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岁月
赵维
又是一年高考季,翘盼金榜题名时。看到如今的莘莘学子一个个青涩稚嫩的面孔,不由得回想到当初的自己,也是踌躇满志、怀揣梦想。高中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青春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从1994年到安顺一中读书算来,到现在已经是整整三十年的时间,回忆当初的学习生活,记录那段美好的时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1994年暑期,作为农村初中毕业的我,因为学习底子差,虽然复读了一年初三,但中考还是不出意外的落榜。大多数农村孩子初中毕业读书生涯也就走到了尽头。当时流行一句话,“读完初中,出门打工”。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我,懵懵懂懂一少年,也不知道今后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我老爹跟我讲,要么回家种地当个修地球的农民,要么去学“庖丁解牛”当个宰牛的屠宰工,因为当时老家幺铺的菜牛屠宰业还很兴盛,屠宰工不要本钱还很吃香。在辗转徘徊之际,机缘巧合,父亲认识了家门中的一位老师,经他介绍,我到安顺一中去插班读高中,继续我的学习之路。
安顺一中当时叫“安顺地区第一高级中学”,是安顺首屈一指的重点中学,坐落在安顺市区东北角、金匮街49号;学校占地80多亩,第一次走进一中,所见所闻皆让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初中生感到既陌生又新奇:宽敞明亮的教室,整洁统一的桌椅,宽阔规范的运动场地,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里的一切让我大开眼界、心生向往,感觉都是那样的美好而和谐。
如今的安顺一中大门
我们九七届高中共有九个班,一三五七是快班,二四六八是慢班,九班是高师班,刚进校时我被分配到四班,入校后首先进去为期一周的学生军训,使自己慢慢地融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我读高一的班主任是黄晓恩老师,他对我一见如故,对我的学习生活关怀备至,还安排我担任学生干部,协助他管理班级的课堂纪律、劳动生活,陪同他到走读生家中家访等等,从而培养和锻炼我的组织协调能力。他既是班主任、又是数学老师,我好多初中都不懂的数学知识,在他的耐心辅导下,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半期考试中,总分名列全班第三,极大地增强了我学习的坚定信心。黄晓恩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他还常常鼓励我要多看有益的课外书,提高自身的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三国演义》《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小说我就是在那段时间看完的。
安顺一中老照片
高二要进行文理分班,我选择读文科,于是又被分配到二班,文科班只有一个班,是安顺一中的“独生子”,学校领导在资源配置有所侧重,从教室、学生寝室、科任老师配备等都是优先考虑。教室安排在丁字楼的三楼,与其他班区分开来,是当时学校最好的教室;文科班的学生寝室调整到新的学生公寓;科任老师配备也是精挑细选:班主任兼政治老师段周俊老成持重、责任心强;语文老师是教导主任洪芝明,资历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数学老师杨启肥条理清晰、思维敏捷,后来担任过一中的校长;英语老师黄泽慧风趣幽默;历史老师董旭严肃认真,各科老师都是教师队伍里的佼佼者。这一次重新分班组合,结识了许多新同学,对住校生比较熟悉一些。特别是男生,大家住在一个寝室,学习上互帮互助、生活上相互关心,情同手足友谊纯真,印象深刻有几个:关岭的卢胜友重情重义、很有经商头脑,和我关系也最要好,考取了贵州财经大学后经商办企业;关岭的梁文勇是我们班个子最高的男生,考取西北政法大学后从事政法工作;平坝的卢君皮肤白净,大学毕业后在本市机关单位工作;平坝天龙的陈凯是我们班的班长,在校品学兼优,当年被保送读贵州师范大学,现在修文中学任教;大西桥的肖波博闻强记、文学功底很好,贵大中文系毕业后在省直机关单位工作;轿子山的邵正春富有才气,写得一手好字,西北大学毕业后从事考古工作;同学中后来从事教育工作的还有夏元春、熊春花、夏中海、任元艳等,在省外发展的也很多,罗蕾在东莞、项静在深圳、汪希彪在广州等,同学们都有各自的事业奔忙。
安顺一中古槐树
