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在今天被认为是一种音色极其优美的乐器,在许多方面最接近人声。然而,在18世纪末贝多芬开始为大提琴创作时,情况却大不相同。对于当时的听众来说,大提琴的旋律远没有今天我们感受到的那么动听。那时,大提琴主要作为一种伴奏的低音乐器,或者作为一种技艺高超的独奏乐器,其演奏技巧与今天的大不相同,甚至与当时的小提琴技巧也有很大差异。例如,那时的演奏者尽可能在一把位上演奏,避免大幅度换把,这极大地限制了音色的变化和演奏的自由度。作为一名年轻的中提琴手,贝多芬曾在波恩的乐团中与大提琴手伯恩哈德·罗姆伯格(Bernhard Romberg)同台,后者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提琴家。这一经历无疑激发了贝多芬对大提琴发展和潜力的兴趣。后来在维也纳,他与卓越的大提琴家兼音乐家安东·克拉夫特(Anton Kraft)密切交往(海顿(Haydn)曾为其创作了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贝多芬则为其创作了《三重协奏曲》中的大提琴部分),并与安东的儿子尼古拉斯·克拉夫特(Nikolaus Kraft)一起演奏了他的作品1号钢琴三重奏,还从尼古拉斯那里获得了有关大提琴技巧的建议。在这些三重奏中,大提琴的角色已经比海顿或莫扎特(Mozart)早期钢琴三重奏中的大提琴更为重要和具有独奏性。年轻的贝多芬正致力于使大提琴成为与小提琴和钢琴同等重要的合作伙伴,这时他的赞助人卡尔·冯·利希诺夫斯基王子(Prince Karl von Lichnowsky)于1796年派他进行了一次前往布拉格、德累斯顿、莱比锡和柏林的巡演——这次巡演与莫扎特在1789年的巡演类似,目的是将贝多芬作为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进行推广,就像当年莫扎特一样。此次巡演的最终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地是柏林,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King Friedrich Wilhelm II)的宫廷,这位国王本人是一位热爱大提琴的演奏者,每天花数小时进行音乐活动。包括海顿和莫扎特在内的许多作曲家都已经将作品献给他。贝多芬随身携带了他新出版的三部作品1号钢琴三重奏、作品2号钢琴奏鸣曲和作品4号弦乐五重奏,以向国王展示他的作曲才华。
贝多芬自然希望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给擅长大提琴的国王留下深刻印象,并赢得他的支持。因此,他决定最好创作一些大提琴与钢琴曲目献给国王,这样国王可以亲自演奏大提琴,而贝多芬则为他伴奏。这类与情境相关的考虑对贝多芬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些机缘巧合,或许这些新颖而独特的作品就不会诞生。为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一点,我想分享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故事。贝多芬曾有意创作一首大提琴与乐队的协奏曲,但他的朋友龙伯格(Romberg)表示,自己对演奏这首协奏曲并无兴趣,因为他更愿意演奏展示大提琴炫技性的自己的作品。因此,贝多芬最终没有写成大提琴协奏曲,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贝多芬对乐器技术的进步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说他被这些发展深深吸引。(如果他今天还在世,或许他同样会紧跟技术潮流,甚至可能尝试使用最新的计算机程序……?!)纵观他的一生,每当新型键盘乐器问世,他总是立刻将这些乐器的最新音域和技术可能性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对于大提琴也是如此。在贝多芬逗留普鲁士宫廷期间——当时的大提琴“圣地”——他有幸结识了宫廷中最杰出的音乐家,法国兄弟让-皮埃尔·迪波尔(Jean-Pierre Duport)和让-路易·迪波尔(Jean-Louis Duport),两人都是大提琴家。尤其是让-路易·迪波尔,他在大提琴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包括自由转换把位、演奏双音,以及同时在两根、三根甚至四根弦上演奏。贝多芬的作品中有多处(包括后期作品)体现出他对让-路易·迪波尔的《大提琴指法与弓法论文》(Essai sur le Doigté du Violoncelle et sur la Conduite de l’Archet)的深入研究。这是第一部具有影响力的大提琴技术专著,其地位堪比C.P.E. 巴赫(C.P.E. Bach)的古钢琴教程、利奥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的小提琴教程以及约翰·约阿希姆·匡茨(Johann Joachim Quantz)的长笛教程。在普鲁士宫廷短暂停留后,贝多芬创作了《根据〈犹大·马加比〉主题的十二变奏》和《根据〈Ein Mädchen oder Weibchen〉主题的十二变奏》,并与让-路易·迪波尔一起为国王演奏。我们只能想象这些作品在当时听起来是多么新颖和令人赞叹!
