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刊发的文章里,用到一张白云山古坉的图,平坝杨发智先生来信告知,此为1980年代平坝修建的电视差转台遗址,不是古坉。因图片删除不了,故整文删除重发,给读者带来不便,编辑部深表歉意。
黔中安顺屯堡历代“拳王”逸事
伍永鸿
中国武术历史久远,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项目。它是一个丰盈饱满的文化载体,其一招一式折射着中华智慧,一拳一路体现着中华精神,一技一理内隐着中华文明。“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中国武术具有防敌、制胜、健身、护体的功能。
安顺地处黔中腹地,山水瑰丽,气候宜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黔中旱码头”之称,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其历史久远,文化厚重,特别是世界唯一的明代活态遗存的屯堡文化,尽显大明遗风、江淮余韵,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大观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屯堡文化的核心区,安顺有着众多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屯堡村落,居住着数十万明代洪武年间“调北征南”屯田戌边的军人后裔——屯堡人。屯堡人尚儒重信,崇文尚武,忠义守信,传礼义之垂训,承忠孝之遗风,以至人才簇拥,英杰迭出,文学武功不时称威。“屯堡者,小于城而大于寨,所以驻兵屯田。卫之下守御所,所之下屯堡,屯堡之下总旗,总旗之下小旗。小旗之兵分守兵、操军、垦田军等。”明代黔中卫所形成之初,卫所军人为提高屯戌作战的能力,时常开展刀枪、棍棒、负重、拳术等武术训练。尤其是在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主张“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射。”这样明代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昔年在安顺屯堡区域,文武全才之风盛行,武术拳法众多,套路丰富多彩。并开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诀,保留下了珍贵的武学遗产,重要的有鲍家屯《鲍家拳谱》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安顺这块土地上相继出现过许多武学方面的传奇“拳王”。
人物一:汤官屯袁纯翁。
袁纯翁,字开山,汤官屯人,是万仙洞的开山第一人。万仙洞是安顺古“习安八景”之一,因有清代名士孙竹雅题“玉笏朝天”四字于崖上,故因之而得景名。万仙洞风光之秀美,闻名遐迩,洞前有一山,名卧佛山;左边亦有一山名白鹤山,岩壁上立有石白鹤一只,宛然欲飞,鲜洁可爱。而山前则有一湾名石龙湾,旷野平畴,岚烟缭绕,阡陌纵横,无限幽静。万仙洞顶有一穿洞,洞口横穿南北,站在南端洞口眺望,但见群山逶迤,田畴阡陌,村落如画,老落坡山脉雄奇峻秀,云蒸霞蔚,平林漠漠,给人一种“寄蜉蝣于天地”的苍茫感。
