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教材分析 2024.10.26
卷首语——
文章开篇明义,“在我全部的生命中,我所记得的最重要的日子,是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为什么这一天很重要,因为自从她来到“我”的身边之后,我的世界彻底改变了——
《再塑生命的人》节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对于广大语文老师来说,这篇课文并不陌生,2002年的时候,《再塑生命》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作为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课文,2014年修订时由于本文换到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2016年,部编教材再次将这篇文章选入了教材,命题为《再塑生命的人》,保留了《再塑生命》前半部分安妮·莎莉文刚刚走进海伦·凯勒生活时的故事,删除了后半部分安妮·莎莉文老师带领“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学会“爱”的内容。
跟《再塑生命》相比,《再塑生命的人》减少的不仅是篇幅,还有内容——《再塑生命》指向安妮·莎莉文带领“我”认识世界的过程,既有“杯子”和“水”这样具体的事物,也有各种动物植物交织在一起的“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以及风雨来临时所“隐藏着利爪”,还有抽象的“爱”,侧重于表现“我”的成长(安妮·莎莉文的教育和“我”的成长并行);《再塑生命的人》虽然只保留了安妮·莎莉文刚刚走进海伦·凯勒生活时的故事,更多地以“我”的视角来观察安妮·莎莉文对“我”的爱与教育。对于刚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再塑生命的人》的阅读难度要小得多。
一、提纲挈领,把握课文内容
文章开篇明义,“在我全部的生命中,我所记得的最重要的日子,是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为什么这一天很重要,因为自从她来到“我”的身边之后,我的世界彻底改变了——
安妮·莎莉文来之前,“我”的世界一片黑暗。“你是否有过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经历?那些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白色的黑暗将你吞噬,而那艘大船则无比焦急而紧张地摸索着向岸边行进,能依靠的只有测深锤和测深绳,你呢,心脏剧烈地跳着,等待着什么。在我的教育开始之前,我就像这条船一样,不过我连罗盘或测深绳都没有,我茫然无措,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港湾。”这段形象化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我”作为盲童的心理——一个六岁的孩子,本该对世界充满好奇,不断去探索未知的一切,但是先天的生理缺陷,让她无法去触碰这个真实的世界(别人眼中的真实世界,于她而言,却是虚拟的想象,因为没有接触过这个世界,她甚至无法虚拟出这个世界的轮廓)。
得知安妮·莎莉要来的消息,“我”紧张兴奋。“好几个星期以来,我被愤怒与痛苦深深攫住,苦苦折磨,而随着这种激烈的斗争而来的,则是极度的消沉与无助。”经历了长时间的自我折磨,“我”已经陷入了绝望,虽然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是“母亲的示意”和“家里人的匆忙”依旧让我预感到有大事将要发生,所以“我的手指几乎是无意识地在熟悉的叶子与花朵上触碰”,这些下意识的动作,充分展现了“我”内心的不平静——一直生活在黑暗里的人,远比普通人要敏感得多,“我”预感到家里有大事要发生,甚至已经猜测到这件事可能与“我”有关,但是长期的“黑暗”,让我充满希冀又害怕希望落空,紧张兴奋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安妮·莎莉文握住“我”的手,“我”感受到了关爱。“有人紧紧握住了我的手,我被那个人抱了起来,并被紧紧地搂在怀中,那就是来为我揭开一切事物面纱的人,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她是来爱我的人。”“紧紧地”握住手,“紧紧地”搂在怀中,这样的初相遇,瞬间就拉近了“我”跟安妮·莎莉文的距离。也许在海伦·凯勒此前的生活中,能和她这样亲昵的人,只有她的妈妈,所以当她感觉到有人靠近时,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妈妈来了,所以她主动伸出了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安妮·莎莉文在海伦·凯勒人生中的作用,比她妈妈还要更重要一些。毕竟,妈妈只是给了她生命,安妮·莎莉文却带给了她一个完整的世界,是不折不扣的“再塑生命的人”。
经由安妮·莎莉文的教导,“我”真正的重生了。文章的主体部分,一边叙述莎莉文老师教“我”拼写的过程,一边穿插着“我”的心路历程。莎莉文老师想用“杯”和“水”的区别来告诉我事物与事物之间是不同的,可是“我”不仅将二者混为一谈,还因此大发脾气且毫无悔意,直到井房那次,“我”才明白“水”的含义。经由这件事,“我”开始用心感受世界,感受生命,也因此打开了世界的大门。选文结尾时,“我”不再是那个被困在黑暗里的小孩,一个充满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的世界已经开始在“我”的心里萌芽,“我”开始渴望新的一天的到来,渴望去认识更大的世界。“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最为重要的时候,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
