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计划,开始读《花边文学》。
《花边文学》仍然是杂感集,是鲁迅先生1934年“所写的这些东西”。花边文学,本是别人对鲁迅的攻击,讽刺他的短评“在报上登出来的时候往往围绕一圈花边以示重要”。花边也是银元的别称,暗指鲁迅的文章不过是为了赚稿费,并无可取之处。
鲁迅先生倒也豁达,既然你们说是花边文学,那就索性拿来当我的书名吧,又怎样?
《女人未必多说谎》,鲁迅先生继续为女性打抱不平,他引用的一首诗读来非常解气。“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鲁迅也大呼:“快哉快哉!”
《“如此广州”读后感》,鲁迅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报上刊载了一位广东商人的迷信行为,他由此想到,“中国有许多事情都只剩下一个空名和假样,就为了不认真的缘故。广州人的迷信,是不足为法的,但那认真,是可以取法,值得佩服的。”
凡事都怕认真。只要一认真,连迷信也叫人肃然起敬。流传到现在,也确有迷信得最认真的沿海,还保留了浓浓的民俗文化和年味。读书也是,只要认真,就有收获。认真得久了,就会有突破。迷信不足为学,但认真的劲,应该好好学。
在《洋服的没落》中,鲁迅又发挥了一把,揭露中国人的丑态尖刻而讽刺。“所以我们是最能研究人体,顺其自然而用之的人民。脖子最细,发明了砍头;膝关节能弯,发明了下跪;臀部多肉,又不致命,就发明了打屁股。”
这些都是国粹!
鲁迅先生虽然常以冷面的形象出现,但他其实是热血之人。在他的杂感中,常能读到对女性的支持,对教育的关心,对弱者的同情。
《论秦理斋夫人事》中,有一位秦夫人及其子女一家四口自杀了,社会评论对她大加诛伐,无非“人生第一责任是生存”“自杀者是逃兵”者云云。鲁迅说,既然自杀了,肯定是弱者。但怎么会弱的呢?再往前看,她的弱不也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责别人的自杀者,一面责人,一面正也应该向驱人于自杀之途的环境挑战”。鲁迅看出了问题的根结所在。
他还有一句话,道出了弱者深深的无力感,“我们固然未始不可责以奋斗,但黑暗的吞噬之力,往往胜于孤军”。读来为之动容。
关于中文语法里有没有加一点“欧化”的必要,鲁迅和别人在报上交锋了一个回合。别人先发起人身攻击,鲁迅的回击堪称精彩。就算放在当今的中文互联网里,鲁迅也是一名犀利的骂将,他的主要技能是嘲讽。
“我的主张也许会错的,不过一来就判死罪,方法虽然很时髦,但也似乎过分了一点。”
“先生含狗血喷人,倒先污了你自己的尊口了。”
“用笔的人,一来就发你的脾气,要我的性命,更其可笑得很。先生还是不要暴躁,静静的再看看自己的信,想想自己,何如?”
我的观感:两人对骂(笔战也算),总是气定神闲的一方更有胜算;跳着脚骂的一方,虽然有气势,但难免给人狗急跳墙之感。冷静,有节制,会让对方的攻击显得可笑。鲁迅在心态上就赢了。
《汉字和拉丁化》,鲁迅提出一个主张,为了更好地推广“大众语”——也就是方言,只有“书法拉丁化”一条路。他认为我们可以学日本,只保留一点名词的汉字,其他词语都用拉丁拼音写。先不论“拉丁化”的主张是否科学(中国的同音字非常多,仅保留语音是否可行?),鲁迅的探索精神值得钦佩。而且在那样的年代,能主张学习日本而不怕被骂汉奸,需要十足的勇气。这篇小文最后一段写得非常好,体现了鲁迅人本主义的思想:
“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
我还运营了一个“复利读书”专栏
深度:每月精读2本书,让读书产生复利
聚焦:书籍以经管/哲学/个人成长类为主
高频:每天更新,200字以上,周末休息
已有14位朋友订阅,优惠名额还剩6个
加入我们,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