万仙洞
万仙洞传说古老神秘,相传洞府发现于清代初年,斯时此地山道崎岖,山高林茂,虎狼出没,瘴气阻隔,人烟稀少,一片荒芜。离此地数里外的汤官屯,屯内居住着袁氏村民,乃明朝征南军人后裔,其世代乱时征战,和时屯田。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的一天,有袁氏祖纯翁在为母守孝期间,到万仙洞山麓垦荒采樵,见山腰处林茂藤曲,莽莽苍苍,遂手执挑当径直前来,近前一看,只见树木葱郁处掩映着一个宏大的溶洞,洞府旷广深幽,滕萝萎于其间,隐隐约约间仿佛若有光。袁纯翁大喜过望,便有一穷其源,捷足先登的心愿。于是,乃着力辟开柴簇,往洞里深处而来。倏忽间,只见洞内刮起一阵阴风,随即一只白额猛虎从洞中窜出,直向袁纯翁扑来,袁纯翁措手不及,头部被猛虎双爪紧紧抓住,柴刀也扑落于草莽之中。好在袁纯翁个大身彪,加上本是征人后裔,习武之人,待其明晓之后,即用双手执住猛虎双爪,与虎扭打在一起。袁纯翁力大无比,腕重力强,一时之间,受伤之虎最终胆怯,慌乱中奔向洞口之外,堕入万丈深谷,只听得山底一声悲啸,猛虎随即死于非命。于是万仙洞便成了袁纯翁之洞府,为汤官屯袁氏所管辖。万仙洞后来有僧建成寺庙,佛事之隆,远近闻名。昔年,人们曾在洞口塑有袁纯翁之像,题曰“开山之祖”,以供后人瞻吊其勇猛。
袁开山武功高强,声如霹雳,年轻时便闻名乡里。后在参与历次平匪作战中,勇力过人,奋命当先。据说他臂力过人,能单手举起百斤重的石墩过头顶,环走校场一圈而面不改色。因而,才有驱虎堕山的神力。
人物二:罗官屯柏敬山。
罗官屯为黔中屯堡村落。明朝时期,有一姓罗的调北征南军官领兵在此戍屯,故取名为罗官屯。不久罗姓军官奉命调走,转由柏姓将官带兵在此继续屯田,开荒建村,遂沿用寨名。
罗官屯
罗官屯柏氏始祖柏敬山,祖籍江西,随明朝大军征讨云南。战事平息后,被派往罗官屯屯田戌守。柏敬山禀性刚毅,臂力过人,多谋善战,在附近一带享有威名。当时罗官屯附近一带土匪多次想到屯里打劫,但因慑于柏敬山声威,不敢轻举妄动。于是转而采用骄兵之计:屡屡向柏敬山示弱,趋奉甚恭。一日,邀请柏敬山赴宴,屯里族人劝其勿往,恐遭暗算。柏敬山艺高人胆大,只带一名随从,毅然前往“单刀赴会”。匪众见柏敬山只身前往,不禁窃喜,连忙热情款待,席间频频敬酒,殷情备至。柏敬山畅怀豪饮,喝得尽兴,至晚方归。主仆二人行至路僻林深地带,一众匪徒忽然窜出,呼啸而来。柏敬山霎时酒醒,当即奋起神威,拳脚迎敌,不一时,打得匪徒人仰马翻,仓皇逃窜。
据说,柏敬山素有“拳王”之称,从小练习武术,从军时就闻名遐迩,屯守罗官屯后,更是无人能敌。
人物三:羊场坝村梅琏。
安顺屯堡世家梅氏十一世祖梅琏,字伊任,一生除致力于文学外,从小喜欢舞弄枪棍,练习防身杀敌拳术。他常常与村民自立营盘,开展习武演练的武术活动,是四邻八寨威名远扬的拳类能手。
羊场坝村后山的山梁上,四周山崖起伏,地势陡峭。在这荒山野岭的不远处,有一高大石壁,壁下地势平坦,悬崖壁面上镌刻有“梅公打虎处 公讳琏 康熙四十七年三月十一日记”字样,相传这里便是当年梅琏打虎的地方。据记载,打虎之梅公就是腕力高手梅琏,清朝康熙年间人,世居羊场坝村。他是清朝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岁贡,曾职司定番(今惠水县)训导。梅琏臂力过人,在羊场坝居住时,常常独立到村外行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三月的一天,梅琏在村外后山上突然遇到一只老虎,山坡狭窄,道路崎岖,虎从山凹崖夹间串出,狭路相逢,避无可避。梅琏立即迎上去,奋起挥拳殴打老虎,数拳就把虎击毙。村民们闻讯后赶来,将虎抬到村里解剖,只见虎肋下骨折断了三处。于是,人们即于岩上镌“梅公打虎处”。梅琏赤手空拳于山间打死猛虎,为村民消除虎患,一时传为美谈。
