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狗场屯四姓
入黔始祖墓群的屯堡文物价值
朱发猛
2023年,国家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展开了第四次普查。贵州省的市、县、区已经组建了“四普”工作队伍。除了对“三普”中的文物进行复查,发现新的文物线索也是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拥有独特屯堡文化的安顺,正好可以利用此次文物普查的机会,发掘与屯堡文化相关的文物,以物质印证安顺屯堡文化的起源,及其与屯堡人后期生产生活的联系。此外,一些卫所遗址、古战场、古驿道等不可移动的文物,通过论证和保护后,使其转化为人文景观,进而推动安顺屯堡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
狗场屯村隶属西秀区大西桥镇,在溪桥小镇——新镇政府所在地的东北面,与平坝县二官村、乐平、天龙相邻,距安顺市2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屯堡大村寨。据村里80多岁的退休老师汪天鹏老人说,狗场屯村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建村的四姓始祖汪柯、程彬、黄寿、谢元是奉命屯田的征南将士。《安顺府志·地理志·风俗》确有记载:“当时之官,如汪可、黄寿、陈彬、郑琪,作四正。领十二操屯军安插之类,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这段文字里的“陈彬”按照狗场屯历代老人们的传述,应该是“程彬”。除谢元外,狗场屯四姓始祖的三人与记载中的三人同姓同名,可以确定,汪柯、程彬、黄寿是《府志》里所说的四人中的三人,狗场屯村里老人也明确说代代传说如是。只是,《府志》中的郑琪为什么没有在狗场屯,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
汪柯、程彬、黄寿、谢元四姓始祖墓群在狗场屯村(以老寨院大街为坐标)南面老名字叫桐子树园的小坡脚,现在村民习惯叫“大坟上”,坐向朝东。墓群紧紧挨在一起,呈“△”样。汪柯墓在后面,程彬墓、黄寿墓、谢元墓在前,程彬墓、黄寿墓的间隔是汪柯墓的祭台。程、黄、谢墓则横成一线为“△”的底线,长约14米,谢元墓前到汪柯墓尾这一“△”腰长约14米,另一边约13米。墓群后靠土埂,前有月台,中心区域面积约60平方米。四井始祖坟两边均有后来葬的坟墓,形成一片墓场,右边比左边面积大。每年清明四姓人都集中在这里扫墓,很是热闹。
程氏入黔始祖程彬墓
这四姓始祖墓碑所立时间均为2008年之后,原来皆立有老碑,但因年代久远,作了替换。汪姓碑文记:“汪氏众裔孙曾于乾隆十一年和民国三十三年两次勒碑祀祖,因民国三十三年之碑已不清晰,故特再竖碑永祀千秋。”谢姓碑文也记:“因一九五五年所立碑记,历经风雨侵蚀,字迹不清故尔重立。”除了墓碑,在墓地两边立有四姓始祖入黔及后裔繁衍内容的碑文(其中汪姓、程姓的在右边较远处)。汪姓和程姓的碑文介绍始祖汪柯、程彬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由江南入黔,后到狗场屯屯兵建寨的。谢氏碑文介绍:“吾祖谢元,祖籍河南开封陈留,洪武十四年明皇诰封指挥,于南京乌衣巷受旨征南入黔,屯兵宝地。”这里“明皇诰封指挥”存疑。黄姓碑文介绍:“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为平定西南之乱,封傅友德为大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率三十万大军征南,吾祖从应天府珠市巷随军出征入黔。”
作为明洪武十四年征南而来的将士,狗场屯四姓始祖参与了贵州历史上首次大开发的那段轰轰烈烈的戍边、屯垦历史,墓群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其次,四人之墓紧紧地挨在一起,这种现象和屯堡人普遍重视家族一体没有异姓插葬坟坝的情况大为不同。究其原因,四姓始祖是结义兄弟,感情至深不愿分开,所以选择安葬在一起。而入黔始祖结拜兄弟是当时普遍的一个文化现象,为开发时的历史、地理、气候等条件所决定;再次,他们奉旨屯田,开始就被赋予了维护国家统一、戍边屯田、传播文化、融合民族的使命,他们付出了自己,也献出了子孙。回顾屯堡历史,600多年家国情怀,依然有积极的现实价值。从文物角度出发,四姓始祖墓群本身最少具备了屯田历史、入黔始祖结义文化和现实意义等价值。
汪氏入黔始祖汪柯与夫人墓
2、结义兄弟的文化信息
传说中的结义兄弟现象,在屯堡普遍存在。一方面是经过战争洗礼的战友情,更重要的方面是面临重重困难,不得不一起开荒屯田的联合。当年入黔始祖们开发黔中时,这里还是箐林密布,人烟稀少,“贵州地广人稀,‘不患无地而患无人’,有大量荒山、荒土存在,田土不足为贵。”“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刀耕火种’农业长期延续下来。”。【3】这种土著族刀耕火种,每年易地栽种的情况下,现成的熟田熟土少之又少,屯田军户们每一寸土地都要自己开垦。再加上,历来贵州多雨少晴,细雨连绵有时可达一月有余不见放晴,所以有“日无三日晴”之说。长久的湿气、腐烂的木材叶片使大片大片的箐林里瘴气密布,蛇虫横行,对人生命的威胁很大。诸葛亮《出师表》说:“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里的“不毛”之地,包括了贵州安顺,现在安顺有很多地方都有关于孟获的传说。