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州张番土司考略
伍永鸿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普定卫城(今安顺城)建成后,朝廷复置普定府于卫城。不久又升格为军民府,以土酋者额继任普定军民知府。接着府以下州、长官司、土目等一批“率土来归”的土司,便得到恩准敕封在普定(今安顺)这块土地上,开启了明王朝在普定府(安顺府)“土流并治”制度的历史新纪元。
明以后,与流官制度并存的土司制度成了唯一也是最后的世袭官制。明初,普定军民府所辖的安顺州治所在今旧州。清以降,为府所属的“八地”之一。据记载,时安顺州土官知州阿窝(张窝)精明强干,时人称之为能吏。他的子孙后裔世袭安顺州土官知州和土州同知,直至清朝康熙年间,时间跨度近三百年,对明清两代安顺的政治和社会影响甚大。屯堡文化的形成有着土司文化因子,同时也包含着土司政权文化和习俗文化。屯堡文化所蕴含的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价值和促进民族融合的时代价值,实际上就是土司制度的延续与作用的体现,它们有着同流异源的文化共同体内涵。因此,考证土司制度文化对于屯堡文化的研究有着特别的意义。当前,在安顺有必要对明初安顺州土官阿窝(张窝)本人及其后裔世袭官制沿革作进一步考略,以厘清历史脉络,为屯堡人文探析另辟蹊径。
纵观张氏在安顺州由明及清的土司史,从明洪武年间安顺州的重置到清康熙年间“改土归流”,历经建制的多次易名分合与治所的迁徙辗转,安顺州这块土地上都没有出现重大的兵燹战乱,一座打着土司制度烙印的古城依然耸立在富庶的鱼米乡壤之上,这与张氏土司累世多能吏经略治世有关。
如今,要在浩荡的历史烟云中去厘清人称能吏、经世不绝的安顺州土州判阿窝及其后裔前尘往事,以及如谜一般的土司政权沿革和家族风云,需从明初首任土司张窝(阿窝)前世今生;土司政权历史沿革;土司墓葬的差异性;土司府址遗存;家族后裔生存繁衍生态等诸多方面对有关历史物事进行钩沉。
——拨开阿窝(张窝)身世浮云。
古安顺州即今之旧州。“先有旧州后有安顺”,此言不虚。在明朝成化年间(1464—1487年)之前,安顺州署治所一直在旧州,旧州古城叫安顺州城。这期间,虽然迁州署入普定卫城,州卫同城而治,旧州名为“安顺州”的称呼一直未变。直到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九月,朝廷升在普定卫城内的安顺州为安顺军民府,普定卫城才改称“安顺府城”,旧州才易“安顺州”名,称“旧州”。
最早见诸于史料的安顺州土司,为土州判阿窝。阿窝何许人也?据《贵州土司史》载:“阿窝原充龙家寨长,洪武十四年归附,累备马赴京朝贺。十八年除授本州判官。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设安顺州,州城建在今旧州。以宋之大小张番的领地设,并以土酋为之,准世袭。隶普定路。”可见,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调北征南”前的三十年间,安顺州土官知州应为张氏,但是否为阿窝,史籍无记载。阿窝是以龙家寨长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史料上说他洪武十四年(1381)举土归附,十八年(1385)以功授安顺州土州判官。当时的安顺州一带也称龙家寨,无论安顺州与龙家寨为何种关系?作为能举土来归的寨长阿窝,既为张姓,为宋之大小张番后裔则是无疑的。
