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民族英雄贤母,劳动阶级完人——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教材解读

文摘   2024-11-11 19:50   陕西  
喜欢就关注我吧,倾听真实的声音


教材解读热点话题      2024.11.11

卷首语——

新版教材本课位于七年级第四单元,单元主题为“人生感悟”,以“人的一生如何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课文单元位置的调整,必将带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变化

       

194421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逝世。朱德同志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回忆性文章《回忆我的母亲》(原题为“母亲的回忆”)。文章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的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旧版教材本课位于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为“生活的记忆”,是回忆性散文与传记阅读单元;新版教材本课位于七年级第四单元,单元主题为“人生感悟”,以“人的一生如何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课文单元位置的调整,必将带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变化。




伟大母亲

作为回忆性散文,文章主要塑造了母亲锺老妇人的形象,读懂文中母亲的形象,是教材解读的首要任务。

01
 PART
勤劳

文章第一段写道,“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母亲的勤劳,在整日劳作。她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每天劳动时间长,劳动量大。跟传统意义上的“男主外,女主内”不同,母亲不仅要煮全家二十多口人的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甚至还要挑水挑粪。从耕种到家务,从外到内,从早到晚,一刻不得闲,长年累月,永不停歇。就连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可见劳动已经成为了母亲生命的一部分,是她的生命状态。

母亲的勤劳,在终生不休。母亲即使到年老了,仍然不辍劳作,这样的母亲怎能不让人心生敬意呢?年轻时劳动是生存的必要,年老了完全可以脱离劳动,休养生息,安享晚年。可母亲偏偏不,“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可是他们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又回到了老家,父亲在途中去世了,母亲回家继续来动,对母亲来说,劳动是她热爱生活的方式,是深入骨髓的品质。

母亲的勤劳,在百姓智慧。母亲不是一个简单的劳动者,更是治家的能手。因为母亲的聪明能干,“我”家的日子虽然清苦,却“也勉强过得下去”。那些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总能做得有滋有味。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家里,母亲还是家庭劳动的组织者,因为她任劳任怨且分配得当,所以长幼、叔伯、妯娌之间都相处得非常和谐,对于一个几十人的大家庭来说,着实难得。

母亲的勤劳,在家风传承。每天母亲起床之后,祖父就起床了,大家纷纷起床,各做各的一份事去。虽然这少不了祖母的功劳,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一家人都非常勤劳。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的耳濡目染,“我”也养成了勤劳持家的习惯,所以,“我”放学回家,看到母亲在忙碌,就主动去挑水或者放牛,等到农忙时节,我整日地跟着母亲在地里劳作。




02
 PART
格局

对于母亲来说,除了勤劳之外,远超常人的格局和大义,也让人感动。

母亲的格局,在于任劳任怨。大家庭里矛盾多,尤其是叔伯妯娌之间更是如此,无论当家人怎么分配,都无法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总免不了有人做得多有人做得少,自然也就有了计算比较。但是母亲从来没有考虑自己“吃亏”的问题,她每天第一个起床,整日里劳作却不抱怨,才能跟叔伯妯娌相处得非常和谐(对于大家庭来说,妯娌矛盾往往很突出),母亲用自己的付出,换来了一个家庭的团结。

母亲的格局,在于善良仁慈。“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这并非是歧视穷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首先要保证的是自己能活下来,当生计都成问题的时候,是顾不上思考道德层面的问题的。但是母亲不是这样,虽然自己不富裕(生下了十三个儿女,因为无法全部养活,不得不溺死五个),却还要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这样最朴素的善良,不仅影响了孩子,还影响了身边的其他人。

母亲的格局,在于长远眼光。正如文章所说,“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但是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母亲还是决定节衣缩食送“我”读书,按照母亲最初的想法,是希望“我”考中科举,改变家庭受欺压的现状,可是后来“我”接受了新思想,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还给家里人带来了各种影响,对于这些,母亲不仅不反对,还非常支持。

母亲的格局,在于反抗精神。那么在那样一个灾祸连天的动荡年代里,母亲又展现了怎样的性格呢?庚子年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地主退佃,逼得我们妻离子散。天灾人祸时母亲不慌不哭,坚强应对。她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烈了。一个贫苦的农妇身上那种坚强不屈和爱憎分明的品格令人敬佩。“我”后来走上革命道路,也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03
 PART
教育

朱德最为开国元勋,他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赫赫功勋。他的伟大不仅在职位和功勋上,更在他的人品和人格上。他的一切宝贵的精神品质,除了革命生涯的磨练,更有母亲从小对朱德培养教育之功。

母亲对“我”的教育,在言传身教。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亲眼目睹了母亲的辛劳和付出,自然潜移默化受到影响。无论放学后的主动挑水放牛,还是农忙时节的整日来做,都来自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使幼年的朱德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萌芽了,母亲在他的心中种下了要为贫苦劳动人民求解放的的种子。

母亲对“我”的教育,在艰苦磨砺。正如朱德在文中写的那样,“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在困难面前,母亲没有被吓倒,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改善家人的生活,从普通的饭食到亲手做的衣服,无不彰显着母亲的智慧,这样的艰苦磨砺,不仅塑造了“我”顽强的精神品质,还让“我”学会了在困难面前思考出路的智慧。

母亲对“我”的教育,在理解支持。当初“我”离开家乡,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不仅不反对,还给了“我”许多鼓励。后来大革命失败,“我”与家庭彻底隔绝开来,母亲没有抱怨“我”的不孝(就算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很多父母依旧把床前服侍当成衡量孝于不孝的重要标准),还一直苦苦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独自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对于从事革命工作的“我”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支持。

锺老妇人逝世后,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这样的评价,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




