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教材解读 2024.10.8
卷首语——
《有朋自远方来》是初中阶段的第一次专题学习活动,共有三个板块,分别是“探讨交友之道”“展示个人风采”“同气相求,广求良友”,通过解读“朋友”的内涵,明确交友之道,理解交友之道的重要意义;并通过设计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树立敢于展现个人风采,勇于寻找身边的良友的自信心。
《有朋自远方来》是初中阶段的第一次专题学习活动,共有三个板块,分别是“探讨交友之道”“展示个人风采”“同气相求,广求良友”,通过解读“朋友”的内涵,明确交友之道,理解交友之道的重要意义;并通过设计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树立敢于展现个人风采,勇于寻找身边的良友的自信心。这样的内容安排,对于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七年级学生,仅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展现了学生自信、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有助于学生融入新的环境、新的集体,对今后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次专题学习活动,还具有方向导向的重要作用,需要教者认真解读教材,理解编者用意,用好用活教材。
“语文专题学习”是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在原教材中的题目是“综合性学习”,这样的变化是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理念相适应的,虽然内容没有明显变化,却也渗透着新的理念和思考。
1.从“综合”到“专题”,是单元整合教学理念的体现。专题学习活动是语文课程中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形态,它以整合为手段——强调语文课程的内部整合(不同文本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和生活的整合(课内学法,课外用法),强调语文学习与实践的整合(讲练结合),强调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听说读写思),强调不同课型的整合(读写融通)。这样的整合,摆脱了单一课型(阅读、写作……)的缺陷,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基于此,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形态,专题学习活动有独立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和教学方式,体现出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和参与性的特征。
2.从“综合”到“专题”,是跨学科学习方式的具体实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首次提出了任务群的概念,相比其他任务群,跨学科学习更难落地,因为它需要把语文学习放在更广大的空间中,需要语文老师发现更多的教学资源——“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于大部分语文老师来说,从教学时间的安排到教学流程的设计,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专题学习活动”的设计,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只要我们用好教材,就让跨学科学习落到了实处)。
3.从“综合”到“专题”,是新时代师生地位的体现。实施“综合性学习”时,很多老师虽然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题,却总是不自觉地包办代替,很多“综合性学习”课,都变成了老师的资料展示课,老师作为“PPT放映员”展示自己,学生作为“小抄写员”抄写资料。新教材把学习内容命名为“专题学习活动”,给教学实施指明了方向——作为学习活动,师生都是参与者,都是活动的主题,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展示,老师只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组织者,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帮助学生拟定活动目标和活动计划,为学生的活动过程提供指导和帮助,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为优化活动方式提供建议。
4.从“综合”到“专题”,“语文”依旧是不变的核心。近年来,围绕跨学科学习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很多老师之所以诟病当下的跨学科学习,是因为部分“跨学科学习”的课堂学到了“跨学科”之形,丢掉了“语文”之魂。笔者认为,无论采用哪一种学习方式,构建哪一种课堂,设置怎样的教学情境,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一旦被冠以“语文”之名,其核心要义依旧是“语言文字学用”,一旦丢失了这一核心要义,就是“虚假的热闹”。所以,在专题学习活动实施的过程,我们必须守住“语文”这个核心,只是把原先的阅读、写作、表达等单方面能力提升,转变为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发展。
在旧版教材中,《有朋自远方来》来设置了两个活动板块,分别是“探讨交友之道”“展示个人风采”,新版教材新增了“同气相求,广求良友”板块,这样的变化,是对原活动的深化,也是课程内容的发展。
1.“探讨交友之道”指向资料搜集整理和观点分享,共设置了三个环节,分别是“自主搜集相关的诗词、故事等,从中感受交友之道,并用自己的话讲给同学们听”“研读前人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联系自己的交友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对交友的看法与认识”“网络交友观点分享”,三个环节依次递进。第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需要教者交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第二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发表观点的能力,需要引导学生挖掘名言警句和生活经历背后的深层意义;第三环节看似与第二环节相似,实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2.“展示个人风采”指向活动策划和自我展示,同样设置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要求学生思考活动的名称、活动的组织形式、小组的设置与分工、主持人的推选、活动场地的布置、活动的实施过程,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第二环节要求学生邀请本班各个学科的任课老师参加此次活动,如书面邀请,则需要制作邀请函,如口头邀请,则需要培养语言的感染力,无论那种邀请方式,都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第三环节做自我介绍,不仅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对媒体资源的使用、素材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升。
3.“同气相求,广求良友”指向思维训练和应用文写作,一共设置了两个环节:环节一“想一想你希望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将自己的想法概括为两三个关键词,给出选择这些关键词的理由”,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环节二“发布一则启事,更快、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成长共同体”,要求学生在启事中既要把话说清,还要把版面做美,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建立成长共同体”则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4.本次“专题学习活动”的三个板块,围绕着“交友”这一人文主题,构建了一个完整地的任务群,内容涵盖了传统文化(前人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和现代生活(网络交友利弊谈)、包括了素材积累(板块一)和成果展示(板块二),注重了独学(个体活动)和群学(小组合作)的结合,打通了阅读和写作,充分体现了专题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和参与性。活动的三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板块一的二三环节,板块二的第三环节,都对学生的表达和倾听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在进行活动安排的时候,最好板块一和板块二在课内完成,板块三在课外完成,既能保证教学时间,也能让活动真实有效。
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形态,如何组织专题学习活动,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全新的挑战,只有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学情基础,才能确立好我们的教学起点。
1.根据学生素材积累,思考学生的知识起点。小学阶段,学生通过学习管宁和华歆的故事,知道了如何选择朋友;通过学习《将相和》中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知道共同理想对于经营友情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伯牙子期的故事,知道知音难觅这一道理……基于此,需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或者查阅资料来搜集交友故事。另一方面,在小学课本中,也有一些关于交友的名言和诗词,但是因为小学时候没有经过系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对于搜集到的关于交友的文言名言,学生没办法完全理解,所以在学生分享名言的过程中,教者需要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名言诗句。
2.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思考活动的开展形式。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正处于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过渡期,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变化,但思维和情感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所以很多时候,他们的想法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相机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另一方面,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他们,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一方面想要表现自己,另一方面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在他人眼中的地位,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激情,尽力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正面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全面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3.根据此前学习经历,思考活动的指导策略。本次单元学习活动,能力训练涵盖资料搜集整理、观点分享、活动设计、口语表达、思维训练和应用文写作等方面。通常情况下,七年级学生有资料搜集整理的意识,但是缺少方法策略,需要加以指导;表达观点时,他们有自己的思考,但这思考大多浮于表面,需要教者适当引导;活动设计时,他们会关注活动的细节,缺少整体观念,需要划分小组;第二单元的阅读综合实践中,已经进行了讲述的指导,此次活动是该项学习的延续,无需刻意指导;思维训练(概括提炼)是日常阅读教学的常规任务,稍加引导既可。
4.关注显性能力目标,明确活动的终极目标。根据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七年级学生专题学习活动能力目标如下:言语能力方面————听话时要有目标,注意力集中,听清楚意思;说话时态度大方,声音清楚,内容清楚。交往能力方面——能采用各种方法与他人联系;能建立并保持与他人的良好关系;能与他人合作;在团体中能够承担下至组员上至领导者的各种角色。方法性知识——学会从报刊、书籍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学会通过、访问等方式获取信息;学会对获取的信息以及整理、归类,学会与同学交流、共享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