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写作最好的方式——《自由写作法》

体娱   2024-12-03 20:08   重庆  

《自由写作法》,虽然我认为非常值得一读,但其豆瓣评分只有6.8。

它评分低的原因很简单:啰嗦。全书共有29章,足足25万字。我也没想到,一本讲写作的书,竟然前后读了近一个月。当然,读得慢不全是因为篇幅长,也有自己的私心。我想借由这本书养成自由写作的习惯,那就索性慢点读,然后跟着去实践。

或许正因为不着急读完,我对本书的评价比网友平均评分要高,能打7.5。而且,对一本书的评价还应结合它的初版时间来看。《自由写作法》首版于20世纪70年代,距今已50年。那个时候,自由写作应该还是一项革新的提法。

对于初学写作、感觉下不了笔的写作者,《自由写作法》绝对值得一读。

从作者的行文风格可以看出,他的确是自由写作者。他的行文流畅、不生涩,似乎想到哪写到哪。总之,就是“自由”。

在“引言”部分,作者反复强调,自由写作是有效的写作工具。它有助于在语言和感觉之间建立联接。事实上,作者对自由写作的定义是:将脑海中浮现的语言写下来,然后继续将脑海中浮现的下一组语言写下来的行为

有相当多的人,主要是写作圈子里的人士,对自由写作持怀疑态度。他们反对的理由大致有两类。一部分人认为,自由写作就是粗制滥造。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自由写作与传统的写作流程不同,因为后者是正确的、经过检验的,那么前者无疑就是错误的了。

对此,作者做了有力反驳。

关于创意,已经有大量实验证明,那些拥有最多创意的人,往往也拥有最好的创意。写作也是如此。自由写作鼓励放下思想包袱多写,但绝不意味着不修改、不审视。

自由写作的要点,是将写作过程与修改过程尽量分开。写的时候任凭思想驰骋,改的时候再关心主题、结构、逻辑顺序、语法,甚至拼写和标点符号的问题。

以上并不是新鲜观点,好多作家都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将写作与修改分离的模式。斯蒂芬·金就说过,“关上门写作,打开门修改”。当然,他的侧重点是倾听理想读者的意见,但内核一致。

传统的关于写作的看法,认为它是一项纯粹理性的活动。具体而言,它是一个理性的循环,做计划,写大纲,写出词句,修改,回到大纲,写出更多词句,继续修改……

无疑,上面呈现的写作过程过于理想了。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阵亡在了第一步:提笔,却写不出来。自由写作至少可以克服这个问题。卸下心理负担,管他是什么,先放手去写。只有在输出大量材料后,才有修改的基础。这是自由写作的优势,你已经比大多数人前进了一步。

此外,自由写作迎合感性,但目标并不是只求感性、不求理性。说起来有点矛盾,却是事实,自由写作是通往理性写作的路径。自由写作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得到没有料想到的作品。

与生命一样,意义、结构或完整的作品,更像是涌现出来的,而非计划出来的。

第1章,作者继续强调,写作由两种能力组成:直觉和控制。为了写作更加顺利,应该将两种能力分别使用。首先,不加批判地自由写作,然后再彻底修改所写的东西——扔掉不好的内容,留下好的并将它们打磨得更好。

如果试图同时运用两种能力,大概率会陷入纠结或无所适从,因为两种能力是截然不同的。

到了第2章,作者开始谈自由写作的具体操作方式及其优点。简单而言,一段自由写作练习就是设定10分钟倒计时,然后沉浸到写作中。不一定要写多快,但期间最好不要停下来。不要纠结用词是否精准,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可以设定一个主题,围绕着它写,但当思维偏离时,也别打断,让它继续下去。

对于自由写作,它既是一种练习,也是一种创作方式。你可以在正式写作前来一段10分钟的自由写作,作为热身;也可以一直以自由的方式写下去。

坚持自由写作,至少有以下方面的好处。

它是最好的学习写作的方式,因为它能让你坚持下去。自由写作可以作为热身,也可以让你在不想写作的时候迈出第一步。很多时候,写着写着,思维流动起来,话闸子就打开了。而写得越多,你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跟健身一样,你做得越多,能力就越强。

自由写作还是一种释放方式。我有个习惯,当我感到焦虑的时候,我喜欢把脑子里混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焦虑就缓解了。

