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1894:天命——甲午大海战130周年祭 第二章

文摘   2024-11-02 17:30   江苏  

       军歌于北洋水师成军120年后,2014年7月31日晚,央视播出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第三集中“复活”。这首军歌2009年发现于英国外交档案中,用古体七言诗和西洋五线谱记录。 
   
       曙光初晓,紫禁城渐渐苏醒。
       一抹金光,宛如钥匙,开启这座古老宫殿的神秘之门。
       云霞绚丽,宛如锦缎,洒落琉璃瓦上,璀璨如星芒。
       威严仪仗队,在宫道上整齐排列,旌旗猎猎作响,将士身着铠甲战袍,手持旌旗和金瓜钺斧,守护宫城的神圣与尊严。
       位于故宫西侧中海西岸仪鸾殿,在晨曦中醒来。
       晨曦透过雕花窗棂,轻柔地洒在寝宫地面上。
       宫女们早已准备就绪,静候太后起身。
       红墙悠悠,宫阙重重。这座帝王之家迎来日出东方。帝家龙兴之地,见证王朝兴衰,在时光深处诉说传奇故事。

       慈禧太后是同治、光绪年间大清帝国实际上最高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两宫听政,统治清朝长达四十七年,在清朝仅次于康熙帝与乾隆帝。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在中海西岸修建“仪鸾殿”,作为慈禧皇太后卷帘归政后颐养之所。慈禧十分喜欢这座舒适别致的新房子,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此度过。
       太后缓缓睁开双眸,有些惺忪而慵懒。
       她微微坐起,宫女们小心翼翼,伺候太后洗漱。
       一位宫女端来一只金边杯盏,里面是精心调制的花露。
       那花露,是收集夜间花叶上露珠,蕴含花朵芬芳,晶莹清新。
       她轻启朱唇,含一口花露,缓缓漱口,花露清香,在口中散开,如丝如缕,萦绕不绝,花间精华都汇聚在这一瞬。
       这是她独有的奢华与静谧交织的时刻。
       经过精心装扮,精致发饰,名贵珠宝,在她最宠爱的太监李莲英手中,一一点缀在发髻之上。那面铜镜中的容颜,皎洁端庄,目光深邃,仿佛能洞悉这世间一切。
       当一切准备就绪,慈禧太后起身,在众人簇拥下,迈出寝宫,开始她一天主宰宫廷的生活。

       今日上朝,其中一件大事,得知3000多日本兵在台湾琅乔登陆。
       多事之秋,风雨飘摇,此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
       1865年(同治四年),阿古柏盘踞新疆大部。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复侵占新疆伊犁。
       1874年,日本正入侵中国台湾,残杀山民,掠夺财富,东南沿海军务告急。

       如今大清,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西北告急,似火烧肺腑;东南危急,如锥心之痛。
       1874年5月,日军侵台事件发生,在清廷朝野引起极大震动。
       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等抵达北京,对清廷大肆恐吓威胁。
       清政府代表据理力驳,后在英国公使威妥玛“调停”下妥协。
       10月31日,奕䜣与大久保利通订立中日《台事专约三款》,中国赔银50万两,承认日本侵台为“保民义举”,日本从台湾撤兵。
       经历两次鸦片战争挫败的大清主流认识到传统水师、炮台已不堪再用。

       11月5日,《中日台湾事件专条》在北京签字后第五天,总理衙门递上《海防亟宜讲求武备必求实际折》,痛定思痛,提出“讲求武备、亟图振作”,“并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具体意见。
       总理衙门海防奏议,又称为“文文忠(文祥)海防六事疏”,由恭亲王奕訢领衔,实际发起者为大学士文祥,具体草拟者为总理衙门章京周家楣。
       奏上当日,同治皇帝饬令十五个省份总督、巡抚,就购舰、造船、用人、筹款等海防事宜“悉心筹议”,“限一月内覆奏。”【1】
       军机处将皇帝谕旨密寄沿江沿海督抚: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兼署江苏巡抚李宗羲、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盛京将军都兴阿、闽浙总督李鹤年、湖广总督兼署湖北巡抚李瀚章、两广总督英翰、暂署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张兆栋、漕运总督署山东巡抚文彬、江苏巡抚吴元炳、安徽巡抚裕禄、浙江巡抚杨昌濬、江西巡抚刘坤一、福建巡抚王凯泰、湖南巡抚王文韶、并陕甘总督左宗棠。

       大清展开第一次海防大筹议——
       此前,1870年,李鸿章接替曾国藩,登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高位,成为疆臣之首,左提右挈,在淮军将领僚属基础上,形成淮系洋务集团班底。

       1874年至1875年第一次海防大筹议,即是在他精心策划下,成为淮系集团策划影响朝廷决策的一次成功尝试。
       这场海防大筹议,朝廷集中绝大多数洋务派展开大讨论。
       最先递上条陈的是福建船政大臣兼福建巡抚丁日昌(病休在家),他早在1867年任江苏布政使时,就提出设立“三洋水师”的构想。到1868年,正式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提出,名为《内外洋水师章程》,并附《海洋水师章程别议》,即将沿海划为三洋:设北洋提督于大沽口,辖直隶、盛京、大沽各海口;设中洋提督于吴淞口,辖江苏、浙江各海口;设南洋提督于厦门,辖福建、广东各海口。此件被曾国藩压下未报。【2】
       福建巡抚丁日昌条陈被军机处一并下发,供大家讨论。

       恭亲王奕䜣称: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有自强之言,而迄今仍并无自强之实。必须整顿海防。
       军机大臣文祥说: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3】
       内阁学士梅启照称:传统水师以靖内匪则有余,以御外患则不足。宜仿造铁甲船,再速购铁甲船。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惟武备则极力讲求;武备亦无足取法,惟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4】
       福州将军文煜、闽浙总督李鹤年、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亦知“水路之利,在轮船巨炮”。【5】
       总理衙门章京周家楣提出“买船、造船、修船、筹饷。”【6】
       两广总督张之洞将海防、海军问题总结为:分地、购船、计费、筹款、定银、养船、修船、练将、船厂、炮台、枪械。他认为:“期以一年半而铸枪炮厂成;两年而炮台备;三年而水师立;五年而水师大备。”【7】
       翰林院侍讲学士张佩纶递上“会办福建军务大臣兼船政大臣张佩纶奏请设沿海七省兵轮水师折。”【8】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李鸿章的奏折。
       12月10日,李鸿章奏上《筹议海防折》,句句精粹,振聋发聩:“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事机器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路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要应付变局和强敌,就必须整顿海防,而要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9】
       在李鸿章授意下,丁日昌又拟出新6条具体建议:1、外海水师专用大兵轮船及招募之人;2、沿海择要修筑炮台;3、选练陆兵;4、沿海地方官宜择精干仁廉之员;5、北、东、南三洋联为一气;6、精设机器局。【10】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一举鲸吞中国。

       洋务派们大声疾呼,痛心疾首,希望朝廷能够看清当下国际情势:
       摊开中国地图,可见大清国已陷列强战略包围中,列强环伺,危若累卵——法国据安南而威胁桂、云、贵;英国据印度而威胁川、滇;俄国染指新疆及黑龙江而威胁西北、东北;日本觊觎朝鲜、台湾而威胁辽东、京师。
       “凡外国陆地之与我毗连者,不过得步进步,志在蚕食而不在鲸吞;其水路之实逼处此者,则动辄致我要害,志在鲸吞而不在蚕食。”(丁日昌《海防条议》)
       但凡列强,无不贪婪无厌,以其雄壮之躯,虎视眈眈,咄咄逼人,瞄准华夏之肥腴。列强日夜图谋华夏,心怀叵测,阴谋迭出,且联合结盟,暗中勾携,纵横捭阖,势力益巨。而万里海疆,千里海防,实无重器镇戍,巨舰巡弋,其情甚危。海防形同虚设,列强虎视眈眈,炮舰随时破国门,百姓生灵涂炭、苍生罹祸在即。外邦之敌,嚣张跋扈,贪婪无度,欲将华夏大地尽皆瓜分。
       存亡之秋,迫在眉睫。
       近10年来,世界三大战:英法土攻俄之战、美国南北战争、普法之战,决定战争之胜负,海军实起关键作用。“敌从海道进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夷,以水为家,船炮精炼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11】
       大清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

       第一次大筹议的焦点——即“海防”“塞防”孰轻孰重之大辩论。
       海防派,有李鸿章、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监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两江总督李宗羲、湖广总督李瀚章、浙江巡抚杨昌濬、江西巡抚刘坤一等。
       持塞防论者,有陕甘总督左宗棠、湖南巡抚王文韶、漕运总督文彬、山东巡抚丁宝桢、江苏巡抚吴元炳等。
       另外,持江防论者,有湘军将领彭玉麟、两广总督英翰、安徽巡抚裕禄。
       两派领军人物是李鸿章与左宗棠。
       李鸿章是海防坚定支持者,左宗棠更偏重于解决边塞危机。
       而两派之间争论焦点,是要不要抛弃新疆。
       此时,朝臣中出现一片对新疆“停兵、罢战、撤饷”呼声。
       一场激烈争论,于养心殿里展开。

       朝堂之上,李、左互不相让,当着太后老佛爷和皇帝,振振有词,慷慨激昂。

       李鸿章振振有词: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万里穷荒。而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富奥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左宗棠一听,脸就黑了,直斥李鸿章:新疆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快赶上大清领土十分之一。新疆全境,向称水草丰饶,牲畜充牣,天山南北两路,旧有富八城、穷八城之说,北自乌鲁木齐迤西,南自阿克苏迤西,土肥泉甘,物产殷阜,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丰,实为聚宝之盆,国之宝库,如此疆土,怎能说弃就弃?
       李鸿章瞥他一眼,继续言道:况新疆北邻沙俄,南近英属印度,俄、英皆不愿中国得志于西方,而论中国力量,实不足专顾西域,即使勉强出兵收复,也断然无力久守。然新疆终不能守,不如听任英、俄在新疆相争相持。我国则密谕西路各统帅,但严守现有边界,县屯且耕,不必急图进取。
       左宗棠怒驳道: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盖祖宗朝削平准部,兼定回部,开新疆、立军府之所贻也。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再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两急之下,新疆断不可轻言放弃!
       他对收复新疆,已有谋划:就兵事而言,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如果乌城克复,我武维扬,兴屯政以为持久之谋,抚诸戎俾,安其耕牧之旧,即不遽索伊犁,而已隐然不可犯矣。乌城形势即固,然后明示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况乌鲁木齐附近白彦虎匪部,能战之贼,至多不过数千,南疆阿古柏,则首鼠两端,蜷伏未动。此时出击,乃最佳时机。
       李鸿章极力反对:近日财政极绌,人所共知。欲图振作,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而后定计。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无论开辟之难,即无事时,岁需兵费三百余万,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为不值。
       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建议: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似须略加覆减,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否则只此财力,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有不困穷颓蹶者哉!应暂罢西征之举,移饷于海防。

       1875年(光绪元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以“缓进急战”、“先北后南”方针,用三年时间,收复失地,,取得收复新疆之战最终胜利。

       左宗棠对于筹饷之事道:就饷事而言,别筹实饷,于肃州设立粮台,司其收发,并将各军专饷归并为一,相期缓急,均其多寡应之不可;非核其实在人数,汰其冗杂,疲乏不可;非定采办价值、差徭款目不可;而尤非收回,各军专奏成命不可。此皆人臣谋国之忠,不以一己之私见自封者也。
       左宗棠向慈禧太后进谏: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只有保住新疆,才能保住西北;西北安稳,京师才能安全。
       左宗棠提出“剿抚兼施”‚“粮运兼筹”,称新疆完全可以收复。
       此言犹如重锤,击打在慈禧心房上。
       两厢言论,孰轻孰重,明白人自然听得懂。
       朝堂之上,“海防派”“塞防派”、乃至“江防派”,个个摸着朝珠,听得真真切切,句句撞心。
       上述这些话,均来自李左二人奏折及朝议言论。【12】

