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光绪十三年)2月7日(正月十五),春夜时分。 从前宫门至养心殿,灯火辉煌,旌旗招展,各路文武大臣们身着盛装,井然入宫,众人脸上透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今天是大清第十一位皇帝——光绪帝举行亲政大典的日子。 早在半年前,1886年(光绪十二年),光绪帝已年满16岁。7月11日,慈禧降下懿旨:前因皇帝甫经亲政,决疑定策,实不能不遇事提撕,勉允臣工之请,训政数年。两年以来,皇帝几于典学,益臻精进,于军国大小事务,均能随时剖决,措置合宜,深宫甚为欣慰。明年正月大婚礼成,应即亲裁大政,以慰天下臣民之望。著钦天监于明年二月内敬谨选择归政吉期具奏。【1】 但实际上,一切大权依然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只不过遥控的线,由毓庆宫延伸到了花团锦簇的颐和园。她真正的“撤帘归政”,还在两年后。 光绪帝是慈禧的外甥,从小体弱多病,慈禧便对其悉心照顾,精心栽培。光绪帝亲政典礼如期举行,标志着17岁的皇帝亲自处理国家政务了。 入春以来,北运河决堤,通州平定决口数十丈,南七工、芦沟桥、直隶武清、霸州等处先后决口;七月,黄河在开州决口;九月,黄河在郑州十堡决口,口面300余丈。黄河水,南入贾鲁河、会涡河、周家口、淮河,全河继流,灾情危急。黄水如虎,汹涌入郑州城,水深十几米,冲毁中牟城,洪峰冲到开封,水位高达近40米,淹没开封以东数千个村镇。【2】 去年(1886年),刚签订中法《续议商务专条》,可法兰西人不满意,拒绝批准,并重派代表来谈判。不得已,1887年(光绪十三年)五月六日,总理衙门再与法国驻华公使恭恩当签订《中法续议商务专条》,清廷作出更大让步,开放口岸、再度减税、给予法国最惠国待遇。 葡萄牙人又找上门,多次迫使清政府承认澳门归葡所有。1887年(光绪十三年)三月二日,总税务司赫德派金登干,与葡方议定《中葡草约》,承认葡萄牙享受最惠国待遇,允其永驻和管理澳门及澳属之地。 十月十七日,总理衙门又与葡萄牙在北京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再次强调:中国仍允许葡萄牙永驻和管理澳门以及澳属之地,并享受一系列优惠待遇。 被人用大炮和洋枪,顶在胸膛上,不得不签下丧权辱国之条约。 此前,日本侵占台湾、吞并琉球,哪一次不是签订“专条”、赔银了事?! 太后心宽,如此事态,又不是头一回。毕竟见识过两次鸦片战争。 跟英国人、法国人打、跟八国联军打、跟日本人打,打得不可开交。打不过就和,就割地赔银子。当下,她已看到北洋海军建成,像西方列强那样“船坚炮利”,再也不怕人家打上门了,所以对修园子的兴趣更大了。 翊坤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称万安宫。光绪帝为慈禧太后庆祝寿辰,以储秀门体和殿为旧址改为穿堂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格局。 储秀宫,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 能把各自独立的翊坤宫和储秀宫打通了,形成翊坤宫、体和殿、储秀宫及后殿丽景轩四进大院,就像与之并列的咸丰帝的四进大院,即太极殿、体元殿、长春宫和后殿的怡情书室。这样,西六宫就变成两个四进大院。【3】 看上去,北洋水师实力雄踞“亚洲第一”,巨舰林立,大炮雄峙。太后和海军衙门都非常满意。这毕竟没有经过战争检验。他最担忧的是舰队下一步发展与中国海防实力——丁汝昌多次向他报告北洋水师战力与日本相差较大,令人寝食难安。 1888年,清政府颁布《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水师更名为北洋海军。 当时,史称实力为“亚洲第一”。海军是一个需要连续投入、不断更新的军种,清政府认为海军建设已一劳永逸,为节省开支,便紧缩海军投入。 这年,光绪帝亲政,批准他的老师——清流派领袖、户部尚书翁同龢提交的《请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以治理黄河经费不敷,宣布停止进口船炮。 这个背景里,有多方因素:多年列强入侵,战争创伤和战争赔款,大清国库已然空虚,入不敷出。逼得李鸿章为筹措海军军费,想出“海防捐”的主意,“两千两银子可买州府以上实缺。” 这个背景,有帝党首领翁同和和后党领袖李鸿章的暗斗。两位分属帝党、后党领军人物,暗中争斗不可开交。争斗背后,除有政争之分,更有户部财政捉襟见肘的现实。特别是烧钱疯狂的颐和园工程,清廷户部“部库虚空”,流动资金一度只剩下一百万两。翁同龢哀叹:“内府不足,取之外府,外府不足,取之各路”,简直拆东墙补西墙。 因与李鸿章有矛盾,翁同龢奏请皇上“奏定年之内不得添置一枪一炮”,以“窘李”。【4】让李鸿章难堪。这才是他的真实目的。 翁同龢长兄翁同书,官至安徽巡抚,在与捻军作战中屡屡失利,遭到曾国藩弹劾,翁同书被判处斩监候。其父翁心存已七十多岁,听闻噩耗,竟然在家中气绝身亡。慈禧为体恤老臣,改判翁同书充军新疆。几年后,翁同书病死在西北。 翁家认为最大祸害在于——由李鸿章代笔《参翁同书片》所致,翁同龢恨曾国藩不敢报复,于是将怒火转嫁给李鸿章。 实际上,李鸿章并非《参翁同书片》代笔者。但这个仇算结下—— 复仇由此开始。凡是李鸿章所推崇的,翁同龢就必然反对,“为了反对而反对”。他以国库空虚和耗资巨大为由,处处掣肘李鸿章和北洋海军。 翁同龢对慈禧太后兴建颐和园与万寿庆典之事非常上心,将原本属于北洋海军的军费都挪作他用。这种刁难和排挤让李鸿章有苦说不出。 