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跟随表兄亚历山大·齐洛蒂(Alexander Ziloti)学习钢琴,后者后来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钢琴。由于齐洛蒂曾师从李斯特(Liszt),而李斯特又曾师从车尔尼(Czerny),因此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血统可以追溯到贝多芬的钢琴演奏流派。作为作曲家,他跟随塔涅耶夫(Taneyev)学习,而塔涅耶夫的老师柴可夫斯基和具有门德尔松风格的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则延续了莱比锡学派。1890年夏天,拉赫玛尼诺夫在伊万诺夫卡的家族庄园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齐洛蒂本人也作为客人来访几周,练习格里格的协奏曲。
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号)是他完成的第一部协奏作品,于1917年革命前夕作曲家离开俄罗斯之前进行了修订。第一版(1890/91年)在乐器和管弦乐编排技巧上借鉴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Korsakov)不到十年前完成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30号),尽管拉赫玛尼诺夫的三乐章结构比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单乐章作品更为传统。除了这位年长的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外,年轻的拉赫玛尼诺夫还受到了舒曼和格里格协奏曲的影响,这体现在协奏曲开头有一段引人注目的华彩段落,包括炫技性的乐段,在乐章的关键点重现;例如,在优美的第二主题(以A大调相对大调呈现)之后的呈示部结尾处,在热情渴望的第一主题再现过程中,以及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华彩乐段和简洁的尾声中。慢板乐章(一首美丽的D调夜曲,包含一些迷人的调性变化)与诙谐曲风格终曲开头之间的戏剧性半音下降,源自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尽管有这些和其他借鉴之处,这部协奏曲仍是拉赫玛尼诺夫最好的作品之一,特别是在修订版的终曲中实现了更大的简洁性和节奏灵活性,原版的终曲相对平庸。然而,在最终版本中,主题的形状和内容并未改变,保留了其青春的新鲜感;尽管在其浪漫的宏大中已带有一丝怀旧之情,但缺少了拉赫玛尼诺夫后期某些旋律流露出的忧郁沉重感。
尼古拉·达尔(Nikolay Dahl)可能是第一个,也可能是唯一一个在献词乐谱开头被题名的催眠治疗师,这个乐谱就是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在1897年首次演出他的D小调交响曲(现在的第一交响曲)后遭遇创作瓶颈的故事广为人知。据说当时指挥格拉祖诺夫(Glazunov)处于醉酒状态,这次演出以灾难性的失败告终。无论1900年与达尔医生的交流有何影响,这个瓶颈最终被打破,随之而来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就是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的巨大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它确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这一事实。开篇著名的八个和弦形成了一个戏剧性的拱形进行,引向长而流畅的第一主题,共45小节,其中前17小节段落中C调主音不断重复。以降E调进入的疑问式第二主题是那些确保拉赫玛尼诺夫在大众中不朽的永恒旋律中的第一个。慢板乐章几乎是单主题的,这个主题可能是这位斯拉夫作曲家创作过的最动人的旋律。在四小节安静的调性转换引子之后,从第一乐章的C小调结束转到远离的E大调,主题悄然在木管乐器中出现,由独奏长笛引入,然后由独奏单簧管演奏主题本身。这个旋律始终围绕G♯徘徊,带有一种安静、高贵的忧郁感,似乎代表了拉赫玛尼诺夫艺术的最佳特征。在独奏者接过主题并加以扩展和评论之后,音乐氛围在一个更活跃的C♯小调段落中发生变化,对引子材料进行了细致的展开,独奏者有流畅的乐段;主题片段和引子中上升的二度音程在管弦乐中浮现。随后,主题以小提琴的齐奏线条完整地回归,这种简单性使其更加动人。在终曲中,拉赫玛尼诺夫再次强调了慢板乐章的F大调调性,通过一个复杂的、调性变化的引子,缓慢地将音乐带回C小调,呈现出有力的第一主题,这是一个简单的主题,特点是交替的半音和一个由一个四分音符和两个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单元。降B调第二主题是最著名的旋律。作曲家写道:它具有忧郁和怀旧的特质,但可能没有伟大的慢板乐章主题那样的情感深度。
当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Svjatoslav Richter)第一次接触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时,作曲家本人已经在美国艰难流亡二十年了。但这位年轻的钢琴家同时学习普罗科菲耶夫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主要作品,师从海因里希·涅高兹(Heinrich Neuhaus),这是在他首次前往西方(1960年)之前。他在自由世界芬兰的客座演出是由赫鲁晓夫的亲信叶卡捷琳娜·弗尔采娃(Ekaterina Furtseva)斡旋促成的,她在赫鲁晓夫(Nikolai Khrushchev)掌权克里姆林宫之前曾短暂担任几个月的文化部长。
作为加演曲目,有四首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录制于他首次北美巡演(第二部分)期间(1960年)。
您的支持是我们公众号最大的动力。
https://static.qobuz.com/goodies/73/000146537.pdf
柴可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