       1875年(光绪元年)三月,慈禧懿旨批准、同治皇帝颁旨《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促使清廷下定决心,收复新疆。
       “海防”“塞防”之争,宣告结束。

       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抬棺大漠,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杨柳树。不出几年,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凡湘军所到之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人称“左公柳”。

       5月30日,总理衙门奕䜣等上奏,对海防建设提出如下意见:限于财力,请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俟力渐充,就一化三,择要分布。旧式舢板、红单等战船,倘实不堪用,即行裁撤。建议购买洋枪洋炮并派员赴各国学习制造诸艺。铁甲船也先购一二只试用,确有实效,再行购买。
       当天,清廷即明发上谕,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派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实施“分洋分任”。【13】

       第一次海防大筹议结束之时,就是北洋海军筹建之始。
       1875年5月30日,清廷明发上谕,沈葆桢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同时建设“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
       沈葆桢独具慧眼,他提出“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想法。
       南洋大臣沈葆桢与李鸿章师出同门,又为同科进士,年长李鸿章3岁,进士科名次却在李鸿章后3位。对任命沈葆桢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李鸿章着实出了不少力气。

       1874年4月28日,得知日本侵台警信至10月31日中日《北京专条》签订,李鸿章为积极支持沈葆桢对日谈判,李鸿章极速抽调唐定奎部铭武军13营6500人驰援台湾凤山,与侵台日军形成对峙之势,他对沈葆桢说:“窃念执事单骑赴台,若事机龃龉,岂能徒手吓贼……台地仅两营,尤嫌单薄……查现驻徐州之记名提督唐定奎,朴干能战,所部有铭军武毅军马步16营,均系枪队 ……号称劲旅,似可移缓就急,酌调唐提督统带马步13营,由徐移至瓜洲,派轮径至该口,分批航海前去……有此六七千人,或者稍壮声援。”同时,还拟增调另一支铭军劲旅刘胜藻部作为后续应援。【14】
       鸣武军13营启渡时,正逢雨夜,大雨滂沱,舟船不敢停顿,冒雨航行,直发台湾。
       这种星野驰援,让沈葆桢从心底感激不尽。
       1875年1月,因同治皇帝病逝,李鸿章入京吊唁。

      被慈禧先后召见3次,期间和文祥、李鸿藻再次商谈,力荐沈葆桢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为此,他在2月11日致沈葆桢信中特意说明:“推戴执事,出于至诚,非敢互相标榜也。”
       李鸿章推戴沈葆桢,显然有自己考虑。
       在淮系以外,沈葆桢无疑是与他观点最接近、私交最密切的一位,而要办海防,经费问题亟需未雨绸缪。
       宫廷争斗,需要帮手,不仅是淮系,还要有与淮系同心的同盟军。

       办海防、建海军、固疆土,首要是银子。
       李鸿章曾一再辞谢督办北洋海防,原因就在于经费无着落。
       尽管朝廷非常倚重他,他还是感到心中无底。
       他在给大哥李瀚章信中称:“前奉旨督办北洋海防,题目过大,交卷不起。谢折昨已钞咨,兹将复总署函钞呈。醇邸与总署复议,皆指雨生条陈,整顿各省厘税盐榷为办海防巨款,奚痴人说梦。特为提醒。恐总署又不肯自任筹饷,则鸿章不敢虚担此成矣。”
       雨生,指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丁日昌。
       丁日昌是晚清洋务巨擘,李鸿章的得力助手,时任福建巡抚。

       他为李鸿章创办“上海机器制造局”、创办开平煤矿,成立轮船招商局,派遣留学生、设立电报学堂等洋务事业,不遗余力,冲在第一线。
       丁日昌当时建议“以南洋之财办北洋之事。”这个观点得到李鸿章赏识。
       在当时财力紧缺之下,无疑是明智抉择。总理衙门在充分听取海、塞防两派意见后,1875年7月12日(光绪元年六月初十日),由总理衙门和户部联合奏准,从海关洋税和厘金项下拨解海防经费银400余万两,分交南北洋大臣兑收应用。【15】
       新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在履任之初,立即慷慨表示,愿将南洋名下每年200余万两白银海防经费,在前三年悉数让给北洋,优先购买船械。
       这就是“南款北让”。
       沈葆桢如此慷慨,顾全大局,是他作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事件时切身感受,李鸿章派唐定奎铭武军雨夜渡台,星野驰援,这份情感,岂有不报之理?同时,与李鸿章、丁日昌等意气相投、见解一致不无关系。

       尽管有了“南款北让”,但是经费拮据依然是最大难题。
       银子短缺,财政薄弱,始终困扰大清海军建设。

       清末之前,清政府财政长期处于亏空状态。因长期奉行“轻徭薄赋”政策,尤其是“永不加征”承诺,导致清政府在名义额定征收量层面上一直保持大约在4000万两白银,实际3000万两白银。地方各种支出名目繁多,物价持续上涨,官僚队伍膨胀,贪污腐败盛行,战争屡次失败,赔款逐年增加,导致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原定朝廷拨款被南北洋海防经费400万两白银,前4个月李鸿章只收到应收款项的15%。沈葆桢为此感到苦恼和愤恨,他曾想与李鸿章联衔上奏,要求户部下文抑制各省对海防专款的侵占,但李鸿章认为是“徒烦笔墨”。同时,南洋也有自身发展问题。1878年初,沈葆桢提出“南洋税课日绌”,要求将海防专款仍按原议分解南北洋,也就是收回“南款”。对此,李鸿章没有异议,因为他业已接受丁日昌建议,打算将这笔款项用于台湾防务。沈葆桢随即于1879年冬去世,从此,“海军之规画遂专属于李鸿章。”
       国家之难,无人知晓;海军之难,更无人问津。

      1875年1月12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病逝,在位十三年,死时十九岁。他是无法看到大清海军兴军了。
       《清穆宗实录》记道:“钦奉懿旨: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咸丰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据说立4岁的载湉为光绪帝,是慈禧一手操弄的。

      1885年6月21日,中法战争刚结束不久。
       清廷深感东西难以兼顾,遂引爆第二场海防大筹议。
       清廷即发布上谕:“自海上有事以来,法国恃其船坚炮利,横行无忌。我之筹画备御,亦尝开设船厂,创立水师,而造船不坚,制器不备,选将不精,筹费不广。上年法人寻衅,迭次开战,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果水师得力,互相援应,何至处处牵制?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要求沿海各督抚“各抒所见,确切筹议,迅速具奏。”【16】
       从第一次海防大筹议已整整过去10年,海军建设仍然缓慢。
       这是清政府鉴于海军发展步履蹒跚,直接影响到中法战局成败,在痛定思痛之后,掀起第二次海防大筹议。

       花开万朵,千枝一脉。
       大清海军之所以十年滞步,前进缓慢,在于没有一个统帅部门。
      大清海防与海军建设,不能停留在“只议不做”地步,那样无疑是画饼。
       8月11日,李鸿章在《遵议海防事宜折》中称:“夫中国7省洋面广袤万里,南须兼顾台湾孤岛,北须巡护朝鲜属邦,非有四支得力水师,万不敷用。北洋合直、东、奉为一枝,南洋苏、浙合为一枝,闽、台合为一枝,广东自为一枝。”
       “今虽分南北两洋,而各省另有疆臣,迁调不常,意见或异。自开办水师以来,迄无一定准则……南北洋大臣亦无统筹划一之权……或谓宜添海部,或谓宜设海防衙门,有专办此事之人,有行久之章程,有一定之调度,而散处之势可以联络。若专设有衙门,筹议有成规,应手有用款,则开办之后诸事可渐就绪……然后水师可治。”“大抵海军专事游击,铁舰、快船吃水较深,本不能进浅水之口,亦不可任其久泊口内,渐致疲怯。是以西国无不于海外另立口岸,为水师根本, 有炮台陆军依护,其船坞、学堂、煤、粮、军械均于是屯储焉。中国如有四枝水军,则必择南、北洋沿海形胜之地分驻练泊。北洋大连湾口门太宽难守,旅顺口虽稍浅狭,正当渤海门户,年来筹议浚澳筑坞,工费过巨,先其所急,不得不竭力经营。若有余力,再在山东之威海卫、胶州湾逐渐布置。南洋则长江口外大蕺山迤东南岛屿之处,浙江之定海、舟山皆甚扼要。”【17】
       李鸿章所见所议,有具体构想,操作性强,不吝于一份海防与海军建设纲领性文件。

       李鸿章所提旅顺、威海两处建海防塞,实是拱卫京师渤海战略防守的构想。

       英雄所见略同,左宗棠也有此类提议。
       他在《复陈海防应办事宜请专设海防全政大臣折》中称:“今欲免奉行不力之弊,莫外乎慎选贤能,总持大纲,名曰海防全政大臣,或名海部大臣。凡一切有关海防之政,悉由该大臣统筹全局,奏明办理,畀以选将、练兵、筹饷、制船、造炮之全权。【18】

       8月14日,清廷因李鸿章奏折“言多扼要”,谕令来京陛见。
       9月26 日,李鸿章进京,停留20余天。
       与醇亲王、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协商交换意见,慈禧太后5次召见,内阁密谈,畅所欲言。
       9月30日,军机大臣面奉慈禧太后懿旨,令李鸿章会同军机大臣、总理衙门王大臣以及醇亲王奕,一并妥议海防善后事宜。诸臣集议后,以总理衙门名义上奏,一致认定:“目前自以精练海军为第一要务”,限于财力,宜先就北洋已有船只操练,逐步扩展;关于设立海部或海防衙门问题,应拟请特派王大臣综理其事,并在疆臣中简派一二人会同办理。
       1885年10月12日(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日),慈禧发布懿旨:“海防善后事宜关系重大,著派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所有沿海水师,悉归节制调遣,并派庆郡王奕劻、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会同办理。正红旗汉军统领善庆、兵部右侍郎曾纪泽帮同办理。现当北洋练军伊始,即责成李鸿章专司其事。其应行创设筹议各事宜,统由该王大臣等详慎规画,拟立章程,奏明次第兴办。”【19】
       根据这道任命,醇亲王奕譞等一改以往推诿、观望之态,仅用12天即筹划就绪,于1885年10月24日(九月十七日)奏请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同日懿旨允准。其速度之快,在清代历史上实属罕见。

       总理衙门设立在北京市东堂子胡同49号,原为清大学士赛尚阿宅邸。总理衙门直属机构有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另有司务厅、清档房、电报处等机构,下属机构有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署,还管辖南、北洋通商大臣等。其位置在今天北京王府饭店。

       由于先练北洋一军,李鸿章是实际主持人。 
       有了朝廷名义,加之醇亲王作为靠山,这是李鸿章在当时体制下,为建设近代海军能够争取到一种理想结局。
       从此,中国近代化海防力量由中央政府直接运筹。

       10月12日,这一天,清政府为加强台湾防务,改台湾府为行省,任命刘铭传为台湾巡抚。
      刘传铭,清末淮军重要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台湾省首任巡抚,深受两岸民众敬仰与爱戴。 

       此前,中法战争期间,刘铭传孤悬海外,作为台湾岛上最高军政主官,在缺兵少粮、后援无继情况下,仍坚持战斗,与法军展开旷日持久的对峙。法军不熟悉台湾地理情况,在丛林中无法施展长处,势力范围被清军死死限制在基隆附近。此时,台湾已被法军隔离于海外,在没有得到清廷任何支援情况下誓死苦战,成功守卫住台湾,为镇南关大捷赢得时间。
       刘铭传在台湾六年,修建了台湾第一条铁路,铺设了台湾第一条电缆,兴办了台湾第一个西式学堂,发行了台湾第一支股票。尤其与台湾百姓一起沐风栉雨、风餐露宿,用双手凿出了台湾历史上第一条铁路——台北至基隆28.6公里铁路。后来,又修筑台北向南至新竹铁路。以台北为中心,向东至基隆,向南至新竹全长107公里铁路成形,而当时整个中国内陆铁路里程不到400公里。

