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教学设计 2024.10.3
卷首语——
本课时的教学,笔者拟以“信是做人之本,礼为处世之道”为线索,引导学生按照概“期行”之事,评“期行”之人,品“期行”之语,悟“期行”之理的学习路线图,抓住文本的留白之处,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学习和传承守诚信、讲礼貌等中华美德,学习文言知识和写作技巧。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选自于《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文章以以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对话,叙述了陈元方面对无礼的父亲的友人,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终使“友人惭”的过程,表现了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同时从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这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文言文,需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其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并通过朗读来培养文言语感。除此之外,《陈太丘与友期行》相较于《咏雪》,从欣赏古人的文化修养转向于理解魏晋文人的的品德情操。基于此,本课时的教学,笔者拟以“信是做人之本,礼为处世之道”为线索,引导学生按照概“期行”之事,评“期行”之人,品“期行”之语,悟“期行”之理的学习路线图,抓住文本的留白之处,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学习和传承守诚信、讲礼貌等中华美德,学习文言知识和写作技巧。
1.反复朗读《陈太丘与友期行》,读出感情,读出文言味。
2.借助注释,疏通大意,讲述故事,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异。
3.结合课文内容,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认识到了“信”和“礼”的重要性,学会辩证地看待元方的行为。
4.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文言知识,增强文化底蕴,培养传承优秀文化的兴趣和责任感。
1.借助注释,疏通大意,讲述故事,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异。
2.结合课文内容,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认识到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学会辩证地看待元方的行为。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才华横溢的谢道韫,在她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写出啦“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样的经典名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另外一个七岁的少年,看看他又有什么不凡之处。
板书题目,解题,强调“期”的含义。
二、概“期行”之事
1.出示无标点原文,学生尝试读给自己听,尝试断句。
2.出示有标点原文,指名试读,正音。
(重点强调“不”的读音和含义,渗透通假字知识。)
3.学生尝试读给同桌听,读出句内停顿。
4.指名试读课文,说说停顿的原因。
5.齐读课文后,思考:作为一篇记叙文,本文的六要素分别是什么?然后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预设:
时间——过中
地点——门外
人物——陈太丘、陈元方、友人(此处根据学生回答,追问是陈太丘与陈元方的关系,相机介绍称谓中的谦辞与敬辞知识,可链接微课资源)
事件起因——与友期行,友过中不至
事件经过——友人怒,元方斥。
事件结果——“元方入门不顾”
文章内容——本文写的是叙述了陈元方面对无礼的父亲的友人,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终使“友人惭”的过程。
三、评“期行”之人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尝试用白话文讲讲这个故事。先同桌互讲,后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下列语句进行补白,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的省略句现象。主要有以下句子:
( )去后( )乃至。
(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
(根据学生反馈情况,相机讲授“去”“引”“顾”“乃”等古今含义差异较大的词语。)
2.文章虽然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题,但是关于陈太丘的内容却不多,作者用大量篇幅描写元方跟友人的对话,请按照你的理解,补全文章中省略的关于两人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并说说理由。
友人:(停下车,看向元方,随意地问)尊君在不?
元方:(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还原当时的场景。)
3.你读出了怎样的元方和友人?通过元方的表现,你觉得陈太丘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
陈太丘——看重承诺,守时。
友人——不讲信用,不讲礼貌,知错能改。
元方——是非分明、懂礼明事理、机智敏捷(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正直率真。(相机介绍家风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
四、品“期行”之语
1.文章虽短,但文中的三个人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预设:
典型生动的语言描写。
2.作者为什么不对元方进门之后的后续进行介绍呢?
(引导学生明白写作时要围绕中心选材。)
五、悟“期行”之理
1.《世说新语》有一个篇章“夙惠”,专门记录一些特别聪颖小孩的言行,但《陈太丘与友期行》却被编入书中“方正”篇,作者会什么会这么编排?
预设:
因为元方所做的事情合乎道义、有理有据、而这正是“方正”即品行刚正,不怕因坚持做正确的事而得罪人的表现。
(补充介绍陈氏“一门三贤”)
2.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预设:
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思辨性问题,学生言之成理既可。)
3.虽然太丘和元方发怒合情合理,但是这样的故事,多少有点遗憾,现在我们来复盘整个故事,要怎么做才能不这么遗憾?
(言之成理既可)
六、小结
“信是做人之本,礼为处世之道”,七岁的元方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作为初中生的我们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并践行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礼貌为裳(cháng),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有修养的人。(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世说新语》。
2.搜集关于诚信的名言。
【我读】文言首篇奠基础,开启经典百花园——《<世说新语>二则》文本解读
致歉:因本人平时上课不喜欢使用课件,故所有教学设计均未制作课件,各位如觉得本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还请自行制作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