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编年史——我们的精血

文摘   2024-08-24 17:07   江苏  

  长天浩渺,水波潋滟。
  站在水岸上,眺望远景;水色迷离,斯人斯影。
  这里,曾是繁华起点,亦是梦想归处。
  青石码头,承载岁月之重;荡漾碧波,涌动历史记忆。
  岁月精雕瑰宝,时光镌刻印记。
  如诗如画,亦歌亦泣。
  那史册中,一个个方块字——
  便是城市密码,凝着城市精血。

  绚烂天际,星河流萤,悄然划过岁月苍穹。
  水岸码头,静守时光,静静伫立,诉说往昔荣光与沧桑。
  从下草湾第一块石器,到青莲岗第一只陶罐;从“东夷浸盛,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到“淮夷攻周,徐戎用兵”;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到淮北为楚,淮南为越;从“襄陵沃野,恣肆壮阔”,到“蠙珠暨鱼,稻饭鱼羹”……
  这方水土、这座城市,给予历史以清晰的进化历程。
  史事编年,每一段历史,都有独特灵魂、鲜明主题、宏阔定义、坚毅态度。
  就像用手触摸,每一块城砖、每一块船板,都是真实的,沉甸甸的。
  就像用眼细看,每一朵浪花、每一缕炊烟,都是飘逸的,轻盈盈的。
  我们的城市是怎样的一方极乐世界呢?
  这座城市,由混沌到清晰,由简约到繁复,由苗条到丰腴,由摇篮到壮年,有沧桑晦暗到明丽鲜艳。典雅、富丽、青春、极致,就像坐在一艘画船上看城中景色一般。大红大紫穿越横贯了一个个时代。
  在时光长河中,这座城市宛如一颗夜明珠。
  在风雨沧桑中,不断打磨,无休劘宕,直至熠熠生辉。
  这座城市的编年史,是一部交织着愉悦与痛苦、组合与分散、毁灭与创造的宏大史诗,既是生活画卷,也是动人故事。
  黄金水道,成了潇洒飘逸的韵脚;漕盐粮仓,便是她大富大贵的胎记。
  里运河畔,尚存一座“仁慈医院”古钟楼。只是古钟不在,无法撞响。
  只能在心灵间回忆她曾经的轰鸣。当她作为漕运史的最后一页时,她面对世俗、面对社会,唯一的财产就是孤独。真正使人触目惊心的是:她固守心灵与物质的孤独,这便成为一个六百年之谜。
  从最初荒芜之地到如今繁华之城,一代代人挥洒汗水,倾注心血。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将零散砖石组合成坚固的城墙,将分散人心凝聚成坚强的力量。
  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古城便是这样一个装满了历史、艺术和人文情怀的巨大容器。
  六百年光阴,城市经历无数风云变幻。
  她在创造中崛起,在废墟中重生。她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交响曲,有低沉哀婉,更有高亢激昂。那低沉处,是历史叹息、岁月沉淀;高亢时,是时代号角,奋进旋律。 
  光阴流转,悲欢离合,承载无尽的梦想与希望。
  她的美丽与传奇,在岁月长河中绽放光芒,成为永恒史诗。

    微风轻拂,柳丝摇曳。墨痕留迹,烟雨飘渺,仿若从唐宋元明烟雨画中缓缓走来。桃花嫣红,映照清幽城池,似能听见千年前诗人的浅吟低唱,那隐约古韵,在心头荡漾。

       回望这座城市编年史,泪水模糊了双眼。那风雨岁月,如同一首悲伤之歌,吟唱着失落与坚守。残垣断壁,记录着痛苦与挣扎;古街小巷,弥漫着离别与哀愁。但我知道,这座城市的心中依然燃烧着希望的火焰。

