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小王已跟诸君分享了一些民间俗称的老牛肝,可是当你走进山林里还是感觉仍有不少老牛肝或老木菌不认识,其实这类木生菌确实太多了。今儿个,小王要跟诸君分享一种比较的老牛肝——一色齿毛菌。其实,一色齿毛菌是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齿毛菌属下的一种小型的木生真菌。不过,在我们这块儿,真能叫出这一名字的人并不多,人们多把种树上长的蘑菇按大小统一命名,大的叫它——老牛肝,小的叫它——皮钱。实际上,在山林中它的个头一般比较小,其菌盖直径一般在4-8cm之间,厚度只有0.5cm,无柄,一般多为扇形、贝壳形或平伏,多呈覆瓦状排列。一色齿毛菌,顾名思义,是从它的外观上来命名的,可见它的主要特点:有毛,有齿,同色。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细绒毛会脱落而减少,直至完全消失,菌盖则变为平滑,此时它会呈现出一些同心环纹,当然这是它成熟时的状态。同时,它的菌肉白色,厚达2mm,与毛层之间有一条黑线,使二者明显分开。幼嫩时柔韧,干后近革质。然后,颜色逐渐加深,由最初的淡黄色到淡黄色,后变淡灰色直至淡污褐色。瞧,它的管孔口密密麻麻的,呈迷宫状,平均每毫米有2个,很快裂成齿状,但靠边缘的孔口很少开裂。所谓一色或同色,从以上各图中可见一斑,直白一点说它的菌盖表面多为白色、灰色至浅褐色,以灰白色调为主。即使有时,它因有藻类附生而呈绿色,也掩饰不了的主色调。同时,它的侧面往往相连,边缘薄而锐,波浪状或瓣裂。至此,有朋友不免质疑:它跟云芝(彩绒革盖菌)很像啊!一色齿毛菌,所以在民间有很多别名——如,齿毛芝、单色云芝、单色革盖菌……多与云芝名有关。二是它的颜色比较单一,多为灰白色调;而云芝的色调多样,呈灰、白、褐、蓝、紫、黑等多种颜色。且,云芝多为莲座状排列,而齿毛菌则多呈覆瓦状排列。瞧,这是云芝,它虽然呈覆瓦状排列,但齿毛菌没有这种颜色,不过相比之下云芝要单薄一些。通过以上的介绍,我想你应该对山林间的一色齿毛菌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通常,一色齿毛菌多生长在桦、杨、柳、花楸、稠李、山楂、野苹果等阔叶树上及其腐木、伐木桩子上,尤其是桦树上居多。当然,它也会出现在木耳和香菇段木上,影响其产量,被视为一种“杂菌”。在此需要说明一下,小王只是一野生菌爱好者,所写的系列小文当然要更侧重于野生菌的外观识别上。不过,一色齿毛菌对土地中的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有很强的降解作用,可谓是农药残留的一个克星,未来它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如果我们下次再遇到这种一色齿毛菌时,请别再叫它老牛肝了。这是小王写此文的初衷,旨在让更多的朋友认识这一类木生菌。(小王不收货,不带货,只为野生菌代言,如某个细节有错误,欢迎指正!)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头查看一下小王的老牛肝系列小文:
1.白灵芝,到底是一个啥玩意?
2.瞧,多姿多彩的云芝!
3.有柄树舌,一种奇葩的木生菌!
……
当然,老牛肝有许多种类,这些只是一小部分,小王以后还会陆续更新,敬请关注。
我是王小王,带你一起探索神奇的蘑菇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