       刘传铭,功不可没,彪炳史册。

       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获朝廷恩准,修建由基隆经台北到新竹铁路,披荆斩棘,一路艰辛,终于在1893年竣工。仅使用两年,台湾即沦为日本殖民地。

       那一年,雨洒故宫。
       因为躲雨,我于养心殿檐下徘徊。


       养心殿东暖阁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慈禧便以帝君幼小为由,先后两度垂帘听政,总揽最高权力。

       养心殿中,檀香袅袅,氤氲神秘气息。仿佛太后老佛爷与孱弱皇上,依然端居于金黄龙椅上。陛下香炉,祥龙似欲腾飞,尽显皇家威严。
       高悬宫灯已旧,只是灯罩上精致珠饰,发去珠光玉影。
       地面金砖,光滑如镜;殿内屏风,绘山水花鸟,笔法细腻。
       雨滴叩击殿前方砖,溅起岁月涟漪。
       凝望巍峨大殿,那场激烈的朝堂之争就在眼前。
       权谋交错,政见纷争,忠臣义士为国抒怀。激烈辩论声,犹在耳畔,壮志豪情与忧虑焦灼,炽热胶着。
       迎着大雨,眼见一群热血朝臣走来。
       他们脸上坚毅神色,似寒夜明焰,风雨难熄。
       紧锁的眉、紧抿的唇,尽显笃定执着。
       雨滴滑落,冲不散钢铁决心。
       目光坚定深邃,似能穿透雨幕,望见家国未来。
       步伐沉稳有力,溅起水花,宣泄激昂心绪。
       那一步步踏水的脚步声,铿锵如雷,在耳畔轰鸣。
       这苍茫大雨啊,在我的脸上流过。
       一时间,分不清哪是雨,哪是泪……


       【文史来源
       【1】张侠《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
       【2】《湖广总督李鸿章附呈藩司丁日昌创建轮船水师条款》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2001年
       【3】郭廷以、刘广京《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晚清史》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83页
       【4】《内阁学士梅启照奏筹议海防折》
       【5】“福州将军文煜浙闽总督李鹤年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会奏台湾防务大概情形折”同上书,页3。
       【6】“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筹议海防应办事宜折”附件,同上书第8页
       【7】两广总督张之洞“奏筹议大治水师折”,同上书第51-57页
       【8】会办福建军务大臣兼船政大臣张佩纶“奏请设沿海七省兵轮水师折。”同上书第39页
       【9】新编《李鸿章全集》第6册“奏议六筹议海防折”第159-160页
       【10】《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8第 24—28页
       【11】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12】新编《李集》第31册信函三第49页致沈幼丹节帅(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二日末刻)
       【13】《李鸿章全集》第2卷海南出版社1997年、《左宗棠全集》岳麓书社1996年
       【14】翁飞《从两次海防大筹议看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与海军建设》《江淮文史》2014年第6期
       【15】新编《李集》第11册奏议十一第150页
       【16】《李鸿章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第30期196页
       【17】《洋务运动》第二册第566页、第570—571页
       【18】左宗棠《复陈海防应办事宜请专设海防全政大臣折》《左宗棠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19】徐笑运《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制度建设及其政务运作》《历史教学》2019年第6期



       1886年5月17日凌晨,天津大沽口。
       在李鸿章陪同下,醇亲王奕譞由天津大沽口出发,前往北洋水师基地旅顺。
       他乘坐排水量为2800吨的“海晏”轮,由北洋、南洋两大水师十四艘战舰护送。
       北洋五舰在左,分别是“定远”“镇远”“济远”“超勇”“扬威”;
       南洋三舰在右,分别是“南琛”“南瑞”“开济”;
       其余六艘炮舰,跟随在“海晏”轮后,一起前往旅顺口。
       此行赴旅顺口巡阅北洋海军,行程是这样安排的:醇亲王奕譞于5月14日动身出京,16日下午到达天津,入住海光寺行辕。当天下午乘小轮船赴大沽。18日凌晨2时出发,前往旅顺,19日,校阅驻防辽东的水陆军,观看战舰合操、打靶和鱼雷射靶。随后赶赴威海、烟台,23日返回天津,由津回京。
       1886年(光绪十二年)4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称北洋水师已练成,奏请朝廷派大臣检阅。

       海军事务衙门。奕譞虽是“太上皇”,他对慈禧表现出最大的敬畏与忠诚,温驯守成,尽量让慈禧放心。他内心里永远不会以“太上皇”自居,并不与慈禧为敌,甘做仆人。

       慈禧便派总理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譞前去天津、旅顺、烟台等地巡阅水师。她特意赐给醇亲王一顶杏黄色轿子,让他前往北洋水师“代天阅兵”。
       根据满清祖制,只有皇帝才可使用金黄色,而亲王和郡王则不可,否则便是逾制。很明显,她除有奖赏之意,更多是一种试探。
       奕譞明白慈禧用意,自然不敢乘坐过,谢恩之后,他还奏请李莲英与自己一同前往阅兵。
       慈禧料知,醇亲王主动要求派李莲英随行,是想减少自己对他的猜忌。
       于是,她下了一道懿旨,称醇亲王是光绪帝生父,身份高贵,因此要加派内监、御医随行;并借机将李莲英提升为正三品殿内总管,陪同醇亲王前去视察;随行人员还有帮办海军大臣善庆、海军衙门总办文案恩佑等。   
   
      奕譞为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光绪帝生父。咸丰帝即位后,封为醇郡王,是光绪朝名义上的“太上皇。”

       奕譞虽然早在“辛酉政变”时,助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立下功劳,但为人低调,一直不为世人所熟知。1884年,慈禧太后罢掉恭亲王奕訢所有职务后,重组军机处,醇亲王奕譞得以走上前台,掌握实权。
        这个实权就是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1885年(光绪十一年),慈禧成立任命醇亲王奕譞总理节制沿海水师,以庆郡王奕劻、大学士总督李鸿章、都统善庆、侍郎曾纪泽为佐。
       由满人亲王主持海军,此乃太后懿旨。对于海军,醇亲王知之甚少,“总理海军事务大臣”职位,纯粹尸位素餐,说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的一个幌子,更为确切。
       在海军衙门里,只有李鸿章熟悉海军,他自然成为奕譞手下最信赖之臣。
       时年,奕譞45岁,李鸿章62岁。

       李鸿章多年官场历练,当然清楚太后的用意,去掉“尾大不掉”的恭亲王奕䜣,由光绪帝亲父奕譞出任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就是因为奕譞比奕䜣更听话。而让他的儿子当皇帝,只是为她便于“垂帘听政”,这样就可以把皇帝牢牢攥在手心里。
       所以,奕譞听闻儿子当了皇帝,吓得晕厥过去。
       史载:醇亲王奕譞,“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身战心摇,如痴如梦。”这不是欣喜若狂,而是肝胆俱裂。
       对外称“旧有肝疾,委顿成废。”要知道,伴君如伴虎。太后的为人,他太了解了。一个女人家,当年诛杀肃顺等“顾命大臣”时,丝毫不手软啊!
       宫廷内幕关系,必须看清弄懂,大智慧的人都晓得深知进退和韬光养晦。真正君临天下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太后。
       奕譞在儿子光绪登基时,就向太后递上一个密折:《豫杜妄论疏》。这是向慈禧尽忠、打消嫌疑的一份密折,更是奕譞政治生命中最特殊、最著名、最富争议的奏疏。【1】自称 “其秉心忠赤,严畏殊常。”
       据说,具奏人自请留中内廷达15年之久。
       这是多么重要的表态啊!

       由于载湉当上皇上,虽然身为皇父,但绝对不会要求追封皇帝的称号。如果自己死了,有不知好歹的大臣请求慈禧或者光绪追封自己,请拿出这封折子驳斥他。
       果不其然,十几年后,醇亲王奕譞去世,还很真有大臣提出此议,结果被慈禧太后骂得狗血喷头。
       醇亲王的心思,在于极力平衡太后、儿子皇帝之间的关系,谨防生出枝杈,会影响到自己和儿子的安全。

       他最大心愿并非海军建设,而是如何使儿子光绪帝平安掌权,且利用海军衙门掌握数百万银饷的平台修建颐和园,以此博得慈禧太后欢心。深谙官场之道的李鸿章不得不开始新的政治算计,如同站在三个鸡蛋上跳舞,不得不小心翼翼处理好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醇亲王奕譞三者关系。
       而出头筹款修建颐和园,是处好三者关系的最大政治。

       此时,海风猎猎,旌旗飘扬,巡阅舰队畅行在辽东湾。
       铁甲巨舰驰骋于波涛之间,气势恢宏,威震海疆。
       一路上,李鸿章心怀忧思,向亲王详述水师之建设、操练与战略。
       奕譞不禁向他投来尊敬的目光。
       海风拂过,他的白须飘于胸前,面容上刻下岁月沧桑的印记。
       岁在戊子,这位已然63岁的重臣,恭迎醇亲王于舰上,每一件事都办得妥帖入微。海风呼啸,李鸿章声音沉稳而坚定,似浪拍来。
       跟随醇亲王巡阅海军的宫廷画师所绘《波澥乘风图》。

       他深知这支水师乃国之重器,是捍卫海疆的坚实屏障。然岁月无情,自己已渐入暮年,而海防大业仍任重道远。
       他对亲王道:微臣曾多次进言:练兵以制器为先。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不必尽用其人。彼西人所擅长者,推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之尚象之法,无不专精务实。环洲大势,智力雄长。此乃列邦始弱终强之势,彼强我弱之因。【2】
       制器与练兵相为表里,练兵而不得其器则兵为无用,制器而不得其人则器必无成。西洋军火日新月异,不惜工资而精利独绝,故能横行于万里之外,中国若不认真取法,终无由以自强。【3】
       日本古倭奴国,在东洋诸岛夙称强大,距苏、浙、闽界不过数日程。元明以来,倭患甚长,东南各省屡遭蹂躏。日本近在肘腋,永为中土之患。闻该国自与西人定约,广购机器兵船,仿制枪炮铁路,又派人往西国学习各色技业,其志固欲自强以御侮,究之距中国近而西国远,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日人力小谋大,可谓切近之患,中土不亟谋富强,俶扰正无已时耳。【4】防东洋尤甚于防西洋,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海上如有水军一支,胜于陆勇万人。
       一番话,字字珠玑,句句叩心。
       如海浪翻卷,狂涛扑来。奕譞颔首倾听,心中感慨万千。

       眼前的李鸿章,虽华发皓首,却依旧胸怀壮志,为国家海防事业殚精竭虑。
       二人立于舰首,望着茫茫大海,思绪飘飞。他们深知,这北洋水师不仅是钢铁战舰的集合,更是国家富强的希望,民族尊严的象征。
       大清海军能有如此规模和气势,醇亲王当然清楚——这是李鸿章的一片苦心。
       在他眼里:少年科第,青年戎马,中年封疆,壮年外交,晚年洋务,一生扶摇。这个李少荃非比常人啊!