梅琏打虎石刻 梅培源 摄
人物四:交椅村王兴科、王兴邦。
交椅村王兴科、王兴邦兄弟俩是清朝末年人,年轻时两人常常结伴到村子后山砍柴。在后山深处一个叫做“黑地塘”的地方,住着一户从远方搬迁而来的人家。据说这户人家因避难而来,多年间从不与外人打交道,没有人知道其家往事,只知姓张,靠耕种山间数亩荒地和喂养牛马猪羊等六畜为生。兄弟二人有时砍柴累了,便到张姓人家饮水解渴。时年,张姓家中有老人已六十余岁,但却身体矫健,武功高强,身怀绝技。他时常在院子里耍弄枪棒,身手敏捷,力大无比,有驱虎逐狼,徒手缚犲的功夫。于是,两人便拜张姓老人为师,学习武功。习武之初,张姓老人让他俩从负重开始,练习腕力。面对重量不一的石锁,两人先是轮流相互较劲,后来竟能单臂举起数十斤重的石锁绕行院子,且掷放自如。张姓师父传习武功从拳法开始,数月后王兴科、王兴邦武力大进,拳法娴熟,套路生风,腾挪、躲闪、攻击皆达到了正、稳、活的武术技巧。
拳术过人,武功高强的王兴科、王兴邦后来都为保护地方百姓做出了贡献,并有不一样的传奇人生。
据记载,王兴科,交椅村人,清代武生。自清咸丰十年匪乱入黔,由安顺经过,城虽保全未失,而四乡皆土匪乘势猖獗。同治初,提督军门赵乃委兴科办团务。上至火烧寨,下至龙天,左右至金马、跳蹬场等处,共计合四十一寨为一团,名曰:“天保团”。兵数百,皆精壮之士。兴科率以击匪,每次都获胜利。以故,他所管团内各屯各洞多蒙保全。领团有警,他率兵星夜赴援,从不分畛域,不辞劳苦。同治六年,六合团围安顺城,得太守密令,王兴科遂督率团兵,力解城围。光绪时,因其终生办团缉匪甚力,毙贼无数,以军功,膺五品保举之位。王兴邦则于清代同治癸酉科举武孝廉。他生而英豪,帮兄办团务,遇匪奋击,独身先士卒,冲锋冒险。后入提标,委任定番(今惠水县)把总。光绪七年,因能舍生忘死,奋勇甚嘉,升为大唐州千总。八年,又升任为守备。王兴邦从清同治时期就办团练保桑梓,奋勇击贼,又随兄星夜率兵解安顺城之围,他军功显著,故此得以迭次迁擢。
人物五:鲍家屯鲍尊三、鲍茂凡、鲍云武。
鲍家屯烟火辐辏,田土肥沃,是黔中富庶的屯堡乡村。鲍家拳是鲍家屯世代相传的著名拳术,也是贵州所有屯堡村寨中尚在流传的一种武术,包括棍、单刀、双刀、枪、铛及徒手格斗等多种武功,是鲍家屯特有的军旅文化遗产。鲍家拳首创于春秋战国时期,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鲍氏始祖明震威将军福宝随军征南,带入安顺地区。鲍家拳曾在当年“调北征南”中起过重要的作用,鲍福宝带领的军队屡立战功,战后鲍家拳作为家族中传家宝,对子孙广为教习,强健体魄。鲍家祠堂前修建了练武场和比武擂台,使鲍家拳得以传承。六百多年来,鲍家拳不仅保卫了本屯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为保护附近屯堡村寨免遭侵扰作出重大贡献。
鲍家拳 吴忠贤 摄
自古以来,鲍家屯不乏鲍家拳的领军人物和拳术传人,他们人人都是拳术过人,个个皆为武功高手。
——清朝道光年间的鲍尊三。其时,鲍家屯附近匪祸不断,拳术高手鲍尊三用鲍家拳武功保护四邻八寨百姓,他矫捷能武,腕力强劲,多次赤手空拳打败众多执刀土匪,令匪众闻风丧胆,乡民们赠给鲍尊三“齿德并尊”匾额。