  那一段华章,波澜壮阔,跌宕起伏。
  古老街巷,诉说往昔故事;斑驳城墙,见证岁月变迁。
  每一次日出日落,都映照出这座城市异样风貌;每一季花开花谢,都点缀着它独特韵味。曾经的战火硝烟,未能摧毁她的精神脊梁;过往的天灾人祸,不曾磨灭她的顽强意志。
  她在创造中崛起,智慧与汗水,铸就辉煌场景——
  亭台楼阁,拔地而起;商铺酒肆,鳞次栉比;街头巷尾,人声鼎沸。似画卷,绚丽极致;似写真,婉约多姿。
  古老街巷,宛如岁月编织的锦缎,每一处褶皱都藏着故事。青石板路上,曾走过无数脚步,有官家的稳重、商贾的匆忙,文人的优雅、百姓的质朴。
  那脚步声仿佛还在回响,诉说着昔日繁华与喧嚣。
  许多第一,惊天动地:第一艘漕船驶来、第一担米粮进仓、第一块船板拼起、第一位漕官上任、第一面迎驾旌旗、第一次南巡登临……
  许多第一,微小如尘:第一条街巷铺伸、第一声淮调京唱、第一盘软兜长鱼、第一碗油条辣汤、第一扇青楼红门、第一声长街叫卖……
  大全景里,河、船、闸、堤,江山如画,形胜如诗。
  小全景里,署、府、衙、台,楼橹雉堞,坚新如初。
  中景里,总督、道台、县丞、衙役,各司其命,保民安澜。
  近景里,黄芩、川芎、白芷、甘草,温病条辨,起死回生。
  特写里,南梆子、四平调、莲花步、风搅雪,荡气回肠,妩媚动人。
  巍峨城墙,由洪泽湖石工墙组成,如同忠诚卫士,坚守城市荣耀。
  每一块砖石,历经风雨侵蚀,依然屹立不倒,糯米汁浇灌的砖缝间,写满坚韧与顽强,守护百姓寻常生活。
  四季转圜、时光流转中,长街风景渲然,如同踏入时光回廊。
  春至长河,飞凫西来,云天空碧。夜火连淮水,春风满客帆。大舶夹双橹,中流鹅鹳鸣。啼莺舞燕,小桥流水,杨柳秋千。春,是希望舒展,是生命绽放。
  夏临码头,画角金饶,旦夕吹响。夜入楚家烟,烟中人未眠。灯影半临水,筝声多在船。水流新日月,人拜旧冠裳。夏,是清凉世界,是活力迸发。
  秋入南窗,竹喧归浣,芦笛浅吟。半篱帆影,骊歌一曲。花屿萧疏露,朱栏碧槛影。晚秋淮上水,新月楚人家。秋,是饱满岁月,是成熟蕴藏。
  冬降庭台,寒江飞雪,松柏清韵。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烹茶煮雪冰,坐落三更月。故园何日归,一声惊鸟回。冬,是宁静心语,是温暖激荡。
  六百年城池,欢笑与哭泣、梦想与希望,交织成人间故事。
  宛如一首长歌,尽管时光斑驳,韵味却不减,始终在心底悠悠回荡。
  真应了那句:“美景之美,在其忧伤。”
  一座伟大的城市,亦如此,皆忧伤。

    2023年,最后一片历史文化街区都天庙街区被拆除。从1998年以来,这种肆无忌惮的拆除,没有停止过喧嚣。这座城市曾经的所有美好承诺,在这片废墟里画上句号,灰飞烟灭。历史沧桑,可能不在岁月飘逝。更多惆怅在于江山更迭中的景物消失。
  六百年回眸,也许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再看一眼绝版清江浦、城市的文化孤本,她的唯一性——独特的文化、科学、教育、美学价值;不可再生性——今天的工业不能替代历史的工艺,决定了她绝版孤本的价值。
  

  长河如歌,缓缓流淌。
  这片水岸,作为漕运史最后一页,宛如一位老者,遗世独立。
  城市编年史,像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凝视着长河。
  古城坍塌,烟消云散,再无傲然挺立;街巷老宅,房梁上尽管镌有“乾隆年”“咸丰年”字样,依然被推倒;青石板路,被一块块刨起,像远行征人,撒手西去,渐行渐远,再也不回。
  那一个个芳名,清新古典,俊雅秀丽:安澜门、花街、牛行街、同庆街、桂花庵、慈云寺、火星庙、吴公祠、丰济仓、清晏园、滴水巷、抬花巷、荷花池、安涉桥、碧霞宫、娃娃井……
  如落水之人,卷入旋涡,被一浪又一浪打走。
  繁华落尽,只剩碧水悠悠,散发着深入骨髓的孤寂。
  老城面临艰难抉择。是抛弃旧有一切,融入瞬息万变的繁华之中,还是坚守内心那份执着,呵护传承,至死不渝?
  历史沧桑,不在于岁月飘逝,更多惆怅在于江山更迭,物化消失。
  尽管水洗山石,墨痕无迹。但是,还能够强烈感受到她从老画面中走来,浮现眼前。曾走在长街中,天真怀想,试图从残存记忆中找寻旧痕,像死死拉住执意西去的人一样。
  当现代化巨耸眼前,拔地而起,呼啸而过,老城被时光遗忘,仅陷一隅。
  孤独守望,守望那份宁静,那份质朴,那份深深植根于灵魂深处的记忆。
  这片孤独中,有一种力量悄然生长——对历史敬畏,对传承担当。她的孤独,成为一种坚定选择,一种初心执着,一种无敌力量。
  六百年风雨,未曾磨灭她意志;六百年沧桑,未曾改变她方向。她守望着内心纯净,憧憬着那个鲜亮未来。或许,在世人眼中,她的孤独难以被理解,但正是这份孤独,赋予她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她用独有存在,告诉世人:孤独并不可怕,坚守方能永恒。
  在人类记忆里,那些极其珍贵的文化精品,有着不可再造、不可再得的唯一性。失去易,再得难。“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时光荏苒,六百年后,决定一座城池品质的,究竟是经济实力,还是文化品位?是物质的含金量,还是精神的重量?亦或是两者交融?那恢宏钟声,恍然轰鸣,熏陶思想,浸润灵魂,洗涤心灵,历练肉身。
  城市编年史,乃文化延续之脉络。人与城结缘,是缘分;城与人结缘,是本分。人,于此处出生、栖息、安居、梦想、长大;城市,如母体,孕育、包容、成全。大河东去,小桥流水,苍茫烟雨,寻常巷陌,袅袅炊烟,皆成城市精神图腾。
  文化基因,如母血脐带。
  城市活力、核心竞争力,皆源于此。  
  
