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和一座城的深度链接
——品读《戴明贤文集》有感
7月3日,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组织的金钟讲堂上,有幸获赠《戴明贤文集》一套,并得以聆听戴明贤老师现场教益。每一次参加戴老师的读书分享活动,都有新的发现,都能够引起深深的共鸣,让人产生一种文化浸润心田的愉悦感和通透感。戴老以他亦庄亦谐、举重若轻而又内蕴深致的文字表达,将我们带入一座广阔而深邃的精神殿堂,让我们的内心更加丰盈。透过戴老的作品,读者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纯真性情和人格魅力。
戴明贤先生
《戴明贤文集》包含8册,分别是《石城安顺》《茶味寻役》《物之物语》《适斋杂写》《适斋掬艺》《九疑烟尘》《走进云里去》《子午山孩》。其中以《石城安顺》(又名《一个人的安顺》)影响力最大。此书以散文化的笔调描绘了小城安顺的旧时风貌和人事变迁,被誉为20世纪四十年代安顺版的《清明上河图》以及石城安顺的《浮世绘》。全书从一个少年的特殊视角,以白描手法叙述了那个年代的世态人情、饮食风俗、奇人异事、士坤优伶乃至贩夫走卒,并时用方言土语,堪称一幅生动的“民俗风情画”。作为安顺人,读戴老的文章,那些熟悉的场景和亲切的老安顺话常令人或莞尔,或唏嘘以至情不自禁,泪湿眼眶。书里面有我们老安顺人共同的回忆和令人动容的那一份乡情。该书并没刻意渲染悲喜,也不怨天尤人,而是跟随生命的律动,如涓涓流水从心底自然流淌,文字内敛深沉,极富张力。很多省内外的读者,正是通过《一个人的安顺》了解了贵州,了解了安顺。可以说,戴老用他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建构了一座充满乡愁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从这些熟悉而又亲切的“安顺元素”中感受到日常生活的暖意和亮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当代安顺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片,在国内此起彼伏的城市推介热衷独树一帜,分外抢眼。正如袁本良老师赋诗所赞:“石院石街过石坊,石城故事韵悠长。老年笔梦少年郎。节物民风浮世绘,清歌俗馔故人乡。一书写就一城彰。”
文集中《物之物语》,写法也很特别。戴老通过对一件件故人故物(物件、照片、画册等)的回忆、描述,牵引出一段段因物及人的感人故事,让我们从中体悟到惜物、惜人、惜缘、惜生活的哲理。其中《王松年墨竹》《刘式型书画集》读来倍觉亲切。我父亲顾天泰在世时是安顺有名的书画装裱师,凭着从小学的手艺,在顾府街裱画养活了一大家人。王松年、刘式型这两位安顺老画家常去家中,是我们家的衣食父母,和父亲也颇为投缘。读了戴老的作品,才了解到他们经历的坎坷与波折,在特定年代因一次次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而备受打击和迫害,幸而迎来了拨乱反正的时代,晚年还其尊严,其艺术生命得以重新绽放。读之联想到我那操劳一生的老父亲,不禁唏嘘感慨。戴老在文中也常用洗练的笔触,因人及事,由彼及己表达出自己当时的际遇和心情。如在《王松年墨竹》这篇里写到自己回安顺,“我回了一次安顺,住在一处朋友处。老宅借给地方机关使用好多年了。”寥寥几句,云淡风轻,却把自己有家不能回的无奈和压抑不动声色地透露出来。又如,写自己的际遇:“去到一个远离政治漩涡的乡村中学。小舢板泊在了避风港里。”明明是从省城贬到偏远乡下教书,他却庆幸得到了平静生活。在戴老以及他笔下不少人物的身上都有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达观、淡定和宠辱不惊。
《一个人的安顺》 戴明贤 著
过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林海音《城南旧事》、沈从文《边城》等作品,深感这些作者在描写各自故乡时,能以细腻深情的笔触,营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有一种深深的代入感,不自觉地生出向往之情。而戴老《一个人的安顺》,描摹的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共同的家乡,因此更感亲切熟悉。儒林路那亮锃锃的青石板是我们都走过的,马槽龙井的水也是我们都喝过的,那些方言俚语更是我们每天都在用着的……;而戴老从一个富家子弟的视觉,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写出了普通人历经磋磨依然选择坚强的精神,也写出了安顺人洒脱而坚韧的性格,反映了戴老深切的平民意识和底层关怀,从中自不难看出他惯有的悲悯情怀和浓郁的故乡情结。