还有,自由写作可以帮助你思考要写的主题。当盯着屏幕,头脑一片空白,不如先随意写上10分钟。说不定有用的想法就自己蹦出来了。

最后,作者还提到了自由写作通常面临的矛盾。虽然自由写作往往能事来好的文章,但如果你为了写出好文章而陷入自由写作,往往会感受到短期的功利压力,从而妨碍你获得自由写作的好处。

这有点像冥想。正确地冥想后,往往精神焕发,同时内心非常平静。但如果你在冥想期间老想着“要进行正确的冥想”,往往又无法进入正确的冥想状态。两者的精髓都是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放空。

第3章,谈了写作的另一面,分享。作者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写作的核心是给予。

山口拓朗也说过同样的话,要带着送礼的心态写文章。当然,完全向内的写作(比如日记)除外。分享写作的形式有很多种,但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舞台,则会特别需要勇气。这突出了自媒体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它是一个固定的向外表达的窗口。

作者还提到,向朋友发送副本是一种方式,但大声朗读你的作品有一种特殊的力量。

至于分享的原因,分享是最简单的学习写作的方法。

第4章,作者则提出了一种叫“直接写作”的方法。当你有一项限时的写作任务,比如写一份报告、备忘录、信件,已经有大量想法,而且不需要太多新想法时,就可以用直接写作法。

直接写作的步骤包括:

首先,将总写作时间分为两半,前半部分用于写作,后半部分用于修改。

其次,如果文章有目标读者,写作中要记住读者的意愿和写作目的。

第三,尽可能写下过程中想到的任何与主题相关的文字,不要担心自己写的东西的顺序或措辞,但也不要重复、偏题或离题。

最后,时间到达一半时停下来,不管已经写了多少,切换到修改模式。

紧接第4章的直接写作,第5章讲快速修改。快速修改适用于两种对立的场景,一是结果无关紧要的时候,一是结果重要而且时间不多的时候。快速修改的重点是得到一份干净、清晰、专业的终稿,不需要大量反思和重组。

在结果无关紧要时,可将快速修改视为进一步写作的基础,你得到一份干净的手稿,可以与人分享,收获反馈。

快速修改的核心步骤包括:

首先,想想你的目标读者,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然后,通读原始作品,寻找还不错的段落。

接着,找出中心思想,并按最佳顺序排列最好的部分。如果文章比较长,可以列一份大纲。大纲由完整的观点和动词组成,而不仅是范围。

下一步是写出作品的纯净非终版,即不包括开头部分。

等完成文章主体部分后,再回头去写开头部分,确保得到一个合适的结论。

从头到尾通读(字义上的“朗读”)你的作品,你会听到不连贯、不清晰、缺乏生命力的部分,修改它们。

最后是修改语法和拼写错误。

在整个修改过程中,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要学会从删减中获得快乐。

在第6章“危险办法——第一次就写正确”,作者关注了自由写作的对立面。不可否认,虽然自由写作是更加可靠、更适合大多数人的方法,仍有不少人习惯于一次成型式的写作。如果你有这样的潜力,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最重要一点,提前弄清自己的想法。作者说,这相当于仍是两步,先有想法,再把它们写出来。

我认为,没有必要执着“第一次就写正确”。这本书目前最让我受益的观点是,有时应该推迟写作,给想法一点生长的时间。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想法,又迫切地想写,就采用自由写作,看看自己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或者有什么话想说。推迟写作,或试探性写作,都比搭一个枯燥的大纲然后硬写要好。好的文章是生长出来的——不管是在脑海中自由生长,还是通过自由写作试探性地生长——不是规划出来的。

第7章“开放式写作过程”。

在我看来,开放式写作才是最原教旨主义的自由写作。它适用于你感觉有东西要写,但又不明确要写些什么的情景。它的策略就是,放空地去写,写累了就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找找中心句子,然后继续写,写到精疲力尽再停下,如此循环。开放的心态是关键,要允许自己偏离最初的想法,允许混乱存在,也允许主题自动浮现。