二、聚焦事件,感受师者情怀
因为自己曾经淋过雨,所以才会为别人撑一把伞。跟海伦·凯勒结缘之前,安妮莎莉文的人生,同样是一塌糊涂。
安妮·莎莉文的父母是从20多年一直五谷不收的故乡爱尔兰逃荒到美洲的,仅靠父亲打短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安妮2岁多的时候,患了很严重的沙眼,贫穷耽误了治疗,安妮的视力恶化。八岁那年,母亲因肺结核去世,酗酒的父亲狠心抛弃了她和弟弟妹妹,在父亲家族其他成员的“临时收养”及“张罗策划”下,妹妹被姑妈收养,安妮和弟弟则被送进了离家千里的德士堡贫民救济院。十岁那年,弟弟因臀部结核瘤病在救济院离开人世,安妮成了彻底的孤儿。
幸好,她遇到了巴巴拉神父,神父好心带她去看眼疾。11岁那年,安妮离开了救济院,住院治疗眼疾。但不幸的是,手术很失败,安妮的视力甚至比术前更糟糕:仅剩下光感,近似于失明。就在安妮彻底绝望的时候,十四岁那年,幸运之神再次眷顾了她,经过她的主动争取,她进入了伯金斯盲人学校的校园。十六岁的时候,学校帮安妮在波士顿南边找到一份整理、清扫旅店的工作,在整理房间时,她认识了一位房客,房客给她推荐了布来福医生,两次手术后,安妮的视力恢复了!尽管视力所及,依然模糊,属“半盲”状态,但安妮已经很知足了!20岁那年,安妮盲校毕业,在义母霍布金太太家收到了柏金斯盲校校长的来信,应征去做了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一做就是一辈子。海伦是莎莉文的第一个学生,也是唯一的一个学生。
作为老师,莎莉文是真心爱着自己的学生。初次见面,她就用拥抱表达了对海伦·凯勒的关爱,因为同样被困在黑暗里,看到了此刻的海伦·凯勒,也就看到了当初的自己,一个拥抱足以融化坚冰。第二天一大早,莎莉文老师就送给了海伦·凯勒一个布娃娃,再次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不仅如此,后来海伦·凯勒发脾气,摔碎洋娃娃的时候,莎莉文老师也没有生气,只是默默地把洋娃娃碎片扫到炉子边后,就拉着“我”去散步了。一个陌生人,却能有这样的耐心,除了师者的责任使命之外,更因为她内心的大爱。
作为老师,莎莉文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此前,海伦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所以她采用游戏的方式,开启她的第一堂课——“我抱着娃娃玩了一会儿之后,莎莉文小姐慢慢地在我手心里拼写出了“doll”(娃娃)这个词。我立刻就对这种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于是尝试着去学她。”没有多余的言辞,没有任何技巧,不过简单的“游戏”,就已经让海伦开心万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莎莉文都没有告诉海伦·凯勒这是在“写字”,因为她知道,等到海伦凯勒有了足够的词汇积累之后,就会慢慢把世间万物跟这些词语联系起来,让一切自然发生,远比强行灌输要好得多。
作为老师,莎莉文特别善于发现并抓住教育契机。当“我”因为“杯”和“水”大发雷霆的时候,她先是带“我”去外面暖和的阳光里,用外界的舒适环境缓解“我”的烦躁与愤怒。等“我”平静下来之后,她带“我”到井房,让水从“我”手上流过的时候,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瞬间就让我在水和“water”之间建立了联系。这样的教育机智,就算是在教坛耕耘多年的老教师,都未必能处理好。
三、关注心理,发现成长密码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常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
海伦·凯勒是不幸的,在她一岁半时,因为急性脑充血,连日的高烧把她的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整日身处黑暗就足以让人痛不欲生,可是海伦的世界里,没有光明,没有声音,她甚至没办法表达自己的任何想法。因为这世间所有的通道,都已对她关闭。
但是海伦·凯勒又是幸运,因为她拥有从不曾放弃她的父母,还拥有安妮·莎莉文这么伟大的老师。在亲人和师长的帮助下,她超越了这世上99.99%的所谓正常人——不必说她是一个获得哈佛大学荣誉学位的女性,也不必说每一任美国总统都邀请她到白宫做客,还授予她总统自由勋章,单单那十几部鸿篇巨著,就已经打败了这世界上99.99%的人。
能拥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固然少不了外力的推动,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
首先,海伦·凯勒有探索外部世界的愿望。作为“正常人”,也许无法理解海伦·凯勒那些异常的举动——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故意调皮捣蛋。因为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她拼命想要打开困住自己的牢笼,所以当安妮·莎莉文出现在她的世界里,她马上就要抓住这个机会。之所以会毁掉莎莉文送她的洋娃娃,究其根本是因为她很着急,想早点把“水”和“杯”的区别搞明白,早点认识更大的世界。课文删减部分里,海伦·凯勒更是从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探索,当莎莉文老师告诉她“爱”这个词的时候,她不停追寻,终于懂得了“爱”的含义,也学会了如何去爱这世间的一切。
