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史话沧桑】《墙内花开香异域 元善配享连平州(下)》 2024年第62期(总1010期)

文摘   文化   2024-08-13 15:00   贵州  
墙内花开香异域 元善配享连平州(下)





——广东连平州名宦、安顺乡贤牟应绶

刘涛志

牟应绶(15781639),原名应寿,字子咸,又字元善,以元善行世。明贵州安顺军民府人,生于明万历六年(1578)八月初二日,崇祯三年(1630)恩贡。五年(1632),出任广东永安县今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八年﹙1635﹚四月,由永安县县令调升连平今广东省河源市辖连平知州。十二年(1639)卒于任所,享年六十一寿,葬于连平州城北马口头岭。

牟应受改名“应绶”不知何时,大约在进学之时宗师所赐此类事例颇多。因不甚喜,即在分发广东永安县任上,又将“应绶”改回应受。因之,广东诸《志》均称“应受”,而贵州诸《志》均名“应绶”。

牟应绶科考,清康熙《贵州通志》、乾隆《贵州通志》《文选举谱》均不载,却载《乡贤》曰:“牟应绶,安顺人(或郡人),恩选,任连平州守。建御寇功,卒于任。”咸丰《安顺府志·文选举谱》载曰:“安顺府生﹕恩贡,明,牟应绶。”《乡贤》载:“牟应绶,恩选,任连平州守,建御寇功,卒于任。”贵州诸《志》之载,简而又简,在浩如烟海的人物志中被湮没便不奇怪的了。

清雍正《连平州志》载曰:“牟应受(?—1639),字子咸,贵州安顺府贵筑县人,选贡,申永安令调升,崇正﹙崇祯﹚八年四月任。创建州治,清丈巢田,兴学设兵,则壤定赋,百务毕兴,严明慈惠,循良著绩,纂志集略。连民刻木立祠,卒于官,崇祀名宦。著《治安集》三本,《披荊约略》三本存学,今佚。”

连平学宫(孔庙)正殿,摄于1904至1920年  原址在连平财富广场,1986年已拆

明崇祯五年(1632),牟应绶以恩贡出任广东永安县(今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时永安尚为荒蛮之地,道途塞闭,民风慓悍。自明嘉靖中始,境内乡民揭竿不断,时局动荡,亟为凶险。到此乱世危地任职,随时都可命丧黄泉、葬身异乡,若贪生怕死、自私自利之辈,不以家国、社稷为重之人,断不敢到此履任,更遑论善始而善终。清雍正《连平州志·建置》载:“今復奉檄从长熟议……即如委官一节……永安知县牟应绶守洁知周,力可耐劳,委以丈勘贼田之役。履亩清查,又割赋成邑以定粮制,召佃养兵以定兵制。此其事牟知县当随以始终,第俸已二年,今宜改调连平加以知州衔管事。”此即为牟应绶升调连平州今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知州的原因。在其崇祯八年(1635)四月将履新职时,作诗《将赴连平州任留别永人》云:

三载严城两鬓霜,冰心一片对秋乡。
锄奸不避朝岚湿,思过惊闻夜漏长。
最虑城狐时窃发,甚如海浪日飘扬。

吾民记取叮咛语,息讼平情慎莫忘。

从其诗可以窥见永安县任上的“锄奸不避”“狐时窃发”“海浪飘扬”“息讼平情”等情景跃然而目,永安之不安也。县宰三载而“两鬓霜”,其间的甘苦不言而喻。正因如此,方有升任连平州之履,造就了“牟爷”的英名。

连平州筹建于崇祯七年(1634),牟应绶蒞任之时,目睹连平“城郭未立也,田畴未制也,朴陋未化也”“闰内外数十茅舍,求一牲醴祀地不可得”清雍正《连平州志·建置》)之“洪荒昧色”,不敢有丝毫懈怠之心。他殚精竭虑,夙兴夜寐,鞠躬尽瘁,百务躬亲,“肩巨任重,创始经营,观其阴阳向背之势,相其水泉滋息之宜,诛茅伐树,易蓬檐以瓦甓,署宇宫墙,街巷市肆,网不克安厥宅”,寻“清丈巢田,兴学设兵,测壤定赋,百务毕兴,严明慈惠,循良著绩”同上。率领同僚和百姓,建州城、筑道路、开荒山、分田地、修水利、促生产、兴教育、编州志,把连平从一个荒野蛮昧之地变成了一个物阜民康、文明昌盛的乐土。

