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贵州省安顺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便留下了普定“穿洞人”活动的珍贵遗迹,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曙光。随着历史长河的奔流不息,到明清时期,安顺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在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上,仡佬、布依、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与屯堡文化交相辉映,共同绘制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
安顺“四普”文物新发现
——“永宁州北界”崖刻与“永宁北道”考辨
陈文杰
2024年5月中旬,安顺市“四普”办工作专班组织专家组赴关岭自治县,对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督导。
在督导过程中,胡林军副所长提供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一支光伏发电安装队伍在野外作业时,偶然间发现了一处珍贵的崖刻。据胡所长提供的远距离照片仔细辨析,崖刻上隐约可见“永宁州北界”的刻字,然而由于拍摄距离较远,难以确认是否还存有其他能够佐证崖刻年代的文字信息。
这一发现让人心头一震,初步判断这极有可能是关岭永宁州与郎岱县之间的界碑,它的发现,无疑为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州县的地域管辖范围及历史变迁轨迹,提供了极为宝贵且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历史价值与学术意义均不容忽视。安顺“四普”办工作专班专家团队迅速将“永宁州北界”确定为重要文物新发现点,并立即与关岭县文管所协商,计划展开详尽的实地勘察与测量工作。由于崖刻所处位置位于两县交界处的偏远山林之中,地形复杂,道路难行,需要先行寻找合适的向导,并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再行确定具体的调查测量时间。
2024年9月20日,“永宁州北界”实地勘察与测量工作成行,安顺“四普”办工作专班专家团队与关岭县文管所在沙营乡政府汇合。沙营乡明代时为沙姓土司管辖,也是沙营长官司所在地。行至纸厂村后,道路蜿蜒曲折,车辆难以通行,众人弃车步行。考察团队在崎岖的山崖古道上艰难前行了1个多小时,最终在向导的引领下抵达了摩崖石刻的所在地。
“永宁州北界”摩崖石刻,位于古道旁的一处陡峭岩面,周围环境复杂,藤蔓缠绕,杂树丛生。经过砍伐与清理,岩面上的褐色岩苔被去除,勘测区域逐渐显现。“永宁州北界”摩崖石刻五个大字,采用阳刻楷书,字体古朴典雅,风格庄重且刚劲有力,富有历史厚重感。
测量“永宁州北界”摩崖石刻
石刻距地面约2米,勘测区域的岩面尺寸为宽3.67米、高2.93米。由于字迹随岩石自然起伏而雕刻,字体大小不一,字高介于25厘米至18厘米,字宽介于20厘米至16厘米之间。字幅整体高度为26厘米,宽度为95厘米,总面积约为0.25平方米。经过仔细勘查,未发现崖刻上的年代落款,缺乏直接证据表明崖刻属于哪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但石刻的保存状态良好,字迹清晰可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可能为研究当地政治、历史、地理及书法艺术等提供重要信息。
嗣后,关岭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赵梅带领团队,对摩崖石刻下保存完好的500米驿道进行了测绘记录。此段古道依山势而建,部分路面经过铲高垫低处理,利用山体岩层及块石或毛石铺筑而成,路面宽度在1.5米至2米之间,块石厚度在15厘米至30厘米不等。在山势逼仄处修筑了路基堡坎,山水汇聚处仍可见排水沟的遗迹。因长期的踩踏,路面石块变得光滑圆润,个别急弯陡坡的石阶上,仍留有驮马踏出的深浅不一的马蹄窝痕迹。
