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沃尔玛创业人山姆·沃尔顿的自传。写这本自传时,沃尔顿已经罹患癌症。所以,它是一位临终老人对自己一生事业的回顾,非常真诚。
回顾山姆·沃尔顿的人生经历,特别简单,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零售。
读这本书时,我也在读《芒格之道》。芒格曾经提到,山姆·沃尔顿在44岁才开始自己的事业。刚读到这句话,我还很受鼓舞。山姆的经历似乎是一种证明,为我们平庸的人生保留了一种随时爆发的可能。
但读了山姆的传记才知道,这句话有误导。沃尔顿确实是四十几岁才创立了沃尔玛,但他大学一毕业就投身零售业了。他的创业,从经营第一家富兰克林特许经营店时就开始了。如果没有前面二十年的积淀,就不可能有后面的沃尔玛。沃尔顿自己也说,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在沃尔玛之前的十年他们所取得的成绩。
厚积薄发,山姆·沃尔顿的成功靠的绝不是运气。但如果要解释沃尔玛的成功,因素也很多,难有简单的答案。在这本书里,沃尔顿本人就给出了两套回答。
在17章,他总结了沃尔玛成功的六大要素,都跟从小处着手相关,包括:
一次只考虑一家店。
沟通,沟通,再沟通。
听取最基层的声音。
下放责权。
集思广益。
保持精简,反对官僚(2%营业费用制度)。
到19章,他又列出了“成功经营的十条法则”。
怎么理解这种前后不一致呢?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复杂的,沃尔玛的成功也不例外,它是一个“合奏效应”,而每个人看到的关键点都不同。
根据据我的体会,山姆·沃尔顿的成功秘诀有这么几点:专注于一件事,巨大的热情,持续学习和善待员工。
回顾沃尔玛发展的早期,沃尔顿说,那时他们什么都没有,没有基本的货物分类制度,没有真正的补货体系,没有存货目录,没有固定的批发商。但他们专注在一件事上,保持价格比其他店都要低。
“每个人都疯狂地工作以便减少开支。我们也想过建体面的店面,但我们不得不将房租维系在一个低水平上——我们绝不愿意支付高于每平方英尺1美元的房租。我们的店铺看起来的确不怎么样——它们根本一点儿也不专业。”
低价,以销售为驱策,让沃尔玛从竞争对手中跑出来,笑到了最后。任何初创公司都不会十全十美,只有牢牢抓住自己的核心优势,才可能快速发展。同时,最好把自己的优势建立在行业的核心逻辑上。零售的核心是卖出更多商品,沃尔玛的低价策略与这个核心一致。如果沃尔玛早期强调的是商品质量,那它就跑不出来了。拼多多也是通过低价跑出来的。
除了坚信折扣销售的理念并把它贯彻下去,沃尔顿的成功还得益于对零售业发自肺腑的热爱。山姆·沃尔顿的孩子们回忆,哪怕全家出门度假,他们的父亲也会抽空拜访当地的零售店。沃尔顿自己也说,“我跑遍全国,研究学习折扣销售的理念,参观访问我所能找到的每一家商店和公司总部。”如果没有这股精神,沃尔玛不至于这样成功。
那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精神呢?我想唯有真正的热爱了。沃尔顿热爱零售,他享受把商品低价销售出去的快乐。
任何一家的公司的成功都有偶然,也有必然。虽然在沃尔玛成立的初期,他们看起来像个草台班子,一切都很混乱,很初级,但沃尔顿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他虽然对新技术始终抱的怀疑态度,但他从不排斥。
当沃尔玛开到十家店左右时,沃尔顿就迫切地意识到,他需要一种新技术来帮助他管理了。这项新技术就是计算机。引用亚伯·马克斯的话,“在那时候,还没有小型电脑和微机。他对于计算机应用的理念超前了整整十年。”
除此之外,他们还最早投入建立自动化配送中心,大力投入计算机设备,建立信息系统。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就在这方面投入了7亿美元。难以想象!沃尔玛,现在看来如此传统的一家公司,当年也是相当的高科技。
山姆总结的沃尔玛成功因素中还有一点,善待员工。
虽然开始得不算早,但沃尔玛最终建立起了面向全体员工的利润分享计划,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奖金机制(比如货物损耗奖励计划)。
一方面,沃尔玛通过物质手段,将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绑定在一起。另一方面,山姆也提倡分享信息、分担责任。他耐心地倾听员工,衷心感激员工的贡献。这就是芒格提到的,他建立了一张信任的网。
最后,还想谈谈读传记的意义。
读他人传记,如果想照搬获得成功,那是误入歧途。读他人传记,为的是学习他人有益的观点和经验,激励自我,并转化到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去。
除了公众号,我还运营了一个“复利读书”专栏
高频:每天更新,200字以上,周末休息
聚焦:书籍以经管/哲学/个人成长类为主
读书是一件能产生复利的事,订阅请扫描下图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