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且累及全身动脉的过程,起始多表现为无症状,在亚临床期不易被发现。
图片来源:摄图网
颈动脉超声检查是评价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窗口”,大量横断面和前瞻性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脑卒中、心肌梗死的发生以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密切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在血流转向和分支的部位,这些都是湍流和剪应力改变的部位,因此在颈总动脉分为颈内和颈外动脉的部位特别容易形成斑块。
而后随着斑块进展,可能进一步增加斑块负荷引起血管狭窄或形成易损斑块,从而增加缺血性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或严重肢体缺血的发生风险。
通过观测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动脉硬化斑块、血管内径及狭窄等,以及血流动力学信息,客观评估颈动脉是否存在病变。
1.IMT:
颈动脉血管腔内膜面的前缘到中膜-外膜面的前缘垂直距离。颈动脉以 IMT≥1.0mm为增厚。
2.斑块:
IMT大于1.5mm,大于周围正常IMT值至少0.5mm,或大于周围正常IMT值50%以上,且凸向管腔的局部结构变化,即可以考虑为斑块。
3.动脉狭窄或闭塞:
动脉狭窄50%以下为轻度狭窄,50%~69%为中度狭窄,70%以上为重度狭窄,100%为闭塞。
图片来源:摄图网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及纤维肌肉结构不良等,其它病因如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炎、放疗后纤维化等较少见。
颈动脉IMT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性别、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同型半胱氨酸及炎症反应、B族维生素缺乏等。
而斑块的形成主要经历脂纹形成、斑块形成,从稳定、不可见的斑块进展为不稳定、高危险性的斑块,而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等是形成斑块的主要促发因素。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超声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0.9 mm或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为ASCVD风险增强因素。
图片来源:摄图网
胆固醇理论证实了L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LDL‐C的降幅越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逆转越明显,因此血脂管理是动脉粥样硬化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建议颈动脉狭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他汀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血中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为主的患者。当患者为甘油三脂血症时,可考虑给于烟酸类或者贝特类降脂药。
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
对于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或斑块伴狭窄50%以上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无论血脂是否异常,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控制在1.8 mmol/L以下。
对于颈动脉斑块伴狭窄50%以下的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血脂在正常范围以内,可根据斑块的稳定性和用药的风险效益比个体化考虑是否选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应用他汀类药物后LDL-C水平仍不达标者,可考虑联合应用调脂药物,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PCSK9抑制剂等。
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辑委员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2,05(01):1-13.
[2]王增武,刘静,李建军等.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03):237-271.
[3]周华东,王延江,张猛.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08):572-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