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耗,不知是哪位天才发明了这个贴切的词,但它的全面流行似乎跟两三年前的一个视频有关,《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我还记得这事,是因为在那段时间我正好处于极度内耗的状态,内心焦虑、紧张,甚至有抑郁的倾向。
所有能够流行起来的用语,除了偶然,也跟其特质有关。它们往往都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或者意蕴无穷。
内耗两个字就取得特别好。既直接表达了自我损耗的意思,又暗含了“本不必如此”的意思。内耗的潜台词是,我们要向外。只要告别内耗,我们的人生就轻松了;只要告别内耗,我们的世界就通透了。
确实如此。
后来,我通过阅读逐渐走出来内耗状态。其中有几本书,对于告别精神内耗特别有用,推荐给你。
0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内耗,大多是由心理状态引起的。而我们心理状态的形成,可追溯至童年。如果你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伤害或不公正对待,从而无法走出情绪低谷,请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号。
这本书通过经典故事《柳林风声》里的人物,探讨了个人成长和心理治疗的话题。
所有成年人都是从儿童成长而来。在儿童时期,我们都必须依赖父母。因此,儿童时期与父母相处的经历,就成为我们成长的起点,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影响我们一辈子——特别是负面的影响,比如内耗的倾向。
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大约四到五岁),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由两个问题组成。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两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可以组合成四种情况,画在图上就是人生坐标,形成四个象限。不同象限里的人,一直都在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处在“我不好;你好”象限的人,他们爱玩“我真不幸”、“可怜无助弱小的我呀”、“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的游戏。相信不管怎样,我就是过得不好——这就是情绪上的内耗。
而处在“我好;你不好”象限的人,则爱玩“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你怎么敢”的游戏。
唯有在“我好;你也好”象限的人,他们不愿玩这类恶意的游戏。如果选择相信“我好;你也好”,这就代表了一种承诺,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
破除内耗的第一步,是破除根深蒂固的认知模式。
02 《自信的陷阱》
内耗的另一层来源,是面对压力时的不自信和焦虑。如果你有这些症状,请挂《自信的陷阱》的号。
本书名为“自信的陷阱”,是因为我们常犯两个错误:
一,误把自信本身当成目的。
二,认为缺乏自信是我们做不好事情的原因。
当我们表现出上述错误时,常说“要是我再自信点就好了”,这就陷入了精神内耗。
其实,如果仔细分辨,我们想要的不是自信本身,而是想要通过自信达成某种目的。比如,自信地完成演讲,自信地去面试,自信地与他人沟通。
但是,正因为有了“没有自信我就做不好”的看法,“没有自信”反倒成了自暴自弃的借口。演讲不自信,我就不去演讲了。面试不自信,我就不投递简历了。与他人沟通不自信,我就低头缩在角落里。
如何打破这个魔咒?
请先谨记自信游戏规则第一条:自信的行为先于自信的感觉。
想要获得自信,就要先忘掉自信。先抛弃对自己的判断,才能建立起自信的循环。
技能练习。 有效应用。离开舒适区,面对真实生活情境。需要用到“以任务为中心的注意力”。 结果评估。非批判式的反思和富有同情心的自我鼓励比自我打击更有帮助。 按需调整。
除了建立自信,如何应对负面情绪也是摆脱内耗的关键。本书推崇ACT方法。
诉诸理性。质疑或与其争辩,并寻找证明其错误的证据。 诉诸感性。用积极思维替换它。 转移注意力。
但是,它们要么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要么只在短时间内有效,ACT是更好的方法。
ACT假设消极思维在本质上并没有问题。只要我们知道如何与消极思维解离,它就失去了对我们的影响力。
什么是解离?
许多人误会了解离的含义,以为它是摆脱消极想法的方式,或控制情感的方法。但它们只是副产品,解离的主要目标是:活在当下并采取有效行动。
注意到它(某个想法); 给它命名; 使它失效。
恼人的坏情绪,就像《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只要你弄清它们的来历,并大叫出它们的名字,它们就立刻显出原形了。
解离是走出精神内耗的有效手段。具体的解离技巧,《自信的陷阱》里有详细解答。
03《被讨厌的勇气》
如果说前两本书是针对某个问题的专科医生,则《被讨厌的勇气》更像一个全科医生。或者也可以说,前两者偏战术,后者偏战略。
《被讨厌的勇气》,通过虚构的学生与哲人的对话,详细讲解了阿德勒的心理学体系。
在阿德勒的体系中,我们所有人都面临人生的三重束缚。每一重束缚,都是内耗的来源。
第一重束缚来自过去。
阿德勒认为,过去不重要。因为无论怎么追溯过去,都只是寻找原因,并不解决问题。与之相对,重要的是“目的”,是解决问题。将注意力放在我们可以掌握的事项上即可。
阿德勒强调,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由此产生第一条推论,无论哪种情况下,我们的不幸都不是他人的错。不管受到什么伤害,都只是事实,但如何解读全靠自己。这跟斯多葛学派的观点类似。
第二条推论,我们所有的情绪,包括委屈或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同一件事,生气或不生气,全依环境、时机不同而不同。阿德勒点出了原因,愤怒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当我想震摄他人时才会动怒。
第二重束缚来自人际关系。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如果宇宙中只有你一个人,你就不会有烦恼。具体而言,我们的人生有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和爱的课题。
阿德勒指出了摆脱人际关系束缚的三种方式。
首先,别与他人比较。阿德勒说,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人生的价值在于超越自我。比如,自卑感本身不是坏事,反而可以促使我们努力。但如果自卑感来源于与他人的比较,就是坏事。
其次,学会课题分离。课题分离,是阿德勒很重要的概念。他说,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他人课题的妄加干涉。如果翻译成粗俗的大白话,课题分离就是“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许多家庭矛盾,特别是上一代与一代之间的矛盾,都是因为没学会课题分离。为人父母者,要放得下孩子的课题。
最后,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阿德勒说,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自由,就是毫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不害怕别人讨厌。我理解,不害怕别人讨厌是一种态度,只要我们意识到可以不在意外在评价,反倒可能表现出更多随和、包容和善意。
第三重束缚来自未来。
在摆脱了过去的束缚、不再将不幸视为他人的错,以及摆脱了人际关系的束缚、学会课题分离之后,我们还面临一重挑战,为人生寻找意义。但阿德勒说,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别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但是,也别把认真与深刻混为一谈。不深刻,不等于随意。那什么是认真呢?活在当下。也说是说,别再设想什么宏大的议题了,认真过好每个“此时此刻”。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终点,而在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