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风雨彩虹】《站起来,走起来,跑起来!——从残疾贫困户到“姜大王”的黄正福》 2024年第47期(总995期)

文摘   文化   2024-07-02 14:03   贵州  

 

站起来,走起来,跑起来!



——从残疾贫困户到姜大王的黄正

朱红华

倒下时,泪水顿作倾盆雨

上世纪九十年代贵州农村大部分地区还很贫困很多村民为了改变贫困的现状选择了到经济较发达的江浙、广东等地打工。31岁的黄正福也成了这支大军中的一员。1996他毅然离开家乡去了浙江在一家砖厂谋了一份工作。妻子郑金英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务农靠着家中的承包田地加上黄正福每月寄回的生活费一家人的生活平平淡淡。

一天下午黄正福正在工作工友跑来喊他到传达室接电话说是他老婆打来的。黄正福心里格顿了一下长途电话费贵不是什么急事家里不会打电话过来。电话里妻子告诉他昨晚一场暴雨家里年久失修的的老房子坍塌了幸运的是当时她和孩子都没在屋里躲过了一劫。黄正福心想那可是家中唯一的住房以前穷一点好歹娘俩还有个落脚的地方想到这里他焦急万分决定第二天就赶回家中。

然而祸不单行更大的灾难降临了。当天夜里一心想着回家处理房子的事心不在焉的的黄正福途经穿过平时常走的一处铁路道口竟然没有注意到飞驰而来的火车等他反应过来已来不及退让就被剧痛痛晕了过去。

昏迷了7天之后醒来的黄正福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当得知自己昏睡了七天后心里惦记着妻儿的他想下床时却发现下身已无知觉掀开被子一看空空如也双腿已高位截肢那一刻真是欲哭无泪、痛不欲生自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家里眼巴巴地盼着自己出来打工摆脱贫困没想到自己却成了一个废人。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一刻黄正福在病床上心如刀老房子坍塌了他的人生也坍塌了啊好在一旁的工友和同病房的病友开解和宽慰他才从悲观绝望中挣扎出来。想到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妻子便告诉自己就是死也要死在千里之外的家里。

待伤情稳定以后医院通知家人将黄正福接回了关岭的家。除了日常开销还要给丈夫做后续治疗一筹莫展的妻子不得不把家中唯一的耕牛卖了。由于老房子塌了无房可住一家五口将牛圈打理一下住了进去。

黄正福近照

站起来,天地无情人有情

关岭的老民居,牛圈就在正房下,不开窗,只有一道门进出。尽管用水冲洗过,牛圈中那股多年的牲畜味道总是挥之不去。这一住就是7年。

妻子成了维持一家人生计的顶梁柱。

妻子起早贪黑,除了照料孩子和黄正福,还要在田地里劳作,一有空闲就去给人做帮工,不管怎样每天能有几元钱的收入,就为了一家人能够吃饱。一年到头的收成还不够一家人开支,还要四处借钱借粮,生活过得非常清苦。这一切黄正福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想想妻子嫁给自己,还没有过一天好日子。却要四处奔忙维持这个家,心里对妻子既歉疚又感动,但是却又无可奈何。

山清水秀的黄正福家乡

一次,黄正福躺在床上看电视,看着看着突然眼前一亮,原来电视里也有一个和他一样截肢的残疾人,两手撑着特制的小板凳在地上行走,还能出门干些简单的活。别人能,自己为什么不能?黄正福咬着牙尝试着让自己能“行动”起来。因为长期不动,双手已没有力气,他先是在妻子的帮助下慢慢在床上练习,到可以下床后,双手磨起了血泡,血泡破了结痂,慢慢成了厚实的老茧,他终于可以不靠任何人的帮助,凭两张小板凳在家里“行动自如”了,这对高位截肢的他来说,不啻为一次新生。

黄正福想,自己虽然没有了双腿,但是还有一双手啊!为什么不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呢?既可以减轻妻子的负担,也能为这个家增添一些收入。想起自己以前也会做一些竹编织活,于是,他让妻子砍来一些竹子,自己在家中编一些筛子、背篓之类的生活用品,到了赶集日让孩子们拿到集市上卖。时间一长,自己技艺越来越好,竟也存了一点钱,然后买了猪仔回家喂养。小猪在慢慢长大,家里日子也一点一点好起来,黄正福心情渐渐开朗了。

黄正福撑着板凳走了3年,他自己用木料制作了一副拐杖,慢慢练习站立,行走。他心里有一个信念,就是要站起来,走起来,为这个家做更多的事,为妻子减少负担,哪怕练习时摔多少跤他都不退缩。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能挂着拐杖行走。他永远记得自己柱着拐杖出门的那天。“我不怕人笑话我,我怕自己一辈子只能呆在家里,永远与外面的世界隔绝!”

