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一个其貌不扬的土疙瘩儿,为啥很多人都找不到它?

文摘   2024-12-23 16:31   辽宁  
大家好,我是王小王。
今儿个,小王要跟大家聊一下茯苓的那些事儿。
啥是茯苓?
对此,有朋友早已迫不及待地开始抢答了:这个我知道!
那咱就耐心来听一下:
瞧,茯苓,这两个字都带有“艹”字头,皆为形声字,望文生义,很明显它就是一种植物。再准确一点说,应该是一种药用植物。

瞧,他的这套分析,有理有据,头头是道。

当然,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支持他的这一观点:茯苓,就是土茯苓,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材而已。

其实,不然。

茯苓,与土茯苓虽然它们只有一字之差,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茯苓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寄生菌。

注意,它是一种野生菌。

瞧,就是它!
当然,它无茎,无叶,也无花,就是这样的一坨圆咕隆同的土疙瘩儿,可谓是其貌不扬。
不过,你可千万别小看了它。
茯苓,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使用历史,受到古代医家与文人的广泛推崇——《淮南子》载“千年之松,下有茯苓”;葛洪《神仙传》说“老松精气化为茯苓”;《史记·龟策传》云“千岁松脂,食之不世”……
简而言之,古人把茯苓列为九大仙草之一。

至于土茯苓么?

土茯苓,实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根茎,是一种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的落叶灌木,又称红土茯苓,也是一种中药材。

它们虽同为中药材,但二者的药用价值却相差很远。

扯远了,拽回。

.

接着说,茯苓。

其实,茯苓是多孔菌科、茯苓属下的一种大型真菌,跟山林间的许多蘑菇有着非常近的渊源关系。
当然,茯苓与大部分的野生菌非常类似,一般它多寄生在腐烂的松树根部,一年生,它主要靠汲取松树根及其周围的腐叶土的营养而生长。
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白茯苓、不死面……
为此,小王有必要介绍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当然,人们常说的茯苓,多是指它干燥的菌核:一个类球形、椭圆形的或不规则的团块,酷似一个灰不溜秋的土疙瘩蛋儿。
它是由外皮膜、内皮膜与内部营养层三部分构成。
细看一下,它的外皮薄而粗糙,淡褐色至黑褐色,且有一些明显的皱缩纹理。
当然,它的个头大小不一,质地坚实,断面呈颗粒性,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有少许的淡红色,有的茯苓有明显的裂隙,有的茯苓中间还抱有松树根呢。
茯苓,一般多在7-9月份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茯苓片”和茯苓卷……
可见,茯苓的很多别名,多是由它在不同的加工环节下而产生的外形来命名的,倒也形象且有趣。
茯苓,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安徽、云南、湖北、贵州等地,其中云南产的质量尤佳,被称为“云苓”。北方地区也有一些,但是产量不大。
时下,茯苓早已实现人工栽培了,多在南方地区。
.
至于到哪片山林里,如何才能找到茯苓?
茯苓,一般多寄生于枯腐的松树根上,尤以马尾松的树根上居多。
啥是马尾松?
瞧,就是这种松树。
在我们东北这块儿,人们多叫它红松或油松,小王常在这种油松林里捡松树伞,即东北名菜——小鸡炖蘑菇的最佳拍档。
没有之一。
如果你在捡蘑菇时还能挖到茯苓,那绝对是意外的收获。
除了马尾松之外,赤松、黑松、黄山松、云南松等松属树木的枯腐根际部位也可以找到它的身影。
当然,它一般隐身在地下20~30厘米,你得挖呀挖,就跟挖冬笋一样……
不过,所有的啥地方的松树林里都有茯苓,你得选准地方,它常见于海拔600-1000m的向阳的、干燥的山坡上的松树林里的那些枯腐的松树根上,才有。
注意,在枯腐的松树根上。
地点找对了,就能挖到茯苓吗?
那也未必!
你想呀,山上松树根那么多,怎么知道哪棵松树根下长茯苓,哪棵松树根不长呢,可见你要想找到野生的茯苓并非一件容易事。
可遇不可求。
不过,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的,按照传统的说法,凡是生有野生茯苓的松树根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枯腐的松树桩子的周围会微微鼓起一个土包,且有一定的裂隙,你只要敲打几下,就会听到有空响的声音。

