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笔记
第四册
30
錢锺書 著
視昔猶今 辨識整理
中文笔记·第四册·30
《莊子》
《莊子》1:
《逍遙遊》:“適莽蒼者三飱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斥鷃笑之曰:‘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翺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人間世》:“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凡溢之類也妄。”
《大宗師》:“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駢拇》:“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則均也。”
《田子方》2:“凡未始亡,楚未始存。”
《山木》3:“逆旅人有妾二人。逆旅小子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徐無鬼》:“舜有羶行,百姓悅之。”
《蒿厂論詞》
《蒿厂論詞》,馮煦4:
“耆卿詞,自是北宋巨手,然好為俳體。”“后山以秦七、黃九並稱,其實黃非秦匹也。若以比柳,差為得之。褻諢之作,所失亦均。”
“陳子龍曰:‘其為體也纖弱,明珠翠羽,猶嫌其重。’”
“龍川《水調歌頭》5:‘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今應有,一個半個恥和戎。’”
《菌閣瑣談》,沈曾植6:
“弇州云:‘飛卿詞曰《金荃》,唐人詞有集曰《蘭畹》,蓋取其香而弱也。然則雄壯者,固次之矣。’此弇州妙語。‘香弱’二字,可謂善於侔色揣稱。”
“漁洋《花草蒙拾》述雲間諸公論詞謂‘入宋便開元曲’云云,蓋指屯田。而不肯察察言之,遂使隨聲附和者,扣槃捫鑰,生諸眼障。”
【“正恐諸君覿面不識耳。”】
“漁洋稱易安、幼安為濟南二安。”
“《樂章集·征部樂》‘但願蟲蟲心下,把人看待,長似初相識’,直以‘蟲蟲’作人人、卿卿用,更奇。”
沈曾植
《白雨齋詞話》,陳廷焯7:
【吳夢牕:“東風臨夜冷於秋。”】
卷一:“美成《玉樓春》結句云:‘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粘地絮。’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
【“錢湘瑟《憶少年》云:‘小屏殘燭,小窗殘雨,小樓殘夢。’”】
卷五:“賀雙卿《鳳凰臺上憶吹簫》‘寸寸微雲,絲絲殘照’,‘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情哀詞苦。用雙字至二十餘疊,可謂廣大神通矣。易安見之,亦當避席。”
卷七:“‘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云云,易安隽句也。‘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四字尤不堪,停停當當人人。’喬夢符效之,醜態百出矣。然如雙卿此闋,疊至四五十字,而運以變化,不見痕迹。長袖善舞,誰謂今人不逮古人!”【項蓮生《秋聲·水龍吟》:“泠泠暗起,澌澌漸緊,蕭蕭忽住。”】
《白雨齋詞話》
《詞徵》,張德瀛8:
卷一:“白太傅《花非花》詞:‘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此二語歐陽永叔用之,張子野《御階行》、毛平仲《玉樓春》亦用之。9”
