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千秋可鉴少穆心——走进林则徐纪念馆

文摘   文化   2024-01-26 21:09   江苏  

      艳阳如初,照彻东南。
  沧海浩瀚,潮拍浪卷。
  于时光间穿梭,徜徉闽海。
  闽山闽水物华新,山水萦绕,景如丹青。
  此地名福州,得天地柔情,灵韵滋润,玮如东隅,福佑榕城。
  行至一朱红门坊,斑驳老墙,幽深庭院,似山岳耸立面前。
  上书:林文忠公祠。
  门牌印着:澳门路16号。
  

  午后阳光,炽烈阳刚。
  福州为涌泉之地,名人辈出。
  林则徐出生地为左营司9号,隔壁罗氏试馆为幼年读书处;他的故居位于文藻北路,称“云左山房。” 
  林则徐纪念馆,称“林文忠公祠”,在福州三坊七巷旁。朱红墙壁,金字门楣,显得庄严肃穆。此馆为林氏后人自建。
  三地相距不远,如星辰分列,光耀古城。 
  林则徐,字少穆、石麟,福州人,为晚清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严禁鸦片,义胆销烟,辅佐社稷,担当国运,有“民族英雄”之誉。
  走进祠堂,庭院有“御碑亭”,赫然立着“圣旨碑”。
  皇恩浩荡,庙堂重任,皆赋予一身。
  回望那片云天,苍天下,伫立着青年少穆,一腔热血在心头奔涌,为国为民为社稷,此为平生宏愿。肝胆间,横亘“报国”二字;热血中,激荡“担当”誓言,于外忧内患、家国乱局中,耿耿而立,任风狂雨猛,惊涛拍岸,亦不弯下刚直的腰板。
  乱世云飞,阴霾沉沉,能在危局中,傲然挺立,将一份忠诚化为意气担当,敢出手、敢独挡、敢挽狂澜于既倒、一身傲骨、血性飞扬者,非林公莫属。
  林则徐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目光敏锐,胸襟开阔,为抗击西方侵华,他奋力反抗;对西方文化、科技和贸易,则心胸开放,学而优用之,师以夷制夷。他主持编译《四洲志》、助力魏源编撰《海国图志》,对晚清洋务运动乃至日本明治维新,均有启迪,不愧“放眼看世界之第一人。”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以立本而固国,立干而图志,大丈夫当如此。“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平生坎坷,荣辱皆尽,生死沉浮,几度跌宕,虽千般难、万般险,仍无愧于心。立心天地厚,修身岁月长,林公此生,便是如此践行,如此为人,如此为官。
  这“林文忠公祠”之教诲,何止于此?!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林则徐自勉联,正是为官为民的真实写照。人生励志,壮怀激越;心怀天下,向风而行。这是林公本色。
     乱世风云起,时势造英雄。雄才经天,德行纬地;上善若水,穆如清风。国有心怀天下、兼济苍生的人,民族方幸,才能走过千百春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午后阳光,分外明媚。
  林公祠堂,为后辈兴建。
  朱红院墙,宽大院落,坐西向东,有仪门、御碑亭、树德堂、海纳厅、云左阁、临水亭园等。楼阁亭台,花木扶疏,池塘映月,为一隐身养性之处。
  虽近秋色,毕竟闽东。林木环翠,盎然绿意,见澄潭碧渚,小径曲折,为幽丽奇境。
  伫立园内,沐浴阳光明媚,更思林公一生功德,令人感慨万千。
  林则徐,四岁读书习字,七岁能写好文章,十三岁中举人,二十七岁中进士,素有“神童”美誉。如此壮举,即在今天,也是个神奇之人。
  平生视读书为快事,手不释卷,并立下“经国救世”之志。少年时,所作七言联句,意蕴博大:“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如日东山能再起,大鹏展翅恨天低。”
  这气势,与山海齐平,与苍穹比肩。
  循深深院落,一进、二进、三进,踩着林公当年步履,步入深院。
  馆中有真迹,他写下千古家训“十无益”,留传后世,引人深思:
  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二、不孝父母,奉神无益;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五、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六、作事乖张,聪明无益;七、不惜元气,服药无益;八、时运不通,妄求无益;九、妄取人财,布施无益;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人的一生,需有志向,需有自省,需有警钟长鸣。这“十无益”便是人生的警世恒言,紧随一生步履。清廉自律,慎守儒风,独吟“静坐读书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便是读书人的“芝麻开门”。
  林则徐,36岁至52岁16年间,官运亨通,从浙江杭嘉湖道,官至湖广总督,历官14省,统兵40万。曾历江苏、湖北、湖南、陕西、河南等地,兴修水利,赈济救灾,整顿吏治,兴办盐务,改革弊政,为国禁烟,义薄云天,功铭汗青。
  “海边天岸,山绝我峰”,字字如金,即是系在花翎顶戴上的警句。
  为官者,不易;好官者,更不易。宦海沉浮,经世励功,尽瘁披肝,爱民忠勇。社稷安危肩上担,黎民疾苦梦中寻。这是做官的本份。
  为官生涯中,皇恩与苦涩并行。荣耀多少,苦涩就多少。像官帽随时被拿上拿下一般。当荣辱恩威一起涌来时,多少庙堂暗算、利诱交织、割地赔款、洋人威逼,如潮狂卷,在心头跌宕起伏,未曾使他屈服、沮丧、抽身退步、乃至蜕变人格。
  正是那海、那山、那峰,作为生命的奠基,灵魂的支柱,在支撑、在抵抗、在立起巍巍人格的高峰。
  这峰岸,是一个大写人格的铮铮傲骨。