张氏是怎样来到安顺州的,得从五代时的后晋说起。《安顺府志》记载:“安顺州张氏,盖即宋之大小张番也”。公元907年,梁太祖朱温取代唐王朝,建立梁政权。分封了诸王,其中马殷封为楚王。楚地跨今湘黔两省。为了向西扩张,马殷沿清水江深入到都匀地带,派马平、龙德寿等率柳州八姓兵一路讨伐,前锋直抵今安顺之地。为了防止反叛,八姓兵留下驻守。后晋天福五年(940年),罗甸、都匀、牂牁首领先后归附于楚,楚设南宁州,领地包括今安顺一些地方。跟随马平出征的八姓兵头目得到分赏,其中张姓就分封辖今旧州(安顺州)、双堡一带的土地。“张氏之先…为马氏征戎南宁”,“逐分土授世职”。张氏就是这样来到安顺州的。
元代安顺州(旧州)城示意图
张番是忠于历代王朝的,即使政权发生了更迭,张姓子孙也要去“入贡”。据记载,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到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张番多次入贡,有记载如“都部署张文黔”“南宁州夷张声进”“西南番首领张汉升”“黔南道张义”等。其中,张汉升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入贡,朝廷授予“捍蛮军节度使”官职。可见,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到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以张番之地设普定路安顺州(治所今旧州)前,张番已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四百多年,领龙家寨长,袭安顺州职。故此,依史籍安顺州之阿窝(张窝)为宋元以来张番袭职后裔,是有理据可循的。
阿窝又名张窝。据说当年傅友德率“调北征南”大军途经安顺州(今旧州)攻普定土府(羊武)时,是其率州民不战而附,为明军克普定、擒安锁立下勋功。洪武十八年(1385)授安顺州土州判官后,时普定府已废,安顺州隶属普定军民卫。其效命朝廷,耿忠恭慎,为了能时刻得到上司同僚的耳提面命,于司职年间在普定卫城南贸地建屋,与流官居住。阿窝于建文四年(1402)病故,莅职十七年,贵州建省后,安顺州辖宁谷长官司和西堡长官司,地广民稠。阿窝借其威望,奔走于州司民众之间,解民事,纾民怨,教稼穑,抚民生,对稳定当时之政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史载土司阿窝因能“安集人民”,时人称之为能吏。
——子孙世代拜官阶。
张氏土司代代因袭,后代中也出现许多能吏。据史料其已知世系为:张窝(阿窝)—张宇—张宠(阿宠)—张承祖—张杰—张轼—张鹤翔。直到清朝康熙年间,尚于史籍上见到张氏土司之传承。阿窝以后,张氏历代土司在安顺州经营有方,建树丰者为三世土司阿宠。阿宠又名张宠,其父张宇为阿窝之侄,阿窝无后,授其继袭。永乐元年(1403年),以功升为安顺州土同知。阿宠袭其父安顺州土同知后,在这职位上,司职四十九年。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天顺七朝,卒于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司事期间,阿宠多次入朝进贡,并两次出米输银以助边饷军饷,受朝廷嘉奖,遂升授为安顺州土官知州。