       他的目光深远敏智,在任两江总督时,就买下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并将与炸弹局合并,建成江南制造总局,可造枪炮、轮船、弹药等,一年可造两千支枪支、九万发子弹,是当时最大兵工厂。并引进西洋技师和技术;还设有翻译馆。此后,还创办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车间。李鸿章致力洋务运动,创办诸多实体企业与事业,宣告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承载着洋务派向海图强的决心与梦想。
       金陵兵工厂,成为开创基业的军事工业之星。那星星之火,迅速呈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前行之路。
       这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里程碑。它们见证了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取的艰难历程,承载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强国梦想。

       中国四大军工制造局,李鸿章创办三个,分别是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另一个是由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他还创办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唐胥铁路、威海水师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
       无论创实业、办外交、建水师,李鸿章都是行家里手。
       所以“大治水师”,李鸿章成为北洋海军当仁不让的掌门人。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海面,二人目光凝视海面,久久不语。

       沧海之上,巨舰威武。那一抹身影,庄重而坚毅,心中满是强国之梦。海风吹拂,思绪飘远。此景,此心,皆付与那无尽碧海,深情婉约,令人动容。

       落霞绯红,映照在两人凝重而坚毅的面庞上,也映照着一艘艘威武前行的战舰。
       这一刻,沧海如虹,放射出万道金光。

       1886 年 5 月 19日,曙光初晓。
       旅顺口在晨曦中显露容颜。
       天际一抹橙红,悄然蔓延。
       碧水无垠,海天一色,直至天际。
       那澄澈蓝色,宛如巨大蓝宝石,神秘而深邃。
       微风轻拂,海漾层澜,波光粼粼,白浪如练,好似无数碎银在跳跃。

       此日,醇亲王奕譞巡阅北洋水师。    
       随行画师所绘醇亲王巡阅图。

       威武舰船,整齐地排列在港湾,宛如钢铁巨兽,舰身闪耀着金属光泽,巨大炮筒昂首向天,透出威严与力量。
       两艘巨大的战舰引人注目:“定远”号铁甲舰,舰身雄伟,犹如一座钢铁堡垒;“镇远”号紧随其后,坚固装甲,闪耀冷冽光芒。
       德制“定远”“镇远”两艘德制7300吨战列舰,那威严巨耸的身躯像海上两座灰色城堡,每舰舯部有四门克虏伯305毫米口径主炮,舰首和舰尾各有一门克虏伯150毫米钢箍套炮。
       德制“经远”装甲巡洋舰,排水量2900吨,双联克虏伯210毫米前主炮1座、克虏伯150毫米炮2门、75毫米克虏伯炮2门、47毫米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       德制“济远”穹甲巡洋舰,排水量2902吨,2门克虏伯1880式210毫米后膛钢套箍炮和1门克虏伯150毫米后膛钢套箍炮。
       德制“来远”号装甲巡洋舰,排水量2900吨,双联克虏伯210毫米前主炮1座、克虏伯150毫米炮2门、75毫米克虏伯炮2门、47毫米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
       英制”致远”穹甲防护巡洋舰,排水量2300吨,航速达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速度最高的战舰一门双联装、舰尾一门单装210毫米(8.3英寸)克虏伯舰炮,舰舯部靠前两侧各有一门150毫米(5.9英寸)舰炮。
       英制“靖远”号高速穹甲巡洋舰,排水量2300吨,克虏伯210毫米主炮3门,阿姆斯特朗152毫米副炮两门。
        “平远”岸防铁甲舰,由福州船政局和法国建造全钢甲军舰,排水量2067吨,克虏伯260毫米前主炮1门、克虏伯150毫米副炮2门、57毫米诺典费尔德炮2门、47毫米单管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

      “威远”号练习舰,由福建船政局所造,中国第一艘铁胁(钢铁船骨)钢壳兵船,排水量1250吨,190毫米阿姆斯特朗前膛钢炮1门,120毫米阿姆斯特朗后膛炮6门。


       英制“超勇”号撞击巡洋舰,排水量1350吨,阿姆斯特朗10吋主炮2门、阿姆斯特朗40磅副炮4门、阿姆斯特朗9磅炮2门。
      英制 “扬威”号无防护快速巡洋舰,排水量:1350吨,航速16节,254毫米(10英寸)‘阿姆斯特朗’MK1主炮2门,119.38毫米(4.7英寸)‘阿姆斯特朗’副炮4门。
       “镇北”号炮舰,蚊子船,航速约8节,装备一门11吋38吨阿姆斯特朗炮,两门3吋12磅炮。
       “镇边”号炮舰,蚊子船,排水量440吨,装备一门11吋38吨阿姆斯特朗炮,两门3吋12磅炮。

       “镇东”号炮舰,蚊子船,排水量440吨,装备一门11吋38吨阿姆斯特朗炮,两门3吋12磅炮。
       “镇西”号炮舰,蚊子船,排水量440吨,装备一门11吋38吨阿姆斯特朗炮,两门3吋12磅炮。
       ”镇远”号舰载鱼雷艇“乾一”号、“乾二”号,装备一具14英寸(355.6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各旋转75度,使用德国制黑头鱼雷,一门3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机关炮,还装备四具杆雷。
       英制“左队一号”鱼雷艇,排水量108吨,航速23.8节,装备“黑头”鱼雷发射管3具、3门哈乞开斯47毫米重型速射炮、4门10管11毫米格林炮。
       德制”福龙”号大型鱼雷艇,钢质艇壳,航速22.5节,装备2门37毫米速射炮,2具356毫米鱼雷发射管,艇员20人。

       大清黄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北洋水师的荣耀与使命。水兵们身着上蓝下白军服,身姿挺拔,眼神坚定而锐利,步伐整齐。
       在一字排列的整齐舰队前驶过,亲临这壮观场面,醇亲王奕譞心中涌起无限豪情。眼前舰只,是大清脊梁,是捍卫海疆的钢铁长城。每艘战舰都承载无数希望与梦想,将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书写属于北洋水师的传奇。

       朝廷于1885年10月,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醇亲王奕譞为总理海军衙门大臣。
       作为海军大臣,醇亲王奕譞“代天巡阅”,还是第一次目睹如此阵仗。
       他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同乘“海晏”号轮船出巡,只见轮船两侧,各有四艘威武雄壮的战列舰护航。铁甲舰“定远”“镇远”,巡洋舰“致远”“超勇”“扬威”“南琛”“南瑞”“开济”,外围还有六艘炮艇护卫警戒。
       其时,海天一色,列舰静泊,大纛临风,众军用命,英风扑面,壮概如山。

       “广甲号”巡洋舰,福州船政制造,排水量1300吨,150毫米克虏伯主炮3门,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炮4门。

       北洋阅师,为壮军威,特从广东水师调来新船广甲、广乙、广丙前来助阵。北洋大船之外,还有若干小船,如伏平、勇平、开平、北平为装煤船。
       奕譞亲王在李鸿章陪同下,率文武大臣及兵弁,全部穿着马褂,戴着佩刀,衣装整齐,出席北洋水师巡阅。
       奕譞以亲王之尊校阅北洋,引起轰动,中外报刊竞相报道。
       英国派10军舰、法国派6艘军舰观礼。
       5月19日,演习在旅顺附近海域进行。演习舰主力为北洋水师两大主力舰——“定远”舰和“镇远”舰,演习科目是打靶和鱼雷艇发射鱼雷。
       奕譞登临旅顺黄金山炮台,居高临下,俯瞰演习海域。

       2014年,俄罗斯国家档案馆发现北洋舰队唯一一张合影照。拍照后两个月甲午战争爆发,这是龙旗舰队最后的阅兵影像,应为阅兵观礼的俄国军官拍摄,鲜为人知流落海外120年。

       风和日丽,波涛如镜,为这庄严时刻增添辉耀。
       见海风拂面,浪奔浪涌,醇亲王奕譞诗意大发,挥毫写下一首《放歌》:

       危坐入东海,飘飘心迹真仙宰。
       沧波万叠涌艨艟,又疑云烟出没笼崴嵬。
       西送月无痕,东瞻日初浴,除却升沈赤白丸,惟有滉漾一色连天绿。

       只见北洋水师8艘战舰,汇聚黄金山以南海面,整装待发。
       黄金山上,战旗猎猎,迎风呼啸。正式演习开始时,一支少年军乐队整齐排列,他们手中乐器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宛如星辰璀璨。
       一群乐童身穿北洋水师制服,昂首挺胸,身着笔挺军装,目光坚定而炽热。
       在军乐队伴奏下,唱起北洋水师军歌:

       宝祚延庥万国欢,景星拱极五云端。
       海波澄碧春辉丽,旌节花间集凤鸾。

       北洋水师仿照西方海军,高唱军歌,为海军礼仪。
       乐童年龄约在十五六岁,一双双明亮眼睛眺望蓝天,一个个稚嫩脸庞上洋溢青春气息。

      当歌声响起,那激昂旋律如同一股洪流冲破云霄。
       歌声在海风中飘荡,与席卷海浪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宏伟乐章。
       鸥鸟在天空中翱翔,它们被这激昂歌声吸引,盘旋飞舞,为这英勇水师喝彩。
       醇亲王奕譞站在巡阅台上,海风拂动衣袂。
       他面容肃穆,双眉微蹙,眼中泪光隐现,激动之光闪烁,双唇紧抿,却又微扬,欣慰与自豪溢于颜表。
       他聆听着这激昂歌声,心中满是感动。那歌声中蕴含豪情壮志,那乐童们坚定眼神,无不彰显北洋水师威严与荣耀。
       波涛与歌声相伴,历史画卷在这一刻定格,成为永恒辉煌。
       这些少年乐童,是北洋海军正式军人——在正式场合,他们是音乐歌曲演奏者;在战斗中,他们则是运炮手。
       军歌、军乐,揭开了巡阅式恢弘序幕。

       此时,北洋水师8艘战舰,傲立波涛间,巨炮森然。
       各舰在旗舰旗语指挥下,以炮逐次射击。
       一声令下,炮口火光迸射,浓烟滚滚。炮弹呼啸而出,撕破长空,直击目标。
       海面上,炸起冲天巨浪,水花如雪,飞沫四溅。
       炮声震耳欲聋,似雷霆万钧,震撼天地。
       五艘鱼雷艇鱼贯而出,作攻击演习。一枚鱼雷如飞鲸射出,在水面上划过一道浪纹,直扑靶船,将小船击碎。

       硝烟弥漫中,各战舰威武,水兵坚毅,展现北洋水师赫赫军威。
       醇亲王用过午餐后,继续观看各炮台打靶。
       馒头山、蛮子营、威远台、老虎尾、牧猪礁、崂嵂嘴、城头山、黄金山炮台,成犄角之势,拱卫旅顺口要塞。
       炮台之上,各克虏伯巨炮、榴弹炮联环射击。
       巨炮轰鸣,火光冲天,弹丸如流星飞射,撕裂虚空。每一次炮击,都似地动山摇,震人心魄。
       醇亲王所在黄金山炮台,有240毫米(6米长)克鲁伯炮3门、120毫米克鲁伯炮4门、格林炮4门。黄金山副炮台装备12磅榴弹炮2门、克鲁伯臼炮4门。
       这里是压轴戏,最后出场,最大的克虏伯巨炮连发五炮,俱中目标。
       一时间,大地摇憾,烟云升腾。
       海面上,水柱此起彼伏,浪花四溅,如蛟龙翻腾。炮弹的呼啸声、爆炸的轰鸣声、水兵的喊叫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铁血战歌。
       醇亲王即兴赋诗一首:

       海门习战迈昆明,骇浪惊烽互搅萦。
       一炬灰飞腾赤壁,八方雷奋裂沧瀛。
       星罗势扼关山险,机捩功从掌握成。
       绝顶开颜还太息,天心未厌矢人情。

       这次演习共耗费军舰、炮台炮弹百余发,鱼雷一枚,水雷八枚。

       19日,醇亲王在旅顺接见英国驻烟台领事官宝士德,和前来观摩北洋水师阅兵的英国海军提督哈密敦及各军舰舰长共十一人。
       会见结束后,李鸿章提议用洋法照相,“英提督甚喜,遂聚立照焉”。
       这张照片被制成版画,在海外流传,醇亲王在《唔英国水师提督哈密敦》一诗中注释描绘相符:“会毕留照一相,余与(李)相国、(善)都统中立,丁汝昌于左,哈密敦于右,其余各大员官弁兵丁洋人以此分立。”
       左起:善庆、奕譞、李鸿章合影。
       三位提督合影。左起:左宝贵、刘盛休、徐邦道。三位提督在甲午陆战中有卓越表现。
       四川提督宋庆老将军。
       海军衙门委员,左起:景亨、博端。
       海军衙门章京,左起:荫斌、全顺。