“子瞻《水調歌頭》前闋云:‘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後闋云:‘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均叶短韻。韓無咎賦此調之‘仞’‘陣’‘望’‘壯’亦韻。蔡伯堅賦此調之‘尺’‘息’‘上’‘氅’亦韻。”
“詞有檃括體。賀方回言:‘吾筆端驅使李商隱、溫庭筠,奔命不暇。’米友仁《念奴嬌》括《歸去來詞》,晁无咎有括廬仝詩詞。”(山谷《瑞鶴仙》括《醉翁亭記》,見《詞林紀事》卷六。劉後村《哨徧》括韓公《盤谷序》。)【散曲亦然。《詞林摘艷》卷三無名氏《中呂》(《赤壁賦》)、李致遠《中呂》(《歸去來詞》)、卷四孫季昌《仙呂》(《赤壁賦》)、張小山(《歸去來詞》)、卷三無名氏《越調》(《秋聲賦》)。】【林正大最多,如《滿江紅》括山谷《聽摘阮歌》、盧仝《有所思》、東坡《海棠》(《歷代詩餘》56)、《意難忘》括李白《蜀道難》、山谷《煎茶賦》(54)、《水調歌頭》括《聽真上人琴歌》《岳陽樓記》《黃州竹樓記》《廬山高》(59)、《念奴嬌》括《前、後赤壁賦》、東坡《月夜與客飲杏花下)10(69)、《木蘭花慢》括李白《將進酒》(72)、《沁園春》括《酒德頌》《廬山草堂記》《嚴子陵祠堂記》(91)、《摸魚兒》括葉清臣《松江秋泛賦》(93)、《賀新郎》括《蘭亭記》、東坡《書和靖詩後》(96)。劉客莊《哨徧》括《盤古序》、吳潛《哨徧》括《蘭亭序》(100)11》。】【東坡《哨徧》括《歸去來詞》,汪莘《哨徧》括王維《與裴迪書》(卷100)。】【宋自遜《賀新郎》(《後赤壁賦》)95、蔣捷《賀新郎》(杜甫《佳人》)95、曾紆《念奴嬌》括東坡《海棠詩》(《歷代詩餘》70)。】
卷五:“曾丰謂子瞻長短句,猶有與道德合者,‘缺月’‘疏桐’一章,觸興於驚鴻,發乎情性也,收思於冷洲,歸乎禮義也。張茗柯論詞,每宗此義,遂為鯛陽之續。”
《蕙風詞話》
《蕙風詞話》,況周頤12:
卷一:“吾詞中之意,唯恐人不知,於是乎勾勒。曩余於每句下注所用典,半唐曰:‘儻注矣,而人仍不知,又將奈何?矧詞固以可解不可解,所謂烟水迷離之致,為無上乘耶?’”
“詞用虛字叶韵最難,非近滑,即近佻13。‘兒’字尤難用之至(如‘船兒’‘葉兒’‘風兒’‘月兒’云云)。此字天然近俚,用之得,如閨人口吻,即亦何當風格?乃至村夫子口吻,不尤不可向邇耶?”
“宋人手高眼低14。其自為詞,誠夐乎弗可及;其於它人詞,凡所盛稱,率非其至者,直是口惠,不甚愛惜耳。”
卷二:“詞有穆之一境,靜而兼厚、重、大也。”
“《花間》至不易學。其敝也,襲其貌似,其中空空如也,所謂麒麟楦也。”(卷一亦云:“揭櫫《花間》,自附高格,塗飾金粉,絕無內心,浮烟漲墨”云云。)
“李方叔《虞美人》:‘好風如扇雨如簾’,絕新。又云:‘碧蕪千里思悠悠。唯有霎時涼夢,到南州。’尤極淡遠清疏之致。”
“《清真詞·望江南》云15:‘惺忪言語勝聞歌。’謝希深《夜行船》云:‘尊前和笑不成歌。’皆熨帖入微之筆。”
“梅宛陵詩:‘不上樓來今幾日,滿城多少柳絲黃。’李易安詞:‘幾日不來樓上望,粉紅香白已爭妍。’16”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嬾上樓。’此稼軒《鷓鴣天》詞,而《吹劍錄》以為是陳秋塘詩。”
《東浦詞》
“《東浦詞·且坐令》云:‘但冤家、何處貪歡樂。引得我心兒惡。’毛子晉跋語譏之。按宋蔣津《葦航紀談》:‘作詞者流,多用冤家,初未知何等語,後閱《烟花記》有云17:“冤家之說有六:情深意濃,彼此牽繫,甯有死耳,不懷異心,一;兩情相繫,阻隔萬端,心想魂飛,寢食俱廢,二;長亭短亭,臨歧分袂,黯然銷魂,悲泣良苦,三。山遙水遠,魚雁無憑,夢寐相思,柔腸寸斷,四;憐新棄舊,孤恩負義,恨切惆悵,怨深刻骨,五;一生一死,觸景悲傷,抱恨成疾,迨與俱逝,六。”’”
