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往事追忆】《“七品芝麻官”任上杂忆(下)》 2024年第83期(总1031期)

文摘   文化   2024-10-24 15:09   贵州  

【往事追忆】

“七品芝麻官”任上杂忆(下)


肖丽

那些年,在政府工作的岁月里,由于我们地处西部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捉襟见肘的政府财政,使得我们政府官员的工作内容,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跑项目。那时真的是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马不停蹄、见缝插针,到处寻找信息,千方百计搞来资金。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对基层教育卫生的投入动辄就是几千万。过去那种跑项目获得几十万就喜出望外的感受,如今的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了。

离开西秀区二十年来,那些引资搞教育的片段回忆,仍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有一次时逢周末,我因生病去医院输液,突然接到贵州省青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杨再春同志电话,告知我北京光大银行员工捐款20万元,拟到贵阳投资希望工程,但在贵阳遇到有关部门的冷遇,他们拟打道回府。杨再春询问我,是否要争取该银行到安顺投资?我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拔下针头,带领部门的同志立即到贵阳对接,最终把这个项目争取到了西秀区。后来我又动员宋旗镇领导,由镇财政与区财政共同配套10万元,光大银行捐资20万元,新建了宋旗镇打纸村小学教学楼。

为了引资办学,那些年我与教育部门的同志们,放弃中秋、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节假日都在跑项目、引资金的途中度过。为节省开支,我们在旅途中吃最便宜的饮食、住最廉价的客房,省下钱来接待支持教育事业的投资者。几年中,我们争取到香港邓廷琮先生、邵逸夫先生等人的个人捐款及香港高龄教育基金会捐款,以及通过贵州省青少年基金会牵线引进的希望工程,如北京光大银行、贵州省武警总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美国康德公司的捐款等。还有通过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介绍引进的澳大利亚驻华大使戴尔先生捐款,原贵州省外经贸厅厅长张群山(后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介绍引进的日本大使捐款等。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共引资400多万元,新建或改造学校17所。


2002年,邓廷琮先生一行前往杨武小学参加该校竣工典礼(前排左起:贵州省政府驻香港办事处主任杨德林、邓廷琮先生、邓廷琮先生的夫人、时任西秀区副区长的作者)

在引资办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例。

一是民族中学的搬迁新建。1998年我刚到任不久,就前往民族中学调研。当我迈入学校时,其现状让我唏嘘不已。当时这所学校是借用原北校场部队的旧营房办学,这座兵营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营房虽经民国以及60年代维修改造,依然陈旧不堪,教室设在一栋二层昏暗腐朽的破旧木楼里,学生们在木楼上走动,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而教室周围还有一个煤炭交易的市场,我没想到一所高级中学,其教学设施及环境会这么糟糕,毫不夸张地说这在全国都实属罕见。

为彻底解决民中的校址问题,我与教育局及民中的领导一起,到省教育厅争取到邵逸夫捐款80万元,但当时的地方配套资金却让我犯了难。按省厅要求,必须按一比一配套,也就是地方政府要配套80万元,这笔钱今天看起来似乎数目不大,但对经历了市县合并后极其困难的政府财政,确实一时无力筹措,而且地方配套资金要求一周内到位。万般无奈之下,我找到了时任原安顺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鲁红卫同志,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后经鲁副市长协调,向当时的安顺地区财政局借得30万元,又请市财政局作担保,以安顺市酱菜厂的名义向银行贷款50万元,方才解决了民中搬迁新建教学楼的燃眉之急。

1999年,民族中学在开发区选址新建了1778平方米的教学楼,之后民中又争取到省计委、省民委的项目资金,学校的配套设施陆续建成。这一年,民族中学终于从古老破旧的兵营中迁入位于开发区南航路的崭新教学楼,彻底告别了昔日脏、乱、差的办学环境,摆脱了建校18年来“有校无舍”的尴尬局面。如今的民族中学,已经成为一所硬件设施较好,具有一定规模和办学特色的省级二类示范高级中学。