海军军费一拖再拖,遥遥无期。可修园子却一刻也不能耽搁。 翁李争斗上升到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境地——利用户部职权,拖延北洋海军军费,让北洋海军在战备物资上奇缺,军舰无法买,炮弹无着落。家仇演变成国恨,国家利益变成私人恩怨的报复工具,这不仅削弱了李鸿章的实力,更对整个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海塞之争”已成定局,左宗棠致力平定西域,那么李中堂就该在海上有所作为吧! 他目光紧紧盯住地图上的日本:夫今日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伺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将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李鸿章奏折) 李鸿章在黄海海战发生一个月前,所上奏折中说:“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持枪炮,稍有优细,则利钝悬殊,俊人于近十年来,壹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努,制造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敢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5】李鸿章在另一份奏折中还说:“近数年来,部议停购船械,未能续添。而日本每年必添铁快新船一、二艘,海上文锋,恐非胜算。”【6】 旅顺黄金山炮台,1880年11月开工修建,工期历时2年零5个月,是旅顺口诸炮台中最大一个。该炮台配备240毫米口径加农炮,为旅顺口诸炮台中口径最大、威力最强、样式最新的火炮。 旅顺城头山炮台,装备120毫米克虏伯炮2门、80毫米克虏伯炮6门、五管格林炮2门,防守西部海岸线。 旅顺椅子山炮台,配备120毫米克虏伯要塞炮1门,200毫米臼炮2门,扼控旅顺西路防线。 旅顺母猪礁炮台,装备200毫米(5米长)克虏伯炮2门、150毫米(3米长)克虏伯炮2门、80毫米克虏伯炮4门,为黄金山炮台辅助炮台。
1894年6月30日,《为酌度日朝情势应预筹办理厚集兵饷折》中称:“查北洋铁、快各舰,堪备海战者只有八艘,余船尽供运、练之用。近数年来,部议停购船械,未能续添。而日本每年必添铁、快新船一二艘,海上交锋恐非胜算。若就陆路而论,沿海各军将领均久经战阵,器械精利,操演纯熟,合计亦仅二万人,分布直、东、奉三省海口扼守炮台,兵力本不为厚。若令出境援韩击倭,势非大举不办。一经抽调,则处处空虚,转虑为敌所乘。”如欲备战,“应请饬下户部先行筹备的饷二三百万,以备随时指拨”。“臣久历兵间,深知时势艰难,边衅一开,劳费无已。”“但便挽回有术,断不敢轻启衅端”。【7】 任你奏折满天飞,到了户部翁同龢那里,还是拿不到银子。 翁同龢因与李鸿章私人恩怨,故意给他使绊子,以限制李鸿章权力。 话说回来,李鸿章是玩文字游戏的高手,“禁购令”对他并没有太大约束力。1892年,李鸿章为修建胶州湾炮台,决定进口一批大炮。此时还在禁购令限制期内,要从进口大炮上还得等一年。不过这难不倒李鸿章,他命令盛宣怀与信义洋行签订一个购炮合同,订购240毫米35倍径克虏伯岸炮3门、210毫米35倍径克虏伯岸炮4门、150毫米40倍径克虏伯速射炮5门,格鲁森53、40毫米小口径速射炮18门。 合同规定,北洋先向信义洋行支付一笔定金,信义洋行则在禁购令到期以后才交货,届时北洋再结清尾款。1893年7月,禁购令刚刚期满一个月,胶州湾炮台所需首批克虏伯岸炮就运抵上海,实现无缝衔接。而北洋为烟台东西炮台、威海卫南帮炮台等处订购克虏伯岸炮,也采用同样手法,以规避禁购令。 有时候,我在想:中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陆权大国。经过几千年血风腥雨、中原逐鹿,对于陆权争霸、问鼎中原,已了如指掌,但是当一个从未认知的大海,在我们面前徐徐铺展时,对于中国这个陆权国家,却极其陌生,这是一个崭新世界。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称:“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款指和解,攻、制才是根本。 大海的规则与陆地完全不同。碧海大洋里,没有险关、隘口、更没有咽喉要道,铁甲舰可以轻松奔驰到任何一个地方、一个角落,只要有足够的燃料和后勤补给就行。这就决定了海权格局的特点:一山不容二虎。在同一片海域,没有什么画地为牢、分而治之,一片海域的制海权,只属于一支海军——这片海域最强的那支海军。大海之上,无人可以偏安一隅。再也不会出现打不过,就躲到一个地方,临安苟且。 在苍茫大海上,谁的军舰大、吨位重、炮管多、航速快,谁就是老大。 他想欺负谁,就能欺负谁;想怎么自由航行,就怎么自由航行。 而我们的目光往往被所谓“政治场”左右,紧紧盯在人际关系、官场协调和私人恩怨上。 1988年,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南海设立海洋观测站的指令,陈伟文将军率舰出征。作为观测点护航总指挥陈伟文,清楚地记得上面下达“五不一赶”方针——“不主动惹事、不首先开枪、不示弱、不吃亏、不丢面子,敌强占领我岛屿,将其赶走!” 还记得1884年慈禧太后对马尾海战的懿旨么:“无旨不得先行开炮,虽胜犹斩!” 伟哉陈伟文,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他果断亮剑,指挥击沉越南3艘军舰,这才有了在茫茫南海上的立足之地,才有了如今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三沙市。
