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但愿我是只小鸟
飞往那边的斜坡草地,
我将停留在这里的枝头
为她唱一首甜蜜的歌
整个夏天。
— 埃恩斯特·康拉德·弗里德里希·舒尔茨
(Ernst Konrad Friedrich Schulze)从维也纳城市神学院(Imperial Seminary)接受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的正式音乐教育开始,年轻的舒伯特就被教导了一种称为“帕尔蒂门托”(partimento)的写作技巧。这种技巧要求学生在不同的作品中重新使用给定的旋律。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舒伯特有意识地发展了这一工具,但几乎从未使用过。事实上,在他的近一千部作品中,他很少重复使用同一个主题;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提出了全新的材料。然而,也有一些例外,几乎都是著名的:歌曲《死神与少女》(Der Tod und das Mädchen),D. 531,其中的一部分被用作D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D. 810著名变奏的主题;歌曲《我向你问候》(Sei mir gegrüsst),D. 741,这是一首感人而亲密的作品,舒伯特将其主题重新用于小提琴与钢琴的伟大幻想曲D. 934的变奏中;《罗莎蒙德》戏剧配乐中的第三幕间曲,舒伯特将其作为即兴曲D. 935第三号以及A小调弦乐四重奏D. 804第二乐章变奏的基础。但最重要的是,从他的A小调第四号奏鸣曲D. 537中的“Allegretto quasi andantino”(近似行板的小快板)经过修改后被引入到了他伟大的A大调第十九号奏鸣曲D. 959中。在1817年版本的奏鸣曲D. 537中,舒伯特运用了贝多芬喜爱的一种技巧,即右手连奏对左手断奏伴奏,后者模仿大提琴拨奏。这种织体二元性既突出了作品的诗意温柔,也强调了坚实的节奏结构。D. 537的第一乐章和最后一乐章,分别标记为Allegro ma non troppo(快板但不过分)和Allegro vivace(活泼的快板),以青春活力开始,然后在亲密的氛围中凝练。这些快速的对比,加上舒伯特大胆的和声写作,构成了他天才的标志。1826年,舒伯特将奏鸣曲D. 537中的Allegretto(小快板)转化为一首新歌:《在春天》(Im Frühling),D. 882,歌词作者为埃恩斯特·舒尔茨(1789–1817)。在这里,他为一首关于往日幸福的诗歌谱曲,一个既指时间上的春天也指隐喻上的春天,那时爱人还在身边。舒伯特通过重新使用十年前创作的旋律实现了这一点,这恰逢他作曲生涯的“春天”。旋律似乎架起了一座从青春通往成熟之间的桥梁,仿佛从他内心的深处流淌而出。就像一首个人的赞美诗,它在他的一生中以一种精致的形式出现:一种秘密的旋律。1828年夏天,旋律第三次出现,作为A大调第十九号奏鸣曲D. 959最终乐章Rondo(轮旋曲)的主题。与早期作品中由拨奏低音线支撑的旋律不同,这里它在流畅的左手八分音符上方移动。这种开头的宽广随后转化为中音区的变奏,而右手则以狂热的三连音断开。第二个主题随之出现,继续前进,伴随着左手的三连音,直到进入A小调的发展部分,该部分转调至升C小调。此时,视野转向了一个神奇的时刻,以升F大调的假再现形式,标记为pianissimo(极弱),散发出一种非常感人的脆弱感。在所有初始材料再次重现之后,尾声逐渐淡出,但最终被一股英勇的激情所唤醒,为乐章画上句号,同时也结束了整部奏鸣曲。在1828年的三部奏鸣曲中,D. 959是最宏伟的,也是最接近自然的作品。第一乐章,标记为Allegro(快板),描绘了大地矿物般的坚实,预示了马勒(Gustav Mahler)的第三交响曲。谐谑曲及其三重奏唤起了春天瀑布苏醒的声音,最终的Allegretto(小快板)则描绘了几乎不停息的西风。标记为Andantino(稍快的行板)的第二乐章,以一首既有深度又简单的旋律开场,与左手轻柔起伏、忧郁的伴奏相得益彰。仅在几小节内,这段旋律就浓缩了一个旋律艺术和深刻人性的世界。仅凭这一段就足以使乐章永垂不朽,但还有更多:在乐章的中段,一声爆炸般的暴力呼喊,表达了无法言说的痛苦。语言无力描述这段音乐中的绝望和愤怒,它在几小节中沉入深渊,所有的和声和节奏秩序都解体了。在许多方面,舒伯特预见了20世纪初西方音乐调性体系的崩溃。舒伯特大部分的钢琴舞曲作品主要是三拍子的节奏:阿勒曼德、华尔兹和兰德勒舞曲。这些作品中穿插着2/4拍的苏格兰舞曲,根植于民间传统。在八首《苏格兰舞曲》D. 529(1817)中,既没有悲伤也没有遗憾。相反,从这一系列全为大调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满足的氛围,是对友谊的庆祝,以及对简单生活乐趣的满足。
qwen/Qwen2.5-72B
不严谨AI翻译自:
https://static.qobuz.com/goodies/48/00017418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