从躺在床上要人照顾,到能编竹器,熟练地在家喂猪,去地里干活,这些变化让他坚定了信心,也更坚定了他要让家人生活更好的想法。

2003年,黄正福把家中的3头肥猪卖了,加上当地政府补助困难户的2000元,又向亲戚借了些钱,建起了梦寐以求的平房,一家人终于搬出住了7年的牛圈,有了像样的家。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政府给他安排了低保,加上自己平时养猪养鸡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

走起来,黔山重重亦坦途

2014年,国家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黄正福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国家各项扶贫政策。

“成为贫困户的那一天,脱贫便成了我新的目标。”黄正福觉得有了国家的关怀和帮助,自身也要自强自立,不能给国家拖后腿。

2015年,黄正福与妻子一起去同村残疾人张永达地里做工。张是轻度残疾,是生姜种植户。同为残疾人,张永达十分照顾黄正福一家,不仅请其夫妻俩务工,还鼓励黄正福种植生姜,并答应给他提供姜种。

2016年,黄正福在家中试种两亩多的生姜,当年收成好,市场价又高,不仅赚了1万多元,还留了上千斤姜种。挖到“第一桶金”的黄正福心里有了底气。这1万多元比夫妻俩往年种一年地收入还要多,他在发展生姜产业上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坚定了他继续发展生姜种植的决心。

黄正福决定扩大种植面积,家里土地少,他就在外流转别家的土地种;家中人手不够,他在那里种就请那里的农户来帮忙。

从四处给人帮工到生姜种植大户,黄正福发展生姜产业的效益一年比一年高。2017年,流转士地十余亩,种植生姜赚了6万元;2018年发展到30亩,赚了9万余元;到了2019年,黄正福一家终于成功脱贫。

人生的路并非都是平坦的大道,总有崎岖,总有坎坷。当黄正福生姜种植面积超百亩时,2021年却遭遇虫灾,受到了巨大损失,仅收回3万斤的姜种,亏损近20万。面对灾害带来的损失,黄正福乐观地安慰妻子说,哪里有天天哭的娃娃哦,明年风调雨顺,今年的损失咱家就能挣回来。

黄正福生姜种植基地一角

2022年,生姜价格涨了,一斤可以卖到了7块多,黄正福手中的3万斤就价值20多万元,他想卖掉一部分,将去年的损失减少一些。同样也是生姜种植大户的表妹范学琼找到他,表妹说想与他每家出3万斤姜种,共同种植250亩生姜。黄正福知道表妹起步早,经验多,眼界也宽,跟她合作那是不会错的,于是就把刚收获的3万斤姜种成为继续扩大规模,与表妹共同抱团发展的基础资源。

说干就干,他们向银行成功贷款45万元特惠贷,将打造250亩生姜基地提上日程。

姜种有了,启动资金也有了,就差种植的土地了。黄正福与表妹几乎跑遍全县,寻找适合种植生姜的地方。这么宽广的地域,别说一个残疾人,就是对于正常人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最终选择新铺镇卧龙村20多年的荒坡。以每亩每年80元的流转费用共计流转了近三百亩坡地,别看这士地流转费用较便宜,但是后续投入却不容小觑,因是荒坡,垦荒的费用要比熟地高出不少,光整地的第一个月就投入了10余万元。将撂荒多年的坡地开垦好以后土地流转结束后,卧龙村也可以直接用来发展种植业,也为村里的发展助了一把力。

黄正福从残疾贫困户走到今天,风风雨雨这些年走的坎坷路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到了卧龙村来发展产业也是缘分,所以用工都是请当地的贫困户和残疾人到基地来务工,平均每天至少有30人左右,人多时能达到50余人。卧龙村的残疾人罗正秀是肢体四级残疾,出门打工不容易找到工作,家里非常贫困。自从黄正福到卧龙村发展生姜产业后,罗正秀几乎一有空就到坡上干活,差不多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卧龙村像罗正秀这种残疾致贫的人家,黄正福尽可能地安排他们在基地从事适合的工作。黄正福知道这些人因为残疾的缘故工资很低,但是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还是坚持让他们来做工。也许帮助残疾人和贫困户,也是对这些年帮助过自己的乡亲父老、政府、残联以及社会一个回报吧!

由于种植基地面积大,投入大,黄正福不敢马虎,为了便于照看基地,他在卧龙村附近租了一间民房,吃住都在那里。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来到基地,安排一天的工作,随时查看地里生姜的长势。整个基地转下来,差不多就傍晚时候了。黄正福想起那些年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也不能帮家里干什么,相对那种迷茫,他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充实,对未来的规划也在循序渐进地实施,用他的话来说,今天和明天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收获的生姜

生姜种植基地的生姜长势喜人,黄正福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还没到收获季节,以前的老客户打电话联系准备以每斤生姜4元的价格收购,黄正福暂时还不想卖出,他想到了收获季节再看看行情。

如何把产业做好做大,收获的生姜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和残疾人脱贫致富,是如今有“种姜大王”称号的黄正富考虑的事。

在人生旅途上,没有双腿的黄正福也许会落在很多人后面,但是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黄正福以苦干实干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跑在了很多人前面……

后记:这篇文章采写于2023年3月。10月,我回访黄正福,进门之后,感受到一股压抑的气息,细问才知道他在新铺乡的250亩生姜基地不知道是种子还是气候原因,几乎绝收!现在的他,银行贷款还不上,还欠有工人的工资、种姜的肥料与农药款,陷入了困境。种了多年的姜,他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安慰他的同时,问他今后的打算,他说:“那里跌倒就从那里爬起来!当年那么困难都过出来了,现在有国家的政策扶持,绝没有倒下去的道理。还要种姜,与上天再搏一回!”

望着黄正福沧桑的脸,这是一条真正的高原汉子,他只有一米多一点的身高瞬间高大起来……


· 作者简介

朱红华:70后,贵州安顺人。诗作散见于《中国诗歌》《山花》《都市》等及《中国新诗三百首》《21世纪贵州诗歌档案》封闭选本。居安顺。
感谢阅读,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3134334297@qq.com



2024年7月


值班编辑:洪惊涛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文化安顺》


文化安顺
传播、弘扬 安顺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