如果没有拼死一战,那七个岛礁将变成一座座无法返回祖国的孤岛。争回来的只有7座岛礁。目前中国控制9座岛礁,还有221座岛礁呢?谁做陈伟文第二? 铁甲舰锅炉燃料为煤炭,出海训练、备战、作战,哪能少得了煤炭呢?! 《北洋海军章程》明确规定:“各船烟煤为行军用物大宗。”【8】煤炭,为粗放型物质,品质优劣,差别很大。烧优质煤的军舰,动力驱动强劲,舰艇航速理想,设备寿命延长。 开平煤矿,洋务运动的产物,北洋水师海军用煤主要产地。 当时,英国煤、美国煤属优质煤种,尤其产自英国卡迪夫煤,所含热能高,最适合远洋航线轮船和军舰使用,但价格不菲。为保证船舰使用,清政府曾花巨资从海外进口煤炭,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高额消耗,让朝廷财政难以长期为继;从国外运煤,长途海运,成本极高。 而与之媲美的煤炭,只有北京斋堂煤。斋堂煤不但储量大,且所产煤炭油亮成块,燃烧充分,在质量上能够达到北洋海军用煤要求。但斋堂煤开采技术不高,运输不便,产量和运力十分有限,不能保证水师使用。在北洋水师建军初期,其煤炭供给主要是英国煤、美国煤,斋堂煤只能作为补充。 随着北洋舰队渐成规模,出海训练与战备巡逻频率提高,对煤炭需求量不断增加,煤供不足,已成大难题。 李鸿章案头堆满了这样的急电:“知前定太格西煤竟成无望,当此军务吃紧之时,煤吨一节颇关紧要……第事已至此,若不从权办理,必至贻误事机,望速将金山煤装二百吨,可介煤装三百吨,赶运到旅,幸不可再事延宕也”“前奉傅相札饬,由贵局定购开平五槽煤一千吨,当即运送到烟,以便水师随时领用。”【9】李鸿章在军煤开采上,占有先机。 趁着“洋务运动”的东风,早在1876年(光绪二年)九月,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赴唐山开平一带勘测,发现地下蕴藏丰富煤矿,且质地优良。李遂于筹办“直隶开平矿务局”,招商集股。1878(光绪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开平矿务局”正式成立。1881年正式投产,矿工三千人,年产煤三千六百余吨,以后逐年增加产量。到1898(光绪二十四年)已增至七十三万吨。 1892年(光绪十八年),开平矿务局首任督办唐廷枢病故,李鸿章调张翼继任。张翼,时年45岁,原在直隶水师营务处任职,颇得李鸿章赏识和信任。张有个背景,他原为醇亲王奕譞的侍从,历任清江苏候补道、直隶矿务督办、热河矿务督办、工部侍郎、路矿大臣等职。 然而,就是他任开平矿务局总办后,提供给北洋海军的开平煤质量问题更加突出。按章程,北洋海军用煤由开平煤矿提供,经禀明李鸿章后开单具领,平时视需要按量补给,在海军基地并无定量存储。 丁汝昌最先发现到港军煤份量不足。他给李鸿章致信,称“开平矿务局少煤”,“祈饬查”:“前由贵局请领焦炭五十吨,经发交“定远”五吨,到威过磅,仅三吨有奇,数目甚为悬绝”【10】战争期间,丁汝昌直接禀告李鸿章要求向开平矿务局订购足量海军用煤,即使是这样,煤炭供应和运输中“缺斤少两”,仍不能避免。这让丁汝昌不得不细致到——端坐船头,亲眼看着卸煤,全部过磅称重。一个堂堂舰队司令,竟让“煤老虎”逼得如此操作,这不能不算是咄咄怪事。 开平煤矿提供给北洋水师海军用煤糟糕透了,伪劣产品不说,还短斤少两,让丁汝昌有苦难言。 开平煤矿所产煤炭“五槽煤”“八槽煤”“新硐”等诸多煤种,“五槽”“老峒”质量较好,“新峒”则多散碎。所谓五槽、八槽是根据煤炭工作面对煤炭进行分类,五槽煤是品质优良煤种,非常适合军舰使用,因产量少,犹显金贵,即“惟五槽煤既不便”,且必须“全付现银,以免装运之难”【11】优质煤炭能使军舰获得更高航速“……往返推算,风差水溜每点钟均未过十一海里,如火舱人尽得力,再用好煤,当可过十一海里”“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壮汽力,兼碍锅炉,虽在常时以供兵轮且不堪用,况行军备战之时乎?”【12】。 丁汝昌要求以“五槽”“老峒”作为海军用煤,如不敷而供“新峒”,亦应在出矿时筛检整块运来。但经多次交涉,矿务局仍是以碎煤充数,张翼还建议海军在运去碎煤中自行筛检块煤。在基地筛检煤炭,不仅增加海军人力负担,更重要是海军用煤数量将有名无实。这些煤在使用时,还不得不进行筛捡、二次加工,这让丁汝昌十分焦虑。 他在给时任东海关道方汝翼信中称,“密记煤焦碎无油性,一吨仅能作半吨用,以发“海”“泰”,亦属迁就烧用,设非时事所逼,知执事断不购取……查此等煤质外国兵船断不取用,我又奚必更费运赀耶?”【13】直到甲午战前9月12日,他仍在去函向张翼交涉。他说:“迩来续运之煤仍多散碎,实非真正五槽煤。”【14】开平煤矿所产优质军用煤,就是给海军专用。可北洋舰队却用不到最好的煤。那些煤哪里去了?原来被张翼卖给外国煤商,用以赚取高额利润。 北洋水师军舰用煤属于重要军用物资,朝廷所委派产煤管理之人如此作歹,朝廷当真不知道吗?李鸿章连连抱怨也无计可施,他可是当朝一品大员啊!因为有慈禧和醇亲王做后台,张翼对丁汝昌抗议不屑一顾。 甲午海战爆发前五天,即1894年9月12日,丁汝昌仍为煤炭问题操心,在给张翼信中抱怨道:“迩来续运之煤仍多散碎,实非真正五槽……俟后若仍依旧塞责,定以原船装回,次始得分明,届时幸勿责置交谊于不问也。”【15】北洋海军战舰煤舱里,正是装载着这样煤炭,投入甲午海战。 海军用煤,由开平矿务局所属“平”字号运煤船进行运输。 “于中历九月十八日 (西历十月十二日)有一火轮名“北平”,有三百二十六吨,驶到此口,开平矿主特制此轮以运煤之用,然自到口,陆续已运去旅顺口、威海卫、烟台水师驻扎等处官用煤,有三千三百六十二吨矣”【16】“平”字号轮船先后总计有四艘,专为海军运煤而制,由上海耶松船厂制造,每艘可以载煤达600吨,但是在甲午战争期间,这四艘“平”字号运输船不仅执行北洋海军的运煤任务,而且也被用作运兵、转运物资使用。【17】这就大大挤占煤炭运力,让北洋海军煤炭储备受到极大限制。 甲午战争爆发前数月,因开平煤矿五槽煤产量不足,出于战备等考虑,李鸿章曾向昌洋行紧急购买一批白煤,白煤即无烟煤,具有热量高、煤灰少等优点,也非常适合军舰使用,“义昌白煤千吨,“爱仁”装好,十六沪开,船行甚慢,约十九、二十到威。”【18】这批煤炭直到甲午海战结束后两天,才运到威海。 北洋水师铁码头。丁汝昌就是在这里一次次迎接着运煤船的到来,亲自到船头过磅验收,一次次让他失望至极。
北洋海军先后使用过斋堂煤、开平煤、可介煤、金山煤、英国煤等诸多煤种,诸多煤种混合使用,与供煤方协调、来回调度等都十分复杂,一方面供应呈现极大不便,另一方面煤炭质量得不到保证。面对供应方逐利,为降低用煤成本,北洋舰队有时不得不在煤中故意掺进一些低价劣质煤。 看着各舰管带一张张紧绷的脸,丁汝昌不断向李鸿章报告开平煤矿所作所为。 甲午海战之前,李鸿章曾“顷奉相电,威防务存煤万吨,丰积满荷不虞缺乏”,命令往威海等地大量储煤,丁汝昌对军舰煤炭供应、储备数量,算过细账,在致张翼电稿中称:“至询三万吨是否敷用,纵绝大智慧亦未敢横以论断。不常行速行、齐行,则三万吨可以全数不动;若大队不时周巡,一次须添两千吨左右,则三万吨不过仅供十余次之用耳。”【19】而且3万吨存煤实际上并没有完成,在甲午海战爆发前五天,丁汝昌给张翼信中提到,“威厂存煤,现仅六千吨之谱。军事一日不息,大队须不时出海,以图巡剿。秋将及半,计封河之期不过两月有余,必须加急多运。【20】储煤不足,极大地限制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期间作战。 海军军舰用煤不仅质次短少,还运力不足,存煤不够。这是困扰舰队作战的大难题。 在丰岛海战岛、甲午海战之间20多天里,北洋海军在7月26日—7月30日、8月2日—8月6日、8月9日—8月13日、8月14—9月2日,这四个时间段里进行出海巡逻,这样巡逻频率是应该的。但在敌情紧急,中日战争即将爆发前夕,从9月2日之后,直到甲午海战爆发半个月时间里,北洋海军却未再进行成规模巡逻,这与旅顺、威海等地煤炭储备不足有很大关系。 军舰用煤,成为紧紧套住北洋舰队的绳索,使它无法正常海巡和快速机动。 望着丁汝昌的急电,李鸿章只能苦笑一声,他岂能不知张翼猫腻背后的用意呢?! 他最清楚:总办张翼给北洋水师提供最糟糕的八槽煤。北洋水师各舰航速大都只有设计航速的一半。而质量上品的五槽煤,则被张翼理直气壮地拿去市场售卖、卖给洋人赚钱,所获数万两白银,都被他“捐”给太后修颐和园、还有和王公大臣们分红利了。 由于长时间使用劣质煤炭,北洋水师军舰实际航速受到严重制约。 以北洋海军最好的铁甲舰“定远”“镇远”为计,设计航速14.5节,实际航速12节,这还是开足马力情况下的航速。使用劣质煤而加速航行,只能以牺牲锅炉使用寿命为代价;而日本海军“吉野”号,设计航速22.5节,实际航速22.5节。日本舰队使用的是无烟煤。【21】铁甲舰时代,海战中,速度是致胜法宝之一。 在战场上,速度就是优势,就是主动权,就是生命。在对峙中,如果无法迅速机动,掉头转向,航行迟缓,那就只能是挨打的份。 “定远”舰是北洋舰队的旗舰,以它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日舰,日舰快于清舰近一倍,那战场主动权就尽失无疑了。 大量劣质煤炭,拖了北洋海军后腿,煤炭供应备战时间不足,本就晚于日本联合舰队,舰队航速又远远落后于联合舰队,使得北洋海军在海战中应对迟缓,且航行缓慢。 “定远”舰、“镇远”舰就使用这样的锅炉。图为德国造船厂的军舰锅炉。 更糟糕的是——长期使用劣质煤,导致铁甲舰锅炉受损。 无奈之举,只能是好坏煤掺杂使用,有时候直接使用丁汝昌所说“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壮汽力,兼碍锅炉”的低质煤炭【22】这种煤炭热量低,动力严重不足,燃烧不充分,对舰用锅炉有致命损害。 早在甲午开战前两年,北洋海军诸多主力舰锅炉都已达到使用寿命极限。 丁汝昌早在甲午海战爆发前一年,就提出要更换锅炉,“嗣奉会示,三舰、四快船请造备换锅炉,议拟宽展年限各节”【23】。 1894年1 月,李鸿章亲自上函海军衙门,再次提出设备更新请求,并就具体费用进行估算:北洋海军共计25舰,有大小锅炉81座,拟分年更换,约需经费 84万两白银。【24】但实际情况是,直到甲午海战爆发前,北洋海军只有几艘军舰更换锅炉。舰艇驱动力是蒸汽锅炉,锅炉是舰队的核心,连基础设施都无法保障,北洋舰队战绩可想而知。 一幅黑白照片印证一个事实:北洋军舰属于“黑烟军舰”。 这是1886年北洋水师接受醇亲王奕譞巡阅时,俄罗斯海军拍摄一张图片。 俄国海军军官帕维尔·杜尔诺沃,在“科尔尼洛夫海军上将号”巡洋舰上拍摄的。
由远及近,依次是济远号、致远号、超勇号、扬威号、靖远号、来远号、镇远号、定远号。每艘军舰烟囱都冒着浓浓黑烟,拖成长长的尾巴。因燃煤激增,浓烟密集,极易暴露自己,不利于战时自我隐蔽和保护。 有人就曾言:“我军全用有烟之煤,数十里外,敌即能窥见,虽黑夜亦能别我船之所在。”【25】据《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记载,在甲午海战爆发那天,上午10点20分,日本海军吉野号上了望哨就发现北洋海军舰队煤烟。【26】据汉纳根报告,到中午11时30分左右,北洋海军了望哨才发现使用无烟煤当燃料的日本联合舰队【27】。相差近70分钟。 双方时间差达到70分钟,正是这70分钟,日本联合舰队指挥层在临战前召开会议,决定利用本队航速优势,紧急制定有针对性作战方案。 在19世纪后期,一般将舰炮分为大、中、小三种口径。 火炮口径越大,装填速度就越慢。北洋水师“定远”级铁甲舰,装备通常在万吨级军舰上才有的305毫米重炮,副炮就只能削减到两门,其他火炮只有对付鱼雷艇用小口径速射炮。