       随后两天,阅兵队伍来到威海,参观“镇南”舰等六艘炮舰的打靶演习。
       醇亲王奕譞巡阅北洋海防时,让随行摄影师广东人梁时泰、德国人来兴克为海军衙门乃至提督、总兵、卫队长都拍摄照片,编成《王大臣官弁亲兵照像》。
       醇亲王传谕:“在事文武,上至提镇道府,下讫护卫队长,凡在事者人各照一相。”
       醇亲王还为此赋诗:《照相得句(粤人梁时泰、洋人来兴克)》

      衣冠共是军中侣,形貌共联海上缘。
       朂尔同人须自勉,汉家麟阁冀他年。

       一幅幅照片,记录历史瞬间,成为珍贵影像。
       醇亲王曾于旅顺机器局内,与鱼雷厂工人同桌共餐,亲切交流间,尽显关怀。继而视察炮台,那高耸炮台犹如威严卫士,他专注审视其构造,神色凝重。随后步入船坞,望着艘艘战舰,目光中满含期待与隐忧。又至新设水师学堂,听着朗朗书声,与朝气蓬勃的水师幼童亲切交谈,鼓励之语,如春风拂面。

       船队离开旅顺,航行310里,抵达北洋另一重要基地威海卫。

       在赴威海路过庙岛时,未曾想,见到一幅景象,令他难忘。
       只见远方海面上,升起一座美轮美奂的城郭。金光映照,仿若金笔勾勒而成。城墙高耸,城楼巍立,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城中街道纵横交错,行人如织,彩旗飘拂,仿佛能听到喧闹声和脚步声。远处宫殿金碧辉煌,琉璃瓦顶闪耀着七彩光芒,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如梦如幻。
       此景悬浮在半空,下方是波光粼粼的大海,海水涌动,倒映着上方海市蜃楼,虚实相映,构成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奇异画卷。

       醇亲王第一次见到海市蜃楼,并命随行画师对此描绘,称为阅师图卷中一幅。
       同行官员皆赞,海市蜃楼,为北洋舰队象征,兴盛之时,大放异彩。
       彼时北洋舰队,战舰崭新威武,水兵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在沧海之上破浪前行,尽显强大活力,恰似这海市蜃楼般光彩夺目,乃国人心之所向、希望之所寄。这美好景象背后,危机暗伏,映射着北洋海军由盛转衰的艰难历程。
       谁能想到北洋舰队在八年后倾覆于这大海中。
       北洋海军在历史浪潮中走向悲剧终点,唯留那如梦似幻的海市蜃楼,于岁月长河中,静静诉说着兴衰故事。

       为醇亲王巡阅北洋水师,李鸿章献诗恭贺:

       雕弓玉带出天阊,
       士女如山拥绣裳。
       照海旌旗摇电影,
       切雪弋望耀荣光。
       佽飞禁旅严千帆,
       罗拜夷酋列几行。
       德协谦尊齐赞颂,
       力辞黄屋福威扬。

       李鸿章撰写《巡阅海军竣事折》,呈于光绪帝和军机处: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统率所部定远、镇远、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超勇、扬威、平远、康济、威远、广甲各舰及南洋统领、前寿春镇总兵郭宝昌提带之寰泰、南琛、开济、镜清、南瑞、宝民六艘随同放洋,十七日抵旅顺。……二十一日开赴大连湾,北洋各舰沿途分行而阵,奇正相生,进止有节。晚上,以鱼雷六艇试演袭营阵法,兵舰整齐,御敌攻守,并极灵捷,颇具西法之妙。……次日驶往三山岛,调集各舰鱼贯打靶,能于驶行之际命中及远。旋以三铁舰四快船六雷艇演放鱼雷,均能中靶。南洋各舰随同布阵打靶,亦尚可观。……”
       渤海阅师图册—旅顺水操。20日,醇王登上旅顺港东侧黄金山炮台,南北洋8舰在黄金山南方深水海域操演,即画面下方鱼贯前进的军舰编队。在画面上方,是5艘鱼雷营的鱼雷艇在进行绕圈操演施放鱼雷,以空雷设靶,再以装棉药的鱼雷射击靶舰,准确命中目标。
       渤海阅师图册—威海操船。22日卯时,醇亲王校阅六艘炮舰打靶。

       大阅兵结束后,李鸿章还与山东巡抚张曜联名上奏:“……海军一枝规模略具。将领频年训练,远涉重洋,并能吃住船上,历经风涛,熟练精湛技艺。陆路各军,勤苦用工操练,长时间不稍懈殆。沿途新筑炮台营垒,凿山填海,兴作万难,一切都依士兵之力。旅顺、威海等地添设军事学堂,学生造诣多有成就。各机器制造局仿造西洋棉花药、栗色药、后膛炮、连珠炮以及各种大小子弹,实为从前中国未有。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5】

        醇亲王巡阅威海军港,观看“镇东”等炮艇打靶,并登上从德国驶回不久的“定远”号铁甲船验查。19日到烟台,英法两国军舰均鸣炮二十一响迎送。21日抵大沽,观看大沽口炮台打靶和演放各种鱼雷、地雷,遍阅船坞及各机器场。其后夜行250里,於次日中午返回天津。
       奕譞还京后,上奏为诸将吏及所聘外国指导请赏,随行画家庆宽和金如鉴绘制《渤海阅操图册》被送进宫中,向慈禧太后汇报整个巡阅过程。同时还请太后亲自提写匾额悬挂在大沽海神庙。

       北洋舰队已成为近代中国唯一有能力开赴外海作战的海军,也成为世界近代军事意义上的新式正规海军。北洋海军规章严格,纪律严明,官兵素质远远高于南洋和湖广两支同辈。

       1876年,清朝派遣“扬武号”访日,日本对该舰作出如此评价:“此为支那产之第17艘军舰,制造坚固精密,为我国龙骧舰等所不及。舰中可装大炮,运转轻便,器械齐备。又士官等均为正规海军士官,无人不懂英语,就连记账、日期亦均用英语,极为熟练,非我海军士官可比及”。【6】
       1887年1月,已经发表《脱亚论》的福泽谕吉,对中国“拥有东洋一流海军”流露复杂心情,通过中法战争“吃惊地看到清国并不弱,法国并不强,尊敬支那之念大有所增”。同年3月,《东京日日新闻》公开承认中国军事优势,即:“若论将士之勇猛、操作之熟练,我国海军无疑处于优势地位。然论舰队大小、速度快慢、装炮轻重等物质方面,则需承认清国处于优势地位。而当今世界之发明日新月异,海军物质力量成为决胜之关键,则东洋海军当推支那为第一。”
      日本媒体称“支那决不可轻侮”:“国人以于东洋之开明先进,颇带自满之状,轻蔑东洋诸国,而支那人愤懑于日本抢先,渐呈奋发之势。夫轻蔑与奋发孰为保全独立之良策,愚人亦明。吾切望国人早日舍弃轻蔑邻邦之恶念。”【7】
       日本对中国仰视,激发日人追赶之心。
       此时,大清朝还沉浸在“亚洲海军强国”的美梦中,酣然沉睡。

       我站在海边,涛声如鼓,拍击堤岸。
       心潮如海,思绪飘飞,忆起那幅海市蜃楼的奇景。沧海无垠,似承载着千年沧桑。
       海军威武,巨舰破浪,巡阅北洋,那曾是大清进步之光,闪耀着一时辉煌。然而,那如梦如幻的海市蜃楼,终究只是虚像,美得缥缈,令人印象深刻。
      它莫不是大清的表象?看似强大,却如幻影般脆弱,在历史的风云中,转瞬即逝。
       海风吹过,带着咸涩味道,似在诉说过往故事,那繁华与落寞交织的篇章,让人感慨万千。


       【文史来源
       【1】《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六—卷之二百七十
       【2】《李鸿章:人生畅吟》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3】《李鸿章奏稿》卷十七
       【4】李鸿章《朋僚函稿》卷十三复李雨亭将军
       【5】光绪十七年五月初五日李鸿章、张灌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三)第146页
       【6】(日)《支那揚武号来航》《東京曙新聞》1876年1月7日收于中山泰昌編著《新聞集成明治編年史》第二巻第467頁
       【7】历史之瞳《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华观的变迁》搜狐网2018年8月24日



       1884年(光绪十年)夏,慈禧太后带人去了圆明园。
       她轻车简从,踏入那荒芜园林。
       昔日繁华如梦,山水芳华,而今残垣断壁,荒草丛生。
       残荷垂首,池水浑浊,散发着腐朽气息。烧毁的楼台,倒塌杂草中。唯有残存的半截廊柱,朱红褪去,徒留斑驳木色。
       “大水法”,淹没在乱草中,乱石嶙峋,似被遗忘的巨兽,在诉说岁月无情。
       一阵风起,尘埃飞舞,寂静而苍凉。
       “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已二十多年,如此这般破败不堪,令人不忍目睹。

       圆明园,对慈禧来说,是一个爱情开启的港湾。想到与咸丰帝在圆明园那段缠绵悱恻、刻骨铭心的美好时光,她的心在颤抖,泪水不禁盈满眼眶。对她来说,那样快乐日子太短暂了,作为女人,自咸丰帝驾崩至今,已有二十三年,昔日歌舞升平,金碧辉煌,一帘幽梦,竟灰飞烟灭。
       “修园子”的念头,一直在心中盘桓。
       坐于金銮宝座之上,心中思绪如潮涌。
       这大清江山,曾是那般壮丽辉煌。蒙天之庇佑,承天命而治,广袤疆土,繁荣市井,远方异邦,四海朝拜,那是一幅盛世美好画面。这园子,将成为大清繁荣依旧的象征,让世人皆知,大清辉煌未曾远去。
      那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水榭回廊,蜿蜒曲折,百花盛开,芬芳弥漫,那娇艳花朵,如同大清繁荣,永不凋零。
       这是皇家威仪、天恩皇权所在,更是一方宁静港湾,可式扬风教,导养正性,澄莹心神,鉴映群形,润生万物,永生不灭。让疲惫的心得以休憩,沉醉在这气象昭回、云外天香的蓬莱仙乡,也不枉一生供佛礼佛,功德无量。

       想到此,不由得一颗心激荡起来。
       当天,她驻跸万寿寺,拈香礼佛。
       万寿寺前临长河,慈禧坐船去颐和园,必在此拈香礼佛,休息更衣。【1】
       令人不解,慈禧回到紫禁城后,绝口不提修园子,甚至任何暗示都没有。

       有一阵子,在北京查阅资料,滞留日多。
       曾在颐和园里徘徊。
       走在昆明湖排云殿下,沿着水岸行走。
       见碧水婉约,薄雾轻罩,浓淡如烟,远山隐现,游船随波。
       湖心岛,宛如翡翠,镶嵌画里。那一线长堤,令人想起“绿杨荫里白沙堤”。
       在风中沉思,那绵长往事——
       这园子,在慈禧心中是个念想。可她的心思谁能琢磨透呢?
       修园子,始终是心头的念想。就像吃斋念佛的老佛爷一样,这份虔诚与仁慈,谁人懂得呢?