连平建州前,经济生产极其落后,“山多田少”“峻岭高坡亦锄”“深山无人烟处,犹烧畲种蓝,伐木种覃”同上。为改变此现状,牟应受“躬亲阡陌,跋涉溪涧,画井分田,测壤定赋,清隐占,定户籍,设屯田,守要害”同上,兴修山塘水陂,使“山野之禾利并兴,深谷之桑麻繁殖”同上,使连平人民告别了食不果腹的日子,解决了温饱问题。此外,他还在城内挖了一百多口井,保障了百姓的饮水需求。

《连平州志》

连平州未置之前,道路崎岖,交通闭塞,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州内外信息的沟通传播。应绶上任后的第二年崇祯九年即公元1636年春,其往粗石坑一带山区赈济灾民,途经岩坡嘴时,有感于山路崎岖,行走不便,便首先慷慨解囊,捐款修路。在其倡议、带动之下,当地谢姓群众纷纷捐资,不久道路建成,行人称便。乡民甚为感激,特树碑记其事,有《修岩坡路碑记》传世。寻又带头倡捐修筑了多条道路,彻底改变了连平的交通状况。

崇祯九年,连平大闹饥荒,时“州制甫设,仓廪未备,民不聊生,几于易子而食”同上)“(牟)痛若切体,捐赀赈恤”“冒暑冲岚,虽荒陬穷谷,裹粮而入,马足遍焉”同上)

牟应绶节俭朴素,不追求物质享受,“夜眠竹簟供屏帐,露处黎羹当几筵”“凉薄菜羹惟我适”,即啖“野菽”亦称奇俱出牟应受《无题》诗。他把有限的薪俸拿出来为百姓修路,去世时仅剩一套破旧的五品官服。明代于谦之诗“两袖清风朝天去”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他淡泊名利,当他得知连平人民为感谢其恩,雕刻其木像,供奉于九峰庵时,他作了《九峰庵》一诗以婉拒。其辞曰:

人生泡影任飘扬,刻木何须位上方。
挂碍尚存非彼岸,贪嗔净尽始升堂。
虚生明处谁能解,色即空兮我自详。

若论居官真不朽,一腔忠爱与天长。

其不务虚名、不求不朽,以忠、仁、勤、廉的高尚品德而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牟应曾邀集全州缙绅名士创选评出连平八景,并赋诗入志。

连平八景为:西山瀑布﹙城西﹚,丹灶虬松、梧峰樵唱﹙城北﹚,南楼野眺、仙塔遗踪﹙城南﹚,圣迹苍岩﹙内莞镇﹚,戈罗耸翠﹙田源镇﹚,龙潭喷雨﹙陂头镇﹚。

牟应受撰《西山瀑布》诗云:

澄潭飞下五龙宫,应是禅那法雨洪。
人海无增涓滴润,灌田却喜岁时丰。
清晨映日如银汉,薄暮流云讶玉虹。

四野不须惊白斾,赤眉从此既潜踪。

《南楼野眺》诗云:

城头窗厂向离开,面面青山拂栏来。
环堵桑麻初布景,旧时残孽已成灰。
每闻削筑喧鼛鼓,尤喜耕耘锄陇苔。

莫道物华堪玩赏,迎薰惟愿阜民财。

《仙塔遗踪》诗云:

浮屠兆造自何年,一篑虚悬百仞先。
野叟犁云凭眺望,牧童蓑雨任蹁跹。
分明智慧千秋识,仿佛摩尼一指禅。

始信开疆原不偶,愿输全力对维元。

《圣迹岩》三首,诗云:

绝壁虫文几度秋,苍苔一任水东流。

今朝重为开生面,付与游人万古留。

万壑云连别一天,幽兰野草漫争妍。
夜眠竹簟供屏帐,露处黎羮当几筵。
瘁极那堪清陇亩,愁深犹喜漱飞泉。

遥瞻洞口云封处,觅得新诗拟大元。

野草蒙茸万岫丛,就中一窍拟崆峒。
欲从履亩探奇胜,况复参禅叩寂空。
伏涧泉流情婉折,悬岩钟磬景玲珑。

夙闻仙侣遗丹灶,疑是桃源别径通。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连平知州佟国瑞撰写的《牟公祠堂记》,对牟元善之功绩作了高度概括和公允评价:

开州守牟公者,手辟草莱,启宇斯土。乃自永邑调牧新州,如测壤定赋,建学立庙,分田划井,制兵销萌,州之诸大政,一手斡旋;复怀柔远近,充实城池,家效诵,植桃李于官墙,斗大一州,实费辟划之劳。不惟连土爱戴而思其德,即后之官斯土,亦莫不闻风兴思,想见其人。

牟应绶任连平州仅四年,编纂了连平州建置之后的第一部《连平州志》(俗称“牟志”),为研究连平历史的宝贵资料;他著述了《治安集》《披荆约略》等六本书(已佚);他创作了诸多诗作,不少至今仍为后人所传诵。他的作品,除对风物之赞美(如《圣迹苍岩》《仙塔奇踪》《西山瀑布》)外,更多的是对人生之体悟(《如九峰庵》《无题》),对壮志之抒怀(如《白云诗》),对世人之告诫(如《将赴连平州任留别永人》),对自我之警醒(如《公署》《五律》),为连平州。牟在连平州任职的短短四年多时间里,为开发连平、建设连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连平历代人民的崇敬和爱戴。为缅怀他的业绩,后人将州治所在地命名为元善镇,并于城北建祠塑像纪念他,尊称他为“牟爷”。

牟爷祠

牟氏在安顺为大姓,明清两朝见有科名者竟其寥寥,所以郡人杨文澜《安顺城中外景情赋》中才有“梅、牟两家差堪欣慕”之叹——两家虽为大姓,梅氏因代有科名而著,牟氏却因科名寥寥而无闻。牟应绶之先典籍仅载有明成化七年(1471)辛卯科举人牟宗海,“官县令《选举志》载为﹕‘附生,官知府’,行谊高洁,重于乡闾。祀乡贤”;有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丙午科举人牟登元(廪生)。应绶之父嘉禾,为生员;叔父嘉粢,于天启间安邦彦屠城时死于义,祀孝义。《安顺府志·人物志·孝义》载﹕“张大猷,普定﹙卫﹚人。天启间,安﹙邦彦﹚贼叛,死义﹔牟嘉粢,与大猷同死于义,郡绅士安上达为之合传。”惜《合传》未辑入《安顺府志》,致牟氏之家史源流失之佚闻。

安顺牟家井街,乃牟氏聚居之所,牟应绶诞生于是街。其父牟嘉禾卒时应受刚十一龄为长,次应秋、应眷、应律均尚幼,全赖其母邵氏“甫三十余,决志苦守,足不下堂阶”“孝事舅姑,善教诸孤”,致“长子寿仕粤,三子眷仕黔”,大兴牟氏门楣,因有《牟邵氏贞节坊》旌表于牟家井街。

长成后的应寿寄籍贵筑贵筑县设于清康熙二十六年,明万历时贵阳府附廓为新贵县时改名应绶,崇祯三年((1630)恩贡,五年(1632)任广东永安县县由“应绶”改回“应寿”,八年(1635)四月调连平州知州,十二年(1639)卒于任。应绶亡故后,其继室韩氏扶榇归里,因应绶无后,韩氏“抚其嗣子呈鼎,呈鼎死。又抚其孙”。应秋、应律典籍无闻。应眷中崇祯庚午科﹙三年﹚举人,在黔任知州。《古今图书集成》引清乾隆《贵州通志》载:“崇祯庚午科:是科以恩诏增名共三十八名。……牟应眷,安顺人,官知州。”《安顺府志·选举志》载:“牟应眷,安顺人,官知府《通志》载为知州,或曰后升知府。”可知其宦迹已达四品黄堂之位。明廷崩坏,清朝问鼎,应眷致仕返乡。康熙四年﹙1665﹚东岳庙维修事毕,住持智玄恳请应眷撰写碑记《重修安顺东岳庙碑记》,落款为“乡绅牟应眷手撰”。该《碑记》高丈二,阔五尺,厚盈尺,须弥座碑托高三尺,立于东岳庙山门右,雄宏伟岸,此为应眷致仕返乡后唯一的典籍记载。至此,牟氏后人牟泰龄(廪生)中清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官知县;牟岳龄(附生)中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官教谕;牟元文中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庶吉士。其子牟畇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牟畹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有牟文烺者,咸同间为岁贡,年未详(工书法,为安郡第一。自造羊毫笔,为一时名士,教读终身。祀方技。此后牟氏科名渐渺,牟文烺撑安郡牟氏宗祧——于此可知自清乾隆至民国近二百年间牟氏衰落之况。