可是实战中,军舰上装备少量重炮以后,由于火炮数量大幅度减少,单位时间内发射炮弹数量就相应减少,击中对方概率就小了。另外中口径速射炮虽然无法击穿铁甲舰装甲,但由于射速高,单位时间内发射炮弹多,不仅对缺乏装甲保护舰只有很大威胁,对铁甲舰炮手也是巨大威胁。 自从 1888 年成军之时,在十年时间里,几乎未添置一艘新型战舰,装备舰队仅有的 12 门速射炮,也是江南制造总局仿制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的“翻版货”,北洋海军其余火炮技术全是停留在严重落伍的旧式慢速后膛炮时代。【28】以当时装备于北洋海军“定远”、“济远”、“经远”、“平远”级军舰、以及日本海军“浪速”级巡洋舰150毫米口径克虏伯1880式钢箍套炮,其炮身通过炮耳轴直接与炮架刚性连接,火炮发射后坐力完全由炮架承受,即所谓“架退炮”。 “架退炮”射击后,巨大后坐力将推动着上炮架向下炮架滑动,以“滑坡”过程来抵消后坐力。这就造成火炮整体非常笨重,而且在发射时都会产生很大位移,再发射时需要重新进行瞄准计算,从而导致射速缓慢。火炮无法自行归位,须用人力操纵将火炮退回原位置。 北洋水师克虏伯重炮、阿姆斯特朗舰炮、岸炮就属于架退炮。 因为大口径舰炮炮弹重量较大,无法使用弹头和药筒合二为一的整装弹,只能采用分装式弹药。在将弹头填入炮膛后,还需要填入发射药包,发射药包在射击后会产生残渣,再装填前必须擦洗药室,在关闭炮闩后,还需要使用小型钻头在药包上钻孔以插进雷管。这些繁琐操作流程会耗费大量时间,进一步降低本就不高的射速。【29】 1891年,北洋海军访问日本长崎,刘步蟾就发现日本海军军力已大大进步,火炮技术有了极大改善,大有赶超北洋海军之实力。为此,丁汝昌等海军将领向朝廷大声疾呼,添船换炮、更新舰体武器装备已经到迫在眉睫的地步。 北洋水师最常使用实心弹,就是弹头内要大量填充泥土和砂石来配重。这种炮弹凭借自身惯性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然后引起舰体自身大量进水,造成船体倾斜,但在击中舰体后并不会发生爆炸。而开花弹则通过弹体爆炸时产生强大冲击波和大量炮弹碎片,来大规模杀伤敌军、破坏敌舰舰体。 弹头装药以黑火药为主要成分,装药量和威力都十分有限。即使305毫米口径开花弹,炮弹虽重292kg,弹头装药也仅有10kg而已。【30】 在1891年,日本工程师下濑雅允研制出下濑火药炮弹,下濑火药主要成分苦味酸,威力是普通黑火药十倍以上。特型是稳性极差,灵敏度高,在极小波动刺激下都可引发爆炸,且爆炸时会产生轻微黄烟。下濑火药威力极大、燃烧性强,甚至可以将钢铁烧弯。 北洋各舰进口炮弹,为购买船只时,随船一并附带而来。打一发,少一发。在此后十多年中鲜有进口,尤其是1891年户部上奏禁止外购军火后,更是彻底中断补充。清政府为解决炮弹供给问题,以国内兵工厂仿造来替代进口。这些国产炮弹问题非常多。 丁汝昌曾就天津军械局所制炮弹质量问题与其多次交涉:这些炮弹有的铜箍过大,需要再行刮削【31】,有的炮弹膛内未装火药【32】。此类缺陷直到黄海海战爆发前均未有效解决。战斗中北洋舰队炮弹故障率极高。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说:“中国所制之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临阵之时,一遇此等军火,则为害实非浅鲜”【33】。 再是可用炮弹短缺。国造炮弹不仅质量问题严重,就连数量上也不能满足作战需要。 ”定远”“镇远”主炮305毫米炮开花弹不足,标准是每炮50发,开战则是可以容纳超过50发,而实际只携带8门炮220发,平均每门炮27发,导致最后一个小时,只能节省炮弹,缓慢发射。而最后只剩3发,装填在炮膛内防止日军跳帮而已。 “定远”“镇远”150毫米炮,每舰2炮共148发开花弹全部打完,也是开战没有备足弹药基数的,每炮100发每舰200发。 整体储备不足,进口克虏伯炮有药无弹,国产平远和南洋舰阿姆斯特朗炮则是有弹无药。又留了一部分给炮台,所以海军就不够了。德国人、军事教官兼李鸿章副官汉纳根,奉命办理北洋防务催办弹药,天津兵工厂于十日前就收到赶造子弹命令,但迄今仍一无举动。【34】 自明治以来,在琉球、台湾、朝鲜等问题上,日本不断挑战清朝领土安全和宗藩体制,双方磨擦不断,积怨渐深。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之后,清国对朝鲜控制比日本更有优势,并且随着洋务运动深入,军力不断增强,尤其是海军军舰占据优势。明治天皇对此深怀忧惧,害怕清国一旦开战,将无力应对,于是,对清备战提上日程。 1882年11月24日,天皇敕谕,为扩充军备,增加征收税费。 1883年2月,推出《军舰整备计划案》,并发行海军公债。【35】 自1883年起8年间,每年下拨300 万日元,加上海军定额造舰费33万,即每年支出333万日元。新造舰32艘;购买11艘军舰,外加1艘远洋水雷艇。 日本向英国定制两艘钢巡洋舰:“浪速”和“高千穗”。由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巡洋舰。军舰长91米,宽14米,排水量3 700吨,航速18 节。配备有2门26厘米、6门15厘米克虏伯炮,2门 6磅速射炮,14门机炮。