据《旧州张氏谱牒》记载,张氏世袭安顺州土官知州是从明洪武初年开始的,入黔始祖张窝本江南清河堂小溪街猪市巷人,因功受恩于明廷封疆授土,世袭普定府安顺州土官知州。从张窝始,历经勒(二代)、苞(三代)、桂(四代)、轼(五代)、聪(六代)、阶(昆仲:进、朝、观:七代)、龙宗(八代)、尸火(九代)至张鹤翔(昆仲:鹤翎、鹤志羽、鹤翀、鹤翱;十代)辈止,世袭十代,历时300余年。张鹤翔为张氏世袭安顺州末位土司(土州同),原因是当时已至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削藩波及云南吴三桂。吴三桂起兵反清,旧州张氏土司受提督李本琛胁迫随吴反叛。后张氏于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被清廷满门抄斩,土司世袭终止。除少数族裔和一名十一世嫡幼子化乞向外逃亡,隐姓埋名外,旧州城内张氏被抄杀殆尽,遭灭族之灾。直到清乾隆年间,清廷大赦天下,各地张氏族裔才逐渐恢复张姓。
《旧州张氏谱碟》总序图
又据《黔记》载:“安顺州土司,土同知阿窝,本寨长。洪武十四年归附,十八年功授安顺州土州判,安集人民,称能吏。绝,侄宇袭。永乐元年,功升土同知。十八年,男张宠功升土知州。男承祖袭,绝。成化十三年,侄杰仍土同知。沿鹤翔袭。”另据其他史料记载及考证,旧州历代张番土司分别是张窝(洪武十八年<1385>—建文四年<1402><病故>任土同知,莅职17年,阿窝无子,传侄张宇)—张宇(建文四年<1402>—永乐五年<1407>,莅职5年)、张宠(永乐五年<1402>—英宗天顺七年<1463>,莅职49年,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天顺七朝)—张承祖(天顺七年<1463>闰七月—成化二年<1466>,莅职3年,因治下安受、安查与宁谷司长官顾钟争地仇杀,收监,于成化十八年<1482>在监病故。绝嗣。传抱养子堂侄张节)—张节(成化十八年〈1482〉—弘治十六年<1503>,莅职37年,无嗣,传侄张轼)一一张轼(弘治十六年<1503>—后无稽考)等。
综上所述,安顺州土司代序和姓名对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旧州张氏谱碟》:张窝一张勒一张苞一张桂一张轼一张聪一张阶一张龙宗一张尸火一张鹤翔。历十代。
史籍资料:张窝一张宇一张宠一张承祖一张杰(节)一张轼一张鹤翔。历七代。
——土司墓地柏森森。
堪舆习俗作为屯堡文化圈的一种民间传统信仰,一直以来根深蒂固。安顺州张番土司家族也不另外,无论是谱碟传袭的历十代还是史料记载的历七代,已知的土司墓葬均遵循着风水术数,有着许多奇异的传说。
据考证,张窝葬老落坡小五翠“天鹅抱蛋”山;二代勒葬黄仡佬村;三代苞葬松林寨;四代桂葬小者模;五代轼葬于小锅寨;六代聪葬小者模;七代阶葬于巴落;八代龙宗葬兰翠官中院;九代尸火葬虼蚂口;十代张鹤翔及昆仲鹤翎、鹤志羽、鹤翀、鹤翱等葬松林寨、龙潭寨。
肇始现世的是松林寨后山土司墓。该墓发现于1989年,张氏后裔称为三世土司张苞墓,省文物考古部门认定为史料记载的三世土司阿宠(张宠)及宜人金妙芳合葬墓。土司墓位于旧州城南之松林寨后山,该山发脉于老青山一路逶迤而来的一脉土山,其自宋家寨后山伏首过邢江河,在巴落重新崛起,而后直抵松林寨,束首止于夜合山(据《安顺府志》)。因山脉横亘在旧州城外,历为旧州东南之屏障。松林寨后山土司墓碑书“张公苞之墓”字样。是地坐北朝南,穴位为山腰凹现一“灯盏窝”状,因余脉延伸到夜合山(松林小坡)呈一乌龟昂首状,故此地又称“金龟驮灯”。土司墓封土高大,墓后左右两边葬着张氏十八世祖“修职郎张守仁、张守义”墓,墓位奇异,有为祖先侍卫之状。昔日,墓前数十米处立有两石望柱,柱顶亦有犼,威武霸气。民间流传这土司墓地为少有之风水贵局,四象俱全,藏风聚气,以邵家田后山作案,朝向海子山缥缈山岑。又兼流水环绕,禽曜围拱,是为水秀山明之钟灵地。当然,现在张氏后裔也有认为这里是座空坟,不是真正的三世土司张苞(张宠)佳城,而是而应为明末清初张氏十世世袭土司张鹤翔及昆仲张鹤翎等辈“生基”墓,其理据为:十世乃末代世袭土司,因不满清廷“改土归流”,从吴三桂裹挟反清,被清灭族,故而墓先卜建而实未入葬,空留马鬣任后人凭悼。