再下一章,作者又介绍了一种“循环写作过程”。循环写作过程,兼顾了直接写作的控制力和开放式写作的创造力。它在你别无选择——特别是厌烦写作,不想动笔——的情况下特别有用。在我看来,所谓循环写作,就是对一个限定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去尝试。具体而言,作者介绍了十三种方法,包括:
  1. 第一个想法。
  2. 偏见。
  3. 临时版本。
  4. 对话。
  5. 叙事思维。
  6. 故事。
  7. 场景。
  8. 肖像。
  9. 不同的受众。
  10. 不同的作者。
  11. 不同的时间。
  12. 错误。
  13. 谎言。

这些方法,是打开思路的创新工具。如果你感到无话可说,可以尝试其中的几种,引导观点慢慢浮现。本章内容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如果你擅长说理和分析,那么在写作中加入故事或叙述将特别有帮助。同样的,如果你的语言风格总是小心谨慎、面面俱到,不妨大胆一点,下点断言,故意留下一点错误的空间。这些都是有益的添加剂。

当然,因为循环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一套激发创意的工具,写作过程会显得更加凌乱。在后续修改和整理时,作者不得不花费更多心力,包括扔掉更多材料以及对某些观点进行加强。
第9章“比喻为作品注入活力”。本章的主题是继续探索创造性,方法是向自己提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作者称之为隐喻。作者提供了几十个问题,还将它们分类为不同的使用场景。但没必要非得使用这些问题,重要的是提醒自己,写作是一项很有创造性的活动,何不以颠倒的视角来写作?
我发现很难通过标题预测每章的实际内容,本书作者果然如他所说,有些天马行空(相信我,这是优点)。第10章“写的时候别想写作”,它实际想说的是,写作不仅是和别人交流的手段,也有很多其他用途。你可以:
  • 用写作探索困境。
  • 写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正如我现在做的)。
  • 写日记。而且别墨守成规,想怎么写怎么写。
  • 给别人写便条和写非正式信件。往往能收获与谈话不同的效果。
  • 利用写作加强“元认知”。即加强对正在参与的项目的认知,项目可以是任何项目,包括工作、旅行、恋爱关系。
  • 以写作帮助团队。

总之,写作不仅是交流,也是探索和思考。写作不仅帮助我们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更能处理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探索情感)
第11章的标题是“写诗没什么大不了”。是的,我对此也有体会。写诗可以成为一种日常的消遣,让自己切换到一种随意的状态,换个视角看待这个世界。诗能让我们停下来,认真观察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另外,写诗与自由写作结合,就是一种写作的热身方式。

接下来,本书进入第三部分“修改的其他方式”。导览部分有句话说得好,“新手作家有时也能写出精彩的作品,但只有伤痕累累、经验丰富的成熟作家才能出色地修改。”好作品都是改出来的。

在本部分,作者将介绍几种修改方式。它们就像工具箱,你可以从中取出任意一件使用,只要它适用于当前的情景。它们包括:
  • 全面修改
  • 结合反馈修改
  • 剪切、粘贴修改和拼贴
  • 最后一步:消除语法错误
  • 厌恶

第12章“全面修改”。

前面讲过快速修改,这里的全面修改,是指利用充足的时间打磨一篇精品。充足时间的第一步是冷却,“你应该确保在全面修改的过程中,把文章放在一边至少两次,时间长到足以忘记它”。

正式开始坐下来修改时,该忘的已经忘得差不多了,第一步是想想这篇文章的读者和目的,然后速读内容,标出重要部分。接下来,找出你的重点,即主要观点,并按主旨排列作品的每一部分。再下一步,根据上述所得,写一份草稿。最后,精简语言以及消除语法错误。

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但更多时候,你会走弯路。想论证A,却得到了B;或者想论证A,却否定了A;或者更常见的,脑子里一团乱麻。这时心态很重要,要告诉自己,没关系,至少我得到了新的洞见。你甚至可以通过准确、愉快地描述自己的困境和你对它的想法,得到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第13章“结合反馈修改”。

我从本章中得到的最大启发是,除了埋着头写,更应该主动寻求反馈。并且,什么时候寻求反馈、如何反馈,应该由自己定义。也就是说,自己得有想法。我想得到来自谁的反馈?想他们反馈哪些内容,主题、内容、结构,还是语法?甚至我想得到多大的反馈,迷你、少量、中量、大量?