       当下办洋务、建海军、兴学堂、采煤开矿,建机器局,桩桩件件,如潮涌来时,每每要紧事都得花钱,哪有闲钱修园子?况且,要把偌大园子修好,三五年都难成,耗资甚巨,朝廷能吃得消?!
       这个掂量,心里总是有的。虽有畏难,却如潮来潮去,总在心里挥之不去。
       有资料说,李莲英看出老佛爷心思,只是担心耗资甚巨,没有钱修,便进一步献计说:园子全部修复比较艰难,不如先修复一部分——清漪园,那里山水相映,是一块福地。【2】
       也有资料说,奕譞递了个折子,以复旧制昆明湖水操为名,提议修缮清漪园。
       1886年9月14日,奕譞给慈禧递上《酌拟规复水操旧制参用西法以期实济》奏折:“臣奕譞、善庆此次査阅北洋,于武备、驾驶、管轮各学堂悉心研考,见其地理、戎事、测量、算化等学,有条不紊,实足为济时要务。因思八旗之众,聪颖骁健者实不乏人,只为见闻所囿,虽具美质无可表见,亟当乘时教练,预储异日将材,庶不负皇太后体念时艰之至意。査神机营自创设枪炮厂、机器局以来,风气渐开才识渐扩,然只可楫一技艺之能,于制胜御侮之道相去尚远。似宜择地建学,力求进益……査健锐营、外火器营本有昆明湖水操之例,后经裁撤。相应请旨仍复旧制,改隶神机营、海军衙门会同经理,并由北洋大臣酌保通晓洋务文武数员来京俾资教练。”【3】

       建昆明湖水操学堂,是修园子的最官方、最体面的缘由。

       这是奕譞“代天巡阅”北洋水师回京后的折子,检阅海军,操练水师,听上去还是非常合理的。
       总之,顺风顺水,这“修园子”的事就成了。
       当年,乾隆帝修建清漪园时,有三个理由:治水、训练水军、为太后祝寿。治水现在不再需要了,“训练水军”是复建清漪园的绝佳理由。
       奕譞这一奏折,将海军建设与清漪园重建拉上了关系,
       奕譞上奏当天,太后便发布懿旨:

       “准海军衙门奏请规复水师旧制,参用西法,复京师昆明湖水操内外学堂。”【4】

       水操既然恢复,就需要对万寿山一些楼殿建筑进行重修,以“恭备皇太后阅看水操”,于是,大规模施工开始了。

       “修园子”这等事,慈禧吃过亏。
       自庚申之变算起,太后修园子的愿望,愈发强烈。
       这个念头像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行者,已被压抑20余年。
       同治皇帝16岁亲政后,曾准备大修圆明园,作为太后还政的养老之所,且一度付诸实施,不幸遭遇了“李光昭诈骗案”——
       广东商人李光昭,搭上内务府大臣文锡,声称若重修圆明园,他可无偿报效修园子木材。为朝廷重修圆明园大业,他已到南方粤川鄂三省提前采购了。
       于是,朝廷赐他“道员衔”“钦差采办”身份。不久,他声称“木材已运抵天津”。
       慈禧不放心,命军机处和会同粤川鄂三省督抚大员仔细督察。
       “木材已到天津”,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常驻天津。他接旨后,便派北洋衙门的人去探查。果然,在严查之下,李光昭原形毕露——
       他根本没有到西南之地采买木料,这些木材是从法国商人手中进口的便宜木料,一共花了五万两银子。他却狮子大开口,向地方官吏索要纹银三十余万两。且他还没有钱付给法国商人,双方正在打官司。
       遂被外商告发,引起法国与美国驻天津领事馆介入。
       西南各省督抚回报:根本无人在当地采办大量木材。

 所有起因都与修园子有关。包括这个口出狂言、指天画地的骗子。

       这个原本贩卖木材的小贩,竟然是一个超级大骗子,骗到太后和皇上的头上了。查明案底后,吓得太后与皇上一大跳:这家伙竟然私刻“奉旨采运”的关防,以“圆明园李监督代大清皇帝”的身份与外商立约,此案险成外商与“大清皇帝”之间的诉讼,几乎引发一场严重外交纠纷。
       按大清律令,李鸿章奉旨判处李光昭斩监候,秋后处决。
       大骗局被揭穿后——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惇亲王奕誴、孚郡王奕譓、额驸景寿、奕劻、大学士文祥、宝鋆、军机大臣沈桂芬、李鸿藻为首十名王大臣,齐刷刷跪在同治皇帝面前,联名上奏:“停园工、戒微行、远宦寺、绝小人、警晏朝、开言路、惩夷患、去玩好。”
       奕䜣等人伏谏痛哭。文祥哭至晕厥,被人架出。【5】

       1875年(同治十三年)1月12日 ,同治帝崩,两太后宣布停修三海。
       圆明园重建,就此打住。
       从这时起,整整十年,朝廷没有再提修葺园林一事。
       如今,慈禧见到曾经反对“修园子”的奕譞,如今积极上奏,看来人心在变,她不觉嘴角露出笑意。

      她“修园子”还有另一层思量:这事关系到大清朝廷乃至国家尊严,越是西方列强趁虚而入的时刻,大清越需要这种脸面:断不能把虚弱内瓤让西方列强看穿。
       一个国家的面子,比生死存亡更重要。

        其实,奕譞对太后的盘算心知肚明。
       这一年,光绪已16岁,按祖制到了“亲政”年龄。
       让还政后的太后舒心离去,颐养天年,移驾到颐和园,这是多么圆满的选择啊!为光绪帝顺利掌权扫清道路,是光绪一派的内心祈愿。
       此前,1888年(光绪十四年)3月13日,颁布上谕:将清漪园改为颐和园,著修葺殿宇以备皇太后临幸。
       “清漪园”曾是帝王行宫和花园,被八国联军火烧了。
       重修后改名“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成为老佛爷专用消夏之所,养老休闲之地。况且,湖光山色,宁静秀美,远离紫禁城,太后息心养性、安享清静。如此顺水推舟,以“复建昆明湖水操”名义,何乐不为呢?!
       所以,奕譞在奏折中称:“因见沿湖一带殿宇亭台半就颓圮,若不稍加修葺,诚恐恭备御操时难昭敬谨……拟将万寿山暨广润灵雨祠旧有殿宇台榭并沿湖各桥座、牌楼酌加保护修补,以供临幸。”【6】
       昆明湖水操学堂“恒春”号轮船拖曳太后的御船,这个工作就交给水操学堂了。

       修好园子,是保证皇太后、皇上检阅水操学堂的先决条件。
       有了昆明湖水操学堂,清漪园就有了修缮理由,并和海军建设挂上钩,银子不妨从海军经费项下挪用。讨太后欢心,落忠诚之誉,两全其美,双双得利。
       李鸿章属下袁保龄评论道:“昆明(湖)习战,赋绝好题目,借款得所籍手,挥洒较易。”【7】
       一幕大戏,往往需要许多铺垫。
       而最佳机遇,则需要最恰当的理由和借口。
       于是,水操学堂有模有样地办起来了。

       昆明湖水操学堂分内、外两堂。内学堂建在豳风桥偏西北处、原耕织图水村居废墟上,有校舍103间;外学堂建在玉带桥偏西北处、原耕织图织染局废墟上,有校舍116间;学制均为五年。内学堂学习西法测算、天文、驾驶等课程,外学堂学习行船、布阵及施放枪炮的操练。
水操学堂学员驾驶练习船,学习航行技术,只为太后一人服务。

       学员均为满人,开办之时,从八旗健锐营、外火器营遴选八旗子弟60名,且有文化基础、年力精壮者。有学堂,还得有衙门管辖节制,又成立昆明湖水操学堂,直属海军衙门,设总办、帮总办、管带、提调等官员。
       教师由李鸿章拣选精通西学人才和金州水师营军官担任。既然水上操练,还得有船,一下子找来十几条小船。《海军衙门为昆明湖闸板蓄水以资水操学堂演练事致奉宸苑》称:“该学堂演驶轮船,原为恭备拖带安澜御坐船。”
       这下清楚了,名为海军所属,实为伺候太后。
       水操学堂演练轮船驾驶,是为了拖带慈禧太后游昆明湖时乘坐“安澜”号御船。

       绕了这么多弯子,前面都还是铺垫。
       到了真正大戏揭幕时,须动真格的。
       真格的,就是要哄太后高兴,拿钱买军舰。
       你要修园子,就从海军军费里拿。
       有时想,中国人做事,事事都连着政治。政治是一副难以琢磨的面孔。
       只有把政治看懂了,弄通了,领会透彻了,你才能做正事。
       所有这般操作,背后都站着一个人,不是奕譞,不是军机处大臣。
       而是那个62岁身板坚挺的李鸿章。



       自1885年(光绪十一年)11月13日,“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成立始,慈禧太后懿旨:“着派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所有沿海水师悉归节制调遣。并派庆郡王突以、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会同办理,正红旗汉军都统善庆、兵部右侍郎曾纪泽帮同办理。现当北洋练军伊始,即责成李鸿章专司其事”,【8】以训练北洋精练水师。
       当此千载难逢之际,大清将国家海军建设交于一位汉臣之手,可谓天大信任。
       因为,太后非常清楚,奕譞是满人,由他总理海军,自然可信无疑。
       但真正干事创业,必须有一位能臣担当,这个人既得通洋务、识洋人、懂外交;又得知海军、有谋略、有眼光,且对大清无比忠诚。眼前这位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的人,就是最佳人选。
       这个实干之位,非李鸿章莫属。
       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她读后亲身感悟,实为感动。
       他的“订购外国铁甲舰,制北、东、南三洋海军”的设想,何其恢弘、何其雄健。尽管与左宗棠“塞防派”争执如火,势不两立,毕竟都是为朝廷、为国家大局所争,乃属政见之争。
       中法“马尾海战”后,如不“大治海军”,国将不国。
       慈禧太后从内心里充满对李鸿章的信任与赞许。

 
        陛坛之上,50岁的太后正用欣喜的目光注视着李鸿章。

       在朝堂之上,那目光中似有一道寒光,锋刃凌厉。这位贵为天后的妇人正凝视着他。被这样的目光凝视,已然不是第一次。
       他想起,1864年夏,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与湘军合手,剿灭太平天国,进京面圣。那是第一次觐见太后,太后也是这样的目光凝视他。
       这样凌厉而赏识的目光,让两人面面相觑,心照不宣。
       一位垂帘听政,君临天下;一位权倾朝野,殚心竭虑。
       慈禧让李鸿章平步青云,而李鸿章也在无数次危机中,像一名忠勇的带刀卫士般誓死捍卫太后利益,甚至担着遗臭万年的千古骂名,替老佛爷和列强签下一道道不平等条约。
       两个人既是君臣,又像故交,更是看透对方心思的人。
       后来,儿子李经芳征询过他: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脱口而出:“似有韬略,或无大才!”
       由这样一位妇人执掌江山,统帅国家,远见和能力、前景与希望,可想而知。这是让李鸿章最失望之处。
       他不由得深叹一口气。

       忆往昔前清,康乾盛世,那是何等辉耀史册、绝世华章啊——
       观其历次军兴,诸如平三藩、平准噶尔、平青海、平回部、平哈萨克布鲁特敖罕巴达克爱乌罕、平西藏廓尔喀、平大、小金川、平苗、平白莲教、天理教、平喀什噶尔,出师数十次之多,西达天山、昆仑,北至漠北草原,横扫逆虏,御驾亲征,其势磅礴,威震四方,尽显王者之风范,成就千秋之霸业,留名青史,传颂千古,令后人敬仰赞叹不已。
       那等辉煌,已一去不复返,只能在回忆中徜徉。
       眼下政局纷乱,外夷环伺,内乱纷起,大局之中需有人为朝廷分担重任啊!
       然而,李鸿章从政40年,朝中“倒李”声浪此起彼伏。
       政坛弹劾如家常便饭,有稽可查的遭遇800多次弹劾,可谓创纪录。小人告密,暗下黑手;同僚相侵,背后捅刀;上司打压,嫉贤妒能;亲信背叛,忘恩负义;政敌陷害,不择手段。有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也有证据确凿,难以抵赖的。
       他被人痛骂:“肥兵自重”“徒糜国币以亿万计,百弊丛生,毫无成效。”
       面对无数或明或暗的对手,一次次政治风暴,李鸿章总能从容应对,九死一生,安然稳坐,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
       时下,朝廷虽不得不倚重汉人,岂能遽推心于汉人哉?然李鸿章心中有数,他的腰杆始终是笔直的,从不曾弯曲过。
       他这位汉臣,有万人不敌之气、万夫不当之勇。
       他最清楚,论政局艰险,尔虞我诈,自己也是搞政治、耍阴谋的一把好手,可背后没有一座“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靠山——太后老人家撑着,恐怕死八百回都有了。
       太后让他坐下来说话。

