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教材解读 2024.10.6
卷首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要做到“具体充实”,写好事是基本前提。作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二个作文训练专题,是第一个专题“学会观察”的延续,也是整个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的基础。
《学会记事》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内容。部编版教材的写作专题设置,一方面与本单元阅读的人文主题紧密契合,另一方面又注重写作教学的序列化。对于一个语文学习者来说,最基础的文体是记叙文,而记事则是记叙文的基础。正如叶圣陶所说:“叙述文的材料是客观的事物,写作的目的在于传述。”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乃至写人和抒情,也就有了基础。关于第四学段的记叙文写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要做到“具体充实”,写好事是基本前提。作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二个作文训练专题,是第一个专题“学会观察”的延续,也是整个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的基础。
要明白“学会记事”的重要性,首先要明白其基本概念,也就是“记叙文”的概念。按照学术界的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其主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在目前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依旧式重中之重,这样的编排,一方面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有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和作文素材不足,对外面的认知偏于感性而非理性,记叙文写作能直接反映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自然也就成了初中生作文的首选(说明文写作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议论文写作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对于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学生来说,都有不小的难度);另一方面,是因为记叙文写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意义——记叙文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叙事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这是最基本的能力,其他的各种能力,都建立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之上,义务教育最为国民基础教育,自然要把这些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了。
教材里没有讲什么是记事,大概因为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并非一个严格的学术定义。从字面意义上看,“记事”就是把事情记录下来,在笔者的认知中,“记事”应该接近于“叙述”。所以,我们必须把“叙述”的含义搞清楚,才能明白这一训练专题的价值。
按照网上的说法,“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也是初中生必须重点掌握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写作中,作者可用它来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议论说理的文章与应用性文体也离不开这一表当时,议论性文章需要用叙述来介绍事实材料,应用性文体需要用叙述交代写作经过)。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叙述的基本特点在于陈述“过程”(人物活动的过程,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构成叙述交代和介绍的主要内容。
因为叙述指向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就必须包括了一些必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同时,因为叙述与事件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无论是人物活动的过程,还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都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与持续性,即是“过程”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进行,因为“出场顺序”的不同,也就有了顺叙、倒叙、插叙等不同叙述顺序;其三,因为视角的不同,叙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差异。
一直以来,语文课程最让人“诟病”的一点,是语文学习目标中行为动词的不可把握性,如“学会”一词,学生达到怎样的水平,才算是“学会”,大部分人都无法准确量化。
要厘清这一概念,必须回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比较各学段对“记事”或者记叙文写作的目标要求——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指出,二年级学生要“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指出,四年级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指出,六年级学生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第四学段“表达与交流”指出,九年级学生(初中学生)要“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对于“记事”或者记叙文写作的目标要求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简而言之,低年级只需要“做到”既可,到了高年级,还需要明白“为何做到”“如何做到”,乃至于“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这也就不难理解,本次专题训练的题目是“学会记事”,而不是“学习记事”了——“学习记事”指向的学习内容,“学会记事”指向了学习必须达成的标准。
记事时能做到“表达意图明确,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表面上看是写作能力的体现,除了语言表达能力,其实也是学生观察力、思维力的外在表现。要做到这一点,至少需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要写清一件事,就要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还要把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只有这样,别人才能明白你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
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六要素也并非需要呆板地逐一罗列(很多初学记叙文写作的学生,甚至在文章开头用“时间是……地点在……人物有……”的句式来刻意交代要素,不仅失去了文章的美,更是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有些要素可以通过侧面的方式予以展现,如时间,既可以通过外界自然景物予以暗示,也可通过人物神态表情、肖像衣着来表现。相较于时间、地点等要素,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构成事件的主要环节,必须将其写清楚,才能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尤其是事件的经过,更是重中之重,需要大写特写。
当然,很多时候,为了增加“故事的波折”,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安排也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采用倒叙、插叙等方式来设置悬念,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基于此,教者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妨先问学生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要写什么事情”,确立好自己的写作素材,第二个问题“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理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可采用口头表述的方式,也可采用列提纲的方式记录下重要事项,为“写清楚”铺路。“路通了”,写起来就容易了。
一篇文章之所以会感人,并非是因为宏大的叙事和精美的语言,而是那些不起眼的细节,总在不经意间触动了我们的泪点,唤起了我们的情感共鸣。