  胸中有天地,眼中有百姓,肩上有担当,如此为官,如此为民,江山便可永葆,人间便有温暖,泱泱大国,便能挥洒干年壮阔,走向繁荣富强。
       不畏浮云遮望眼,位卑未敢忘忧国。胸藏河山,心寄家国之人,以常人不能为之力,去实现理想的救赎,实为国之干臣。

  馆中有壁画,铁线银丝,一笔一画,记录林公治水兴邦业绩。
  风雨如磐,雪浪滔天,岸畔、船头、决堤口、惊涛处,屹立的身影,巍然如山。
  林公沿着运河线,一路走来,栉风沐雨,勘踏水情,体察民生。
  浙江海盐,海堤危急,良田被淹。时任杭嘉湖兵备道,治水缺钱,他捐出廉银,充作修塘经费,“新塘采石,必择坚厚”,塘筑精策,成为全国治水样板。
  福州西湖,淤积成滩,农田干涸。其时在家丁忧,遂与当地官绅,协力重浚西湖。出手惩治豪强,缉拿贪腐,砌筑千丈巨石驳岸,终解民忧。并为李纲祠题一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 
  洪泽湖畔,巨澜扑来,水势情急。虽丁忧在家,仍接旨抗洪。洪泽湖大堤上,块块石工墙都记得,每个铁锔都记得,“林工”二字,铁骨铮铮,忠诚赤胆,可鉴苍天。
  林公治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主持治理长江、黄河、吴淞江、黄埔江、娄河、白茆河、海塘等水系。他像老马识途,辛勤驱驰,无怨无悔。国家需要时、地方紧要时、百姓危难时,皆想起林公。
  然,国家即像一具衰败老躯,内虚中空,苟延残喘。鸦片横行,毒害百姓。目睹惨状,他上书称: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无御敌之兵也;国家亏空,军队无充饷之银也。”
  于是,奉旨钦差,南下禁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查封十三行,收缴鸦片。并修建炮台,编练水勇,积极备战。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于虎门销烟。他亲自监督,所缴鸦片淋上桐油,进行搅拌,堆起焚烧。当鸦片燃烧时,浓烟弥漫,许多瘾君子做深呼吸状。销烟后,这些人将残膏余沥,收刮起来,再此提炼,竟有鸦片膏炼出。林公再次收缴、重新销烟,以盐卤、石灰,海水浸化,将剩余泥浆,冲入大海。
  两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鸦片,终灰飞烟灭。
  朝野上下,震惊不已。
  禁烟大战中,林则徐已觉察英军以武力制华之意,提出“师以夷制夷”,“以器良、技熟、胆壮、心齐,剿夷抗敌”,购买西洋炮,仿造西洋船,并购买武装商船,改成水师训练舰,并组织狮子洋大操练;翻译出版《华事夷言》、《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并提供给魏源,写成《海国图志》出版。
  此时醒悟,其时已晚。英军船坚炮利,蒸汽船驰骋如入无人之境,飞驰大沽口,直逼京师,朝廷顿惊。
  厦门、定海、镇海、宁波沦陷;虎门、广州之战,清军大败。
  朝廷奸臣,推诿林则徐抗英不力;英军要求严惩林则徐。
  这一刻,林公就像一头无罪的羔羊,躺在有罪的砧板上,引颈待宰。
  一个人的苦难开启一个国家的苦难,由此开始。
  这个国,是他深爱的国;这个苦,是他挺身换来的苦。
  一年后,1842年8月,《南京条约》在下关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
  他的国,从此进入晦暗如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长夜。
  长夜漫漫,黑暗中,一寸寸中华土地、一锭锭雪花白银,归于英伦。
  割地赔款,才刚刚开始,因为后面还有几十个不平等条约在排队呢!