之后几年中,我们又争取到了邵逸夫先生捐资安顺市华西中学的80万元、安顺市二小25万元、塘官学校10万元,分别都建起了崭新的逸夫楼。

二是香港邓廷琮先生向家乡捐款50万元,西秀区政府及有关乡镇两级共配套85万元,新建了杨武、双堡、高寨、张井四所小学的教学楼。

邓廷琮先生是贵州安顺人,1947年离开安顺,后考取香港及美国的学校,毕业后创建了香港邓氏控股有限公司,之后还担任了香港贵州联谊会会长。2001年,75岁高龄的邓先生回乡探亲,目睹家乡的教育状况,后经贵州省政府驻香港办事处主任杨德林牵线引荐,决定在西秀区投资50万元,建四所希望小学。

邓老先生客居香港多年,对大陆及家乡的情况不甚了解,当时他决定捐资助学时,曾心存疑虑,担心捐款被乡镇政府因财政困难挪用。因此他提出的条件比较苛刻,一是这笔50万元的捐资必须按工程的形象进度分三批拨付;二是每笔款拨付之前,要让其居住安顺的侄儿到现场查看监督,并在建筑物前拍照,发往香港审定后才同意拨款。为打消邓老的疑虑,同时也为了营造我们对外良好的投资环境,我们专门为这个项目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我任组长,四所学校所在乡镇的党委书记任副组长,以便加强对项目的协调领导。记得当时宋旗镇的高寨小学工程进展缓慢,我还曾经找到时任宋旗镇党委书记的吴开银同志,要求他亲自到工地督查,解决好有关问题。为了按时确保质量完成好四所小学的建设,我多次下到乡镇现场办公,亲自督促协调乡镇,落实学校的建设用地及配套资金。2002年春节大年初三,我陪着杨德林主任到四所学校查看项目推进情况。从2001年下半年开工,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四所小学的教学楼就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共计3600平方米,有的学校还趁此重新征用土地,新建了运动场地等配套设施。

2002年春节期间,邓廷琮先生以“香港邓廷琮教育基金会”的名义给作者寄来的感谢信

2002年清明节,邓廷琮先生率全家老小及香港高龄教育基金会的部分成员一行十多人,回安顺扫墓,并参加了四所小学新教学楼的竣工典礼。邓老站在以他及兄长邓廷琪名字命名的新教学楼前,握着我的手万分激动,接连说:“没想到在大陆西部的贫困地区,政府办事效率会这么高!学校建设速度会如此快!”并在竣工典礼上,向区政府赠送了一枚刻有“勤政为民”字样的银盘。2003年春节,邓老从香港给我寄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及贺年卡,那时我已经调离西秀区,改任市旅游局局长。邓老在信中一再表示对建校的感谢,并对我赴任新岗位给予了热忱的鼓励。

2003年春节,邓廷琮先生给作者寄来的贺年卡

短暂的交往,让我对邓老先生心系家乡教育的高尚境界,以及对我们年轻人的鼓励心存敬佩。之后有两件小事更让我感动不已。一是后来听朋友说,他曾在电视上看到邓老先生接受安顺电视台《小城故事》栏目的采访中,专门提到了在捐资兴建四所小学过程,曾得到西秀区政府肖副区长的大力支持,并赞扬我的高效务实作风。其二是几年后我听安顺一中原校长秦先敏说起,邓老先生在捐资一中图书馆的会议上,又多次提及并表扬我。其实,我只是做了自己分内的工作,但从这两件事上我悟到了一个道理,我们从事政府工作,不管事大事小,都要身体力行地打造政府的公信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讲诚信、守信用的政府形象,才能让外来投资者进得来、稳得住,愿意与我们打交道。

由于初次交往我们给邓老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我们的工作效率,也让邓老对安顺及贵州的投资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邓廷琮老先生又将捐资范围扩大到整个贵州省,他先后捐赠了5000万元,资助贵州省内考上了大学却又无力交学费的贫困大学生。

2005年清明,邓先生回安顺上坟,我去看他时,邓老盛情地邀请我去香港做客。不料这年夏天,邓先生因突发脑出血与世长辞,我们这对忘年交的相约,成了终生的遗憾!

