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
这些小蘑菇,在我们东北这块儿多的是,人们多叫它,皮钱儿。
皮钱儿,顾名思义。
钱儿,即古代的大钱、铜钱,说它的大小,只有一枚铜大钱那么大。
皮,皮实,说它菌体非常柔韧。
不易扯碎。
其实,它的学名:裂褶菌。
此名,极言其主要特点,它的菌褶从基部一个点上呈放射状喷射而出……
当然,这是它背面的特征。
至于它的正面么?
它呈扇形或肾形,白色或灰白色,有时淡紫色,边缘往往深裂呈掌状或瓣状。
那些白乎乎的东西,是它的菌盖表面上密生一层细绒毛。
故,在云南民间有一俗名,白参。
由此而来。
同时,用“参”命名,足以说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
瞧,这是它幼嫩时的样子。
当然,它幼嫩时是可以食用的。
煲汤尤佳。
汤味,非常鲜美。
不过,我们东北这块儿,很少有人吃这种小蘑菇。
小王每次上山时,都会看到它们,却从来也没有捡过它。
至于原因么?
它的个头,实在是太小了,捡它也太费劲了。
其他蘑菇,都比它要大许多倍,捡拾起来更轻松一些吧。
当然,更多人恐怕根本不知道它还能吃呢。
不过,老了以后,它菌质有明显的革质化,嚼不动,烧多少柴火也煮不烂。
因此,它另一俗名,八担柴。
当然,老后的裂褶菌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瞧,它还是美丽的如同一朵花。
所以它在北方还有一些别名:树花、白花、鸡毛菌……
在此,小王简要总结一下:
其菌盖,宽0.6-4.2cm,质韧,灰白色,上有绒毛,扇形或肾形,具多裂瓣。
其菌褶,窄,从基部辐射而出。
其菌柄,短或近乎无。
夏秋时节,它们多生长阔叶林树桩子之上,覆瓦状散生或丛生。
此菌,可食,目前已实现人工培植。
但愿人工培植的裂褶菌,能鲜嫩一点。
当然,此菌也有一个相似品种:毒沟褶菌。
此菌,个头比裂褶伞要大一些,且它的菌盖比较光滑,呈半透明状,无绒毛。它看着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实乃是一种有毒、且毒性很大的小蘑菇。
采拾时,要格外注意这一李鬼。
当然,裂褶菌也是摄影家眼中的爱物。
你看下图。
漂亮吧?
不过,小王不止一次怀疑过此图片,是经过美颜处理过了,也许是孤陋寡闻了。因为我看到的多是下面这样的。
即使这样的,也是很美的,多像一簇漂亮的小花。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惊叹大自然造化之神奇。
在此,再次强调:不认识的蘑菇,请勿采食!
我是王小王,带你一起探索神奇的蘑菇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