舰艏为防撞击而加固。这两舰装备有强力液压传动装置,操纵很方便。钢舰靠双螺旋桨推进,建有独立引擎室和锅炉房,并且都有防水隔间。 早在 1885 年,“镇远”、“定远”两舰刚在北洋舰队服役时,日本就盯上两舰,发誓追上北洋海军,开始大规模造舰步伐。同年 10 月,日本以超高薪(工资比一般外国军舰建造专家高出二十倍价码)聘请到法国著名军舰设计师白劳易。白劳易于 1886 年 2 月 2 日,抵达横须贺,为日本海军勤勤恳恳工作四年,设计六艘军舰,包括号称足以击毁北洋海军“定镇”两舰的日本“三景舰”。 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就是法国人白劳易设计建造的。 日本海军军舰数量增加了,但军港、炮台等设施急需建设。此时,国库空虚。 首相伊藤博文想“通过富豪捐款以建造海防设施”。此举得到明治天皇支持。 1890年3月,明治天皇以身垂范,拿出内帑30万日元以充海防之资。随之,地方官员、华族、富豪踊跃捐款,总额达238万日元,都应用在海防上。 自1888年起,日本推出《第二期海军军备扩张计划》:自1889年起5年间,造舰46艘,并设立镇守府、改建兵器火药制造所等,以公债形式募集5285万日元,但被内阁否决。1889年只有巡洋舰“秋津洲”和炮舰“大岛”2舰以及水雷艇3艘开建。【36】 日本以举国之力,发展海军,海军舰艇进入“航速快、快炮多、火力猛”的“跑步”时代。 至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61373吨);正在建造军舰6艘(33330吨),鱼雷艇2艘(165吨)。最关键的是——军舰航速大大提高,“千代田”“秋津洲”19节,“吉野”达到23节,这大大提升了军舰的机动能力。 其中“吉野”号钢巡洋舰,由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舰长110米,宽14米,排水量4150 吨。在机械、锅炉、弹舱、操舵装置上方有坚硬钢制防护甲板。船体被分割为多个防水空间用作煤舱,“吉野”所能携带煤为1千吨,这使得船速和巡航范围得到提升。“吉野”动力为 15968马力,最高航速可达23节,这使它成为当时最快的巡洋舰之一。 “吉野”搭载阿姆斯特朗公司最新武器系统,包括15厘米安炮4门,12厘米安炮8门,47毫米重山内炮22门,鱼雷发射器5具。“吉野”不再配置20、30厘米口径大炮,而改用小口径的12、15厘米口径速射炮。速射炮口径小、速度快,操作更方便,多门速射炮效果迭加,打击能力超过大口径炮,性价比高。它还配备刚刚问世不久的专用火炮测距仪,这意味着吉野的火炮瞄准、测距更为准确、便捷,大大增加了战力。【37】 令人遗憾的是,阿姆斯特朗公司曾向清政府推销过与“吉野”同形制的军舰,未被清政府接受,最终却成为北洋水师的“噩梦”。 “吉野”于1894年3月入列,在甲午海战中是常备舰队旗舰。 这就形成日本海军军舰舰龄短,火力强、机动性更佳的特点。 “吉野”、“高千穗”、“千代田”、“桥立”、“松岛”、“严岛”6艘军舰为19世纪是90年代或接近90年代下水的新锐军舰。其中“吉野”号是1894年诞生于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最新型、最快速宆甲巡洋舰,其他6艘军舰中,“浪速”和“高千穗”是1886年的世界最快巡洋舰。 进口军舰均存在舰龄老迈、锅炉老化、濒临报废的现象。 最新的“致远”级和“经远”级巡洋舰,服役年龄也超过七年,最早引进“超勇”和“扬威”二舰,超过13年舰龄,甚至一度被作为训练舰使用。而最强的“定”、“镇”二舰也超过了十年舰龄,在海军硬件设备上已形成代差。【38】 北洋舰队既无法在短时间内及时获得进口装备的补充,又无法得到质量可靠、数量充足的国内军火供应,所以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出现军械损坏,部件缺乏导致火炮故障情况,因弹药不足而故意放缓发炮速率的事情,而燃煤质量低劣更影响整个舰队战术实施,严重影响舰队作战,尤其是在中方装备本身就落后于日方情况下,更加剧了战局恶化。 日本人拍摄的天津李鸿章公馆。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兼任北洋大臣,在这里一住就是30年。 今天是李中堂71岁生日。去年刚办过70大寿盛大寿宴,太后和洋人都送了贺礼。此刻,总督府内萦绕着喜悦气氛。 可李中堂却欣喜不起来,他执意要到院心的雪地走一走,踏雪赏梅。 身边人不放心,怕他滑到,不肯让他走,就搬把椅子,让他坐在廊檐下看雪。 内廊上都铺上地毡,又有遮风的棉帘子,隔着帘子,能看到外面纷飞的大雪。 71岁李鸿章,眯着眼睛,端详着雾霾沉沉的雪景,一言不发。 那纷飞雪花,每一片都似他心中忧虑,冰冷而沉重。他深知,这一战关乎国家荣辱,民族兴衰。 而赞美他的人寥寥无几。诚如梁启超云: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有多少人能有此胸怀、此眼界。【44】 设外国语言文学馆于上海、造江南机器局于沪上、建机器局于天津、筹通商日本、建大沽洋式炮台、选幼童赴美、请开煤铁矿、设轮船招商局、筹办铁甲兵船、请遣使日本、遣赴德国学水陆军械、派福建船政生赴洋学习、设水师学堂于天津、开南北电报、设开平煤矿、创公司赴英国贸易、筑旅顺军港船坞、开漠河金矿、北洋水师成军、设医学堂于天津……哪一件不是费劲心血、殚精竭虑?!哪一回不是努筋拔力、呕心镂骨?!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45】 放眼全球,这一大变局要溯自欧洲14世纪初文艺复兴和16世纪宗教改革,至18世纪工业革命而大见成效,是为石破天惊的“第二次浪潮”。 