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教学设计 2024.10.14
卷首语——
本节课笔者拟以“甜蜜的回忆,苦涩的现实”为主题展开教学,通过“说人物,悟成长”“品语句,知感情”“联背景,辨主题”等教学环节带领学生浸入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回忆的甜蜜和现实的苦涩,探究文章主旨,从而收到成长的教益。
作为《朝花夕拾》中的重要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一样,不仅充满了回忆的温馨,也有着理性的批判。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文章大意,学习了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和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但是对时隔多年之后,作者为何还能对当初的一切记忆犹新并做出如此生动的描述,学生却不甚了解。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读懂文章背后的深意,本节课笔者拟以“甜蜜的回忆,苦涩的现实”为主题展开教学,通过“说人物,悟成长”“品语句,知感情”“联背景,辨主题”等教学环节带领学生浸入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回忆的甜蜜和现实的苦涩,探究文章主旨,从而收到成长的教益。
1.朗读课文,品析关键语句,感受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情感。
2.对比分析,结合自身成长经历,理解成长的意义。
3.结合背景,理解文章主旨,培养思辨能力。
1.朗读课文,品析关键语句,感受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情感。
2.对比分析,结合自身成长经历,理解成长的意义。
理解文章主旨,培养思辨能力。
一、复习导入
背诵文章第二段。
二、说人物,悟成长
1.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对此,你是否同意,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
美女蛇的故事虽然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系,作者却由此开始生发出联想。“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先由百草园的草联想到草中的赤练蛇,再由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述的美女蛇的故事。很明显,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所有多年以后“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一段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童年的“我”的世界中充满了奇特的色彩,是“我”获得的第一笔人生经验。
2.“我”最初的人生经验是在长妈妈的故事中获得的,长妈妈可以视为“我”广义的“老师”,文章中还写到了一个人,也可以视为广义的“老师”,你知道他是谁吗?他教了“我”什么?他教的方法管用吗?
预设:
闰土的父亲,他教我捕鸟,我没有学会。
3.纵观全文,长妈妈、闰土父亲和寿镜吾都算是“我”的老师,他们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预设:
长妈妈让“我”觉得百草园很神秘,激发了“我”的想象力;闰土父亲教“我”捕鸟,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寿镜吾老先生教“我”读书写字,带“我”学会了知识。
(相机教导学生,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印记,他们都是我们人生的老师。)
三、品语句,知感情
1.质疑:文章最后一句可否删掉?为什么?
预设:
最后一段看似闲笔,实则意味深长。“这东西”是鲁迅的心爱之物,它记取了一段有趣的少年时光。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它可能“没有了”,而且是“早已没有了”,表达的是对“这东西”的留恋,是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怀念。 这是猜测,也是肯定。这东西再也寻不到了!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时光的留恋与无奈。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一句话,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感情。)
2.文章还有没有表达类似情感的句子?
预设: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顺势追问:“似乎确凿” 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 为什么?
预设:
不矛盾。 “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后,谈谈对文章开头结尾的理解。引导学生明白,这两句话看似云淡风轻,却揭示了成长的残酷——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成长总是意味着失去。)
3.冷静地来看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百草园只有一些野草,可是作者为什么会觉得百草园是自己的“乐园”?作为伟大作家,鲁迅深知学习的重要,为何却对自己读书时“开小差”的事情津津乐道?
预设:
如果从成人的视角看,这个园子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如果从儿童的视角来看,这个园子就不仅仅只有野草,还有许多新奇的事物、许多有趣的生命。同时,站在孩子的视角,也会把开小差当成理所应当的事情,且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相机介绍鲁迅作品中的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
四、联背景,辨主题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有什么变化?
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幼时玩乐到少年读书的过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天真顽皮到成熟懂事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偏隅一园到走向世界的跨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从天真无忧的童年到开始读书有点成长有点忧伤的少年,再到后来被社会拷打的中年人。
2.对于文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关系,目前有三种主流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把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适合儿童心理和发展的乐园,表现了儿童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妨碍儿童身心发展的私塾生活,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第二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第三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串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此问题为开放性问题,不追求统一答案,学生言之成理既可。教师可补充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1926年,冯玉祥的直系军阀和张作霖的奉系军阀交战,日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出兵击退天津大沽口直系国民军,并最后通牒段祺瑞政府撤除大沽口防务。3月18日,北京学生5 000余人在李大钊等率领下于18日在天安门集会,通过拒绝八国最后通牒、驱逐帝国主义公使、立即撤退驻天津的外国军舰、组织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决议。会后,群众举行游行请愿,在执政府门前遭段祺瑞卫队的屠杀,死47人,伤199人。其中鲁迅的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等人当场死亡。次日,执政府下令查封国民党市党部和中俄大学,通缉李大钊、徐谦等50人,鲁迅也在其列。鲁迅同时被章士钊用手段开除教育部签事一职。4月1日,鲁迅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在北洋军阀的步步紧逼下,鲁迅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
3.据说,三味书屋的“三味”的愿意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结合全文内容来看,你觉得“我”是如何理解这“三味”的?
(开放性问题)
五、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空间的转换,更是人生角色的转换。多年之后,作者回忆往事的时候,不自觉赋予了这段经历温馨的色彩。其实,人总是这样,多年之后,我们会发现,曾经拥有过的都是那么美好。但是过去再美,都只属于过去,我们最该把握的,还是当下,还是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朝花夕拾》,选出自己喜欢的篇目并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致歉:因本人平时上课不喜欢使用课件,故所有教学设计均未制作课件,各位如觉得本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还请自行制作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