“范石湖《眼兒媚》:‘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紋愁。溶溶洩洩,東風無力,欲皺還休。’”
“洪文惠《生查子》:‘春色似行人,無意花間住。’”
“羅子遠《清平樂》‘兩槳能吳語’五字甚新。楊柳渡頭,荷花蕩口,暖風十里,剪水咿啞。”
“馬子嚴《阮郎歸》18:‘翻騰妝束鬧蘇堤。’形容粗釵膩粉,可謂妙於語言19。天與娉婷,何有於‘翻騰妝束’?適成其為‘鬧’而已。”
“《方壺詞·點絳脣》20云:‘曉角霜天,畫簾卻是春天氣。’”
“《履齋詞·滿江紅》:‘數本菊香能勁。”“勁”字妙。
“吳樂菴《水龍吟·咏雪》仿劉龍洲《沁園春》。21”
“《龜峰詞·沁園春》:‘南北戰爭,唯有西湖,長如太平。’”
“翁五峰《摸魚兒》云:‘沙津少駐。舉目送飛鴻,幅巾老子,樓上正凝佇。’東坡《送子由》詩:‘時見烏帽出復沒。’是由送客者望見行人。五峰詞乃由行人望見送者。”
“《空同詞·行香子》:‘十年心事,兩字眉婚。’‘眉婚’二字新奇,未詳所本。”
“尹梅津《眼兒媚·詠柳》云:‘一好百般宜。’可作美人評語。王彥泓詩所謂‘亂頭粗服總傾城’也。”
“夢牕密處,能令無數麗字,一一生動飛舞。‘心事稱吳妝暈紅’七字,兼情意、妝束、容色。”
“《白石詞》:‘少年情事老來悲。’朱服詞:‘而今樂事他年淚。’周端臣《木蘭花慢》:‘料今朝別後,它時有夢,應夢今朝。’”(呂居仁《減字木蘭花》:“來歲花前,又是今年憶昔年。”)此見《餐櫻廡詞話》。
《南來堂詩集》
卷三:“趙愚軒《行香子》云:‘綠陰何處,旋旋移床。’”
“劉文靖《清平樂》:‘青天仰面,臥看浮雲卷。蒼狗白衣千萬變,都被幽人窺見。’”
“趙青山《望海潮》:‘舊話不堪長。’‘長’字隽。易為‘詳’字,便無韵致。”
“劉起潛《菩薩蠻》:‘胡笳吹漢月,北語南人說。’”
“劉鼎玉《少年游·咏棊》;‘意重子聲遲。’”
“《蘆川詞·浣溪沙·咏范才元萼綠春酒》自序謂:‘諺為【謂】“竊嘗”為“吹笙”。’李齊賢《鷓鴣天》:‘飲中妙訣人如問,會得吹笙便可工。’”
“蕭吟所《浪淘沙·中秋雨》云:‘貧得今年無月看,留滯江城。’‘貧’字入詞,未有新於此者。”【參觀《南來堂詩集·補編》卷二《九月初三夜喜姚現聞文初徐元歎過宿》:“喜得僧猶在,貧無月可留。”】
卷四:“《前赤壁賦》:‘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宋遺民劉將孫尚友《養吾齋詞·沁園春》【《養吾齋集》卷七】櫽括此《賦》,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泛舟。’‘七月’句下自注:‘“望”,效公“予懷望”,平讀。’始知宋人於‘望’字斷句叶韵。”
卷五:“詞格纖靡,實始於康熙中。《倚聲集》集中,小慧側艷之詞,十居八九。鄒程邨實主選政,而借王阮亭名為重,遂轉移風氣。世知阮亭變明、清間詩格,不知詞格之變,亦自託阮亭之名始。”
“王弇州《臨江仙》:‘我笑殘花花笑我,此時憔悴休爭。來年春到便分明。五原無限綠,難染鬢千莖。’”
“《靜志居琴趣·咏繡鞵》云:‘假饒無意與人看,又何用明金壓繡。’語意深刻,令人無從置辨。羅泌《詠釣臺詩》:‘一著羊裘便有心。’通於斯恉矣。”
“問‘哀感頑艷’,‘頑字’云何詮釋?曰:‘拙不可及。’”
【晏叔原《臨江仙》:“從前虛夢高唐,覺來何處放思量。如今不是夢,真個到伊行。”《鷓鴣天》:“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阮郎歸》:“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生查子》:“無處說相思,背面秋千下。”】
《養吾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