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教学设计 2024.10.23
卷首语——
本课时拟以“依依之语依依叙,殷殷之盼殷殷悟”为主题,通过“品‘依依’妙语”“悟‘依依’期盼”“传‘依依’情思”的的流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结构构建、遣词造句上的妙处,通过感知作者形象、了解作者身份来理解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谆谆教诲;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畅谈感受、将所学所悟内化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笔者以“依依往事依依情,悠悠年华悠悠思”为主,按照“忆‘依依’往事”“感‘依依’情感”“诉‘依依’年华”的流程展开教学。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感受了作者情感,并由事件到情感,由文本到生活,在课文文本跟自身生活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但这样的理解,还局限于文本内容本身,偏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叙事抒情的方式,依旧鲜有涉及;同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要么站在文本之外审视文本,要么融入作者的生活感受文本,却没有站在文本受众的角度去体会为于漪老师的良苦用心。基于此,本课时拟以“依依之语依依叙,殷殷之盼殷殷悟”为主题,通过“品‘依依’妙语”“悟‘依依’期盼”“传‘依依’情思”的的流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结构构建、遣词造句上的妙处,通过感知作者形象、了解作者身份来理解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谆谆教诲心;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畅谈感受、将所学所悟内化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1.精读“读画”“读人”段落,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选材组材的用心。
2.结合作者身份,感知作者形象,理解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殷殷期盼。
3.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1.精读“读画”“读人”段落,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选材组材的用心。
2.结合作者身份,感知作者形象,理解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殷殷期盼。
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
本文课题化用了《诗经·小雅·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以本文充盈着浓浓的诗意,蕴含着深深的哲理,本节课我们将浸入文本,感受作者的“依依之语”和“殷殷之盼”。
二、品“依依”妙语
1.从全文来看,文章一共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读画”“读诗”“读人”,可是在具体写作的过程中,“读画”写了读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上的插图两方面的内容,“读人”不仅写了两位老师上课的情形,还写了老师的教诲,这样的安排,是否累赘?请分别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可设置为两个问题,可设置表格备用,如学生遇到困境,就以表格为支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预设:
不累赘。
“读画”部分,所看的两种图是不一样的,山水画是在“我”住的小屋里挂着的,是“我”在无意中被动地看到的,而《评注图像水浒传》上的插图,是“我”主动打开,然后被一幅幅插图吸引的。这样的安排,展现了“我”“读画”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整体、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过程,为后续“读诗”和“读人”做铺垫。
“读人”部分,两位老师上课的情形,重在表现老师留给“我”的直观记忆,聆听教诲部分偏向于老师对“我”人生的影响,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的。两位老师上课的内容,虽然很相似(两位老师都讲授诗歌,都注重朗读),却也有着明显不同——第一位老师讲的是古代诗歌,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动作,唤醒了我的爱国情怀,让“我”爱上了辛弃疾的词;第二位老师讲的是现代诗,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唤醒了少年的情感共鸣,激发了“我”对新文学的兴趣。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机追问这几件事能够交换位置,引导学生明白这几件事不仅按照“我”的成长经历安排的,更是展现了人的思维建构过程。)
2.课文不但结构巧妙,文中有一些词语用得巧妙,值得反复玩味,找出你认为用的最巧妙的词语,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说说其妙处(与“思考·探究·积累”第三题结合)。
预设:
(1)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编织”与“花环”相照应,而“美丽的生活花环”又与下文《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四季风光的诗篇相照应。阅读这些诗篇,生活如同花环般色彩斑斓;而这一首首诗正是“编织”这一朵花环的花朵。
(2)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沉浸”的本意是浸入水中多用来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这里说“沉浸在美的享受中”,表明“我”已经全身心投入到一种审美的状态之中,反映了《千家诗》中五彩纷呈的诗歌对“我”的影响之深。
(3)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雕镂”的本意是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上面刻画,这里用以表明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给我的印象之深,难以磨灭。
(4)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凝注”是“凝聚、聚结”的意思,眼神中满满的都是凝聚的感动,凸显了老师朗诵时的全情投入;而“我”能关注到老师眼中“凝注”的感动,说明“我”也全情投入,并被老师深深感动了。
三、悟‘依依’期盼
1.通过反复阅读,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不追求标准答案,言之成理既可。)
补充了解于漪相关资料——
于漪,女,汉族,1929年2月7日出生,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颁奖词:她已是9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于漪,师者的楷模。
2.此文是于漪老师应《中学生阅读》编辑部的邀请撰写的一篇回忆自己童年学习生活往事的散文,发表在《中学生阅读》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你觉得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如学生思维困顿,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老师的教诲,引导学生明白,这不仅是于漪的老师对她的教诲,也是于漪老师对我们的期盼。)
预设:
一方面,启发青少年要爱生活,爱自然,爱祖国,做一名懂得生活的人;另一方面,勉励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传“依依”情思
文章重点写的这几件往事都对作者于漪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学习于漪先生的这篇文章,又有着哪些特殊的意义呢?
(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重点从读书意义、读书方法等角度来谈。)
五、小结
习近平说: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就让我们铭记这谆谆教诲,读书、读人也读世间万物,一天天长成更美的样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对你触动最深的语句,并说说原因。
2.回首往事时,免不了情思飞扬,请代于漪老师写一段话,表达了对过往那些人、事、物的感激之情。
致歉:因本人平时上课不喜欢使用课件,故所有教学设计均未制作课件,各位如觉得本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还请自行制作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