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教学设计 2024.10.30
卷首语——
笔者拟改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通过设置情境等方式,拉近学生同文本之间的距离,在文言学习和学生生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前四章,感受古圣先贤的智慧和古代典籍的魅力。
《<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同样这篇文章还肩负着使同学们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因其语录体散文的特殊性质,以前的教学大多采用先逐章讲述(翻译)、再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分析的方法。这样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读懂每章的观点,突破重要的实词、虚词,让学生学得更扎实。但在走访学生的过程中却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偏于枯燥,无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完全融合,基于此,笔者拟改变教学思路,用三课时(《教师教学用书》建议2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通过设置情境等方式,拉近学生同文本之间的距离,在文言学习和学生生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前四章,感受古圣先贤的智慧和古代典籍的魅力。
1.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
2.品读段落,读懂前四章的内容,理解孔子(曾子)的修身和为学之道,感受古圣先贤人格魅力。
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理解孔子(曾子)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理解孔子(曾子)的修身和为学之道,感受古圣先贤人格魅力。
一、导入
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对人的影响非凡,甚至《论语》思想精华影响着中华千千万万的儿女,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论语》十二章,去感受中去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二、读圣人言,感文言之美
1.学生自由朗读前四章,关注字音,尝试读出节奏。
2.指名试读,集体正音。
3.讨论:如何读出文言节奏。
预设: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停顿的规律。)
4.齐读,读出文言味。
三、明圣人意,学先贤智慧
1.如果要从这四章中提取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四则内容,你认为是哪个词?
预设:
学,因为这四则都与学习有关。
追问:这四章围绕学习讲了哪些内容?除了学习还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第一章讲了学习方法,强调要按时温习,第二章讲了要不断反思自己,第三章讲学习要循序渐进,第四章讲学习要思考,要“知新”。除了学习之外还讲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如第一章提到了宽容待人,第二章提到了与朋友交往等
2.反复朗读这四章,结合注释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曾子),用“我从中读到了一个 的孔子(曾子),因为 ,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 ”的句式回答问题。
预设:
读到了一个好学乐学的孔子,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把学习当成一种很愉快的事。
读到了一个终生学习的孔子,因为从十五岁到七十岁,都一直在学习。
读到了一个善于学习的孔子,因为“温故而知新”,能从旧的知识中得到新的见解。
读到了一个勇于反思的曾子,因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思自己。
读到了一个宽容大度的孔子,因为“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他他也不生气。
读到了一个诚实守信的曾子,因为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总想着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
读到了一个认真刻苦的曾子,因为每天都在思考“传不习乎”,把老师教授的知识时刻记在心上。
读到了一个向往知音的孔子,因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见他,他就非常开心。
……
(随文突破文言字词:子、时、说、愠、君子、吾、日、三省、谋、忠、信、传、十有五、立、惑、天命、耳顺、逾、矩、故、新……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可分别追问相关问题。如第一章可问,三个问句之间有没有内在关系?第二章可问,三个问句能否交换位置。学生读懂第三章可问,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四、用圣人诲,悟良苦用心
如果让你从这四章《论语》中选择一句话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你又将如何践行这句话。
(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
五、小结
读圣人之言,学先贤智慧,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许只要学好其中的某一句,就够我们受用一生,希望大家走进经典,传承智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温故是不是一定就能知新,如果不能,还需要我们做什么?
致歉:因本人平时上课不喜欢使用课件,故所有教学设计均未制作课件,各位如觉得本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还请自行制作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