本单元的六篇文章,都有不少意蕴丰富、情味深长的细节——《秋天的怀念》里,母亲悄悄走出的身影、红红的眼边、不经意当初秋叶飘落的身影,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隐忍与伟大;《散步》中,面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候,“我”内心的犹豫和做决定的艰难,“我”和妻子背着母亲和孩子稳稳地走着的步伐,完美诠释了中年人肩负的责任之重大;《金色花》里,孩子的“暗暗匿笑”,让我们感受大了泰戈尔内心圣洁的爱;《荷叶·母亲》中倾侧下来遮护红莲的荷叶,唤醒了我们的情感共鸣;《咏雪》的“公大笑乐”;《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元方入门不顾”……这些细节,不仅让人物形象变得立体,也让文章的情感得以丰盈。
要写好细节描写,首先要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细致的观察(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已为此打下了基础);其二要抓住写作对象的特征,为主题表达服务(后续有专项训练,此处可点到为止);第三要精心锤炼词语,做到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需要持续训练,不能一蹴而就);最后还可以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变换不用的观察角度,让细节描写更生动更具体。
记事,并不是自然主义的“记录”,而是记录下来的“事情”与客观发生的“事情”一定是不同的,记录下来的“事情”是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加工的产物,没有人能完全“复刻”现实世界。此处的“加工”,即作者的主观情感。“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传达感情、感染别人。
曾有语文名师抨击中小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作文不写真事、不说真话、自然就没办法抒发真情了。要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关键是就是写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深切的事情,说发自内心的话(虚构作品其实是真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作者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附着在虚构的故事上)。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就必须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让他们从那些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观察出一些不寻常的东西来,发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
如本单元的《散步》一课,“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一句的大词小用,却一点都不突兀,因为这就是作者最真实的感情表达;当然,很多时候,作者的感情也会自然地流露出来,如“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如“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很容易就唤醒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按照部编教材的编排体系,后续有“学会抒情”的专题训练,所以此处的感情抒发,只要“学习”既可,不必强求学生“学会”。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亲情”,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也都是记叙类文本,就连《散文诗二首》中的《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也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在进行本次习作专题训练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课内寻法,探究写作技巧——分析课文中故事的来龙去脉,学习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关注课文中感人的细节,学习把事情写生动的技巧;品析课文中流露的真实感情,学习把事情写真切的要领。这样的读写融通,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构建整体的语文学习观。
同时,本单元的“阅读综合实践”也为此次习作搭建了支架——
本单元的“阅读综合实践”共有三个任务,任务一举行“家庭生活分享会”,完全可以当成本次写作的先导课——“翻阅记录自己家庭生活的照片或视频”指向了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对象,“选择一个美好的瞬间”要求学生聚焦细节并将其放大,“讲述背后的故事”需要调动学生的记忆库,“分享亲情带给自己的幸福与温馨”规定了活动的主题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次写作训练完全是此“阅读综合实践”任务一的延续——翻阅照片指向选材,选择瞬间指向细节描写,分享幸福指向情感抒发。如果条件允许,完全可以将二者整合,构建一个“亲情表达”教学单元,在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中,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
此次作文训练专题的写作实践的三个任务,具有很强的梯度性。
任务一“下面这段文字记事过于简单,试着“添枝加叶”,把它写得充实、生动一些”的提示从添加细节和融入情感两方面进行了指导,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按照“写完整”“写生动”“写真切”的训练梯度,让学生逐步“学会记事”。
任务二“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要求学生用补充的词语限定选材方向,重点突出事件中最能触动情感的部分,指向“融感情,写真切”,可引导学生先小组内讲述相关事件,根据小组同学的感受进行修改,从而写出真情动人的文章。
任务三“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用“一家人”限定了主旨方向,题目切合单元人物主题,可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六个家庭(金色花的母子也算做一个家庭)分别有着怎样的特征,对照课文内容,想一想自己的家庭与课文中的家庭有何不同,结合“阅读综合实践”任务一完成写作实践。
三个写作实践任务,任务一可在作文指导课中完成,任务二和任务三可根据教学需要,可通过课外写作课内讲评的方式完成,也可通过专门的写作练习课完成,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一定要要做“写”“讲”“评”“改”的有机融合。
我们的学生每次作文时之所以会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就是因为平时没有积累,等到写作的时候才开始临时抱佛脚。可是,无论写作素材还是写作经验,其积累都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和周记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老舍曾说:“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最好的窍门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每天写几十个字也好”,无独有偶,叶圣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这样做,他除了要求孩子读书之外,还要求其子女每天写一点东西。两位大家的论述和经历,足以证明写日记的重要性——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经验。
按照教材的说法,日记可长可短,记下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教者在引导学生的时候,可以参照叶圣陶老先生的做法——写什么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小径山峦;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课堂学习、课间游戏;校园生活、家务劳动、人际交往……只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统统可以写到日记中。相比日记,周记写作则要加以选择,重点写下生活中那些最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当然,为素材积累和能力提升的日记周记写作,最重要的还是坚持,需要老师把这些要求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了写作和积累的习惯,以后得写作练习时,学生才会有材可选,有话可说。
【第011期·备课】七年级(上)大作文教学计划(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012期·备课】七年级(上)小作文教学计划(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