牟应绶在分发广东永安县任上,又将“应绶”改回应受。因之,广东《志》书称应受,贵州典籍呼应绶。广东《连平州志》载寄籍贵筑贵筑县设于清康熙二十六年,明万历至清顺治时贵阳府附廓为新贵县时改名应绶,其科名、宦迹在安顺竟知者甚少。仅因民国《续修安顺府志·安顺志》1989年整理稿﹚援引《黔书·山川志》,载有明天启二年(1622)恩贡牟应绶所作《清凉洞碑记》而晓其名,然竟不知“牟应绶”为何方人士。

《续修安顺府志》

牟应绶《清凉洞碑记》云:

此洞本系汉末荒服,孟获屯兵积粮处也。原名粮仓洞,山麓建有旧城垣,故址存焉。……南宋渡后,柴氏大乱黔疆,孟氏殆矣。适有阿达卜寨苗酋朵克率部乘机追孟氏至牁江畔,无桥可渡,孟氏急欲投江,遇钱塘江雷峰寺游方二僧(慧光、慧明)相救,遂归原洞,并请田地二万余亩,伐木建造洞中殿陛……时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丁已云云。

《黔书》系清康熙二十七年(1789)至任三十年(1792贵州廵抚的德州进士田雯所撰,未有清凉洞、《清凉洞碑记》的记述。该《黔书·山川志》未明何人、何时所纂,仅出民国《续修安顺府志·安顺志》。《碑记》抄录者亦未全录,省略了对粮仓洞寺(清凉洞寺)的规模、型制、状貌的描述,尚不知“洞中殿陛”之状貌。所幸有洞之溯源及殿陛建造纪年,更有今安顺城彼时名号及状貌,尤为珍罕。据此可知,清凉洞寺始建于南宋开禧三年,原为蜀孟获屯兵积粮之处,建有城垣。时安顺城为阿达卜寨,有苗酋名朵克者。

《碑记》署明天启二年作,牟应绶尚未获功名,时届壮年﹙44岁﹚,其学识与历练日臻显现,致有官广东之建树哉。崇祯庚午科,牟应绶与三弟牟应眷俱乡试中式牟应绶选恩贡,官广东永安县升连平州,卒于任上,被连平州士绅庶子奉称为“牟爷”,改其创建州治之地为“元善镇”,建祠造像,春秋奉祀,至今不衰。配享广东名宦,名列贵州乡贤,其声名大可哉!惜故乡之行迹无可追矣;牟应眷登贤书,官黔知州后升府,然《职官》未载,竟不知何州、何府——典籍之佚也;一说为明之官不仕清廷,清朝问鼎,应眷辞休返乡,康熙初仍活跃于坊闾。牟应绶生卒年尚可推断,而牟应眷之生卒年未可论也,况其二兄应秋、四弟应律哉!

应受、应眷之后,牟泰龄(廪生)中清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官知县、牟岳龄(附生)中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官教谕;牟元文中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庶吉士;牟畇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牟畹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有牟文烺者籍无考工书法,为安郡第一。自造羊毫笔,为一时名士,教读终身。祀方技,此后牟氏科名渐渺。应受、应眷两支徙粤、黔,后皆返里;余应秋、应律二支在籍繁衍,文烺、元文撑安郡牟氏宗祧,绵延至今当属未稀,何故于今竟其寂然不语,怎不教人嘘唏。牟应绶域外之迹昭彰显著,故里桑梓却寂寂无名。安顺牟氏之后理应张目,而热爱乡邦的有识之士,岂能袖手作壁上观焉?

刘涛志20189月初草,完稿于20243


· 作者简介

刘涛志:号“习安布衣”“沉舟”,布依族,安顺市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组成员,安顺市对外宣传专家顾问,安顺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安顺画院名誉院长。

感谢阅读,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3134334297@qq.com



2024年8月


值班编辑:宋兴平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文化安顺》

文化安顺
传播、弘扬 安顺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