屯堡祖先们要砍伐箐林大树开拓田土,驱野兽蛇虫确保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下,靠单人开荒辟草,其难度非常大,因此两姓、三姓及几姓共同建寨,抱团取暖、互相帮助的屯田现象普遍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最牢固?结义为异姓兄弟是最好的选择。当时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早已经在民间流传,它并不是罗贯中所创,宋末元初赫经在《重建庙记》中就有“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张飞)与昭烈(刘备)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笔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屯堡村寨曾听说过一些与《三国演义》书上的不同故事,记得清楚的是关于赵云与张飞、关羽谁最厉害的一场比试,近年来,竟然在刘德华出演的《三国志之见龙卸甲》看到了相同的情节。可见,原来构成《三国演义》的许多情节故事早已散落民间,所以屯堡入黔始祖们知道“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并不是不可能。那么,屯堡人在恶劣的环境面前求生存的过程中,借助“结义”的内涵,异姓兄弟开寨成为普遍就是自然的事情,成为当时特殊环境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结义兄弟的文化现象在屯堡地戏剧本中,比比皆是,如:《说岳传》里岳飞牛皋等五兄弟结义、《薛仁贵征西》里薛仁贵九个火头军结义及《五虎平南》里狄青五虎结义等等,说明始祖们异姓兄弟结义的文化已深深扎根在屯堡人心中。这种生死相依、互相帮助的结义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和平时期淡去了生死成分,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成分凸显起来,男性“打伙契”,女性“认姨孃”是结义文化长长的尾音。互助传统还在生产生活中延伸,成为屯堡社会的日常,比如劳动中的“换气”,经济上的“来会”互助等。
狗场屯四姓始祖虽然没有出生在同一个地方,但来到相同的地方,死后却安葬在一起。他们的结义之情代代相传,不仅缔结了深厚的友谊,更是筑牢了村寨的稳定与和谐。这样的村寨结构使得屯堡村寨非常团结,惹到一个人就惹到了一村人,他们维护村寨整体的意识非常强大。以上叙述,狗场屯四姓始祖墓群隐含了很多的文化信息,至少,是屯堡人互相帮助的传统和屯堡村寨和谐自律、同枝连气的乡村文化源头的见证。
3、鲜明的时代文化信息
远征云南的战争结束后,朱元璋出于巩固西南的统治,在贵州广设卫、所,实行屯田驻军,其中,在“滇之喉,黔之腹”的安顺屯兵量最大,“据有关研究,明洪武年间贵州之军士及家属合计人口约有42万,今安顺一带有20万左右,占了一半。”【4】洪武年间在安顺就设有:普定卫、安庄卫、平坝卫、威清卫及关岭千户所等四卫一所。而从威清卫到关岭千户所这一线,正是贵州通往云南的主要交通要道,清晰地体现了朱元璋扼控云南的意图。《明史》:“太祖于《平滇诏书》言:‘靄翠辈不尽服之,虽有云南不能守也’”当时,朱元璋已经明确提出贵州安定的重要性,这个时候就开始规划经营贵州了。
在这种大背景下,一道圣旨就留下了二十多万的征南将士在贵州。朱元璋指出:“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可见,屯堡人的始祖们被赋予了戍边屯田、维护国家稳定统一的历史使命。他们不仅为国家献出了自己,还献出了后代,直至后裔没落被误认为凤头苗,“他们现在的境遇,则是为了国家而落户在偏僻之地,受尽劳苦……”【5】现在有人提出:北有长城,南有屯堡,这说明安顺屯堡在当时的重要性。轰轰烈烈的屯田历史远去了,四姓始祖就是在那样的大背景中屯田狗场屯的,他们为国家献出自己献出子孙的使命感,在今天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狗场屯四姓始祖墓群是明洪武“调北征南”那场历史事件后又奉命屯田戍边的基层军官死后归属的例证之一,而四人是地方志书中鲜见记载的基层人物,其可信度非一些家谱对自家入黔始祖的记载。如上所述,墓群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在今天依然有维护国家统一人人有责的现实意义,是重要的墓群文物。
【1】《安顺府志》·(出《明史》)
【2】《安顺府志》·(出《明史》)
【3】 《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编辑委员会《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
【4】《学术视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之《田野视野中的屯堡人研究》·蒋立松
【5】《贵州的汉族与“凤头苗”》·鸟居龙藏。
· 作者简介
2024年10月
值班编辑:张厚林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文化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