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耙齿菌,一个非常奇葩的菌种!

文摘   2025-01-29 18:05   辽宁  
大家好,我是王小王。
今儿个,小王要跟诸君聊一下一个非常奇葩的菌种——白耙齿菌。
瞧,就是它,白乎乎的一片!
它就生长在一棵杨树倒木的背面。
其实,它是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耙齿菌属下的一种白色品种的耙齿菌。
别名,白囊耙齿菌、乳白耙齿菌。
在此,小王插一嘴:
何谓非褶菌目?
非褶菌目,顾名思义,它们没有菌褶,是层菌纲里的1个目,也称多孔菌目,它是野生菌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目。
我们常见的蘑菇,多为伞形的,且有菌褶的。
非菌褶目中的真菌形态,可谓多种多样。
大者,重大几十斤,甚至更大。
比如,木蹄。
小者,如伏革菌。
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白耙齿菌。
它们好像涂在树枝上或倒木上的土褐色的薄层。
其他种类,如珊瑚状、猴头状、喇叭状、马蹄状、贝壳状、架状等。
颜色么?
五颜六色,有白、黄、红、紫、褐、黑等,其中以白色者最多。
扯远了,拽回。
.
接着说,白耙齿菌。
在各种菌类文献中,关于它的主要特征介绍比较少:
(太过专业了,没兴趣的朋友可跳过,不看)
一年生,平展至反卷,菌盖8-15×9-20mm,厚1.5-3mm,表面白色,有细长毛,菌管长1-2mm孔面白色或蛋黄白色,管口2个/mm,常裂为齿状。菌丝系统二体型,生殖菌丝具简单隔膜,直径3-4μm,囊状体显著,被结晶30-50×6-8μm,担孢子圆柱形透明平滑,4.5-6×2.5-3μm。
瞧,这段文字含标点符号在内,只有99个字,且大部分为科研人员在显微镜下的特征,我们肉眼多不可见。
为此,小王有必要介绍一下它的外形特征:
此菌,一年生,无菌盖,无柄,木栓质。
最初,它这是这样的。
放大一下,再看:
白色,隐约可见有一些细绒毛,整体上特像是沾在树干上一块或一片海绵体,感觉跟牛肝菌的背面一样。
牛肝菌的背面?
其实,你看走眼了。
瞧,它生长着一些密密麻麻的小肉齿,跟虎掌菌、银刺耳的差不多。
瞧,这是有名的黑虎掌菌。
学名,翘鳞肉齿菌。
细看一下,它背面的那些肉齿,是不是跟多孔菌科、耙齿菌属下的白耙齿菌有一拼,当然黑虎掌菌在分类上属于齿菌科、肉齿菌属‌‌下的一种蘑菇,它俩虽相差很远,却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下,它的肉齿明显了吧。
注意,它的排列方式:平伏至反卷。
瞧,这段腐木的白耙齿菌,整体上是平伏的,边缘上已出现反卷状态。
换一个角度,再看:
反卷,已经很明显了。
人们在采摘时,它虽然很单薄,仍可成片地撕裂下来。
看见没,这些白耙齿菌,它的颜色要深一些,已变成了灰褐色。
当然,耙齿菌可分为灰色、白色、褐色等多个品种。

灰褐色的。

橙黄色的。

其中,白耙齿菌的生物活性最强,是普通耙齿菌的9倍,其药用价值也最高。

最后,再看一张:

有朋友一定会说,这是褐色的耙齿菌!

嘿嘿,还真不是。

至于它到底是啥菌种?小王先卖个关子,下次再说。

.

它多生长在哪儿? 

白耙齿菌,一般多生长于油松、花楷槭、毛赤杨等阔叶或针叶树的活立木、枯立木或倒木上,是一种腐生菌,可引起木材的白色腐朽。

时下,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所分布,尤以东北的长白山地区居多,在夏秋季的雷雨天后会快速生长繁殖。
那么它到底有啥用?
白耙齿菌是一种益生菌,清利湿热,对肾炎、肾小球肾炎、尿蛋白等具有功效,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

不过,针对某一种疾病,其用量用法都有一定的讲究,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服用。

当然,这不是小王关注的重点。

如果我们下次再遇到这种白耙齿菌时,请别再叫它老牛肝了。这是小王写此文的初衷,旨在让更多的朋友认识这一类木生菌。

(小王不收货,不带货,只为野生菌代言,如某个细节有错误,欢迎指正!)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头查看一下小王的老牛肝系列小文:

1.红缘树舌,这一网红名菌,到底是一个神马玩意?

2.硬毛栓菌,杨树上的“大面包”,你认识它不?

3.单色云芝,农药残留的克星!

4.烟管菌,别嫌它有臭味,其实它大有用处!

5.白灵芝,到底是一个啥玩意?

……

当然,老牛肝有许多种类,这些只是一小部分,小王以后还会陆续更新,敬请关注。

我是王小王,带你一起探索神奇的蘑菇世界!

.

冰鉴视界
群英荟萃,蘑菇开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