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芒格之道》,是查理·芒格在历年股东会上的讲话合集。时间跨度从1987到2022,长达35年。除去中间几年有缺失(2001至2002、2004至2006、2008至2009、2011至2013),本书总共收录了25篇查理·芒格的股东会讲话(包括问答)。
我基本每天详读一篇,前后读了差不多一个月。一个月后,当书本翻完,整理读书笔记时我才发现,总共竟然写了1.2万字。这一方面说明,我的受益是颇多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查理·芒格的思想非常广博,不管什么领域,他的谈话总能给人以启发。
比如,他谈投资。要判断一家公司不断投入资本是不是好事,他说:“关键要分清资本投入的性质,搞清楚资本开支是不是为了维持现有业务而不得不投入的。资产收益率高的公司,投入大量资本,有助于将来的成长,这样的资本投入是好的。”
总结芒格的投资理念,主要包括:
以合适的价格投资优秀的公司。
集中投资,别太分散——因为真正的好机会并不多,好机会出现时一定要下重注。
在能力圈范围内投资,研究透你持有的公司。
再比如,他谈风险。芒格对什么时候可以承担风险做了很好的总结。“我们承担风险是有前提的——价格必须合适,风险发生的概率比较小,即使风险发生,我们的净资产也足以应付。”
短短一句话,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只有当某个风险较小时,才考虑去承担。换句话说,单抛一次硬币,正面赚反面亏,不是好生意。
第二,除了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还要考虑风险的后果。若要承担某项风险,一定要假设它必定会发生,然后看看得到什么结果。换句话说,俄罗斯轮盘永远不能玩,哪怕使用的是一把能装10发子弹的左轮手枪(送命的概率仍有1/10)。
第三,当前面两个条件都满足,还要看价格,即期望收益必须足够大。
除了商业和投资,芒格的谈话也经常涉及普世的智慧。
比如,他谈思维模型。关于多维模型,芒格打了一个绝妙的比喻:“你的头脑中少了一个重要的模型,好比一只职业足球队,各方面都很强,就是不会传球。”多维的意义就在于传球,不同思想之间能连接。连接是产生洞见的前提。打磨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件没有终点的工作,我们应该不断找到新的案例,来验证或挑战自己的模型体系——也是在新老经验中建立连接。
再比如,他谈人生哲学。在某年的股东会上,芒格分享的有两句话让我特别有感触。
他说,“自找苦吃,主动吃眼前的苦,这才是正确的处世态度。”这话能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第一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反过来,主动吃眼前的苦,以后才能少吃苦。人必须有忧患意识,为了长远的幸福,眼前可以辛苦一些。第二层理解,没苦硬吃,磨砺自己,就跟有人坚持洗冷水澡一样。芒格强调的主要是第一层意思。
另一句话,“人这一辈子,活到最后,配得上拥有什么,基本上就会拥有什么。想获得成功,你自己得配得上才行。”这句话,十分的鸡汤,但也无比的正确。人只能赚自己认知水平之内的钱,也只能拥有配得上的生活。它让我们把目光从金钱、权力、荣耀,转向自己的德行,努力做一个好人。我读出了斯多葛主义的意味。
查理的讲话除了内容广博,也异常生动,他喜欢通过故事和类比讲道理。
为了表明别轻信拿佣金的销售员,他说“自己用不用理发,别问理发师。”他还讲了一个故事。多年前,他有个朋友是做渔具生意的,卖的鱼钩五颜六色。他很好奇,便问他的朋友,用这些彩色鱼钩是不是更容易钩上鱼来?他的朋友笑着回答他:“查理,我这鱼钩又不是卖给鱼的。”很生动,对吧?
查理·芒格非常崇拜富兰克林,他的言谈也跟富兰克林一样,诙谐幽默,常有警世格言之感。
比如,他讽刺商学院无法保持独立时说:“本·富兰克林说过:‘结婚之前,擦亮双眼。结婚之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商学院就是这么做的。它们已经嫁给了大公司,有些事情,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对于应该如何应对错误,他说:“对于我们犯的错误,我认为应该像驯狗一样处理,让狗自己拉的自己闻。”
他也不介意拿自己开玩笑。“有一次,别人问我,我这一生最大的贵人是谁,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我妻子的前夫。’”
在所有讲话中,芒格基本每次都会提到阅读的重要。其中一次讲得尤其好,他把读书比作与先贤的对话,他说,“在与先贤圣哲的对话中,我们能学到很多。你想见他们很简单,用不着舟车劳顿,只要翻开一本书,他们就会来到你身边。”
佛家有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借用一下这句话的格式,芒格的意思是:“打开书本,立见先贤。”
总之,查理·芒格是一位睿智而诚实的老人。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这些讲话是他留下的宝贵遗产。这本书值得慢慢读,仔细读,反复读。
经典永不过时。
我还运营了一个“复利读书”专栏
高频:每天更新,200字以上,周末休息
聚焦:书籍以经管/哲学/个人成长类为主
深度:精读每一本书,让读书产生复利
已有12位朋友加入,优惠名额还剩8个
加入我们,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