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怪圈?
文摘
2024-12-06 15:23
辽宁
至此有朋友不免质疑:蘑菇圈我见过,就是一些蘑菇沿着一个圈生长,形成了一个近似的大圆圈,这有啥好聊的?其实,这是一种蘑菇真菌用孢子(可以理解为蘑菇种子)繁殖后代的结果。蘑菇孢子成熟后,会随风散落在枯草腐根中,长出菌丝。他的生命力极强,不停地向四周延展,在草原上形成了一种圆环状蘑菇圈。初期,蘑菇圈一般比较小,年复一年,随着菌丝不断向外延伸扩展,蘑菇圈会越来越大。大的蘑菇圈外圈直径可达20米左右,如果超过百米,"圈龄"至少有几百年。当然,这种蘑菇圈在北欧地区被传的神乎其神,竟然跟魔法有关,说是林中仙子的恶作剧,因此这些圆环也被称为仙子圆环。当然,这种蘑菇圈一般多出现在开阔的草原或草地上,在我国的蒙古草原上偶尔也能见到它。如果这圈蘑菇是可食的,一下子发现了这么多,哇,太开心了,这绝对是走了狗屎运了,你肯定会欢呼雀跃地蹦起来,因为这些蘑菇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即使这圈蘑菇有毒的,那也没有关系,至少它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圈子可谓是无处不在,文化圈、影视圈、朋友圈……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就是一群或一类具有相同特点的是人或物聚在一起。当然,小王在博文里常说的蘑菇圈,实指各种野生蘑菇。一是小王介绍了林林总总的蘑菇,二是吸引了许多爱好蘑菇的朋友,也算是一个小圈子。你看,蘑菇都开会了,肯定是一个圈子。虽然这个蘑菇圈子并非几何图形上的小圈子,而是一个文化的小圈子,更是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小圈子。不过,这些让我们对蘑菇圈的形成有了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归纳为一个词就是:群生。接着说蘑菇圈,就国内而言,草原上或草地上的野生蘑菇只是一部分,且是极小的一部分,因为我国大部分的蘑菇都生长在山林里,尤其在西南的横断山脉和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两大林区,其他地区也有一些分布,也多在山林里。这才是小王要说的重点,山林里的蘑菇圈又是怎么样的?它多生长在阔叶林地之上,味道不错,小王个人感觉比榛蘑要好吃一些。它的出菇特点,多是一趟的一趟的,只要发现它的踪迹,你就放开了捡吧,爆桶根本不成问题。瞧,这一大趟,太多了,如果没有林木的遮掩也许它也会形成一个很大的蘑菇圈。当然,它即使没有长成圆环状的蘑菇圈也没关系,足可让你开心一阵子了。注意,通常它多分布在阔叶林的山脚与山腹的林地上,山顶与山梁上比较少。它跟白趟子蘑一样,名字里已自带蘑菇圈属性,成趟儿生长,只要发现了一趟儿,再找找,附近保准还有,只要你有足够耐心,收获必然是大大的。当然,粉趟子蘑出菇时间要比白趟子蘑早一些,通常它与大腿蘑(美味牛肝菌)、黄癞头、红菇、扫把蘑(珊瑚菌)一起出,它们常常拉帮结派抢占山头,形成一个混搭的圈子。直白一点说,粉趟子蘑常在阔叶林的山头、山梁上出菇,尤其是柞树林,细心一点你会看到图片上落叶,就是柞树叶。这种蘑菇出菇量大,但味道一般,赶不上白趟子蘑好吃,不过它在市场上的认知度较高。当然,它是一种木生菌,一般生长碗口粗以上的柞树上的枯腐部位及其腐木之上,树生菌也有圈子吗?猴头菇通常生长在半阴半阳的山坡上的柞树上,只要发现一朵,别急着走开,附近至少还会有一朵,抬头,四下瞅瞅吧。如果细心一点,你会发现,一片油松林里,并不是哪一棵松树下都会出蘑菇,但是只要出菇的那些松树,你一定要记住它大致的位置。当然,没有啥蘑菇,比榛蘑的圈子还大,榛蘑一旦形成蘑菇圈,整个山头,整个沟塘,甚至连绵几十里,疯狂出菇……套用小视频里的一句话:来时好好的,回不去了!蘑菇太多了,根本捡不完。今年秋天,榛蘑不算太多,小王上山3次共捡了5桶,够吃了。当然,榛蘑来的快,去的也快,不及时捡的话,很快就烂了。不过,今年你捡过榛蘑的地方,通常下一年甚至以后几年内这个地方都不会再出菇了,即使出菇了,量也很少。如果榛蘑长在枯木上,尤其是那种枯树桩子,也许下一年还会出一些。当然,不是每一片落叶松林里都有,像这种盆口一样粗的林子里,一般没有,即使有也很少。小黄蘑,通常出在像这种碗口粗以下的松林里,这片不行,不用进林子看就知道,阳光太充足了。所以资深的赶山人,只要站在山脚下,就会知道哪一片山林里,甚至知道这片山林大致哪一个位置会出野山参……蘑菇也是这样的,山野菜也是……总之,蘑菇圈未必是一个圆圈,只是它群生的一个特点而已。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