旧州土司墓
除此之外,数百年间张氏土司家族祖茔墓地还有很多,也然流传着许多民间逸闻,现照述其数宗,以钩往事。
“天鹅抱蛋”之地。“天鹅抱蛋”山位于旧州小五翠村后山,为老落坡山脉断崖尽处,千里来龙结穴于此。远远望去,整座山如一只卧伏飞鹅,羽翅翥展,神形宛然。昂首胸下地现一穴,呈“仰天螺”状。脉为土龙,穴场高耸,势压百僚,形局甚大。土司张窝葬于此,墓为圆形大石坟,像一鸟蛋放卧巢穴,惟妙惟肖。墓枕北朝南,贵砂护拱,富水回澜。朝案兼俱,群山伏首。更兼明堂里祭筵天然,——“破头山”是个“猪头”,邢江河、裸狸河是双“筷子”,河边上的苍竹则青烟缭绕……。
民间有传说,此地虽好,后因土司德不配位,此地不钟张氏。原这土司生有一女,貌美手巧,远近闻名。有范总兵垂羡已久,托人说合,欲娶为妻。然张土司提出必门当户对,要总兵用银俩五步一绽摆放到土司府,土司府则将担谷配位摆放到总兵营。最后以范氏银缺,只够摆放到裸狸桥已告终。后来,土司府小姐再无人家敢于说媒迎娶,随着年长,张土司则自己私纳为妾。张土司悖逆常伦,罪孽深重,实属不该。人在做天在看。张土司上得罪于天,下得罪于地。下葬那天,地脉神龙决心撤走钟灵,让张氏空忙一场,梦断南柯。是时,只见辰临破土,黄土开花之瞬间,一对金鸡从地间飞去,一只去往南方双堡方向,一只飞朝东方九溪老青山。诚然,这仅仅是个民间轶闻而已,实不可信。历史上的张窝既然能于纷争乱世中称为能吏,可不是这样的人。
据说,当年张窝土司下葬时,为了迷惑人,安顺州(旧州)四门皆同时抬棺出殡,城外四方皆有疑冢。
“天鹅抱蛋”山之张土司墓多次被盗受损,特别严重者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据张氏族人介绍,时被掘开的墓冢共现五穴,中间者为土司张窝,左右都为土司夫人。遗骨遍地,陪葬之物洗劫一空。而今,张氏已举族修复墓葬,旧碑隐入新碑之后,新碑传习旧文,上书“入黔始祖张公窝之墓 张氏合族立”字样。
大者模“锣鼓开道”。大者模是一个村名,在今旧州城外麒麟山下。在村的左傍,由麒麟山尾处延伸出一锥形土丘,圆润有情,直抵者模田坝。土丘尽处昂首,穴场呈凹状。张氏世袭土司四世张桂、六世张聪皆葬于此。是地钟灵毓秀,以巍巍老青山(笔架山)作朝,马过河如月土丘为案。老落坡做青龙护佑,高坡山当白虎驯服。加之明堂宽广,祭祀台贵砂罗列,邢江河水自浪溏蜿蜒回环而来,山环水绕,水秀山明,实为少有之“风水宝地”。昔日,张氏石坟前左右两边,耸立着两棵高高的石望柱,柱顶有犼,慰为壮观。而令人称奇的是,在暮前的田坝中间,平地凸现一方形土丘和一圆形土丘,远远望去如一锣一鼓呈列墓前。相传,当年张氏土司葬下六世祖后,有风水先生对张氏说,此地贵器罗列,实为宝地。但美中不足是墓前邢江河水是“背弓水”,水口无情。如若将把士寨龙潭之水沿着州城北之牛滚塘山脚,开挖引来,至坟前与邢江河交汇,那此地便贵不可言。张氏土司听信了风水师的言语,立即召来数百人员进行开挖。首先从墓前河道处挖掘,向州城北面推进。约旬日,向前推进数百米,泥土堆积盈百丈。这时,又有外来风水师前来劝说张氏土司,陈情不能开挖。说把士寨龙潭之水本州城护城河—南门河之源头,引之河水必干竭。另城北原为州城之龙脉入首,深挖河渠必将截断脉气。州城本张氏世袭故邑,张土司思忖再三,敝大于利,得不尝失,就此作罢。后来,又听信该风水师的话,将已挖掘的浮土在墓地前累积成两土丘,呈一锣一鼓状,取“锣鼓开道”之意。
旧州“万里封侯”街
