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长篇小说一开始叫作《土楼茶话》,最早是一个中篇小说《茶话》,发表在《长城》1995年第四期,三万多字吧,感觉还有很多东西可写,新世纪初便扩写至十五万字的长篇,当时也没有投稿,发到米国新语丝网站,获得新语丝第三届(2002年)网络文学奖二等奖。大概是这个缘故吧,有国内几个出版社的编辑看到了,其中花城出版社的何满意通过邮件联系了我,表示愿意提审这个长篇,我当然非常开心,不久便有好消息传来,总编审读了,通过了,不过,书名改为《土楼》。出版合同很快寄来,何满意随即进入编辑程序,可是没多久,何满意因为个人原因辞职,编辑工作由孙虹老师接任。2005年8月,《土楼》还是如期出版了,看新闻,被列入广东当年一个读书节的推荐书目,除此之外没什么影响,销售也一般,后来获漳州市第三届(2006年)百花文艺奖一等奖、福建省第二十届(2006年)优秀文学奖一等奖。
这么多年过去,《土楼》早已过了出版专有期,我将之更名为《土楼茶米》,想找机会再版。2022年终于有了机会,北京一家出版社愿意再版,出版合同很快寄来了,出版社也着手开始编辑工作,根据当下形势提出许多修改要求,有的修改意见令人哭笑不得,我虽有不满,还是一一照办。书号审领了,封面也先后设计出两稿,根据出版社领导的意见,我又做了三次全面的修订,此时出版社领导变动,编辑说再等等,大概半年后,新领导审阅了书稿,决定不出,编辑说抱歉,退稿。退就退了,两败俱伤——我是花费了一些精力做无效的修改,出版社审读、申请书号、设计封面,更是花费许多。
既然再版无望,在本号连载一下也好。需要说明的是,连载的是花城出版社的出版稿,这至少说明当时出版环境(以下省略若干字)。
第三十八章 一夜之间的衰老
96
这一年春天,有一个台湾商人在县城投资创办了一家罐头厂,不久,先后有几十家的台资小企业出现在县城和其它乡镇,博平圩也有了一家竹凉席加工厂。五寮坑人家的一些孩子缀学后就在那厂子里打工。
第二年秋天,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穿过崇山峻岭,传到了五寮坑。
五寮坑头家张绳和要回来了。
原来张绳和在县城里看到大势已去,只身逃往了台湾,到台湾之后,他用他带去的三斤黄金做本钱,努力经营茶业公司,慢慢发了大财,在台湾和东南亚一带颇有名气。
现在他年岁已高,思乡心切,准备回来投资办厂。
从闽西南土楼乡村走出去的人最终还是要回来的。
五寮坑人好像是在听着一个传奇故事,他们的头家张绳和在他们的生活里消失了几十年,现在突然又要重新出现了,这让他们觉得惊奇万分。
世道的变化真是神奇莫测。
头家就要回来了!
头家张绳和就要回来的消息,连五寮坑土楼的屋瓦都听说过许多遍了,可是谁也没有见到他回来的身影。倒是有一天,县里来了两部小汽车,一直开到浮昌楼大门口,车上走下几个乡里和县里的干部,他们一直走到金叶子的灶间门前,他们是来向金叶子宣布的,县委县政府决定为她彻底平反,将浮沉楼四楼返还给她,并增补她为县政协委员。
金叶子同志,这些年你受苦了,我们代表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向你表示衷心的慰问。
这些事情似乎都在她的意料之中,她非常平静地听完宣布,那些干部一一跟她握手,向她表示慰问和祝贺,她脸上只有淡淡的笑意。
这天傍晚,金叶子在楼门厅向走进土楼的张南清说:“我明天就要搬进浮沉楼了,我说过,我总有一天要回到浮沉楼。”
张南清头低低的,像一条耷拉着脑袋的老狗,连看她一下都不敢。
“浮沉楼到底是属于我的。”金叶子说。
第二天,金叶子就搬进了浮沉楼。
可是一夜之间,金叶子就衰老了,眼袋下垂,皱纹像疯长的根须爬到了脸上,茂密的头发像鬼剃头一样掉了一大绺,门牙脱落了两颗……五寮坑人从没见过一个人老得这么快,仅仅一夜之间,容颜全改,她那几十年不变的身材也迅速萎缩,肌肉松驰,背也驼了。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