人类摆脱自身和畜力体力局限,生产原动力得以成千上万倍扩大。从这个时候起,人类能动性突飞猛进,商品经济加速发展,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开始市场全球化和货币国际化的大趋势。 目光穿过那片片洁白,落在北洋水师舰队上,他心头沉沉浮浮,如巨石压心。 军舰老化,斑斑锈迹似岁月的伤痕,诉说着往昔辉煌与今日困境。军费奇缺,如同一道无法跨越的沟壑,横亘在强国强军的道路之上。 “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46】 太后不信任、皇帝不敢认,诸臣更是浑浑噩噩,度一日撞一日钟。彼等之见,无非五十步之百步之差。举国之大,而不能一跃而起。非变法维新、革除旧习不可,否则一事无成。 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些年,朝廷对北洋的投入不可谓不多。 二十年间,领到朝廷拨款经费达2300万两白银。【39】这笔钱仅有小部分是从国库中拨付,其中大部分由各省分担,还有一部分用海关厘金填补。虽总数可谓巨大,但平摊到每年平均费用并不算充裕,跟北洋舰队一年所需相比仍捉襟见肘。 当时,朝廷计划每年拨付给南北洋经费各200万两【40】,且最初几年,南洋大臣沈葆桢顾全大局,将南洋舰队份额都划给北洋。但每年北洋海军实际到账经费却并不多。原因就是各省财政吃紧。光绪元年到三年南北洋经费全部归北洋,各省解结北洋海防款项总数仅仅“将及200万”【41】,此后,由于军费被各省截留或者被户部挪用等,每年到位数量也不过100万两上下,平均额度仅为50%多一些。 军舰不足、煤炭不足、弹药不足,仿佛是命运的捉弄,让那钢铁巨兽在即将来临的大战前,显得如此虚弱无力。 古老王朝,日薄西山,国家到了虚衰无力境地。两国开战实是用银子堆砌的,军舰实是用银子换来的。列强环伺,虎视眈眈,皆为银子而来。可银子还剩多少呢?
此刻,李鸿章就是一精打细算的会计师,心里划拉着算盘—— 海军是昂贵兵种,不光装备费用,单是每年舰船保养费用和人员薪饷就是一笔巨大开销,购舰所占费用仅是所有军费用中一小部分。北洋各舰每个月军饷合计为48733两,一年约58万两,还有应酬公费年9万余两。此外还有大沽、旅顺火炮维护费用、燃煤经费、鱼雷营及附近工厂学堂物料费用、水兵军服费、外籍顾问薪金、旅顺和威海军医院经费、船坞修船材料费和人员薪水、天津机器局每年为北洋舰队制造各类军火费用以及北洋各地电报局人员经费和天津武备学堂经费,都要从这些钱里拨款。【42】 不仅如此,北洋舰队成军后,旅顺、威海正在兴建海岸炮台和防御设施,这些建造经费也要从每年拨给北洋经费中支付。这些银两相加,每年数目是177万两白银【43】。这些经费仅是应对每年日常运转就十分吃紧,更别提对舰队有所扩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煤矿局提供劣质燃煤、军械提供出现质量问题现象频繁呈现。 大清为专制政体之国,天下皆知闻。一人权倾,举国听命。 虽为权臣,亦小心谨慎,如履薄冰;而满朝文武,虽担国家大事,明知其利当以身任者,亦不敢排群议,违逆上旨,只得唯唯诺诺,俯首称臣。 飞雪漫天,长空黯然。一国前途即如此,天低云暗,前程漫漫,何处是归途?! 惟愿当政者,能体恤民心,仁心笃爱,那便是万民之福了。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既要效忠大清和老佛爷,又要忍辱负重、为国担责。也许这就是他一生的围城与困境。“一勺饮而知海味”,只要做官一日,就得撑起一把老骨,孑孓前行,哪怕骂声如海,唾液成渊。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他是一艘风暴中孤舟,身陷绝境,孤立无援,只能独自迎风劈浪, 岁月无情,命运多舛,心中希望,如风中残烛,在绝望的黑暗中摇摇欲坠。 人啊,身在庙堂,心思江湖,哪里能做到“物我两忘”呢? 雪花依旧纷纷,李鸿章在这孤独雪景中,身影凝重,思绪万千。他紧锁眉头,承载着对国家未来的深深担忧,对水师命运的无尽牵挂。 然而,这漫天飞雪,又能掩盖多少真相,又能抚平多少焦虑? 他愿燃烧一腔热血,尽化春水甘霖,让北洋水师在困境中涅槃重生。 【1】《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六—卷之二百三十 【3】刘屹松《紫禁城的落日:慈禧传》第八章太后归政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 【4】黄潜《花随人圣摭忆•甲午战败之因》(私人笔记) 【6】《中日战争》(续编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页 【9】陈悦《丁汝昌集》(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年 【10】陈悦《丁汝昌集》(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年 【11】陈旭麓等《盛宣怀档案资料——轮船招商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12】陈悦《丁汝昌集》(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年338 【13】陈悦《丁汝昌集》(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年50 【14】苏小东《丁汝昌与甲午海战》《安徽史学》2005年(3)第85-103页 