       望着太后希冀的目光,一股热血在老迈的心中涌动。
       他发觉自己和太后,就像身临危船上的两个人,谁也离不开谁了,眼下只有同舟共济,一心抵御惊涛骇浪。
       慈禧望着他说道:组建北洋水师,是朝廷和地方督抚共同筹议,皇上圣裁,这一点谁都清楚。望中堂竭力筹画,再建殊勋。
       李鸿章言:启禀太后,至臣子孙,皆受国恩,岂有不报效国家之理。天下事,为之而后难,行之而后知。生于乱世,臣子自当为国分忧。遥想经年艰厉,乃蒙圣朝委任之隆,宵盰望治之切,忍辱负重,自然不敢自避嫌怨。臣不得不切实直陈,海防自强复疏,时势至艰,物力至窘,办此大事,任重道远。我辈身当其境,但存一颗公忠体国之心,惟有量力经营才好。【9】
       慈禧当然听得懂李鸿章话中含义。
       那就是海军“缺钱”。若解难题,只能向朝廷伸手要钱,也就是向太后伸手要钱。慈禧太后修园子,已然开工,急需用钱。你要钱岂不是要搅黄太后的“好事”吗?所以在太后面前,他绝不提钱。
       此时,李鸿章担心的并不仅是列强的船坚炮利,日本的咄咄逼人,最让他头疼的是朝中“贵胄掣肘,清流物议”,这是他殚精竭虑之后所无力抗衡的力量。
       这是李中堂最痛心疾首的一句话!太后曾听人说过。
       “贵胄掣肘、清流物议”,这句话像子弹击中太后一样。
       她身体微微一怔,心里如明镜般透彻:千百年来,多少事恰是毁在这两类人手里。满朝文武,靠什么来驾驭呢?不正是互相掣肘、恩威并重这一套吗?!历朝历代驭人之术不都是这样吗?!假人制人,是为上善之道。如今,贵胄更甚、清流更甚,让你李中堂防不胜防。哀家可曾不是这样啊!
       你的苦衷,何尝不是哀家的苦衷呢?!
       内忧外患,潮涌而来:洋人如饿虎扑羊,群涌齐上。日本更是日益猖獗,拥兵压制。一开战就输,就得割地赔款;朝内大臣,参劾折子满天飞,搅得人五根不净!为修个园子,你看看户部尚书阎敬铭,进谏不成,竟要一头撞死在大柱子上。瞧瞧这乱象,个个都跟哀家作对啊!

       以头撞柱子进谏的户部大臣阎敬铭,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规劝主子,以国事为重。

       哀家知道,日本虽已制定“征讨清国策”,但并没有具体行动,更何况朝鲜还在大清控制之中,更何况东瀛岛国乃“蕞尔小邦,不足为惧”。
       北洋水师缺银子,哀家当然知道,有钱则急,无钱则缓么!
       朝堂上,这一番注目凝视,双方都已看出事态端倪,看出因果关系。
       就这样,李鸿章还感恩戴德,仔细想想,若不是太后支持,北洋海军到现在恐怕还是几条破木船哩,她这个家不好当啊!

       海军衙门成立之初,光绪帝要求各省每年提供400万两,实际收入不到200万两,皇上给各省施加压力,下令各省给海军衙门每年送足原定海防经费400万两。为发展海军,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削减绿营和勇营兵额,淘汰旧式战船,设立“海防捐”,公开卖官鬻爵,鼓励戴罪官员“花钱减罪”等。【10】
       当时正值颐和园开始大兴土木,海军衙门成立刚三个月,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奕譞面奉慈禧“懿旨”,著准内务府“由海军衙门存款内借银四十万两”,拨交奉宸苑(负责三海修建机构)建筑三海工程应用。不到半年,三海工程需款又告急,奕譞除了以神机营名义借给三十五万两外,又“由海军衙门存款内先行匀借银三十万两。”到光绪十二年十月二十日,粤海关奉命将海军衙门垫款三十万两归还,而奕譞为讨好慈禧,却说“南海工程紧要”,把这笔钱仍交给奉宸苑应用。【11】

       光绪十四年五月初九日,慈禧懿旨宣布“明年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正月光绪帝大婚,二月亲政”。大婚需巨款,颐和园工程又需加速进行,需款极巨。由奕奕譞出面,致函李鸿章,要他向收入较多的省份督抚索取。
       李鸿章致函各较富省份督抚。他给两广总督张之洞信中说:“昨接醇邸来函,以万寿山工程用款不敷,属函致各处,共集款二百万两存储生息,以备分年修理等语。”
       他在给曾国荃函则说:“醇邸来函……首望香帅(张之洞),次则台端,能江、粤集得大宗,此外略加附益,便有成数,目前需用已亟,无论正杂各款,均可移缓就急,分年提解。”
       各省五年间提解总数为广东100万两,两江70万两,湖北40万两,四川、直隶各20万两,江西10万两,共为260万两。【12】
       因为修园子,向海军衙门“借银”、向各省份督抚伸手要钱,这还是不够。
       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有去无回的买卖。朝廷伸手要,你见他几时还过?
       于是,海军衙门和户部决定:完全停止北洋海军购买船炮。
       停泊在英国纽尔斯卡泰恩河上的“镇东”号。现在连这样的“蚊子船”都不买了。

       自从海军衙门成立,南洋不再能得到任何海防经费,北洋除经常费用外,还可购买少量船炮,例如光绪十二年四月,李鸿章还买了一艘鱼雷快艇。
       1889年(光绪十五年)7月8日,海军衙门上奏称:“臣衙门开办以来,……需用浩繁,本有入不敷出之势,又加以颐和园工程需款亦属不赀,又不能不竭力兼筹,用蒇要工,通盘计算,海军经费果能按年全致解清,尚可勉强挹注。以今岁而论,即可每年腾挪银三十万两拨交工程处应用,倘臣衙门经费收不敷出,再行酌度情形,另筹办理。”
       此时,奕譞决定完全停止北洋购买船炮。【13】

       时逢乱世,国立危局,党人纷争,成为乱象。
       “清流派”与“洋务派”争斗,潮来潮去,
       代表人物即翁同龢与李鸿章,势不两立,水火不容。
       颐和园建设,成为双方焦点。
       有一细节:户部尚书阎敬铭,为阻止修园子,一头撞向宫中大柱子,以命死谏。慈禧当场钦点翁同龢接任户部尚书,嘱咐“万事不可碍着修园子的事”。翁到户部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把李鸿章请为水师添置火炮的折子找出来,见到原件上批有“暂解上海海关关银六十一万两”字样,他提笔将批复划了一道杠,在下面写“暂停,待太后寿辰之后处理。”【14】
       什么事情碍着老佛爷修园子的事,那是万万不可的。

       李鸿章当然知道,修园子是老佛爷的一块心病。
       这块心病,暂时还不能动,你得顺着老佛爷的脾气来。
       对于户部尚书翁同龢来说,他希望李鸿章倒台:一是李鸿章功高震主,权势熏天;二是李是靠北洋水师和淮军起家的,这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这个根本上扳倒他,就能击中要害。而你要钱买军舰,就是为了对付日本,而日本在慈禧、光绪和满朝文武眼里就是个蕞尔小邦,不值一提。

       重修园子,胜于重海防。而为海防,李鸿章与左宗棠朝堂争辩,提议停饷罢征,放弃新疆。孰对孰错,暂且不争: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这个国家。大清江山,满目疮痍,他要利用自己位高权重的地位和身份,去填补这些惊人可怕的“窟窿”。所以他要保住自己官位。尽管“清流派”亡李之心不死,“倒李”风波一日未停,他只要在位一日,就要一日斗争。
       上与老佛爷周旋,下与清流派较量。这种日子就是刀头舔血,拼老命了!
       所以,他改韩愈《石鼓歌》以自勉:“中朝大官老于事,炬肯感激徒推矮?”
       这一点,他的老师曾国藩老早就看出来了,他说“李少荃拼命做官”。【15】他18岁中秀才,22岁中举,30岁办团练,40岁任江苏巡抚,41岁封侯拜相,为“一等肃毅伯”,47岁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51岁为文华殿大学士,56岁授“太子太傅”衔,时称“李傅相”,71岁赏三眼花翎,为汉人所无。
       李鸿章一心做官,他要保住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权位,不惜与奕譞合谋,移海军经费去修三海和颐和园,并低三下四、四处求人、到处“借银”,协助筹措修园款项,甚至李莲英的脚气病都放在心上,托人买药,送给李大总管,这些都是为了什么?
       他要为这个国家海疆铸就钢铁长城,他要为列祖列宗、黎民百姓守护一方净土。北洋水师自1888年成军后,就再也没有购买过一艘新式军舰,再也没有购买过替换零件,甚至连作战时使用的炮弹也没再购买。

       这里面最急的就是李鸿章。
       他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一旦有变,曰吾能御侮而破敌,其谁信之?!”【16】
       尽管李鸿章的思路是“守疆土、保和局”,无法控制制海权。可当时,许多人连李鸿章这一步都达不到,根本不信这一套“危言耸听”。
       他真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步了。

       修园子与建海军,在角力较量。
       终究拗不过老佛爷兰花指的掌控。
       这场无休止造园游戏,究竟消耗多少民脂民膏,已无法核算。
       有传言“二千万两至三千万两”“五千万两至六千万两”“八千万两”,诸说都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修园子与皇帝亲政,似乎是一种交换方式。园子修得好,修得快,你亲政就快。而银子成了吊口味的馋虫。谁去搞银子呢?翁同龢当上户部尚书后,就把全部经费投入了颐和园,而驳回了北洋水师所有的经费申请。

       按估算:“根据档案记载,乾隆帝修建清漪园,历时15年,共用银四百四十万二千八百五十一两九钱五分三厘。颐和园的修建经费,虽然没有像清漪园那样完整记录,但是,根据样式雷家藏资料,颐和园56项工程,共用银三百一十六万六千六百九十九两八钱三分三厘。这56项工程,占颐和园工程总数的一半以上。由此推算,颐和园修建经费当在五、六百万两之间。”【17】
      以德国进口铁甲舰“定远”与”镇远”计算,两艘军舰总共价格300万两白银, 如果有500万-600万两白银,就可以购买4艘这样的主力战舰。
       那是何等光景?!

       修园子花了哪些钱,光绪皇帝生父、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譞最能说得清。
       因为是他主持新修颐和园。
       这项任命极富深意,修颐和园需要大笔经费,而实为总理衙门经管大量经费开支。颐和园修完,意味着太后远离紫禁城,光绪皇帝独立亲政,这对光绪皇帝生父自然是一种特殊动力。
       果不其然,接收园工后,醇亲王陆续从海军衙门掌管经费里向颐和园工程挪款,而醇亲王说:挪动的是海军衙门经费,北洋海军军费并未受到侵占,海军衙门经费和北洋海军军费不可混为一谈。
       除挪用海军衙门经费外,新修颐和园挪用带有“海军”字样的经费还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海防捐”,即以海防名义募集社会捐资,以虚职官衔作为回报,即卖官。所得“海防捐”,虽大部进入园工,一部分则为铁路建设经费。
       南北洋海军每年需要经费是400万两,至少也要330多万两,而实际分配还不足300万两。海军衙门要求户部每年增加100万两。这100万两,本可拿出30多万补足海军支出,20万给三海工程,20多万给颐和园,剩下20多万用于筹建新的海军。户部没那么多钱,只能先填上海军30多万支出窟窿,然后将45万多两“闲款”拿出来使用——给颐和园修缮工程。
       这到底算不算挪用海军军费呢?