基本的逻辑是,当想得到的反馈越多,就应该越早让反馈介入。

本章有句话写得很好:“很多糟糕的写作之所以糟糕,是因为作者没有勇气下定决心,或者是因为他已经下定决心,但内心仍有疑虑。这些疑虑模糊了他的写作,使他无法清晰地坚持自己的结论。”这句话再次提醒我,请少用“似乎”“也许”“可能”这样的词。这些词确实能让自己的话更严谨,但写作不只需要严谨,更需要明确的立场。大部分情况下,读者能区分哪些是事实,哪些是作者的判断。

第14章“剪切 粘贴修改和拼贴”。

当你已经拥有丰富的原始写作内容,又不想在修改上再花大量时间,就可以使用剪切粘贴的修改方式。简单说,剪切粘贴就是保留原始材料中的精彩部分,并按合适的顺序排序它们。剪切粘贴的优点是,它会得到一个精简的终稿。其主要缺点是,可能会有所遗漏。但遗漏总比冗长好。

作者在本章还介绍了另一种形式的文章,拼贴。在我看来,拼贴就是把内容堆放到一起,不管它们之间是否有逻辑连贯性。拼贴可以打造一种独特的风格。我个人而言,不太喜欢拼贴式的跳跃和不连贯。但我仍得到启示,可以偶尔在文章中保留一点跳跃,比如突然从A讲到B,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只要内容本身是精彩的,拼贴反而能保持住读者的兴趣。我还想到,拼贴,在议论文中加入一点生动对话,或在散文中加入一些想像的情节,会提升文章的可读性。

开始读第四部分“考虑受众”。

已经到第17章了,而且我感觉核心内容已经讲完,但我翻目录发现总共有29章。光考虑受众,就有四章,分别是其他受众、受众就是导向力、与受众的三种棘手关系、最棘手的读者。作者还真是有点啰嗦……

不过,一开始读受众这部分内容,我就颇有收获。作者说,“受众可以帮助作者找到更多想说的话,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确实,如果写作时有明确的受众,哪怕是想象的,都能让作者更好的表达。反思自己,何以有些文章写得生涩无趣?正是没有考虑到受众。如果写作时我想象是在给朋友或家人写信,效果肯定大不一样。下次写作不顺时,我要试试,想象是在给家人写信。
第18章“受众就是向导力”。本章主旨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写作时要有意识地控制是否聚焦于读者。如果你习惯于对着读者写作,那就这样做。如果你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写作,那就先写,然后在修改时再考虑读者。如果你采用了某种方法但感觉写不顺,试着切换到另一种方式。

第21章“以标准为中心的反馈和以读者为中心的反馈”。

如标题所示,本章讨论了两种读者反馈的方式。以标准为中心,意思是从技术层面——文章结构、逻辑、语法等——进行反馈。以读者为中心,则要求读者抛开术语,直接说好还是不好,说他们阅读时的感受。因为任何文章的最终目的,都是获得读者认可,无疑,以读者为中心的反馈更为重要。但是,两种反馈方式各有优缺点,各有适用场景。最理想的情况,是读者分别能从两个方面进行反馈,先告诉你他的感受,再详细讲讲背后的原因。如果没有能胜任的理想读者,那么作者自己要承担起以标准为中心反馈的职责。当读者说他在某个地方感到困惑时,作者要将具体原因翻译出来,是用词不够精准,还是逻辑混乱,或者衔接过渡的跳跃性太大了?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所以一定要重视读者反馈。如果没有理想读者,就要尽量让自己成为这个角色。把手稿锁在抽屉里一周,等遗忘得差不多了再拿出来,分别用两种眼光进行审视。

读到了最后一部分,“写作中的力量”。

我认为这部分很重要,谁不想自己的写作中充满力量呢?总的来说,获得力量有两种方式,将声音融入写作和将体验融入写作。

写作,是非常大众的事情——只要会说话,就能写作。但打动人的文字,往往能带来独特的体验。写作没有最优一说,只要是独特的、真挚的,就是好的。

在“将体验融入语言”那章,作者有个观点发人深省,他说:参与到你正在写的任何事物中,然后让文字自然而然地出现

参与,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讲述;体验,而不是急于描写。闭上眼去看,去闻,去品尝,去触碰,如果语言没有自己蹦出来,就再闭一会儿,让感觉继续发酵。

END
我是霹雳
关注我,一起读书看世界

霹雳爱读书
一起读书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