“九十九道湾”出“谷王”。今刘官乡红仡佬村,土山发脉自老青山,后山起伏跌宕,气势巍峨;前面小山书案呈前,走势有情。山前从北向南的河流弯弯曲曲,环绕流过。明堂宽广,河流在堂里有九十九道湾,始于红仡佬伍氏寨落前,终于数里之外的周官屯小河。九十九道湾出谷王,主出大富之地。此地葬张氏二世土司张勒,昔日有蹲狮、望柱,已倾毁。
据说,当年把士寨后山,又名飞凤山,山上亦有一块风水宝地,人称“金龟出洞”。张土司凯觎已久,拟葬母于此地。后把士寨村民抢先在“金龟出洞”处建庙,张土司无奈只好择地另葬。张土司新择地就是红仡佬村。当时,阴阳先生给点了真穴,张氏下葬后,阴阳师傅因泻露了天机而遭天惩,双目失明。起初,张土司兑现承诺,一日三餐,好茶好饭优待。时间长了,遂让师傅整天劳作,白天臼米,晚上推磨。而稍不如意,动则打骂,以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苦不堪言。阴阳弟子自云南回,见师父惨状,决心救师父于水火之中。他极力劝说张土司在红仡佬墓地前再挖一道河湾,说“九十九道湾出谷王”,而“一百道湾出人王”。张土司信其言语,便遣人在其母墓前增挖了一道河湾,加上之前的九十九道,共有了一百道湾。说来也怪,新挖一道湾后,阴阳师的眼疾立即就好了,师徒俩借故离去,不知所终。自从新挖了一道湾后,张土司府上丧事不断,两个儿子相继生病死于非命,各种怪事接踵而至。后来,有人点醒张土司,“九十九道湾出谷王,一百道湾不是出人王,而是出人亡。”张土司听后,后悔不迭,知道是阳师徒报复所至。后张氏二世土司张勒葬于该地。
龙潭寨之“千人叩首”土司墓。龙潭寨后山山势巍峨,来龙绵远。至龙潭寨左,山缺一凹,岩壑陡立。有水从岩隙间冒出,水量大如屯箩,立即形成了一个宽而深的水潭。张氏土司墓葬于水潭后面的土坂之上,背靠高山,前环流水,面朝远峰。坟墓其实已经消隐多年,无从考证。但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龙潭寨有村民在自留地里劳作,见地里陷有一坑,傍晚时分,约来村民共同挖掘。据说,掘出金银财宝共四坛罐之多。后因分摊不均,消息不径而走。时墓中有碑文,张氏根据碑记,认定为十世土司张鹤翔、张鹤翎昆仲墓。因墓前龙潭之水是附近乡民养命之源,旧时,每日肩负水桶前来挑水者络绎不绝。挑水者皆要于岸上,面朝土司墓方向躬身打水,故此称为“千人叩首”之地,有“千人叩首,代出诸侯”逸说。
——五重宫殿倾圮在。
清乾隆《贵州通志》载:“安顺升府,设流官,而张氏降为土州同矣。入我朝,尚有安顺土州同,后革。”安顺由州升府为万历三十年(1602年),纳入大清版图为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此可知安顺州(旧州)张氏延至清朝顺治朝,仍袭同知位。
旧州南街
从康熙朝开始,调整安顺辖地行政建置和区划。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普定卫为普定县,旧州大部划归安顺府亲辖地。之后,土司张氏再无记述。
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徐霞客黔游至广顺白云山,欲往安顺州,白云寺自然法师告知:“安顺土知州近为总府禁狱中,苗蛮伏莽可虑,不若西北由东基出平坝抵普定,多行四十里,可免意外”。由此可知,至明末张氏仍为旧州土官。