       另一笔经费,有个专用名词,称“海军巨款”。
       1888年秋,醇亲王通过李鸿章,向一些沿江海省份总督、巡抚授意,让他们筹资报效颐和园工程。但为颐和园筹资,无法摆上台面,醇亲王便想出以海军名义筹款。各省督抚对此踊跃认捐,共集260万两之巨,即“海军巨款”。
       这笔“海军巨款”和海防捐一样,各地资金陆续认缴后,并没有拨入颐和园工程,而是全部存进天津外国银行和洋务企业,以所得利息贴补颐和园,而本金则号称将来用于海军建设。甲午战争爆发后,慈禧颁懿旨,命令将“海军巨款”本金如数提出,用以购买军火。
       因为存期未满等原因,先只提出158万余两。【18】
       作为太后一国之主,修个园子,本不是大事。
       可“修园子”与“建海军”在同时推进,更令人焦虑的是邻国日本正与大清在建海军上较劲,这样一来,“修园子”就成为“建海军”的参照物。
       修园子,可看出是家事;建海军,则是国事。
       家国两分,孰大孰小、孰轻孰重,这该看得出来吧!

       连年战乱,国库空虚,修颐和园之举,引起臣僚纷议。

       民间疾苦,百姓流离,这是最高当权者最应该关注的。民心就从这里来的。

       1890年(光绪十六年),直隶京师一带遭受水灾,御史吴兆泰奏请节省颐和园工程。他上疏称:“方今畿辅奇灾,嗷鸿遍野,鹑衣鹄面,流离相属,卖妻鬻子,苟以取活,菜色满郊,僵仆载途,目不忍睹,耳不忍闻……”而且“海禁洞开,强邻逼视。我朝海岸辽阔,长数千里,亟宜添设强大之海军,请求精深之技艺,育才教战,坚甲砺兵,充实防力,申张国权”,此正是“朝廷撤乐减膳之时,非土木兴作之日也。”【18】
       这个湖北麻城籍贯的御史,素以冒颜直谏、斗胆直言著称。
       他冒死疏谏,捅了马蜂窝,引起太后愤怒。
       10月9日,内阁发布上谕:颐和园工程均系旧有工程。现在将原有工程量加修葺,并非创兴土木,自侈游观。吴兆泰“摭拾渎陈,是于朕孝养之心,全未体会,实属冒昧已极。吴兆泰著交部严加议处。”
       张之洞力保此人,赞道:英雄气概,江楚奇才!
       吴兆泰被投进刑部大牢,在张之洞等人联名担保下,虽免死罪,仍被革职遣归。

       颐和园,浩大华丽。
       看上去,就像一座永远修不完的园林。
       从1886年到1894年,整整8年,一直在修缮。
       园子可以无休止的修,没完没了。看透这种把戏的,自然认清这是一种政治手段。

       修缮不停止、就意味着太后归政、皇帝亲政不会到来——皇帝背后的那道帘子,就会一直悬挂着。太后颐养天年的居所尚未完工,朝臣们自然无人敢贸然吁请太后归政。
       太后不妨装聋作哑,不会再有自请归政的压力。
       这一套把戏,就像太后手中的猫,怎么撸,就怎么舒服。
       慈禧爱猫,宫内众所周知。
       《大清慈禧传记》载:老佛爷有两只猫,有一只叫做“玉狮子”,一只叫“雪里拖枪”。一个叫小娟子的宫女,专门伺候玉狮子。
       玉狮子喜怒哀乐、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太后心情。
       太后虽然日理万机,百忙中总要亲自来把所有的猫都抱一遍,撸一遍。但凡猫出现问题,养猫的宫女就会受到责罚。宫女们每天都跟猫黏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猫打个喷嚏,都让她们紧张。好在这些猫有自己的医生,称“御猫医”。
       当时后宫有一种做法,叫“摸猫”。一些没有把猫养好,又怕受到责罚的宫女,趁着晚上浑水摸鱼,把自己养的猫和别人的猫对调,从而躲避责罚。
       这景象,像极了当时的朝政。
       浑水摸鱼、敷衍了事、偷梁换柱、心怀叵测者,为数不少。
       此乃大清一景。

       要紧的事来了。
       1886年初,清廷驻日使节徐承祖给军机处发来一份密电。
       此件由驻日间谍刺探所得,内容为日本1885年底一次天皇御前会议记录。

日本宪法核心是确立了具有西方资产阶级性质的三权分立体制。

       内阁大臣黑田清隆结束对清廷考察返回日本,向天皇报告。
       黑田认为,清廷自中法战争之后,“于海陆各军力求整顿,若至三年后,我国势必不敌,宜在此三年中,速取朝鲜,与中国一战”。
       明治天皇召集政要,商讨对策。
       日本首相、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说:“我国现当无事之时,每年出入国库尚短千万元左右,若遽与中国、朝鲜交战,款更不敷,此时万难冒昧。至云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必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虽此时外面于水陆各军俱似整顿,以我看来,皆是空言。现当法事甫定之后,似乎奋发有为,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所说,中国又睡觉矣。倘此时我与之战,是催其速强也。诸君不看中国自俄之役,始设电线。自法之役,始设海军。若平静一二年,言官必以更变为言,谋国者又不敢举行矣。即中国执权大臣,腹中经济只有前数千年之书,据为治国要典。此时只宜与之和好。我国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今年我国钞票已与银钱一样通行,三五年后,我国官商皆可充裕。彼时,看中国情形,再行办理。”【19】

       日本军舰“高千穗”号巡洋舰。很多海军技术在10年内就面临新技术的替代,军舰服役8年左右就开始落伍,超过10年则根本面临淘汰。日本急追世界海军技术最前端。

       伊藤博文非常清楚,现在不要急于对清廷开战,暂时不要惊醒它,且让它沉浸在虚幻的“中兴自信”之中,待日本力量蓄积强大,再相机处置。
       非常遗憾,军机处对这封具有战略性考量的电文竟然搁置不问。
       当然,清廷上层也无从知晓。
       日本东瀛,正像一条冬眠的蝮蛇,在大清一派“同光中兴”颂歌中,潜伏爪牙,待机出动。

       此时,太后最关心的还是修园子,这是她心中头等大事。
       任何参劾、谏言,都是大忌,文武百官,噤若寒蝉。
       可海军建设,急如燃眉,刻不容缓。
       从1861(咸丰十一年),清廷出巨资向英国购买第一艘新式战舰起,到北洋水师练成二十七年时间内,仅建成北洋水师就耗银三千余万两,连慈禧皆称“唯念海军关系重大,非寻常庶政可比”。在建军伊始,清廷给北洋水师所拨款项并不少,慈禧本人对北洋水师十分看重。正因为海军建设和修造颐和园均开支巨大,而朝廷财政又捉襟见肘,所以醇亲王奕譞焦头烂额。
       自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20】
       这般景象,让令人担忧。

       日军海军“吉野”号。海军一直被认为是最需要底蕴和时间积累的技术型军种,因此有“百年海军”之说。近代日本海军从明治维新开始,一直急速发展到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战力,其速度之快与力道之猛,令人吃惊。

       大清《北洋海军章程》船制称:“海军一支,局势略具。然参稽欧洲各国水师之制,战舰尤嫌其少,运船太单,测量、探信各船皆未备,似尚未足云成军。”并建议另添置快船7艘、鱼雷艇6艘及测量等船5艘,“合之原有者,共得战舰十六艘、雷艇十二艘、守船六艘、练运等船八艘,共大小四十三艘,以之防守辽渤,救援他处,庶足以壮声威而资调遣”。【21】
       “战舰犹嫌少”,可海军打仗靠得就是战舰。
       这战舰是守江山的,不是昆明湖上的游船啊!

       海军有识之士,不甘沉沦,奋起直谏。
       海军总兵刘步蟾深知“日本增修武备,必为我患。”
       他毅然亲谒李鸿章,请求“按年添购如定、镇者两舰,以防不虞。”
       李鸿章老于官场,知道利害关系,便搪塞道:“子策良善,如吾谋之不用何!”
       刘步蟾慷慨陈辞:“相公居其位,安得为是言!平时不备,一旦偾事,咎将谁属?”
       李鸿章听罢,脸色顿时苍白。
       刘步蟾忧国之深,忠愤激昂,令在座官员无不大惊失色。
       独他面不改色,神色自若。

       至1891年(光绪十六年)1月,奕譞病死,颐和园工程已基本完工。
       主管修园子的人死了,工程自然就完工了。
       这并非巧合,也算圆满竣工了。
       而三年后的甲午战争,正在大海那一边等着呢!

       落日余晖,尽洒湖上。
       我又一次来到昆明湖畔。
       明镜透光,十七孔桥,如玉带横卧,连接湖心岛。
       玉泉山,依稀可见,玉泉塔高耸,隔湖相望。
       镀金铜牛,安卧湖畔,上有乾隆手书《金牛铭》。
       群山暮色,苍茫轻拂,晚霞如绮,天染如画,夕阳缓缓坠下。
       踱步于颐和园间,景色渐渐黯淡,似悄然流逝的悲歌。
       昆明湖,见证了多少兴衰荣辱,又承载了多少历史沧桑?潮起潮落间,又有多少生死沉浮?

       心中在想:原本关外铁骑,弯刀闪亮,豪气冲天,叱咤中原,怎么到了这方十里春堤、九龙画舫间,就沉醉不醒了?!怡情山水,芳园香径,朱红宫墙,就这般诱人不能自拔?!
      “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乾隆题《昆明湖泛舟》诗),岸拥风月,怀拥岚山,春湖萌翠,川浸欸乃,这般景致,怎么叫人“不是神仙也自清”(乾隆题《万寿山》诗)?!景致物化的魅力,远胜于大漠寒风、塞外凉月,叫人骨酥心醉。在肉身的欢享之下,一切皆可抛弃,包括国家安危。
       湖水如镜,微风拂过。那艘“清晏舫”的石舫,即成北洋海军的象征,成为只能闲情游园、无法搏击惊涛的摆设。
      暮色愈发浓重,湖水愈发深沉。曾经的国之重器、捍卫海疆的钢铁长城,本应在波涛中破浪前行,却无奈地成为这园中奢华的一砖一瓦。
       望着这美轮美奂的园林,心中满是苦涩。那些精美雕刻、华丽装饰,每一处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屈辱过往。
       暮色渐深,颐和园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
       远处一声钟响,隐约震荡。
       让心随着震开的涟漪波纹,一阵阵酸痛起来。


       【文史来源
       【1】孙文晔、徐家宁《北京日报•旧京图说》2022年9月16日
       【2】刘屹松《紫禁城的落日:慈禧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04月 
       【3】奕譞《酌拟规复水操旧制参用西法以期实济折》
       【4】《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一至卷之二百三十五
       【5】《清实录》第51册第829页 中华书局1987年
       【6】奕譞《奏请复昆明湖水操旧制折》
       【7】“醇亲王致李鸿章函”(光绪十三年八月十三日)《海军衙门函稿》(未刊稿)第二册,转引自姜鸣:《龙旗飘飘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三联书店2003年第231页
       【8】《清实录》第54册第1023页 中华书局1987年
       【9】李鸿章《奏稿》卷九
       【10】《文史博览》2007年第3期王重旭《慈禧为何挪用海军军费》
       【11】《李文忠公奏稿》卷六十五光绪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定造快船报销折》
       【12】《左宗棠全集》第20册第17597页,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本1986年。
       【1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3册第60页
       【14】蒋丰《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东方出版社2014年8月
       【15】《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第63页中华书局1983年
       【16】李鸿章《朋僚函稿》卷五复陈筱舫侍卿
       【17】王道成《颐和园与海军衙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人民论坛》2006年第7期
       【18】《你知道的甲午战争可能是错的》《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7月
       【18】《清代起居注册》中华书局2009年
       【19】《晚清时代的日本“人人皆知中国不足惧”》网易首页2023年12月28日
       【20】《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十八《光绪二十年四月二十五日校阅海军竣事折》
       【21】《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资料汇编》(下)第746至747页

江淮家园
关注社会新闻 解读热点讯息 纵览人文风景 探寻文学天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