深切怀念

作为一篇悼文,文章语句看似平淡,却蕴藏着作者的真挚情感,现从以下方面加以分析:

01
 PART
悲痛

文章开篇开门见山——“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在时,人生尚有归处;父母离世,人生只剩来路。普通人如此,伟人同样也不能例外。

感情之悲,在于母亲一生的辛劳。当时的“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深知孩子对于母亲的意义,可是因为家境贫穷,母亲不得不溺死了五个孩子;母亲身体健壮,但是她毕竟是女子,却不得不像一个男人一般在地里劳作;乙未年的时候,因为地主退佃,一家人不得不连夜分散;后来大革命失败,母亲不得不独自种地,苦苦支撑了一家人的生活……想起母亲这一生所受的苦,自然会悲从中来。

感情之悲,在于对母亲的愧疚。母亲把“我”养大,送“我”读书,可是等“我”长大读书后,却离开了父母。虽然“忠孝不能两全”是人生常态,但是让年迈的母亲独自在家里支撑着一切,始终是儿女的亏欠。母亲八十五岁的时候,精神和身体都不如以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再见儿子一面,但是当时的“我”忙于民族解放事业,却连母亲最后的愿望都无法实现。作为革命家的母亲,儿子属于国家和民族,唯独不属于自己;作为革命家的儿子,自己属于祖国和人民,唯独不属于母亲。朱德不能忠孝两全,内心对此感到无比歉疚和遗憾。




02
 PART
感激

文章结尾处,作者写道——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这两段文字直抒胸臆,作者反复写“我应该感谢母亲”,表明母亲对“我”的影响之深,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和鼓励,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




03
 PART
回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莫大的悲哀,但是为人父母者,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沉浸在悲伤中。

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

朱德是领袖,是革命家,他心里不仅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由此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最后通过一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因为这是母亲最大的愿望,也是我回报母亲最好的办法。

至此,作者把母亲之情和热爱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感情融汇在一起,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教学价值

教材位置发生变换,虽然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甚至课下注释都没有改变,但是教材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都做出了调整,再加之学情基础的不同,就必须对教学进行相应调整。

01
 PART
人文主题

从单元人文主题看,《回忆我的母亲》放在八上第二单元,与“生活的记忆”有关,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他人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调换至七上第四单元,契合第四单元的主题“人生感悟”,意图是引导学生领会作品诠释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从这一层来说,《回忆我的母亲》放置七上第四单元,育人价值更高,有助于学生思考“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内涵。

基于此,我们必须跳出固有的思维框子,不仅停留在赞扬母亲的优秀品质上,而要着眼于母亲对“我”的影响——“我”本是普通的农家子弟,但在母亲的教育影响下,“我”投身于革命事业,把自己对母亲的爱转化为“爱祖国爱人民”,如果说我对母亲的恩情是“小我”,那么朱德对祖国的爱就是一种“大爱”与“大我”。

基于此,我们需要在母亲勤劳品质之外,既要去挖掘属于普通劳动人民的共同情感和共同品质,更要去发现母亲人格中伟大的一面——“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贤”可以组词为“贤惠、贤良、贤德”,一个“贤”字,集齐了一个中国母亲身上所有的优点。此处的“贤”,不仅属于朱德的母亲,属于千百万劳动人民,属于中华民族。

因为母亲是千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她代表着千万劳动人民。朱德将母亲与广大人民联系起来,这些千万劳动人民就像母亲一样。作者投身于革命,就是为了让这些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报答了对母亲的恩情。当时召开追悼会,不仅仅是因为锺老妇人是朱德的母亲,而是因为她代表着千千万万的中国母亲,正是有了无数伟大的中国母亲,培养出无数的优秀儿女,我们的民族才得以绵延不绝。




02
 PART
语文要素

从单元语文要素来看,《回忆我的母亲》放在八上第二单元,属于文体组元单元,重点是要学生了解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还可以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调换至七上第四单元,本单元有议论文,有诗歌,有文言文,在无形中弱化了文体特性,属于人文组元单元,侧重于阅读策略的教学。“学习本单元,要在默读中领会作品诠释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获得思想启迪。默读时,可以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并在你感兴趣或有疑惑的地方作标注;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此文位于《纪念白求恩》之后,教学《纪念白求恩》一文时,教师带领学生明确段落关系,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初步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课的教学中,可对上一课的相关要求予以提升,引导学生学习勾画和批注,学习通过划分层次、抓关键语句来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

从课后习题看,虽然习题跟原八年级相比没有变化,却也能根据相关语文要素进行训练。第一题可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通过抓关键语句梳理事件,如何通过给事件归类来划分段落层次、理清作者思路”上。第二题可对应本单元核心任务“在默读中领会作品诠释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获得思想启迪”,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一步思考“人的一生如何过得充实而有意义”。第三题“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属于常规语言赏析训练。




03
 PART
整合教学

课内相近文体文章的整合。本文与《纪念白求恩》同属于悼文,且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不同之处在于《纪念白求恩》偏于议论,本文偏于叙事,可将其对比阅读,分析其表达方式的异同。可与课后第三题进行整合——“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课内相同主题文章的整合。第二单元的时候,学生学习了《秋天的怀念》,相比而言,《秋天的怀念》以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感人,语言风格偏于平静内敛,《回忆我的母亲》则是把个人人生经历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语言风格偏于平实真挚。将两篇文章进行整合阅读,可分析两篇文章风格的异同,还可告知学生文章语言风格必须与所表达的主题相契合。

课内外文章的整合。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通过课内外文章的整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END
我知道你在看



扫码关注我
陪你读书写字
一起追寻这世间的美好




本本老师的读写家园
最好的教育,其实是从中年开始。 ——谢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