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散文集,饱含对生命细腻而真切的思考

体娱   2024-11-28 20:08   江苏  

在淡淡的不舍中,读完了《我与地坛》。

虽然这是本名作,但我以前没读过。我只读过史铁生的另一本名作,《病隙碎笔》。

能打开这本书,也是有点缘份的。那段时间,老婆正在北京出差,周末也不能回来。星期六上午,她发微信说,因为离得近,她要去逛逛地坛公园。不久后,几张很美的照片就发了过来。北京的秋天,大抵是比重庆舒适的,不仅有明媚的阳光,还有绮丽的色彩——湛蓝的天空、透绿的树叶、艳红的墙和鹅黄的瓦。当然,地坛公园也很漂亮,让我狠狠地羡慕了一把。老婆还说,史铁生当年果然是待在地坛公园安静的角落。

到了周六下午,奇妙的缘份就来了。午睡起床后,我送女儿去学琴,一进教室,就见迎面的长条桌上摆着一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不同的地点,相近的时间,我们都各自遇上了史铁生和他的地坛公园,这样的巧合令人激动。我立马拿起书拍照,向老婆分享喜悦。

然后,怀着一丝巧合的美妙,我歪在教室的沙发上,捧着《我与地坛》读起来。

那天的天气预报说有小雨,但下午,天空意外放睛。屋外蓝天白云,薄薄的一层阳光洒在马路和高楼上。微风从阳台吹进来,拂着半透明的纱帘轻轻飘动。世界很安静。除了隔壁教室里闷着的琴声,再没有别的声响。我一下就扎进了地坛公园里。

史铁生写得可真好啊,我沉浸在他的文字里,但中途又忍不住给老婆发微信:“《我与地坛》真的写得好,细腻,又有些生命的思考。”

第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写他十五年来与地坛的故事。史铁生写了自己的母亲,那个无论自己感到多么痛苦,其痛苦都两倍于自己的母亲;也写了地坛公园的景色,它的四季;他还写了地坛公园里的人,练唱歌的小伙,练长跑的苦命朋友,每天傍晚散步的夫妇,穿过公园快步回家的女工程师。

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说余华他们踢球,曾把史铁生抬去坐在门前当守门员。史铁生因此得出结论,只有余华他们没把他当残疾人,但也没把他当人。

这调侃的语调,足见史铁生是乐观的。但乐观只是后来的事,没有经历过绝望,就不会有这份乐观。史铁生说,那些年,他在地坛公园常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为什么活,第三个是我干吗要写作。

干吗要写作,这也是我常常自问的问题。我想,写作是一种表达,是一种绽放。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故事,那就讲出来好了。这就是我写作的初衷。但有时我又感到枯竭,好像想说的话都说完了,灵感也没了,便很沮丧。史铁生说,他也有枯竭的时候,也有怀疑的时候。但后来他想明白了,只是因为他活着,他才不得不写作。于是他便不再担心枯竭,他似乎自由了。

此时我便想起《作文六要》里那句话:先有生活,后有作文。写不出来的时候,就去体验;体验丰富了,就把它写下来。对于写作来说,感受就是一切。正如今天我突然想写点东西,就是因为读《我与地坛》时,内心体验到了什么,如果不写下来,它们便将永久地黯淡下去。宇宙的黑幕上,便少了一点依稀可见的光亮。

说回《我与地坛》。虽然是散文集,但这本书有两个主题。

一个是“我与地坛”,讲一个突遭变故的少年,如何从生命的恶意的玩笑中走出来,他有哪些反思。地坛公园见证了他的思考,他的转变。

我想,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永远无法真正体会苦难的意义。没有对苦难的体会,生命便是轻的。犹如天然的铁矿石,如果不经过千锤百炼便无法成为宝剑。

但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不会为了成长而主动制造苦难吧。于是,阅读别的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写的文字,便有了意义。我们不是去消遣他人的不幸,而是试着去体会生命的力量与韧性——哪怕它是二手的。

本书的另一部分,是回忆录性质的散文,史铁生追忆了他儿时的人和事。读这些文章时我常羡慕史铁生。为何他的记忆,就开始得这样早,保存得这样鲜活呢?我读余华的散文,发现他对儿时的事也记得清楚。这是作家的天赋吗?还是后来不断向内心深处去挖掘的后果呢?我不得而知。或许兼而有之吧。

END
我是霹雳
关注我,一起读书看世界

霹雳爱读书
一起读书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