其二,松树桩子周围的地面上有白色菌丝。

注意,此时的松树林中往往会有许多野生菌冒出来,且很多野生菌的菌丝都是白色的。

虽说茯苓也是白色的菌丝,但它的形态主要呈现粉白灰状和粉白膜状。

其三,松树桩子在烂掉以后,会有一些黑红色的横线裂口出现。

其四,大部分的野生菌都是在雨后生长,茯苓也是如此,唯一不同的是,有茯苓的松树根周围,在雨季过后,它周围的树桩会很快干燥,或是不再长出野草。

至于其深层原因么?

因为土层里的雨水、营养都被茯苓吸收了,所以这块地面会很快干燥或不长野草。

只要大家掌握茯苓的这一生长特点,就会很容易找到它,当然这是一种非常传统且比较有效的办法。
此外,小王再分享一种找野生茯苓的民间土法子。
这是小王听一个老赶山人说的:
他说,如果你在松树林里,偶然间发现了一棵松树顶上长着一大团类似喜鹊窝的东西,那么惊喜就来了。
因为这团东西,按我们这块儿的说法,它叫松篮。
他说,只有这种长有松篮的松树下才会长茯苓。
这松蓝到底是个什么鬼?
树太高了,不是很清楚,放大,咱再看一下。
不仔细看,真的以为上面就是一鸟窝。
这松篮长的不是寄生,其实这应该算是松树的一种缀化现象,它长的也是松枝与松针,只不过是它们挤在一块而已。
树太高,爬不上去,细节看不到。
不过,小王当时就有疑问:松树这么大,它的树根自然也多,怎么知道茯苓到底长在哪儿呢?
为了采挖一个茯苓,没理由把棵大树给砍下来吧?
他嘿嘿一笑说,其实砍下来也没用。
你如果想知道茯苓长在哪里,还需要中午有太阳的时候,阳光照在这松篮上,松篮的阴影投在哪里,茯苓就生长在这阴影下的松根处。
哇,有点神神道道的,倒也有趣。
遗憾的是,那天是一个阴天,没有晴好的太阳光,所以当时没法现场去求证这个说法的真实性。
下次,再去那片林子,小王定要一辩真假。
.
至于茯苓的药用价值么?
古代各种医学典籍里皆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更是将茯苓列为延年益寿的养生上品,如是载:

味甘、平,一名伏菟,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据统计,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近半数的处方都用到了它。
当然,茯苓被古人赞誉为“四时神药”,与深山野灵芝并列九大仙草之一,有“不死面”之美誉。
当然,茯苓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有很多药用价值。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60回中,如是载:
贾宝玉的丫鬟柳五儿,体弱多病,需要进补。而茯苓霜则是主子们用以补身养颜吃的尊贵品,贾府的人这么评价道:
“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单取了这茯苓的津液和了药,不知怎么弄出这怪俊的白霜儿来。拿人奶和了,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补人的。”
柳五儿服用茯苓霜后,脾胃功能强了,身体也会强壮起来,由此可见茯苓霜的平和与补益之效。
当然,茯苓不仅是一味药材,还是一种美味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茯苓与其他食材搭配食用,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据说,慈禧太后对茯苓也是宠爱有加,她几乎每天都要食用,所以就命御膳房制成茯苓饼共膳,还会赏赐给大臣,茯苓饼由此便在民间名声鹊起。
有趣的茯苓,确实我们去找寻。
我是王小王,带你一起探索神奇的蘑菇世界!
.

冰鉴视界
群英荟萃,蘑菇开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