贝多芬为同样的乐器组合创作了两部大型作品。自从在波恩时期起,他便十分钦佩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而如今在柏林,他决定以钢琴和大提琴的形式创作他的作品Op. 5。因此,1796年标志着历史上首次出现为钢琴和大提琴创作的奏鸣曲,这些作品正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在普鲁士宫廷所作,当时它们被命名为《Deux grandes sonates pour Clavecin ou Piano-Forte avec un Violoncelle obligé》(“献给我们的国王弗雷德里克·纪尧姆二世”)——这是历史上最早的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我们大提琴手非常幸运,因为贝多芬的五首奏鸣曲和三套变奏曲涵盖了他所有三个创作时期。1796-1801年——奏鸣曲Op. 5第一号F大调和第二号G小调属于他的早期作品,还有WoO45的12首变奏曲(基于韩德尔的《犹大·马加比》主题),Op. 66的12首变奏曲(基于莫扎特《魔笛》中的“Ein Mädchen oder Weibchen”主题)和WoO45的7首变奏曲(基于莫扎特《魔笛》中的“Bei Männern, welche Liebe fühlen”主题)。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主题的惊人多样性以及迷人的性格变化,从戏剧性和悲剧性到幽默、活力和炽热的能量——各个方面都极具精湛技巧,无论是乐器演奏还是作曲。1807-1808年——奏鸣曲Op. 69属于中期作品。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成熟的内在力量、温暖,以及完美的结构和平衡。1815年——奏鸣曲Op. 102第一号C大调和第二号D大调属于晚期作品。这些音乐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超凡和哲学的层面。内纳德和我经常在现代乐器上演奏贝多芬的作品。然而,对于我们两人来说,古老乐器的声音世界的真实清晰度、生动性、开放性和亲密感是如此宝贵和鼓舞人心,以至于我们非常希望在这个录音中使用这些乐器演奏。
谢尼娅·扬科维奇(Xenia Jankovic)出生于一个塞尔维亚和俄罗斯音乐世家。她很快选择了大提琴作为主修乐器,并在九岁时与贝尔格莱德爱乐乐团(Belgrade Philharmonic Orchestra)首次登台演出。在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下,她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中央音乐学校,师从斯特凡·卡利亚诺夫(Stefan Kalianov)和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此后,她又赴日内瓦,跟随皮埃尔·富尼埃(Pierre Fournier)和盖伊·法洛(Guy Fallot)学习,并前往德特莫尔德(Detmold)师从安德烈·纳瓦拉(André Navarra)。随后,她与山多尔·维格(Sandor Végh)和捷尔吉·塞博克(György Sebők)的深入合作,使她的音乐思想和艺术追求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谢尼娅·扬科维奇在佛罗伦萨的著名加斯帕·卡萨下大赛(Gaspar Cassado Competition)中荣获一等奖,从而获得国际声誉。她作为独奏家,与伦敦、布达佩斯爱乐乐团以及马德里、柏林和哥本哈根的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广受好评。她在巴黎、伦敦、柏林和莫斯科的独奏会也深受观众和评论家的喜爱,并经常受邀参加包括洛克豪斯(Lockenhaus)和埃尔嫩(Ernen)在内的多个音乐节。此外,她还与安得拉斯·席夫(András Schiff)、吉顿·克莱默(Gidon Kremer)、伊莎贝拉·浮士德(Isabelle Faust)和布鲁诺·久兰纳(Bruno Giuranna)等音乐家合作演奏室内乐。自2004年以来,谢尼娅·扬科维奇一直任教于德特莫尔德音乐学院(Detmold Musikhochschule),并受邀在全球各地举办大师班。她使用的是一把由格雷戈里奥·安东尼亚齐(Gregorio Antoniazzi)于1733年制作的大提琴,该琴出自多梅尼科·蒙塔尼亚纳(Domenico Montagnana)的工作室。
音乐会钢琴家内纳德·莱西奇(Nenad Lecic)活跃于国际舞台,既作为独奏家,也作为室内乐音乐家。除谢尼娅·扬科维奇外,他的室内乐合作伙伴还包括塔玛拉·斯特凡诺维奇(Tamara Stefanovich)、皮埃尔-洛朗·艾马尔(Pierre-Laurent Aimard)和拉尔夫·曼诺(Ralph Manno)。内纳德·莱西奇曾与巴姆伯格交响乐团(Bamberg Symphony)、欧洲室内管弦乐团(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以及贝尔格莱德广播交响乐团等著名乐团合作演出。他的足迹遍布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Royal Festival Hall)、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Fondation Louis Vuitton)、阿姆斯特丹音乐厅(Muziekgebouw)和科隆爱乐音乐厅(Cologne Philharmonic Hall)等知名场馆。他定期受邀参加阿尔德堡音乐节(Aldeburgh Festival)、鲁尔钢琴节(Klavierfestival Ruhr)和施蒂里亚音乐节(Styriarte)等重要音乐节。内纳德·莱西奇曾荣获多项大奖,并被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RAI-TV)誉为“欧洲青年杰出人才”(Young European Top Talent)。他的演出和访谈经常在电台和电视台播出,并发行有多张CD作品。内纳德·莱西奇师从伊戈尔·拉兹科(Igor Lazko)、阿尔博·瓦尔玛(Arbo Valdma)和皮埃尔-洛朗·艾马尔(Pierre-Laurent Aimard)完成学业。他现任教于科隆音乐与舞蹈大学(Cologn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Dance)。
Yi-Lightning 不严谨AI翻译自:
https://static.qobuz.com/goodies/52/00012302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