藏。

菌子究竟有何魅力,令无数云南人赞美它、爱护它、偏袒它?它又是如何默默地塑造着云南的万千生灵?魔幻是菌子对云南的第一重塑造。

.

云南的雨季,菌子破土而出,你会看到一个魔幻世界,形态各异的菌子遍地都是,让大地化身菌子的海洋。

瞧,这是珊瑚菌,它与海底珊瑚十分相似,且大部分还是可以食用的。

各色菌子长满整个树干,仿佛奇异精灵在舞蹈。

瞧,这是桂花耳,它是花耳科下的一种腐生菌。

说它像桂花,其实它仿佛吐着舌头,在诉说生命的奥秘。

这是一种多孔菌。

  
瞧,它奇特的外形,完全颠覆了我们对菌子惯有的认识,它仿佛就是一只竖起耳朵,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杯菌属,大多食性不明。

因为云南一地便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

它几乎涵盖了从西沙群岛到东北长白山的各种气候类型与复杂的地形,塑造出其多样的生长环境,催生出了一大批性格迥异的菌子,它们几乎占领了云南每一处角落。
热带雨林亚热带阔叶林,高耸的树木更是菌子狂欢的舞台。

看,这生长在腐木上的胶孔菌,宛如一簇盛开的小黄花,明艳照眼,化腐朽为神奇。

这也是一种肉杯菌,瞧它杯子边缘那长长的睫毛状的刺毛,正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与雨露。

还有绿杯菌,多像一只只蓝绿色的眼睛,在注视着森林中的秘密。

这是五棱散尾鬼笔。

瞧,它颜色有多艳丽,酷似阎王爷使用的鬼笔,可散发出一阵阵的恶臭,吸引苍蝇前来造访,来传播下一代。

当然,这些造型奇特的菌子,多食毒不明,千万别嘴馋啊!

.

在海拔更高的西北山区,分布着大片的原始松林、栎林,山林之中,皆是美食。

比如,裂褶菌。

其实,它在国内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几乎很少有人采食,不过云南人对它颇为偏爱,叫它白参,有很多人吃它。

据说,用它煲汤尤佳。

比如,色泽鲜亮的红菇,它常与松树为伍。

比如,松茸。
松茸也生长在松林下,它的生长速度极为缓慢,无法人工栽培,当然松茸在东北地区也有一些分布,不过产量不大,我国松茸主要产在云南,多出口给小日本,当然它的价格不菲。

比如,干巴菌。

别看它其貌不扬,经常躲在乱七八糟的松针下面很难被人发现,不过它也是价格高昂的一道珍馐美味。

因为丰富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水热条件。

云南野生菌种类多、分布广、产量大,占全国已知大型真菌总数的57.4%,已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其中,可食用的野生菌高达900多种,占中国食用菌种类数的90%以上,年产量更是高达50万吨以上。

对菌之味的渴望,令人们化身菌子猎人,走进深山“捡菌子”,云南当地人口中没有“采菌子”这个说法,因为山林中人与菌子的邂逅,更像是开盲盒,没人知道下一次会偶遇哪种菌子。

雨后的云南,菌子漫山遍野,遍地都是,随便捡捡就能塞满一竹筐。

.

那就开吃吧!

当然,云南好吃且有名的菌子,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很多。

比如,松露。

比如,青头菌。

比如,竹荪。

这种竹林下的美味,在云南也很多的。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不过,最让意外的是牛肝菌。

且看,下图:

瞧,兰茂牛肝菌、玫黄黄肉牛肝菌、华丽新牛肝菌皆在有毒菌种之列,多是肠胃炎及精神致幻类毒性,一旦中毒可见小人。

吃菌子中毒,并不能阻碍人们吃菌子的脚步,反而更让云南人爱上了菌子,成为他们学习菌子的动力。人们走访高山深谷,热衷于搜集、鉴定、记录每一种菌子,对菌子的外形、颜色、气味、味道,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甚至还给菌子著书立说,明代本草学家兰茂,在他的《滇南本草》中,录了云南二十七种野生菌,其中就包括云南人耳熟能详的牛肝菌。

这就是兰茂牛肝菌,见手青之一。

其实,这类牛肝菌在东北及其他地区都有一些,然而它们多是默默无闻的,然而这些有毒的牛肝菌却成了云南的一道道名菜,即使有毒也挡不住云南人吃的渴望。

而且,它们在云南还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见手青。

见手青,顾名思义,牛肝菌因手触碰或受伤后,它的颜色会变为
一种青色或靛蓝色,故得此名 。

“见手青”,还是“见小人”,只有云南人知道。

只要煮透做熟,就没啥事儿了。

不过,云南的见手青还是非常有名的。

谁也不敢否认。

.

当然,云南菌子的天花板,不是见手青。

瞧,就是它,长在白蚁巢穴上的鸡枞菌。

鸡枞菌与松茸、牛肝菌、干巴菌并为云南“四大名菌”,也是老派云南人格外推崇的野生菌之一。

对爱菌子如命的云南人来说,食菌季里要给自己安排上的,一定有鸡枞菌

新鲜的野生鸡枞菌仅在每年七八月份才有,为了封存这份季节限定美味,云南人找到了留藏鸡枞菌鲜味的诀窍,把它制成油鸡枞。

鸡枞丝鲜中带甜,吃到后面还会有一丝回甘;咀嚼中,慢慢感受鸡枞丝鲜、香、嫩,菌香浓郁,越嚼越香!

舌尖有记忆,这种又韧又香的油鸡枞,吃过一次,再难忘记。

当然,云南的菌子不只是风景与美食,更是多彩云南的一部分。

不过,据统计全国的蘑菇中毒事件,云南一直位居榜首,不认识的菌子请勿采食哦~

我是王小王,带你一起探索神奇的蘑菇世界!

.

冰鉴视界
群英荟萃,蘑菇开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