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体娱   2024-11-12 20:08   重庆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是一本能改变行为的书。

但它的侧重点不是如何提高睡眠质量(虽然也有提及),而是论述充足睡眠的重要性。现代人真的太缺觉了,而且我们还越来越相信一则虚假的神话——我们可以睡得很少。

不,那是假的!

对于大多数人,每日的睡眠时间应该在7小时以上,而不是普遍认为的6~8小时,更不是某些精英鼓吹的4小时。而且,7小时不是平均概念,而是连续每晚都应该睡到7小时。像第一天睡4小时、第二天睡10小时,就不如两天都分别睡7小时。

如果每晚睡眠时间达不到7小时,那么认知、记忆、情绪控制等功能就会受损。当严重睡眠不足时,产生的损伤还将不可逆——这是书中介绍的大量实验告诉我们的。

本书作者马克·沃修,是一位专注于睡眠研究的脑科学专家。除了探究睡眠不足对个人的影响,他还非常关注睡眠不足带来的社会问题,比如疲劳驾驶,睡眠的教育,睡眠不足在职场中的影响等。我不能说作者说的都对,但他确实从各个方面敲响了睡眠不足的警钟。

从阅读体验来说,同是科普,本书没有《控糖革命》好读。它的篇幅更长,例证更详细。简言之,它更偏学术。

读完这本书,我有三项主要收获。

首先,这本书刷新了我对睡眠的认知。睡眠不是可有可无,也不只是健康的基础,每天睡满60分及格就可以了。睡眠有一系列功能。它就像一位神奇的治疗师,在你睡着的时候施展魔法,修复你的身体。它也像你的“替身”,能在你睡着的时候加速学习,巩固记忆,甚至提供情绪支撑。

健康的三大支柱,饮食、运动、睡眠,现在我重新对它们排了序。从对健康的重要性看,应该是睡眠第一,饮食第二,运动第三。

第二项收获,是书中介绍的一些打造良好睡眠的方法。

既然明白了睡眠的重要性,就要切实维护它。我开始尝试相对规律的睡眠作息,每晚11点10分上床,早上6点40分起床;也开始主动在夜间规避蓝光,不仅将阅读灯调成柔和的黄色,还在卧室放了光线更柔和的夜灯。

我还知道了,想要睡眠质量更好,可以将室温保持得偏低一点,接近20度为宜;对午觉也有了新的看法,既然双相睡眠模式(晚上睡长觉,中午睡个小觉)是人类的普遍现象,如果有条件就应该午休。

书中也提到了对抗失眠的失眠症认知行为疗法(CBT-I)。相比安眠药,它是更有效而且更安全的疗法。就算没有失眠症,也可以参考它以提高睡眠质量。它的要点包括:
  1. 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量。
  2. 把有屏幕的电子产品从卧室清除。
  3. 保持凉爽的卧室温度。
  4. 即使在周末,也要定时睡觉和起床。
  5. 只有困倦时才能上床睡觉,避免夜晚早些时候在沙发上小憩。
  6. 不要醒着长时间躺在床上,起来做一些安静放松的活动直到再次感到睡意。
  7. 如果晚上睡觉困难,避免白天小睡。
  8. 通过学会上床睡觉前放松精神来减少引发焦虑的想法和担忧。
  9. 不要在卧室中放置钟表,以免晚上看时间引发焦虑。
当然,正如本书文前的免责声明,本书提出的并非针对个人的医疗建议。在采纳书中的任何建议或由此得出新推论前,请咨询医疗健康的专业人士。

第三点收获,心态上的改变,算是意外之喜。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状态都有起伏。做同样的事,状态好时行云流水,状态差时则可能咬牙切齿。以前,如果我有一项重要工作没做完,哪怕状态已经很差了,我也会加班加点熬夜“硬刚”。这样虽然能解燃眉之急,但是一个恶性循环,而且效率极低。

在了解了睡眠的作用后,现在我愈发相信身体——尤其是睡眠——的自愈能力。当状态不好时,与其对着屏幕发呆,不如坦然接受,早早去睡觉。并相信一夜好觉后,明天你的状态自然会回来。