——民国时期的鲍茂凡。鲍茂凡是民国时期很有名气的鲍家拳传人,为了练习拳术,他时常组织村民在鲍家屯演武场进行演练武术活动。其不但拳术了得、刀枪棍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腕力强劲,能用石钵装上稻谷,以手掌去搓谷子,一次性把数十斤稻谷搓揉成稻米。
——新中国成立后的鲍云武。鲍云武从小就跟随鲍茂凡练习鲍家拳,他力大无比,腕力无穷,武功娴熟,拳法独到,在四村八寨,没有人能与之较量。据说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鲍家屯生产队买来一头牯水牛,这牛长着一对尖角,性格暴躁,无人能驾驭耕田犁地。后得鲍云武执双手抓住牛角,用腕力抵压牛头,一拳拍打在牛的脑门上,才将牯牛制伏在地。
人物六:傅家寨孙运隆。
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明朝调集三十万大军征讨云南,史称“调北征南”。主力由颍川侯傅友德统领,从湖南沅、辰入黔。大军过镇远、龙里后,督师普定,沿清州、高峰、羊场河、平庄、肖家庄、傅家寨古驿道望普定而来。在普定土府,安锁带兵顽抗。明军势不可挡,不时即攻破普定土府城,斩杀酋将金容刀。安锁带残兵败走安榨城,居险固守。不日,安榨城即被打破,安锁受擒。当年,傅友德率大军曾在傅家寨安营扎寨,因此傅家寨村民为纪念这位战功赫赫的明代征南将军,遂将原村名“鲊陇大寨”改为“傅家寨”。如今,傅家寨村内有傅友德广场和石雕像。村外山坂上,亦葬有傅友德衣冠冢。
傅友德衣冠冢
傅家寨居住着孙、马、阮等姓村民,孙姓原居平坝卫抱儿坡,始祖为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入黔。至明末清初,因家族传有武功,孙氏举事反清复明。有孙恒义弟兄五人先后战死,现抱儿坡青山洞内仍遗有当年的工事,死难孙氏族人的墓葬也在洞内。
后来,因有孙耀祖者娶妻为傅家寨之阮氏,其子孙登榜便奔傅家寨阮氏定居。孙运隆为清朝末年人,从祖孙登榜始,孙运隆为傅家寨第七代族人。相传他是孙氏武术的正宗传人,手有《孙氏拳谱》。他武功高强,远近闻名,特别是气功十分了得,运功时能把百数米外的油菜花趋动摇晃。
一年,邢江河“河边寨”三百余名村民,因私怨手执马刀围攻傅家寨。恰遇孙运隆在田坝中挑运稻谷,孙运隆为避免族人受到伤害,手执扁担截住去路,所言欲进入傅家寨,必先过自己这一关。“河边寨”村民便与孙运隆在田坝中打斗,片刻功夫,孙运隆便将数百村民打退,悉数收缴马刀三百余把。
声名在外的孙运隆得到了五湖四海习武人崇拜,四川、湖广一带每年都有大量的习武者,不远千里来到傅家寨与孙运隆切磋武艺。天长日久,孙运隆不胜其烦。一次,有不讲武德者藏在路边,手执马刀从后面偷袭孙运隆。孙运隆听到风声,迅速转身,用左手二指夹住砍来的马刀,右手挥拳砸向偷袭者。这一次,偷袭者受了重伤,拄着木柺踽踽离去。
这事件对孙运隆精神打击很大,他决定不在族中代传武功。一日,他将孤本《孙氏拳谱》拿到村前坡坂上焚烧,据说烧过拳谱的地方,三年皆不会生青草。
傅家寨远眺
人物七:中所屯广东和尚。
清咸丰《安顺府志》载:“中所屯,又属东门。在治东北五十里。东界安平饭笼铺,南接奠安里鸡场屯,西接水桥屯,北接狗场屯,有石板房,在入省大路上,为腰站处。”
中所屯,又称中所。光绪二十八年(1908),中所屯张秉清、张南先、张亮清三人请得一名广东和尚在村里传授武术。广东和尚姓唐,人们称之为唐公。他的武术属于少林拳,但却自称为“唐拳”。传习武艺的日子,一两银子一天,吃穿都由村里人负责。唐公教习的主要为练功和棍术、短术三项。练功时,用四个口袋装着砂子,吊在楼壁上,像粽子一样并着。用起功来,使四包砂子不能粘身;又用大竹子掏空装满沙子,当作式器练习等。