旧州至民国年间,民国《贵州通志.土司志》列表“旧州土司”栏亦载:“土司张氏,名舆世系均失考。住旧州小南门,房共五层,州人称为‘大府’。今为李姓所居。门有石坊一座,已圮。石柱尚存,为风雨剥蚀,字迹漫漶不可辨识”。其实,昔日的张番土司府建于今旧州城内西街,包括小南门全部,府第向北,东侧沿小屯山东麓直抵北面城墙,西侧向北沿小屯山西麓直抵西面城墙,将小屯、小坡两座小山置于土司府之中。因当时黔地地处偏远,朝廷鞭长莫及,张番土司府第以宫庭建制修造,在内城墙内设午朝门于西街中段,称“七衙头”,并设后门于小屯山东北麓。土司府午门外安置了一块高高耸立的杀人石,杀人石高五尺,宽三尺,中间凿空成人体形状,杀人石上方有穿孔一个,在屠杀人时,将人的身体镶嵌进去,把长发辫子穿过石孔,扯到杀人石后面拉直,被杀者便身首不能动弹。那个时代,不知有多少人惨死在那块杀人石上。因结冤过多,相传后期历代土司死后,为了防止人们掘坟,出殡时,沿袭昔年安葬张窝土司之法,土司府将旧州城内四大门打开,分别抬出一口棺材向四方深山中走去,以混淆世人耳目。而土司府午朝门外的那块杀人石,至清朝末年便聚邪“成精”,深夜里常滚轧行人,无数路人都曾受到它的伤害。后来,有一道貌岸然的下江人路过此地,听到人们的诉说后,便前来查看,最后取来锤錾将石块剖开,只见石内有一条金色曲蛇正在酣睡,于是下江人将其捉起放入行囊中的一个精致银盘中扬长而去。从此,这块被剖开的残石长年横卧在草莽之中,多年间无人敢动,就连顽童也不敢抚摸。直到1963年旧州人简用谦、邹镜明及多位绅耆父老,为不忘历史,保护文化遗存,用红漆在残石上题写了“齁包石”三字,并题述其前生缘历于其上。可惜文革时期遭毁坏,残石被锤打碎,悉数抬去修筑了南门河岸堤。
旧州象鼻洞
张氏土司于清康熙年间,因吴三桂反清受诛连后,遗族向外逃亡,遂告别了这雕栏玉彻之所,空留“五重宫殿”在风雨中飘零。
——土司裔嗣何处寻。
安顺州(旧州)张番土司遗族于清朝康熙年间逃亡后,其裔嗣在何方?经张氏谱碟记载和族人认定,族众者有贵阳、旧州平寨、小格志,紫云偏坡寨、翁弄、兔场等地。
贵阳中朝司一带张姓。张氏十一世为是地始迁祖,清时隐为“化”姓,近年逐步恢复张姓。
旧州小格志张氏。张氏十一世为始迁祖,逃到今旧州镇甘棠堡小格志,直到清乾隆年间方得敇免,最后遗族终得保存。据记载,张氏小格志支系的先祖,遣子孙逃往小格志后,自已在旧州城北数里处的张氏家庙—华严寺内出家为僧,木鱼响铃,宝相庄严,直到终老。这里原为昔日“旧州八景”之一,名“华严晚钟”。张氏先祖殁后葬于严华寺后山坡之上,与众多僧陵毗邻,至今墓室仍在。而华严寺虽已倾圮,但残垣断壁之地仍为小格志张氏管理。这些,都是旧州张氏土司家族的不朽历史印记。
旧州平寨张姓。现在发现的土司墓地皆为平寨张姓祭扫。十二世祖张经年过四十不惑,本已到天台山出家,看破红尘,终老青灯古佛。但一次骑马回家探亲,路过旧州猓狸桥,偶遇宋氏姑娘在河边洗衣,马遂驻足不行,任凭驱赶仍原地不动。张经见状,认为与该女子有尘缘,便于马上说:“如若马能踢土三下,我便还俗迎娶女子为妻”。果然,马在原地扬蹄踢地,尘土飞扬。后张经还俗,请媒迎娶了宋氏女子为妻,四十多岁方生子张启运,遂传平寨香火。
紫云翁弄张姓。紫云翁弄张氏为平寨支系十二世祖张经后人,清时迁入。始迁祖为十四世张弘裔,先居紫云猫营镇兔场,后散居偏坡寨、翁弄等地,现以翁弄族裔居多。
当然,安顺明清土司制度体系下的点面还有很多很多,但是遗存与传承较为丰饶的,就是安顺州张番土司了。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王朝政权体制,土司制度下的诸多土官能吏,也曾在倥偬的时光里闪耀划过,于历史长河中泛起绚丽浪花。土官能吏们推动形成的土司政权文化和习俗文化,其实就是屯堡文化所蕴含的民族团结价值体现以及各民族交往、交融、交流的历史见证。
· 作者简介
2024年8月
值班编辑:宋兴平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文化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