我已经实践过几次,事实证明:读不进去的书,又能读下去了;写不下去的文章,也能继续往下写了。睡眠确实有神奇的复原力。

本书内容分为四部分:
  •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睡眠
  • 第二部分,详细描述睡眠的好处和睡眠不足的坏处。
  • 第三部分,提供了梦的科学解释。
  • 第四部分,解释睡眠障碍。

第一部分 睡眠这件事

主要有两大因素决定了你什么时候想睡觉,什么时候想醒来:
  1. 大脑深处的生物钟(昼夜节律)。
  2. 大脑中逐渐积累的化学物质,会制造出“睡眠压力”。

成年人体内的生物钟平均持续时间约为24小时15分钟。

24小时生物钟坐落于大脑中央一处被称为“视交叉上核”的地方,它通过一个叫褪黑激素的循环信使,将日夜反复的信号传递给大脑和身体。但褪黑激素只提供正式的指令开始睡眠,本身并不参与睡眠。

尽管人类普遍拥有24小时左右的作息周期,但每个人的高峰和低谷有着明显不同。人群中,大约40%是“晨型人”,倾向于在清晨时分醒来;大约30%是“夜型人”,喜欢很晚入睡,很晚才起。剩下30%介于两者之间,但更倾向于夜型人。

在人清醒的时候,一种叫作腺苷的化学物质会在大脑中逐渐积累。可以把腺苷视为一种化学计时器,记录你醒来后度过的时间。大脑中腺苷增加的一个后果就是人们越来越渴望睡眠,这就是“睡眠压力”。

决定睡眠的两项机制,生物钟和睡眠压力,是相互独立的系统。它可解释,为何有时虽然一直没睡觉,但疲惫感觉会有变化。
你是怎么知道自己睡着了的?有两个可信的指标:
  1. 外部意识的丧失——停止感知外部世界。
  2. 对时间的体验会产生扭曲(一般而言,梦中的时间更慢)。

对于科学标准而言,有三种信号可以共同判断睡眠:脑电波活动,眼球运动和肌肉活动。

人类的睡眠有周期,每个周期约1.5小时,由快速眼动(REM)和非快速眼动(NREM)组成。非快速眼动又分为1、2、3、4四个阶段,睡眠深度随数字增大而变深。

虽然我们每晚的睡眠呈周期上演,90分钟一小段,但每个90分钟内NREM和REM的占比不同。前半夜,每个周期中大部分时间是NREM,后半夜情况相反。

为什么大自然会让我们形成这样明显不对称的循环模式?作者提出一个理论,这样有助于重建并更新我们的神经回路,从而管理大脑中有限的存储空间。具体而言,NREM有一个关键功能是淘汰和去除不必要的神经连接,REM则在加强连接方面起重要作用。所以,前半夜NREM占比大,是大脑首先会清理不再需要的连接,为后半夜的重建扫清障碍。

每个睡眠周期的内部占比不同,会为缺少睡眠带来一项新的风险。假如你正常是晚上12点睡觉,早上8点起床。当你某晚在凌晨2点才睡,早上8点正常起床时,你不仅总睡眠时间少了25%,你还失去了更多的NREM(因为它们主要发生在睡眠的上半夜)。相反,如果你12点上床,却不得不在早上6点起床,你将行动更多REM。相当于,缺少睡眠不仅是挨饿,还会造成膳食不均衡。

就信息处理来说,可以把清醒状态主要看作接收,经历和不断了解周围世界;NREM看作反射,存储和强化新事实、新技能原材料;REM看作集成,把原材料与过去的经历相互连接,并对世界运转建立一个更加精确的模型,包括创新见解和解决问题。

为什么REM阶段我们的身体会麻痹(随意肌会“张力缺失”)?避免我们错将梦境当作现实,进而受到伤害。

迄今为止,所有被研究过的动物物种都有睡眠或与之类似的行为。这说明,睡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

作者提出一个颠覆性的想法,或许我们问错了问题,到底睡眠是进化之谜,还是醒过来才是?