三是引进香港高龄教育基金会代黄绳先生的捐资办学善款30万元。香港已故的黄绳老先生,抗战时期曾在安顺黔江中学任教,黄老终身未娶妻生子,临终前曾嘱托其两位学生,让她们将自己一生积蓄30万元,带到安顺帮助选点建学校。黄老当年的这两位学生,如今也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但她们不顾年老体弱,两次赴安顺考察。2002年她们第一次随邓廷琮老人回安顺参加四所学校的竣工典礼,目睹了我们对捐资助学的重视,决定留下来考察选点。在我的陪同下,她们先去瞻仰了金钟山下黔江中学的旧址,然后考察了一些乡镇学校,最后选址定在宋旗初级中学,为此,我们区乡两级又配套了40万元,拟建一栋1200平方米的黄绳教学楼与田径运动场。

2002年,在宋旗高寨小学的竣工移交仪式上,邓廷琮先生决定再捐部分资金给该校添置桌椅

2002年6月,香港高龄教育基金会的老师们,专门发函,指定请我前往香港签订捐款建校协议,于是我率区教育局及宋旗镇的有关领导前往香港签约。

2003年,黄绳教学楼及田径运动场建成竣工,那时我已调往安顺市旅游局,香港高龄教育基金会的老师们仍然给我寄来了邀请函,盛情邀请我参加竣工典礼。想到几次来安捐资的老人们不懈的捐资办学精神,我急忙丢下手头的工作赶去参加竣工典礼。

香港之行,让我得知这些老教师生活节俭、经济并不宽裕,但他们为完成黄绳老先生的嘱托,几次自费来安顺考察。她(他)们对大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热心帮扶的拳拳之心,令我十分敬佩。

在援建小学的竣工移交仪式上,作者代表西秀区政府接受邓廷琮先生赠送礼物,礼物为银盘,盘上刻有“勤政为民”四字赞语

今天,回想起当年引资建设学校所取得的成绩,除了我与教育部门、乡镇同志们的不懈努力外,更要感谢那个全民热情助教办学的火红年代,感谢那些身在海外却心系祖国,不忘家乡教育的赤子们,以及热爱教育事业、慷慨解囊的国际友人们,历史应该记住他们。

在分管教育工作时期,还有两项工作让我记忆犹新。

一是实施“园丁计划”,推进全市教师住房建设,让教师居有其屋。

90年代中期,省、市两级政府开始下文要求解决教师住房。1997年,原县级安顺市政府,开始在太平小区新建教师小区,以及民中、一中教师住宅。1998年,在原县级安顺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分城区、农村两类,各学校的教师住宅建设全面铺开,市一小、二小、三小、五中、六中、(教师)进修学校、跳蹬场中学、云峰中学等城乡26所学校,先后修建了教师住宅楼。1998年我到任后,在上一届分管副市长的工作基础上,尽力推进项目建设,先后协调解决了太平小区教师宿舍的政府配套资金,以及一中、民中的教师楼建设中涉及规划建设等诸多问题的协调配合。

我还实地走访了三小、一小等一些老教师的破旧住房,当我走在那些摇摇晃晃吱吱作响的木楼上,看到这些老教师破旧昏暗的房间时,我深深地感到自责,由此想到我们的“尊师重教”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困难再大也要付诸实施,我暗下决心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改善这些老教师的住房条件。虽然我们的财力不足,建设用地紧缺,但仍然可以点状式地解决重危房。之后这些老教师的破旧房屋全部被拆除,拔地而起的是崭新的宿舍楼。到2000年,全市新建教师住宅812套,建筑面积61000平方米,基本缓解了教师的住房难问题。该项工作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为此我还参加了全省在贵定召开的教师住房建设推进会,并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此项工作还获得了省政府、省教育厅的表彰。
二是优化教育结构,想办法扩大高中办学。

1998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高中教育的发展步伐。而当时我市(区)的现状是,每年全市约有7000多名初中毕业生,而当时全市的高中招生只能消化2000多名,如果不发展高中,势必会造成大量的初中生辍学,其后果是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市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为了解决好这一难题,我与教育部门的同志们一起多次研究分析,如何破解这一困扰全市(区)高中教育的棘手问题。记得当时我给市委汇报后,时任原安顺地委委员、安顺市委书记慕德贵同志高度重视,亲自与我同往市一中现场调研,了解学校恢复高中存在的诸多困难,落实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关措施。随后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从2000年开始,率先在市(区)一中恢复了高中招生,2001年又在区二中恢复了高中,同时又在安顺民族中学进行了高中扩招,并在全省公开招聘了高中教师。通过以上措施,逐步缓解了初中升高中的压力。

1999年,针对原安顺市一中(今安顺第三高级中学)恢复高中等问题,作者(右)随时任安顺地委委员、安顺市委书记慕德贵(左)到市一中调研座谈

此外,我还与教育部门的同志们一起,研究制定了我市贯彻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大力开展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及教学教研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全市(区)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从1998年的62%提高到2001年82%,高考录取率上升20%。