其次,海伦·凯勒是一个聪慧且情感丰富的女孩。被困在黑暗世界时,她觉得“那些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白色的黑暗将你吞噬,而那艘大船则无比焦急而紧张地摸索着向岸边行进,能依靠的只有测深锤和测深绳”;写出第一个词语的时候,“稚气的快乐和自豪使我满脸发红”,急急忙忙去向母亲展示自己的“成果”;井房之后,她开始明白,“所有的东西都有名字,伴随着每一个名字都会诞生一个新的想法”,找到了诀窍之后,她“学会了许多新的词”……这样的聪慧和知识迁移能力,就算自诩为“正常人”的我们,都未必能做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自始至终,海伦·凯勒都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文章被删减的部分里,为了让海伦·凯勒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安妮·莎莉文把她“一个人”留在了较远的地方,风雨来临的时候,“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可就算这样,她一直没有哭喊,只是紧紧抱住大树,等待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莎莉文老师的伟大,把教育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
当然,对于海伦·凯勒来说,最伟大的不是战胜了自身的困难,而是在她始终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一生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这既是对莎莉文博爱精神的延续,也是她自己人生的精彩。
四、挖掘价值,实现两翼生长
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是教读课文的延伸,是对教读课文所掌握方法的实践和巩固。课文该怎么读,老师该怎么教,课文的旁批已经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本文具有以下教学价值——
文章思维脉络清晰,可引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提升思维品质。本文题目为“再塑生命的人”,紧扣文章题目,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引导学生迅速抓住文章内容。文章开头写道:“在我全部的生命中,我所记得的最重要的日子,是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开篇明义,点明了文章主要内容。文章结尾“那一天对我来说太重要了。那一天结束的时候,我躺在我的儿童床上,仔细回味这一天带给我的快乐”不仅照应了开头,更让文章主旨得以升华。紧扣这些关键语句,能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文章心里描写生动,可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心路历程,体会独特感受。文章有不少直接描写作者心路历程的语句,如未见莎莉文老师时“我”的痛苦经历,即将见到老师时内心的期待,见到老师时感到的欣喜,学习遇到困境时的愤怒……品析这些语句,能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之同时,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精准的描述,也能为学生学习心理描写提供模仿借鉴的范本。(因为学生无法共情海伦·凯勒的感受,可以尝试让学生闭上眼睛,捂上耳朵,通过“模拟”的方式来再现海伦·凯勒的日常生活状况,体会她的困境和感受,体会“我”在莎莉文老师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莎莉文老师的耐心、细致、温情。)
文章人物性格鲜明,可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技巧。纵观全文,作者并没有对莎莉文老师进行任何“贴标签”式的评价,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表现在莎莉文老师的语言、神态和动作里。聚焦这些精彩的描写,可以了解莎莉文形象,体会她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感受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神情,同时,我们也能把本文处理成读写类文本,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叙事的过程中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文章主题丰富厚实,可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精神,激发学习动力。伦·凯勒的成长,安妮·莎莉文固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她自己的内驱力也不可缺,可引导学生明白,只有主观努力,才能取得进步的道理。与之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展资料引导学生明白,莎莉文的伟大在于她培养了海伦·凯勒,正是因为她全心全意做这件事才取得成功,只要我们专业去做一件事,我们也能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莎莉文老师与海伦·凯勒的互相成就,是文章的一体两面,也是大部分人的人生真实写照——成就别人的同时,我们也能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