虽然睡眠有着古老的起源,但不同物种间的睡眠在四个方面有巨大差异,包括:
  1. 总睡眠时间。而且没有一个简单指标可以预测物种的睡眠时间。
  2. 睡眠的组成。昆虫、两栖动物、鱼类和大多数爬行动物都不存在明显的REM迹象。
  3. 睡觉的方式。鲸类只用NREM,而且可以单个脑半球睡眠。鸟类也可以。
  4. 在罕见的特殊情况下,睡眠模式可以被削弱。比如迁徙中的候鸟。

人类的双相睡眠模式(晚上的长睡+午后的小睡),并不起源于文化,而是有深层的生物因素。所有人类,不论文化背景或地理位置差异,都会在下午的中间时段出一段时间的警觉性下降,这是刻在基因中的。

作者提出一项假说,智人将睡眠地点从树上移到地上,是智人最终在进化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睡眠改到地上后,REM占比可以增加(没有从树上掉下来的危险了),进而:
  1. 增强了智人的情绪管理能力。REM可以精确地重新调整和校准人类大脑的情感回路。
  2. 激发了创造力。REM会让新产生的记忆与长期的记忆产生碰撞,从而激发新的创造性见解。

第二部分 你为什么需要睡眠?

充足的睡眠有很多好处,从心理层面到生理层面,包括降低对食物的渴望,预防流感,降低心脏病和中风风险,感到更快乐,等等。

睡眠对于记忆力,也有难以估量的好处。研究已经证实,对于基于事实的记忆的巩固,前半夜的充满深度非快速眼动的睡眠,比后半夜的快速眼动睡眠更有效。即使只有20分钟白天小睡,只要包含足够的非快速眼动睡眠,也可以巩固记忆。

有两项提高睡眠对于记忆益处的方法已经获得实验证明:睡眠刺激(外部的脑电波)和有针对性的记忆重新激活。

除了加强记忆,睡眠也有助于遗忘。

除了知识性记忆,睡眠对运动记忆(弹琴、骑车等)也有非常良好的帮助。作者说,不仅熟能生巧,熟练加上睡眠才能更巧。

但睡眠中,大脑加强不同记忆的方式不同。知识性记忆会在睡眠中被转移到负责长期记忆的大脑皮层,而运动记忆会被转移到意识层面以下动作的大脑回路。也就是说,睡眠会很技能行为向本能一般的行为转化。

戴维·丁格斯做的一项实验中,参与者被分为四组,第一组连续保持清醒72小时,第二组每晚允许4小时睡眠,第三组每晚睡6小时;第四组每晚可以保证睡8小时。结果发现,连续10天每晚只睡6个小时,就足以受到与连续24个小时不睡觉相等的表现损害。

在一段睡眠剥夺开始前插入一次小睡,可以产生一个保护大脑免受灾难性注意力缺失的缓冲,即使这只是暂时且不完全的。

不出意外,睡眠不足也与情绪问题有关(起床气?)。原因是,睡眠不足会切断杏仁核与前额叶皮层的联系,导致杏仁核更不受控制。

睡眠问题与阿尔茨海默病也息息相关。可能的一种解释:大脑里有一种类淋巴系统,它们会在人类睡眠时清理大脑里的代谢垃圾,其中就包括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淀粉样蛋白。如果睡眠不足(主要是NREM),淀粉样蛋白就得不到及时清理,就会导致损伤。反过来,淀粉样蛋白在深度睡眠区域积聚后,又会进一步导致睡眠问题。两者就恶性循环。

本章的核心内容是,睡眠不足会对所有人体主要生理系统产生损害,包括心血管、代谢、免疫和生死系统。

睡眠不足会从几个方面共同作用,引发肥胖风险:
  1. 增加饥饿感和食欲。
  2. 损害大脑内的冲动控制,增加食物(特别是高热量食物)消耗。
  3. 减少进食后的满足感。
  4. 节食时阻止体重减轻(表现为更多的消耗肌肉而非脂肪)。

