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教学设计 2024.11.17
卷首语——
本课的教学,笔者拟以“革命者的生死抉择”展开教学,按照“初读,知‘死’之境”“研读,明‘死’之志”“联读,悟‘死’之择”的教学流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以及三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献身革命的崇高理想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呢,从而受到思想启迪,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由伟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将军被困梅岭山时所作,为七言绝句组诗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本单元人文主题为“人生感悟”,以“人的一生如何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语文要素为默读,要求“默读中领会作品诠释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获得思想启迪”,同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基于此,本课的教学,笔者拟以“革命者的生死抉择”展开教学,按照“初读,知‘死’之境”“研读,明‘死’之志”“联读,悟‘死’之择”的教学流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以及三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献身革命的崇高理想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呢,从而受到思想启迪,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1.朗读诗歌,关注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2.结合注释和诗作,把握三首诗之间的内部联系,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献身革命的崇高理想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品味诗歌的艺术感受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1.关注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2.把握三首诗之间的内部联系,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献身革命的崇高理想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把握三首诗之间的内部联系。
一、导入
出示陆游《示儿》,齐读,说说诗歌表达的感情。
一柱南天百战身 将军本色是诗人。
——郭沫若
引出诗歌及诗人。
二、初读,知“死”之境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标注生字新词和朗读节奏,结合教材注释和胖破,理解诗作。说说这三首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理由是什么?
预设:
是高亢的,因为全诗给人一种积极奋进的感觉。
是悲凉的,因为诗人总是提到死亡,可见诗人的处境非常艰难。
2.齐读小序,说说从小序中读到了什么信息?
预设:
①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②说明写作时代背景,是“绝命诗”。
③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庚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山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羊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怯怯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3.齐读诗歌,读出感情。
三、悟读,明“死”之志
1.如果要用含有“死”字的词语为每一章取一个标题,你打算如何拟定,理由是什么?
预设:
第一章 至死不渝;
第二章 死而无怨;
第三章 向死而生。
2.如何面对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课。作者在面对死亡时写下的诗篇到底在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呢?请同学们从诗歌的意象或者用词入手,说说自己的看法。
预设:
诗歌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断头”借《山海经》中刑天纵然被“断头”,却依旧“操干戚以舞”,表现了持续抗争的勇气。其中的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革命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 写出了广大士兵跟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招”“斩”二字有力量,有气势,更能解心中之恨。
诗歌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其中“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化用伍子胥剜眼“悬昭东门”的典故,言革命尚未成功,自己死不瞑目,想悬挂城门之上观天下大势,而“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诗歌第三章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血雨腥风”借喻战争,“血雨腥风应有涯”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崇高的革命理想。“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
(诗歌中的三处用典,学生可能无法表达,需要教者相机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用典”这一手法。对于诗歌中的精准用词,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辅以支架,如“招”可与“集”对比,“斩”可与“杀”互换,“捷报飞来当纸钱”与“捷报飘来当纸钱”对比品味等。如课堂教学时间不读,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进行集中汇报。)
3.有人说,这三首诗看似独立,实则是一个整体,反复品读诗歌,说说理由。
预设: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在这层层深化的诗文中越来越清晰。
四、联读,悟“死”之择
1.通过这组诗歌,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陈毅?
预设:
读出了不畏生死,甘愿牺牲的战斗英雄陈毅;
读出了忠诚革命,坚信胜利的革命将领陈毅;
读出了临危不惧,身怀大勇的爱国统帅陈毅;
读出了上马打仗,下马赋诗的儒将陈毅……
(相机介绍陈毅资料:陈毅,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的美誉。诗作以《梅岭三章》《孟良崮战役》《青松》《红梅》等流传最广。)
2.出示同期其他爱国诗歌,学生反复品读后,结合本课内容,说说从中受到的启示。
无题·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就义诗
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就义诗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预设:
此环节为开放性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说出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思考怎样的人生才算有意义这一话题,言之成理既可。
五、小结
2021年,有一部历史正剧《觉醒年代》火遍全网,在剧中,导演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年代里,前辈们的伟大事迹。在当年那个绝望遮天蔽日,希望暗如烛火的年代,先辈们凭借对于革命的信念、凭借着对于革命的一腔热血,对于革命的乐观精神,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他们是毛泽东、是陈毅、是方志敏、是叶挺、是千千万万个心怀革命的共产党人,汇成了中国生命的动脉。生逢盛世的我们,唯有努力学习,提升本领,才能在将来接过建设祖国的接力棒,才能不负先辈的嘱托。
六、布置作业
1.小练笔: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2.课外收集其他不少于五首爱国主义诗歌。
致歉:因本人平时上课不喜欢使用课件,故所有教学设计均未制作课件,各位如觉得本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还请自行制作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