1998年,原县级安顺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获全国教育督导先进集体称号,这是我国恢复督导制度10年后,全省唯一受国家表彰的县级督导机构称号。“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获全省先进单位。

在我所分管的教科文卫系统工作中,除了教育外,卫生工作的任务也很繁重。至今许多往事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卫生系统的工作,对我同样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尽快熟悉这方面的工作,1998年我到任后,多次下到城区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了解情况,现场办公,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

当时卫生系统最大的困难也是经费紧张,设施落后,设备简陋。当时由于财政困难,市(区)几家医院都是实行财政差额补贴,补贴比例从17%至30%不等。而且,那时国家还未实行医保改革的广覆盖,很多农村的农民及城市居民缺医少药。由于病人少,几家医院的收入也是入不敷出,保证职工工资的发放都很困难,更谈不上有大的发展。医院运行步履维艰,根本无力进行基础设施扩建,也无钱购置大型检查设备,只能依靠一些简单的常规设备来维持日常接诊。

记得那时国家对县级医院几乎没有投入,不像如今动辄就有上千万元的项目资金注入县级医院。当时的市一医只有两栋旧楼,门诊与住院部合在一起;而市二医还在原县医院50年代的破旧木楼里接诊,有一次连天的下雨,致使二医的屋顶垮塌,幸运的是没有砸伤人;中西结合医院则是借用北街一所部队营房开展业务;中一医、中二医是在东、西两条大街上,相距不到百米的小院落里各自接诊,由于病房紧缺,男女病人混合在一起治疗,所以只好隔着衣服扎针灸。

1990年代末,作者(前排右四)与原安顺市卫生局领导班子及部份同志合影
当时整个卫生系统医疗资源分散,房屋破旧,设备简陋,业务收入不高,缺乏学科带头人。

在当时的艰难困苦中,作为分管卫生的政府领导,我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到处化缘跑项目,下大力改变医院的现状,改善市民的就医环境。

在近五年的时间里,我带领医院的院长们,赴北京找国家计委、卫生部、中医药局以及省、地相关部门,寻求支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医院建设。当时的我,被大家戏称为丐帮帮主。

印象深刻的有几件事:一是率西秀区中西结合医院的张瑞荔院长、梅林艳书记两位女同志一起到国家计委跑项目。当时我们通过安顺老乡江林(在国家计委工作)引荐,拿着时任安顺市委书记慕德贵同志的名片,直闯国家计委副主任郝建秀的办公室,(郝主任曾到过安顺,慕书记接待过她)郝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还吃惊地摸着我们的衣服问:“你们三个女同志的衣裙好漂亮!你们真是贵州来的?”走出郝主任的办公室后,我们哑然失笑,郝主任原以为我们这些从贵州贫困山区来的,可能会是一些衣衫破旧的少数民族女子,没想到是三位衣着光鲜亮丽的女同志。
在跑项目中,我们为了节约经费,经常是三位女同志在旅馆共住一个双人间外加一张床,而舍不得多开一间客房。自己就餐时,经常是吃一碗面即可。接待客人时为了省些钱,还自己买酒水带进酒店。

为彻底解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有院无址问题,记得有一年春节后刚上班,我就随同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即慕德贵书记与陈正明市长,到区一医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现场办公,两位领导对医院建设很重视,当即拍板决定,将区一医在开发区新建的门诊大楼,调配给中西医结合医院使用,然后从区财政的出租车线路特许经营拍卖的经费中调拨二百万元补偿给区一医,至此,中西医结合医院终于有了自己的就诊大楼。

二是有一次我率西秀区第一人民医院的郭平安、谭兆红两位正副院长,以及中医院的魏贵娟院长赴青岛,当时青岛对口帮扶安顺,当地扶贫办的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郭、谭两位男院长饮了70多度的烈性酒回到宾馆后,已经有几分醉意的他俩,在客房里到处翻找,不见原打算赠予对方的安顺蜡染壁挂,而扶贫办的同志就坐在宾馆大厅等候,后想了好一会儿,才记起是调换宾馆房间时,忘记随身带走,最后是我与宾馆的负责人交涉,这份礼物才又失而复得,避免了一场尴尬,最终我们争取到20万元的扶贫资金。