当时的学习条件和现在比是非常艰苦的。我家当时虽住农村,然父母做点生意,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每周有几十块钱的生活费,还要从家里背袋米来学校,大多数住校生蒸饭都是用一个铝制的长方形饭盒,也有少部分用搪瓷钵的,都是自己淘米、掺水,拿到学校食堂统一用大蒸笼蒸熟,食堂每月收取4元的蒸饭费,由于同款同材质的饭盒较多,为了区分开来,食堂就用红油漆在饭盒上编号,记得当初我的饭盒编号是“120”号,使用时间长了,编号常常会看不清,就会有拿错的情况,同学们就将错就错,吃完饭后洗干净饭盒放米参水放回食堂,下次把自己的找回来就是。食堂和一些教师家属会提供炒菜供应给学生,菜品论瓢卖,荤菜五角钱一瓢,蔬菜两角钱一瓢,多数同学开销在五角到两块之间。有的同学更节约,直接从家里面带点自制的菜品下饭,用玻璃瓶装点糟辣椒或是炒点黄豆也能对付。现在我给上高中女儿说起当年的这些情况,她都会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表示难以置信。不过这与路遥笔下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的主人翁孙少平相比,我们这一代人是幸福的,至少大家吃的都是白米饭,没有人啃难以下咽的黑窝头。当时的我们这一代人穿着也很朴素,只求能够保暖遮体足矣,有几件换洗的衣服就够了,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能够安心学习。
安顺一中老照片
同学之间生活上不会去攀比,学习上的劲头却很足,大家的学习目的都很明确。“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三年高中学习的努力,为的是能够金榜题名,将来有个好的前程。每天清晨、黄昏,你会看到操场上、凉亭内、行道上、屋檐下,到处都是手不释卷、专心苦读的学生,更有甚者,走在路上也在看书、教室、寝室都熄灯后还要跑到公厕旁的灯下去看书。在这样学习氛围的熏陶下,当时我暗暗立誓:若高考考不取,对不起一中、更不配当一中的学生!功夫不负苦心人,1997年我参加高考,尽管英语成绩一塌糊涂,但还是考取了贵州省人民武装学校。虽是个专科学校,咱也扬眉吐气一回,毕竟还是跳出了农门,现在成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也算学有所成吧。
安顺一中老照片
高中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枯燥的。为了缓减学习上的压力,上晚自习后肚子饿了,常常会与同学合伙买一箱方便面来分食;回家带点好吃的也会与同学们分享;青春期的我们,在夜深人静时,也会谈论哪个女同学长得漂亮、哪个小伙长得帅气;周末偶尔也会放松一下,约起同学跑到西街电影院看当时的港台明星林青霞、张曼玉、周星驰、刘德华拍的电影;“书到用时方恨少”,闲暇之余也会相约到东街同知巷的“行知书店”去看看考试复习资料等,也很惬意、也很满足。
高中三年,我最难忘的是物理老师龙兴涛先生,现在先生虽已作古,但对我来说却言犹在耳、音容宛在。他是我这辈子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说他老人家“德艺双馨”实不为过。他讲课时总是耐心细致、和蔼可亲,背地里同学们都叫他“龙妈妈”,课堂上他总是慈祥地对我们说:“同学们,大家听倒、听倒.......”,有时会辅以双手合十的肢体动作,他从不打骂学生,也不用花精力去管课堂纪律,因为上他的课,同学们都会发自内心的对他尊重、虚心接受他传授的知识。龙老师是师生的典范,他经常穿着中山装来上课,上课时风纪扣都是扣上的,为便于在黑板上书写粉笔字,常常戴起一双袖套。他批改作业常常到深夜,因为他批改的作业标注很多、很全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会用红笔圈起一个阿拉伯数字①②.......,标明这是第几次作业;如果哪道题学生做错了,他会在旁边批注错误原因,把正确的公式、错误的原因标注清楚;他还要每次作业的末端写一个分数格式的正确率,标注5/5、4/5等等;他批改的每一本作业就像是现在学生使用的“易错纠错本”格式,先生诲人不倦的精神难能可贵。龙老师有一次感冒生病了,本来要输液休息的,他却要求医生把输液改为推静脉,这样能节约时间不耽误给学生上课,老人家的敬业精神可见一斑。学校也因此在他退休后70多岁还要返聘他回来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给年轻的老师做榜样、当标杆。龙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安顺各界好多有名的人士都是他的学生。我们是文科班,高二会考完后物理就不用学了,会考完后龙老师担心有的学生不过关,还想方设法找到会考的试卷和答案,挤出下午放学后的一点时间,义务给我们讲评会考的试卷,使大家对会考成绩有底,如果不过关可以再找他复习补考。这样的举动,也只有龙老师能做到。他把我们这一届学生带完后就彻底退下来安度晚年,老人家健康长寿,活到80多岁寿终正寝。
安顺一中的校风很正、学风很浓,得益于她的百年传承,得益于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谆谆教诲。百年古槐见证一代代莘莘学子的求知岁月,老槐树边的十七级石台阶,象征学生逐级而上、步步攀登的成长之路,“勿忘国耻”碑感召一中师生树立伟大的爱国情怀,桃李满天下,校友遍黔中,这里的一草一木,让每一个曾经在这里学习过的校友倍感骄傲和自豪。一中的好老师数不胜数、比比皆是,他们不但传授学生知识,更注重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一所好学校、一群好老师,伴我度过高中三年的难忘时光,虽然短暂却让我终身受益。
· 作者简介 ·
2024年7月
值班编辑:洪惊涛
电子排版:王敏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