第三部分 梦的产生和原因

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对REM中的大脑进行观察,会发现大脑中有很多部位“亮起”(活跃):
  1. 大脑后部的视觉空间区域。
  2. 发起运动的皮层。
  3. 海马体及其周边(自传体记忆)。
  4. 杏仁核及位于其上方并排列在大脑内层表面的带状组织扣带皮层(产生和处理情绪)。

同时,其他大脑区域会明显失活,特别是前额叶皮质最左侧和最右侧的外接区域。

有实验发现,梦境并不是我们清醒生活的大规模重播,但是情绪状态有很大概率从日间延伸到梦中。

作者认为,梦不是睡眠阶段的副现象,梦有其进化上的独特功能。

梦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
  1. 维护情绪和心理健康。
  2. 提升解决问题和创造力。

梦,能提供情绪疗养,也能维持准确破解面部表情的能力。

梦,是创造力的孵化器。

本章介绍了几个证明梦的创意功能的实验。科学实验还证实了清醒梦的存在。


第四部分 从安眠药到社会变革

本章回顾了一些与睡眠相关的疾病,包括:梦游、失眠症、嗜睡症、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有几个关键因素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
  1. 电灯和LED灯。
  2. 恒定的室温(通常太高了)。
  3. 咖啡因。
  4. 酒精。
  5. 闹钟。

哪怕只是很暗淡的光线,也显示出延迟人类释放褪黑素的效果。

蓝色LED对夜间褪黑素抑制的影响,是温暖黄色光的两倍。

与阅读印刷书籍相比,用iPad上阅读对夜间褪黑素释放的抑制高出50%。

酒精也是破坏睡眠质量的杀手,它的危害包括:
  1. 对人体产生镇静作用(不清醒,但不是自然的睡眠)。
  2. 酒精将睡眠碎片化。
  3. 酒精是抑制快速眼动睡眠的最强物质之一。

夜间褪黑素水平不仅受黄昏时日光衰减的控制,也受日落时温度下降控制。

要成功开启睡眠,你的核心温度需要降低约1℃。如果被褥和衣服是普通的,那么大约18.3℃的卧室温度是适合大多数人睡觉的温度。

如果使用闹钟,请取消贪睡功能,并且养成一次醒来的习惯,以免心脏受到反复惊吓。

安眠药对于睡眠没有任何帮助,它实际上相当于打昏了大脑皮层的较高阶区域。

不仅没有效果,最多只有安慰剂效应,安眠药还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包括成瘾性、更高的死亡率。

运动确实能改善睡眠,但运动与当晚的睡眠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所以,重要的是养成长期锻炼习惯,不要期望通过突击运动来改善当晚的睡眠。

饮食和睡眠也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想要更好睡眠,就要避免吃得太饱或太饿,也要避免摄入过量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又是糖)。
睡眠不足已经造成了众多社会问题,包括:
  • 睡眠不足降低员工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也使员工道德感降低(更容易撒谎),使主管的情绪控制力变差。
  • 过早的上学时间,对学习效果有负面影响,还会损害学生智力。
  • 睡眠不足问题,在医疗系统也很常见(甚至更突出),但睡眠不足正是医疗事故的一大成因。

在详述了那么多睡眠不足带来的问题后,本章试图向前看,提出了许多改善社会整体睡眠状况的构想。

个人层面,需要重视睡眠问题,以及利用科技的力量。佩戴监测睡眠状态的设备,是一个好的开始。量化及记录数据,是通向转变的很好方式。或许以后还可以将睡眠数据与家里的智能设备联网,自动开关窗帘,自动设置室温和灯光明暗,以更好地符合睡眠节律。

社会层面,作者建议睡眠教育进入校园。睡眠至少是与饮食和锻炼同等重要的大事。

作者还建议,公司和保险公司应该是良好睡眠者予以奖励,甚至建立一种“睡眠信用体系”。公司应该灵活排班,让“早起鸟”和“夜猫子”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上下班时间。对睡眠的关注还应该走进病房,因为良好的睡眠正是良药。

最后还有一点,社会应该提高对疲劳驾驶的警惕,智能汽车可以加强对疲劳驾的监控。

END
我是霹雳
关注我,一起读书看世界

霹雳爱读书
一起读书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