      屹立水岸,依旧独守灵魂,固执地守护着那份古老的记忆。它如同一个被遗忘角落,却始终昂起头颅,不向世俗低头,不被潮流左右。它朝着那个鲜亮的方向,坚定地前行,无畏无惧,永不放弃。
    走进深巷,聆听遥远回声。这座城市故事,是一首让人心碎的诗,充满失落与迷茫。但我依然怀揣着对明天一丝幻想,希望她能在未来日子里,找回昔日辉煌,让每一个角落都重新充满生机。哪怕前路布满荆棘,我也愿与她一同前行,直到看见那希望的曙光。

  徜徉水岸,行走长河。
  心中的描绘笔触,决定了城市风情与秀色,成为绝版珍藏。
  “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最优化的模式应该是关怀人、陶冶人。”
  凝聚城市文化,成就城市之精神、气质、品位与个性。“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创造文化”,我们需要城市像母亲养育生命那样,让她的繁衍与延续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样态。
  城市建设之秘诀,非钱财厚薄、规模庞大,而在发自心灵之爱戴、生长于斯之情感、顺应自然之智慧、科学民主之规划、巧夺天工之设计。
  这座城市,当属一眼难忘之所在。
  城市的蓝图与手稿,依托着“运河之水”。
  城市的定位:运河水城——这是城市的顶层设计。
  ——临水而居。这一幅画使人双眸一亮,眼前明快。居住——这是一种新的秩序、新的规则、新的保障,进入人们的生活。
  ——依水而兴。当有轨电车、高速公路、高铁环顾在她身旁的时刻,她的水道不是历史典册中的图片,而是一道都市化、产业化、生活化的黄金线。
  ——秉水而脉。这条脉是文化之脉,六百年愈加底蕴深厚,风情如初。人的生命和活力转变成艺术形式,且规模宏伟,前所未有:贤祠、宗庙、官殿、雕像、绘画、书艺、石刻、连同碧水倒影的房屋、花草、树木、景致,都永远存活在人的心里。
  ——近水而歌。绿色、低碳、生态的城市生活,是发展新引擎、新标志、新境界。都市人拥有一块休闲天地,一块放松心情的世界,比什么都重要。水与岸、点与景、鸟与林的完美结合,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醉人的绿,是人与城的最佳营养。
  “生存即居住”。“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明本来是有的,光辉灿烂;证据本来是有的,遍布家园,只因在历史的风尘中灰飞烟灭,使这座城市与其他城市一样——成了受伤的城市。
  一旦千城一面,城市就魂不附体。
  最终目标是建设“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宜业宜居城市”——“和谐、幸福、宜业、宜居”,是以百姓寻常生活方式阐释一个城市的文明生活,文明正是这个城市潜意识的自我坐标。诚如那句话:“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
  终于明白:重要的不是你所站的位置,而是你所朝的方向。
  这座城市,正越过一条新的起跑线,奋力向前。
  回望,是对生命的一种提炼。历史只因淡忘、只因失落、只因消逝,而沉重晦涩,许多往事已成过去,只有月色还如当初一样清明美丽。
  愿借一片古城月色,蘸就几许碧水之汁,翻开史页,写下一段古城回忆录。
  天降大任,秉承古城传统,涵养文化内涵,蓄练思想精血,为古城之文化复兴,而播种耕耘,收获希望。侠骨值千金,片语重九鼎。有衷肠,有热血,有良知,只因我等皆古城后裔子民,与城池血脉相通,一往情深。
  这血脉,激荡心灵,温暖灵魂,且因基因强烈,可持续地传下去。
  心伴希望,期盼花开;
  俯看大地,梦想成真。

  运河畔建起假古董,有点虚张声势。其实,原本不需这样。岁月的风,轻轻吹过每一寸土地,带着无尽怀想与眷恋。那些曾经繁华与沧桑,早已深深烙印在城市灵魂深处。只要坚守就好,坚守是最好的亮相。
       这座城池的岁月,是心中永远的痛与爱。那些消逝时光,如同破碎之梦,让人心碎又痴迷。这是一种深深的孤独与无奈。我依然对明天怀有期待,愿未来日子里,她能被时光温柔以待,所有伤痛皆储藏于心灵深处,惟愿梦想开花结果。
  


江淮家园
关注社会新闻 解读热点讯息 纵览人文风景 探寻文学天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