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计划,开始读《华盖集》。
《华盖集》也是杂文集,里面的文章全作于1925年。题记里,鲁迅先生说,“这一年所写的杂感,竟比收在《热风》里的整四年中所写的还要多。”还说,“也有人劝我不要做这样的短评。那好意,我是很感激的,而且也并非不知道创作之可贵。然而要做这样的东西的时候,恐怕也还要做这样的东西,我以为如果艺术之宫里有这么麻烦的禁令,倒不如不进去;还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也未必不及跟着中国的文士们去陪莎士比亚吃黄油面包之有趣。”
我想,这很能说明鲁迅先生写杂文的动机了。他的意思是,做一个真实的人,远胜于当艺术家。真实的人,见到不平便要激愤,见到丑恶便要痛骂,开心则笑,难过则哭,总之,有情绪就要释放出来。
写杂文就是一种释放。
另一方面,鲁迅先生也说,他希望中国的青年都站出来,对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顾忌地批评,所以办了《莽原周刊》,但来说话的毕竟少,使他不敢想下去。言下之意,这些杂文则是他的“示范”了。
批判,人人都会,但难在“毫无顾忌”。有话直说是会得罪人的,况且中国这样大,随便一句话都可能撞到某些人的玻璃心,“毫无顾忌”太难!我又想起《故事新编》的题记里,鲁迅先生说,油滑是创作的大敌。至少读鲁迅先生的杂文,能感到他是很认真的。
读鲁迅的杂文,竟有些像“自由写作”。所谓自由写作,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不限制话题、体裁,也不考虑是否有用,是否发表。它是很自然的动作,常常就是忽然想到什么,把它落成文字而已。
产生这个想法,是因为某篇的开头,“校着《苦闷的象征》的排印样本时,想到一些琐事——”。
《论辩的魂灵》,鲁迅讽刺的那些不讲道理的言论,竟然还能在今天的互联网上看到。
比如,“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么?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你自以为是‘人’,我却以为非也。我是畜类,现在我就叫你爹爹。你既然是畜类的爹爹,当然也就是畜类了。”
不得不感叹,经典和伟大的东西都是超越时代的。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现在看,我们的目标仍是这样。
《杂感》中有一句话,引起我的反思。“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我想,一个家庭中,孩子总是弱者,父母却总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压制孩子、欺凌孩子。孩子是不知道反抗的,或者说知道,但ta越是爱自己的父母,就越不会反抗。正如我对女儿生气后,她来寻求抱抱和安慰,她是需要我的爱。我连怒火都压抑不住,我就是怯者。
《华盖集》中有不少“杂感”或“忽而想到”,都是鲁迅先生随笔而写的东西。它们有点像信,也有点像日记。总之,像是鲁迅先生对着某个特定对象在讲话,读起来轻松随意。还偶能看到鲁迅先生带情绪呢,比如“鸟导师”,抑或“管他娘的,写下去——”
很真实的人。
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值得学习。他的杂文,看似散乱,有点意识流,但在“忽而想到”与现实之间,过渡得流畅自然。他写现实,不会陷进无限的细节描写,总能抓出最有代表的特点。在“忽而想到”时,又能结合现实进行反讽,透出机智。还有一点,反观自己写文章,我太追求条理和层次感,反倒失了灵动。史蒂芬·平克关于古典风格的说法是对的,要慎用标记词。
——以上是我读《“碰壁”之后》想到的。
读《华盖集》,像是看互联网时代的BBS。双方你来我往,打口水战,相互攻讦以及讽刺。
论战的方法上我注意到一点,鲁迅先生常采用标准的“他说/我说”模式。结构大概是这样,某某说怎样怎样,我却发现,对方的语言有哪些漏洞,或者自相矛盾。
看来,“他说/我说”真的是一个非常稳健的结构,不仅适用于写论文,写读书笔记,还适用于论战。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鲁迅先生的论战相当文明,就事论事,有理有据。当然,人身攻击是有的,有时还说得相当讽刺和精妙,但不会是纯粹的泄愤。
鲁迅先生真的特有现代精神。谈起运动会,他说,跑步中落后的人,如果明知比赛与己无关了还尽跑,大家就会嗤笑他。都得不了名次了,还跑啥?不如佯装崴脚,偷懒退出赛场。然而鲁迅先生却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拼搏、不言放弃、超越自我,这不就是现代精神?!
鲁迅先生谈到自己写作的动机,无非就是一种非写不可的“创作冲动”。硬挤出来的东西往往不好,喷薄而出的东西才好。
鲁迅先生骂人也挺厉害,拐弯抹角,阴阳怪气,还带点机智。他骂那些造他谣的人,“但这种‘流言’,造的是一个人还是多数人?姓甚,名谁?我总是查不出;后来,因为没有多工夫,也就不再去查考了,仅为便于述说起见,就总称之曰畜生。”
《华盖集》读完了。《华盖集》中的好多文章,都在讲“女师大”事件。相比《热风》,《华盖集》中的文章更像骂战了,不仅是揭露现象,更是指名道姓地骂,而且来来往往,打了很多个回合。
在题记里,鲁迅先生说,他的一部分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上了,获得的却只有荒凉和粗糙。但他并不后悔,因为这些是他“辗转而生活在风沙中的瘢痕”。我由此想到,为了正义而战斗,可不是作家的天职,却考验着人的良心。
《华盖集》中的文字,虽然不美,代表却是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