三是为解决区二医的住院部大楼的建设资金,2001年我到北京学习,其间我到国家计委找到社会发展司卫生处的有关同志,争取到50万元,我赶紧给区二医的周蔚敏院长打电话,让她尽快来京对接落实。为多渠道筹集资金,后来二医又争取到省计委10万元资金,该院的周蔚敏院长与刘玉伦副院长,还用自己的房屋产权证做抵押,从银行贷款50万元,经多方努力后,二医的住院部大楼终于建成。

四是为解决区中医院病房不足,男女病人混杂治疗的问题,我率该院的魏贵娟院长,找到时任贵州省分管卫生的副省长马文骏同志,请求给予支持,后得到省长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中医院的病房改造,从此男女病人可分开治疗,再也不用隔着衣服扎针灸了。

作者(左)陪同马文骏副省长(右)到安顺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调研,马副省长与老院长周文甫先生(中)亲切交谈

为了争取行署的支持,我还专门邀请行署时任常务副专员的朱生亮同志,到我区的几家医院视察,了解到我们的实际困难后,朱专员给予了不少的支持。我记得当时区一医、区二医的第一台急救车,就是朱专员从地区财政调拨的资金支持购买的。

那时的我,经常为跑项目、要资金,一边嚼着饭,一边接电话,有一次电话打长了,等回过神来,火炉上熬的粥全煳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了近五年的努力,一医、二医分别新建了门诊、住院大楼;中西医结合医院从北门部队营房搬迁到开发区新建的大楼,彻底改变了有院无址的现状;中一医与中二医也争取到青岛扶贫办与省、市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与科研经费,2002年又将两所中医院合并重组,扩大了医院,改善了就诊环境。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改变了几家医院的对外形象。

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也得到了快速推进。到2002年,我市(区)17个乡镇,2个郊区办事处的卫生院建设全面完成。

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后,国家加大了对基层医院的投入,西秀区医院及中医院都分别获得了几千万元的投入,再加上医保改革的全覆盖,农合医疗的实施,医院的病源大大增加,昔日县级医院的困难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虽然那时我已调往市直部门工作,但我仍为西秀区这些医院的长足发展感到欣慰。

回顾过往,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年在艰难的环境下,长期奋斗在基层医疗战线的医护工作者,更不能认为昔日争取的几十万元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因为,任何评判都不能离开当时的时代背景。

在我任职政府工作领域里,文化、旅游、科技工作也取得了新的突破。文庙、云山屯、本寨获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峰八寨被列入全省13个民族村寨重点保护单位;屯堡文化被列为省政府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三个试点之一;屯堡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引起了国内外媒体、旅游权威人士、国际专家的高度关注,并逐步成为安顺发展旅游的新亮点。

1998年,原安顺市获“省科技先进市”荣誉称号。2000年,作者赴日本考察,考察团以安顺蜡染壁挂作为礼物赠送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前排左二)

科技工作获贵州省政府表彰:1999年,我市(县级市)顺利通过贵州省科技先进市的评估验收;2001年,顺利通过贵州省的科技进步考核;我本人也于1999年和2001年两次获“贵州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回顾在市(区)政府近五年的工作经历,政府系统千头万绪的工作,锤炼了我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与视野,接触到了很多之前未知的行业,我的政策水平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升。这段工作经历,也让我与西秀区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我离开西秀区多年,但很多西秀区的同志仍然与我保持联系,成了我的好朋友。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二十多年过去了,在政府工作的往事,像一幕幕的电影,时时在我心底回放;许许多多的画面,在我的心里留下了缕缕温馨的回忆!


参考资料:

一、作者1998至2002年工作总结;

二、西秀区教育志;

三、西秀区政协文史资料——《风华西秀》。


2021年春于安顺
(完)


· 作者简介

肖丽:祖籍贵州铜仁思南,贵州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71年进入工厂,做过10年车床工人,后调入党政机关,曾任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原县级安顺市政府副市长、西秀区政府副区长等职。撤地设市后调任安顺市旅游局长、市城管局局长、市城乡规划局党组书记,2016年初退休。2017年编撰出版纪念文集《情系云天》一书。2022年出版自传图文集《岁月沉香》。

感谢阅读,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3134334297@qq.com


2024年10月


值班编辑:陈文杰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文化安顺》

文化安顺
传播、弘扬 安顺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