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把智识的火传到普罗大众中去

体娱   2025-01-11 20:08   重庆  

鲁迅全集计划进入第五卷,开始读《南腔北调集》。这也是杂感集,是19321933年之间、除了登在《自由谈》上之外者,以及几篇书的序跋。

题记中,鲁迅提到他为何要一年出一本书,将这些杂感集结出来。原因无非是为了不忘却。怪事随时袭来,我们也随时忘却,倘不重温这些杂感,连我自己做过短评的人,也毫不记得了。

通过《连环图画辩护》,可以窥得鲁迅对待艺术的态度。有人认为,连环图画算不得艺术。但鲁迅说,意大利教堂里的壁画,几乎就算《旧约》、《耶稣传》、《圣者传》的连环图画。在东方,印度的阿强陀石窟、中国的《孔子圣迹图》,都在艺术史上发光了。随后,鲁迅还列举了很多中外的、可视为艺术品的连环图画。鲁迅还呼吁,希望艺术学徒看重并且努力于连环图画和书报的插图,因为对于这,大众是要看的,大众是感激的!

从这篇文章,我看出两点:首先,鲁迅对待艺术的态度是很开放的,没有囿于陈腐的形式或观点。鲁迅认为,文学的力量必须要能传播到大众中去,所以反而需要说书、小故事、插画、电影这类的艺术。艺术不应被锁在象牙塔里。第二,鲁迅主张自己的观点,做到了有理有据。为了说明连环图画也能算艺术品,他列举了很多这样的作品。

在《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文学月报>编辑的一封信》中,我们又看到了鲁迅是如何对待战斗的,这是一段很好的注脚。起因是芸生先生写的一首诗,发表在了《文学月报》上,鲁迅却感到失望。虽然是对敌人的攻击,但这诗有辱骂,有恐吓,还有无聊的攻击:其实是大可以不必作的。这首诗中,有对他人姓名的玩笑,鲁迅觉得不妥当;有对他人的辱骂,这是流氓的行为;也有剖西瓜之类的恐吓,更是极不对的。

鲁迅说,战斗应该注重于论争,哪怕有嘲笑和热骂,也要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

鲁迅的批判确实很尖刻,但仔细回想,他确实未曾有过卑劣的行为。对比一下别人对他的攻击,可见鲁迅已经展现出足够的自制和涵养。

日本人攻来了,北平有危险。有些人谴责北平的大学生逃难,还说这是五四运动式锋芒的消退。鲁迅在《论赴难逃难》中对此进行了反驳。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第一,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如果统治者不组织民众抵抗,不训练民众,只期望民众舍身去堵枪眼吗?抗战是政府的责任,还是学生的责任?

第二,五四式的锋芒是如何消失殆尽的?不正是警察的逮捕、刀枪、拷问、迫害?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惟有兔子似的逃跑而已。

尤其第二点,让我触感良多。我们现在的教育也有问题,对孩子保护得太好,只强调知识而忽略道德与体格,培养出来的可真是兔子而已。昨天还看到一则新闻,说包邮地区为了提升孩子学习成绩,有的家长已经开始让孩子吃处方药(专注达)了。有个家长还信誓旦旦地说,孩子代谢快,吃药没关系。为了不被分流,为了这几十分,只要自己的孩子身体没毛病,三四年级就让他吃。这不是本末倒置么?先不说处方药大概率有副作用(否则为何需要医生开处方,而不是像白菜一样随便买?),想通过吃药提分也是妄想。才三四年级的孩子啊,不正是好动的年龄?通过药物让他安静下来,不是一种变向的毒害么?不是一种化学阉割么?我也想像鲁迅一样发问,我们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哦,原来是磕药式的教育。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追忆中的柔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好学,为了更好,毅然开始改变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从头学起。他保守,与女性朋友上街总保持三四尺的距离,却也相信人性是善的,总是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他关心鲁迅,上街时搀扶着鲁迅,被捕后也写信望周先生勿念。他有革命理想,对母亲也有一片深情。最后,他与其他几位文学青年一同被捕,一同被害。他,身中十弹。

鲁迅说: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隔着文字,我也感到悲痛、失落、怅惘。

有一篇《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做小说的历程的回顾,也有提到他做小说的方法,要点与《二心集》中《答北斗杂志社问》是一样的。

鲁迅说,他从未读过小说作法之类的书,写《狂人日记》时,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记得冯唐也说过,他读了一百部世界名著,就学会写小说了。大量阅读乃是写作的根本,小说也不例外。

虽是小说,鲁迅却不把它视为消遣之物,而是抱持启蒙主义的观点,要改良这人生。所以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也影响了他的风格,竭力避免了行文唠叨,对话也简略,绝无长篇大论,只传达出意思即可。我由此想到,所谓风格,其实折射出作者对于世界的看法。很多人不自知,写出的文章便没有风格。相反,要打造个人风格,最好先回到这些基本的问题上去。

鲁迅还说,打造人物要抓核心特点。这是他向别人学的,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虽然鲁迅自谦学得不好,但回想他笔下的人物,已经足够简洁而特点鲜明了:爱显摆茴字的四种写法的孔已己,精神胜利法的阿Q,沉浸于苦难无法解脱的祥林嫂。

还有一点,鲁迅说他写完小说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而改文章有一个好方法,大声读出来。

《关于女人》中,鲁迅讽刺那些把国难罪状安到女人头上的男人们。她们的跳舞,她们的肉感,她们的奢侈,她们的不买国货,她的卖淫,都成了打不过日本人的原因。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国男人自古就是自己不行了就骂女人的软弱的东西。

有一篇《守常全集题记》,鲁迅先生追忆了一下李大钊先生:椭圆的脸,细细的眼睛和胡子,蓝布袍,黑马褂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所以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

那是一个苦难的年代,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没有伟大革命先烈的鲜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宁静生活。读鲁迅也是致敬那个时代。

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鲁迅一直提倡年轻人应该多读外国书,因为在那个年代,中国的文化是落后的。也正因为落后,翻译很缺,质量也差,很多人还瞧不上翻译工作,认为那不是创作。在《关于翻译》里鲁迅说,注重翻译,以作借镜,其实也就是催进和鼓励着创作。

翻译当然是创作,也是学习的手段。鲁迅的思想远远领先于他的时代。

《祝涛声》中有一小段话,可作少刷微博和短视频的注解:他们感到兴趣的只是今天开奖,邻右争风;眼光远大的也不过要知道名公如何游山,阔人和谁要好之类;高尚的就看什么学界琐闻,文坛消息。总之,是已将生命割得零零碎碎了。

我们看到,鲁迅对于大众的艺术是非常上心的。他为连环图画辩护过,也大力介绍木刻,包括翻印木刻和创作木刻,因为这实在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

忽然想到,鲁迅的梦想从来都不是成为文学家,他小说写得很少,也很少谈论自己的小说。鲁迅的骨子里是改革者,他写杂感针砭时事,介绍版画和电影,都是想把智识的火传递到普罗大众中去。

END
我是霹雳,一年分享50本好书

我还运营了一个“复利读书”专栏

高频:每天更新,200字以上,周末休息

聚焦:书籍以经管/哲学/个人成长类为主

读书是一件能产生复利的事,订阅请扫描下图二维码

霹雳爱读书
一年分享50本好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