永宁北道组图 吕燕平 摄
带着未发现崖刻年代落款缺乏历史信息的困惑,我回到家中陷入沉思。晚九时许,接到了同行的屯堡文化研究专家吕燕平教授的电话。他在通话中提到,今日所走的古道可能与“茅口(老名字“毛口”。下同)新路”有关,并建议我将界碑与道路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或可找到突破口。这番话让我从对崖刻年代的纠结中清醒过来。次日,我理顺思路,决定从驿道入手开展研究工作。
一、“毛口新路”与“永宁北道”
贵州清代基本沿用明代驿路,直到雍正年间,为避开山势险峻、路途困难的关岭、北盘江一带,鄂尔泰所上的《请另开上游新路六驿疏》得到批准,滇黔道于安顺镇宁州黄果树改建新路,新路自黄果树起,经郎岱毛口渡,跨北盘江至盘州厅蒿子卡与旧路相接,从而避开了关岭及盘江铁索桥这一段险道,即所谓的“毛口新路”。相较于旧路,新路更为平坦且缩短了距离。改建新路后,安顺境内原有的关岭驿、查城驿两驿被裁撤,新增坡贡驿(今安顺市关岭县坡贡镇)及郎岱驿(今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毛口乡)两驿。
“毛口新路”的建设,由安顺知府何经文主持,雍正八年(1730)新辟驿道竣工。历时两年,成功完成了改线任务。整个工程耗资一万一千五百八十七两白银,新路总长度超过350华里。路建成后,郎岱驿划归安顺府管辖。雍正九年六月,添设贵州安顺府同知一员驻新驿道之侧的郎岱,郎岱厅(今属六枝特区)始设。
“毛口新路”从黄果树岔开,经坡贡,过郎岱,到毛口,从“永宁州北界”摩崖所在位置的古道与“毛口新路”相去甚远,并不重合。据《永宁州志•程途》记载:北道由州至养马洞、石板桥、旧营、沙营,至纸厂,出郎岱大路,计程35里。又据《永宁州志·关梁》:“天门关,在撒志(为今“洒志”)坡高山顶。石穿通若门然,位乾方,故名。州往郎岱,经此。”再据《民国郎岱县访稿》卷一《地理志•道路》:“郎岱向南10里猴子箐塘,10里洒志塘,15里永宁纸厂,35里永宁州。”结合两地志书的记载,可以明确该路线:永宁州北部→养马洞→石板桥→旧营→沙营→纸厂→洒志塘→猴子箐塘→郎岱南部,全程共计70里。摩崖“永宁州北界”所处的古道位置,应位于“永宁北道”与“郎岱南道”交汇处附近。此路并非官方驿道,而是州与厅之间互通的二级道路,亦称“官马支线”,民间则有“二大道”“中道”等称谓。
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绘制“毛口新路”地图
在论证“永宁北道”之前,上文曾赘述了“毛口新路”的建设背景。时因该路所建区域为陇氏土司辖地,清朝之前称郎岱官司。“毛口新路”建成后一年,雍正九年(1731)以土司陇氏郎岱、六枝二土目地设郎岱厅,厅治所设于郎岱,始筑石城。安顺府派同知一员驻此。这一设立背景与清朝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密切相关,旨在便于对“毛口新路”的有效管理。
依据《永宁州志》的记载,源自永宁的北道,从州城起始,途径养马洞、石板桥、旧营,直至纸厂,最终延伸至郎岱大路。这里所说的“大路”,实际上指的是“毛口新路”。因此,“永宁北道”的建设目的,在于通过新建的郎岱厅与“毛口新路”实现连接,进而促进郎岱厅与永宁州之间的经济交流和社会互动。
郎岱厅舆图
此外,《黔南识略》记载:“郎岱设有十汛二十九塘,其中大道六塘,僻路十九塘,借地安塘者四。”进一步细致地解读《民国郎岱县访稿》卷一《地理志•道路》:“郎岱向南10里至猴子箐塘,再10里至洒志塘,接着15里至永宁纸厂,最后35里至永宁州”,文中提及的猴子箐塘、洒志塘两地名,这里的“塘”指的是清代绿营兵驻守的最小单位,类似于军事哨卡,由营汛分派于各交通要道,主要负责治安警备与军机传递。
二、“永宁州北界”与“改土归流”
三、结语
· 作者简介
2024年10月
值班编辑:张厚林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文化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