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小王。
今儿个,小王要为诸君分享一种非常漂亮的小黄蘑菇。
它就是金毛鳞伞。
瞧,就是它,漂亮吧!
至此有朋友不免质疑:这种蘑菇很少见,没啥卵用!
对头。
对此观点,首先小王表示认同。
不可否认的是,金毛鳞伞跟我们常见的榛蘑、牛肝菌等大众认知率比较高的野生菌相比,它确实少多了。
当然,除了首先,还有其次。
在此,小王首先要说明的是,这种蘑菇虽然比较小众,目前群众对它的认知率还不高,不过一旦发现它的菇迹时,多是一大堆儿的,一大堆儿的,它在某个树根或树桩子上的出菇量还是很大的。
前几年,小王曾在林间捡松树伞时,在我们这块儿松树伞出菇量比较少,很难捡到,空军是常有的事儿,我正失望之际却意外在一棵白杨树根周围发现了一大堆儿金灿灿的金毛鳞伞,一下子就捡拾了小半桶,足有七八斤之重。
惊喜不?
当然,惊喜不止于此。
在这之后的两三年间,每年我上山捡蘑菇时,都会在那棵大白杨树下再次捡到许多金毛鳞伞,惊喜不?
后来,小王因工作调动离开了那个小镇,再也没有机会去那儿采蘑菇,不过时下我每次进山采蘑菇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棵树,还有那一大堆儿金灿灿的金毛鳞伞!
当然,这也认识更多野生蘑菇的意义之所在,同时也说明了金毛鳞伞的一个出菇特点。
扯远了,拽回。
.
接着说,金毛鳞伞。
它是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鳞伞菌属下的一种小蘑菇。
当然,它有一大堆俗名,肥鳞耳、黄丝菌、刺儿蘑、刺儿菌、柳蘑、木黄蘑、黄伞、黄柳菇、黄蘑、肥柳菇、柳松菇、柳树菌、黄环锈菌、肥鳞儿、柳钉……
瞧,它这么多的别名,各地叫法不一,足以说明它分布之广泛,同时也表明人们对它的认知度之高。
在你们那儿,它又叫啥名儿?
瞧,它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小蘑菇。
为此,小王有必要说一下它的特征:
其菌盖,
它的菌盖直径5-12cm,初为半球形,边缘常内卷,后渐平展为伞状;盖面色泽金黄至黄褐色,附有褐色翘起的鳞片,中央较密。
瞧,它完全开伞后,形似盛开的菊花。
当然,这都是它那一脑袋的尖角状鳞片,在干燥的气温加持下,完全张开了。
于是,在东北这块儿,人们多叫它:刺儿蘑。
不过,雨后它的菌盖上好像涂了一层油汪汪的油脂,比较粘。
(注意,它只是菌盖粘,菌柄不粘!)
当然,天晴多日时,它的这种粘液就会干了,消失不见了。
其实,这种现象比较常见,比较好理解,类似的蘑菇也比较多。
比如,厚环乳牛肝菌。
东北人多叫它,粘窝子。
它也不是永远都是粘的。
它只有在雨后,湿润时才粘,天好时阳光晒几天,就不粘了。
其菌肉,
初为白色,后为淡黄色。
其菌褶,
直生,密集,稍密,浅黄色至锈褐色。
其菌柄,
实心圆柱形,有白色或褐色反卷的鳞片稍粘,下部常弯曲,基部稍彭大,菌柄上部有膜质菌环,易脱落。
夏秋季,它多生长在柳树等阔叶树的枯腐部位,一般生长在树桩基部,有时在树干中部也会出菇,多群生,多为20-40朵的一大堆儿,有时可达上百朵之多。
此菌,可食,味道还不错。
.
PS在此,小王介绍一种与它很相似的蘑菇。
瞧,就是它,多脂鳞伞。
嘿嘿,是不是有点傻眼了吧,讲真,它们实在是太像了!
多脂鳞伞,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尤其生长于黄河三角洲区域内、黄河两岸及成片林区的柳树枯木上。
当然,它不只生长在柳树上,杨树等阔叶树上也偶有出菇。
这种蘑菇,东北比较少。
在干燥时,它们几乎是一样的。
其实,它们最大的差异在湿润时,多脂鳞伞在湿润时它的菌盖和菌柄都是粘的,而金毛鳞伞只有菌盖是粘的,其他差异不大。
当然,实在区分不开,也没有啥关系。
因为它们都是可以食用的。
我是王小王,带你一起探索神奇的蘑菇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