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同名蘑菇,没想到蘑菇圈里的“八担柴”竟然有这么多!

文摘   2024-12-02 15:31   辽宁  

大家好,我是王小王。

今儿个,小王为诸君分享一类同名的蘑菇。

之前,小王介绍过松乳菇,同一种蘑菇有很多不同的叫法。

那些野生菌的洋名字,有多扯!

松乳菇的众多别名,就有一箩筐。

且看,

松树蘑、松菌、雁来蕈、雁鹅菌、雁叫菌、雁来红、雁来蕈、桃花菌、燕来蕈、北风菌、乳蕈、寒菌、谷熟菌、重阳菌、糖蕈、糖菰、乳蕈、嘎吱蘑、九月香、乌松菌、雷打菇、美味松乳菇、茅草菇、松板、松脆、牛奶菌、奶浆菌、紫花菌……

呵呵,还有很多呢!

.

同名,即重名。

这种重名的现象,在国人的姓名里比较常见,可谓之普遍。

比如,张伟。

如果有兴趣的话,你可以百度一下,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个名字的重名者居然高达6位数之多。

因为一个好名字,喜庆祥和,寓意深远,大家都喜欢,无不争相注册。

当然,不止中国。

近年来,我们的邻邦韩国曾经三番两次地大呼要去汉化,然而韩国人的身份证仍在使用汉字。


因为,韩国人的名字如“车善贤”、“金起惠”、“朴秀珠”等,虽然书写形式不同,但读音相同,容易混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韩国政府在身份证上使用汉字来标注名字,以便更准确地识别个人身份。

啪啪,打脸了吧!

扯远了,拽回。

.

人名如此,蘑菇亦然。

其实,在蘑菇圈里,这种同名的蘑菇也有不少。

比如,最最常见的是杨树蘑菇,在国内就有很多种,且南北各地都有一些,多表明该蘑菇的出生地。

不过,小王今天要分享的不是它,而是一类叫“八担柴”的蘑菇。

一类,当然有许多种。

其一,大斗菇。


瞧,就是它。

赭绒环柄香菇,俗名八担柴。

其实,它是担子菌亚门、侧耳科、香菇属下的一种野生菌。

野生香菇之一。

下面,小王来说一下它的特征:

其菌盖,

初为半球形,渐至平展,中部下凹至漏斗形,白色至土黄色。

当然,它的个头比较大,其菌盖最大直径可达20cm,足有小学生使用的格尺板那么长。

其菌褶,

延生,稠密,有分叉,不等长,几乎与菌盖同色。

其菌肉

松软,色淡,中部稍厚。

其菌柄

侧生至近中生,实心圆柱形,生有细绒毛,近白色。

夏秋季,它多生长在南方地区针阔混交林枯腐木桩之上,单生或丛生。

此菌,幼嫩时是可以食的,且味道与口感都很好。

不过,它老后呈革质,即使你烧了也煮不烂它,故得名——八担柴。

当然,八担柴是南方人对此菌的一种叫法。

其实,此菌原产于东南亚,原名爪哇香菇,属于外来菌种,现在在我国的广东、海南、贵州、云南等地皆有分布,北方几乎没有。

其二,翘鳞香菇。

瞧,就是它。

野生香菇之二。

别名,翘鳞韧伞、八担柴、獐头菌等。

下面,小王简要说一下它的特征:

其菌盖,

它的个头比较小,直径通常在4-12cm之间,薄且柔韧,中凹深漏斗状,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翘起的小鳞片。

光照充足时,即使在幼嫩之时,它的颜色也会深一些。

其菌褶,

延生,有分叉,白色至淡黄色。

其菌肉,

白色,伤不变色,无味道,气味微香。

其菌柄,

实心圆柱形,偏生或近侧生,向下渐细,与菌盖同色,有丛毛状小鳞片。

此菌,幼嫩时可食,老了像皮革一样咬不动,可剁碎做汤,味道鲜美。

此菌,属于国内原产菌种,南北各地多有分布。

夏秋季,它多生长于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腐木之上,群生或近叠生。

有时,你家的门框潮湿了,它也可光临!

当然,它是分布最广范的一种八担柴。

其三,漏斗大孔菌。

瞧,就是它。

初看,它跟翘鳞香菇很相似。

它的个头,一般比翘鳞香菇要小一点。

它的菌盖直径1.5-8.5cm,扁平中部脐状,后期边缘平展或翘起,似漏斗状,薄,褐色、黄褐色至深褐色,有深色鳞片,无环带,边缘有长毛。

新鲜时,韧肉质,柔软。

干后,变硬且边缘内卷。

在幼嫩时,它是这样的,一脑袋细毛。

它的菌肉,非常单薄,它的厚度不及1mm,白色或污白色。

不过,它的背面差距就大了。

瞧,它的菌摺是这样的。

当然,这是一种放大的状态,跟常见牛肝菌差不多,海绵状或蜂窝状。

它的菌管白色,延生,干时呈草黄色,管口近长方圆形,呈辐射状排列。

它的菌柄,中生,实心圆柱形,往往生有一些深色的鳞片,基部有污白色粗绒毛,几乎与菌盖一个颜色。

当然,它不属于香菇属,而是多孔菌属下的一种真菌。

夏秋季,它多生长在倒木及枯树上,有时会出现在木耳、毛木耳或香菇段木上,单生或群生。

当然,它的分布地区很广: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贵州、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福建、香港等。

此菌,幼嫩时柔软,可以食用。

八担柴之一。

此菌,干时会变硬,当湿润时吸收水分还可以恢复原状。

其四,新粗毛革耳。

瞧,就是它。

别名,紫革耳、木上森、八担柴等。

下面,说一下它的特征:

其菌盖,

漏斗形,酷似一个喇叭,上缘有粗毛,初时为葡萄紫色,渐变为淡黄褐色。

其菌褶,

延生,稀疏,由淡紫色渐变为土黄色。

其菌柄,

实心圆柱形,多偏生,短粗,紫色,有灰色软毛,强韧。

夏秋季,它多生长生于柳、桦及楝树的腐木上,丛生或群生。

此菌,幼嫩时可食,老了呈革质。

当然,此菌在南北各地多有分布,不只是西南地区才有,它的分布地也比较广泛。

其五,裂褶菌。

此菌也是八担柴之一。

因为小王之前介绍过它,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击链接进去看一下!

瞧,这种如花似的小皮钱儿,竟然有人吃它!

在此,小王不再赘言。

如果还有其他八担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让小王也见识一下。

总之,八担柴这类蘑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幼嫩时可以食用,因此采食它们要趁早啊!

我是王小王,带你一起探索神奇的蘑菇世界!

.








冰鉴视界
群英荟萃,蘑菇开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