当前全市上下正奋力建设一流旅游城市,市委提出“一城三核四区五带”的规划定位。“一城”即建设一流旅游城市,“三核”即黄果树世界级旅游景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大明屯堡国际旅游度假区,以之形成支撑安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三足鼎立”的布局,足见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安顺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意义重大。而《戴明贤文集》以及《安顺城记》等文史书籍无疑为安顺古城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有效发挥这些文化资源的实用功能,特别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多下功夫,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具象化的表达,把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让老安顺的文化记忆重放光彩,让安顺乡土文化的气韵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赋能。
《安顺城记》书影
比如对历史建筑、文物遗址的抢救性修复。正如沈从文故居是到凤凰古城旅游的必游之地,戴老的家族历史、老宅故事也应作为安顺古城的文化亮点进行打造,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戴氏老宅给予适当修缮,并以“一个人的安顺陈列室”命名,专门展陈戴老文学和书画、金石作品,借用贵州当代文化巨匠的影响力,为建设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提供文化的滋养。
又如利用文字的魅力,为一些合适的景观、场所、小吃等平添文化的附加值。正如作家梁衡为黄果树天星桥留下美文《桥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当游客行至美丽幽静的天星桥时,镌刻在石头上的佳句,往往使游客眼前一亮,为之心动。戴老的作品中的许多金句、佳句,其实就是安顺文旅推介、美食推介的现成的导游词。安顺的不少方言俚语,不仅可以唤起市民的记忆,而且能够增加游客游览的乐趣。可在儒林路适当的景观场所,把戴老对石城安顺的描写以适当的形式、适当的材料、适当的书法体进行展示。一些富有特色的安顺美食,还可将戴老的有关描写图文并茂展示出来,一定会提升店面的文化内涵。戴老在《物之物语》中有一段精妙的文字:“猫狗有它们自己的历史,小物件却负载着你的历史。冷不防一眼瞥见它,一念念及它,一用用到它,它会拉回逝去的时间,唤醒远去的亲人,重演依稀的旧事,俨然成了一段历史的发言人。”试想,这样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字如果出现在一家文创或礼品店的招牌上,是不是有可能唤起游客的同理心,进而激发消费的欲望呢?
还有就是助力安顺城市气质的提炼和表达。钱理群先生在为《一个人的安顺》所写的序言中说道:“这本书所描述的,不只是小城的历史变动。我从中看到了某种“永恒”的东西,是小城永远不变的散淡、潇洒的日常生活,还是小城人看惯宠辱哀荣的气定神闲的风姿,我都说不清楚。或许正是这‘城’这‘人’所特有的韵味,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坚韧的生命力量。”戴老作品中呈现的安顺城和安顺人的精神气质,在当代仍具有现实意义。当今旅游正从美丽风景向美好生活转型,一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友好而有趣的市民、接地气的街头小吃、特有的松弛感,都能成为旅游的吸引物。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景观之上是生活。”安顺人“散淡、潇洒的日常生活,看惯宠辱哀荣的气定神闲的风姿,”正是当下人们所渴望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在安顺城市精神和气质的塑造中可予以充分观照和融合;在大力宣传“安顺生活”上不断探索更加走心、暖心的表达,讲好安顺故事。
· 作者简介
2024年11月
值班编辑:朱发猛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文化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