后期,唐公转教中所李姓子弟。在始教时,他有一种保守思想,就是俗话说的“师父教徒弟,教一套留一套”,所以在棍术上少教一套回马枪。后来李姓族人承诺供他生养死葬,于是他才安下心来,将回马枪传给李风辉、李德勇等人。后来这位广东和尚自愿安家在小寨,终老于民国十年(1921)。李凤辉等将这位名扬四方的习武老人迁葬于中所村长二坡,并立墓碑以铭述。
广东和尚在中所教的棍术有:平腰棍、樵夫捆柴、打平棍、前后闭、左右平腰棍、奥步棍、平腰棍、回马枪打东门、遍马腾空打下来、前后团棍、金钩挂月、遍马腾空、平腰棍、鹞子翻身,共计十四招。中所随广东和尚习武者众多,有三批次二十余人。后来,学到棍术的村民们逐步将招式改编进了地戏跳演武打中,主要者为清宣统元年(1909),张光宗将棍术编入地戏《岳传》剧本,并亲自组织地戏班子传习。经过融合与改进,中所地戏武打动作更加精粹,主要套路有:一甩、二甩、靠枪、膀枪、擒手、掉锏、搁枪、半挂、满挂、檐前滴水、剑窄门、上马刀、杀手锏、凤点头、展花刀、反正劈、单打背包、双打背包、单逮鸡毛、双逮鸡毛、黄龙过岸、大鹏展翅、推窗望月、苏秦背剑、蒲公沾天、小军三刀、三锏吊铜锤等等,做到了既以地戏为平台不废武事,又丰富和精进了中所屯地戏展演形式。
中所村地戏
人物八:猫硐村尹卓宾。
猫硐村是屯堡村落,立寨起源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调北征南”后留守戍边。村里滕、尹、杨三姓始祖随大军远征来到黔中,在安顺城东部的猫猫硐(原名老虎洞)选址屯垦,竖房建村,与当地原地民插标为论,勤耕细作,繁衍生息。
猫硐村人杰地灵,历代都出乡贤志士,文者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的乡贤秀才滕敬馨,武者有清末尹卓宾。
尹卓宾是清朝咸同年间人。清咸丰八年(1858),由于受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力图推翻封建统治。但在黔省不仅仅是这样,一些匪徒趁机蜂拥而起,掠夺四方,残害百姓。他们抢富人也抢穷人,烧杀抢夺,谋取钱财,对外则宣称是“长毛贼”所为。一时之间,风云骤乱,风声鹤唳,民不聊生。猫硐村为了维护生存,组建民团练武保家。为了安全起见,在后山顶建造数间房屋,在山的四周围砌上围墙。白天练武兼生产,晚上上山居住,避免长毛贼偷袭。
为了对付“长毛贼”侵扰,尹卓宾勤奋练武,武功超群卓绝。在多次抗衡“长毛贼”中,他率领村民由躲避至迎战,每次都将入侵的匪徒打得屁滚尿流。一夜,武功高强的尹卓宾独闯“长毛贼”营寨,斩杀数人。此后,这些匪徒只要听到尹卓宾之名便闻风丧胆,逃之夭夭。后来,在尹卓宾威名震慑下,猫硐村包括附近的村寨都避免“长毛贼”的危害,过上了相对太平的日子。尹卓宾一面率领村民保家护寨,一面开馆授教。数年下来,以猫硐村为轴心的十多个村寨便形成了名震一方的习武之乡。传说中的武术高手——严家“严顶缸”(能用头顶起两百斤大水缸)和张家“张抱牛”(可徒手抱起一头牯牛),就出自尹卓宾门下。
· 作者简介
2024年10月
值班编辑:张厚林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文化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