【15】陈悦《丁汝昌集》(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年247 【16】《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下)(1889—1911)吴弘明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93年 【17】陈锐《北洋海军舰船志》现代舰船杂志社2006年 【18】陈悦《丁汝昌集》(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年483 【19】陈悦《丁汝昌集》(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年244 【20】陈悦《丁汝昌集》(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年247 【21】戚其章《北洋舰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22】陈悦《丁汝昌集》(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年240。 【23】陈悦《丁汝昌集》(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年207 【24】姜鸣《中国近代海军史事编年》(1860—1911)北京三联书2017年 【25】戚其章《北洋舰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26】陈悦《甲午海战》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日本海军军令部:《二十七八年海战史》上卷,常备舰队司令官海军少将坪井航三报告,东京水交社藏版1905年第241-242页 【27】戚其章《北洋舰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28】徐泽龙《甲午海战中双方火炮射速及威力的浅析》《黑龙江史志》2014 年第5期 【29】《史海拾遗:甲午战争时期的速射炮》2020年2月13日 【30】陈悦《北洋海军舰船志》(2)失落的辉煌—“定远”级铁甲舰现代舰船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31】戚俊杰、王记华《丁汝昌集》“致刘芗林”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1页 【32】戚俊杰、王记华《丁汝昌集》“致刘芗林、龚鲁卿”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5页 【33】陈旭麓《盛宣怀档案》(三)《甲午中日战争》(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404页 【34】范文澜等《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第7辑《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1894年9月2日北京去函Z字第六三O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55页 【35】(日)海军大臣官房《海軍軍備沿革》東京海軍大臣官房1922年 【36】(日)渡边几治郎《人物近代日本軍事史》東京千仓书房1937年277-278 【37】Launch of A Japanese Cruiser[N].The Times 1892年12月21日 【38】陈巍《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军备过程述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日本法政大学国际日本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39】姜鸣《北洋海军经费初探》杭州浙江省社会科学院1986年05期 【40】张侠等《清末海军史料》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年第615页 【41】姜鸣《北洋海军经费初探》杭州浙江省社会科学院1986年05期转引自《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15第33-34页卷17第25页 【42】陈悦《沉没的甲午》第八章“从历史档案解读黄海大东沟海战中的谜团”,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82-183 页 【43】经费的详细预算数目参考《北洋海军章程》转见陈悦《北洋海军舰船志》2009年版附录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 【44】梁启超《李鸿章传》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5】李鸿章《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清同治11年(1872年5月) 【46】梁启超《李鸿章传》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