    “板荡识忠臣,国危思良将。”山川河流尽在胸,治国安邦是抱负。兴修水利,治理河道,造福百姓,遗福后世,是为官者正道也。
   心忧百姓,呵护黎民,保佑苍生,矢志禁毒。这一幕幕景象,令人肺腑感动。国之重臣,重在将百姓放在心上,重在将江山护在怀里。如此官人,何愁国之不兴,民之不跟?!

  西风古道,黄沙卷尘,一驾马车,踏入大漠。
  孤独出关,孑孓一身,临风回首,苍茫大地。
  身后关城,眼前荒漠,赤地千里,荒无人烟。
  林则徐不禁吟起那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是被遣戍伊犁、于西安与家人告别时所作。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则徐因禁烟而被贬往伊犁。途经嘉峪关。登上嘉峪关,回顾来路,瞻望前程,感慨万千。
  鸦片战争,败于列强,朝廷将他当作替罪羊,降为四品卿衔,“从重发配伊犁,效力赎罪”。这只帝国的替罪羊,逆风而上,西进边陲,流放三年。
  在遣戍伊犁途中,1811年6月,黄河开封张家湾决口。众官皆束手无策。此时,军机大臣王鼎想起林公,便上奏朝廷,举荐林则徐治水。圣旨到:“着免去林则徐遣戍伊犁,先行发往东河效力”,他火速赶往开封治黄抢险。
  林则徐带病支撑,带领众人,夜以继日,堵复决口,与当地官员、水工谋划治河方略,并修筑8756米长黄河大堤,被世人景仰,尊称为“林公堤”。
  治黄佳绩,功绩卓著,本想“戴罪立功”,皇天开恩,免去新疆苦役,但圣旨如雪,从天而降:“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在场官吏愤愤不平,开封百姓闻之,“皆扼腕叹息,多有泣下者”。 
  他只得策马西进,再上征途,时年56岁。
  “出门一笑心莫哀,浩荡襟怀到处开。”霜雪扑面,边塞苦寒,策马天山,流放伊犁,以慷慨赴死之豪气,勇赴人生险恶峰巅。
  到达新疆后,他并未静养治病,而强撑病体,调查民情,修水利,垦荒漠,固边防,行程三万里,勘复南疆,屯田戍边。
  “坎儿井”,最被百姓乐道。林公借山前雪水,建地下银河,修暗壕拼接,每隔数丈,以明井相连,地下横渠纵横,雪水奔腾。涓涓清流,流进荒漠深处。百姓掬一捧清澈雪水,沁透心田。雪水灌溉荒漠,将大漠戈壁变成良田,不毛之地变成肥沃绿洲,瓜果飘香。此井被人民称为“林公井。”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虽于含冤落难之际,仍能宠辱皆忘,热血激荡,奋发有为,勤恳做事。为深谙西洋,学习西技,在新疆,他六十年岁,始学英语。方法颇为笨拙,以汉语谐音,缀其英文之后,一句一读,声声不息。
  三年流放,铸魄炼魂,磨砺筋骨,锤炼坚韧人格。
  林则徐,一位晚清风雨中的忠臣,报国志向远大,爱民之心赤诚,勇于忍辱负重,胸襟乐观旷达,意志百折不挠,于国难当头时,力挽狂澜;身处逆境,遭遇苦难,人格与灵魂,依旧不失伟大与高贵。
  1845年9月,林则徐被释还回京,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
  1850年9月,再任钦差大臣,赴任途中,于11月22日在潮州病逝。
  巍巍砥柱,在风雨如晦的历史大潮中,终凝成一尊雕像。

    看赵丹电影,特别是林则徐送别两广总督郑廷桢时,撩起官服,跑向山坡高处,望着孤帆远影,那依依不舍眼神,如刀刻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虽革职流放新疆,悲愤在胸,艰辛尝尽,却矢志不移,与新疆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为人民造福,深受百姓爱戴,开创一代伟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德。 


  “林文忠公祠”,与三坊七巷,近在咫尺。
  市井喧嚣声,逐浪传来。身居闹市,庭院宁静,不为所动。
  徘徊馆中,英雄坎坷,一一读来,不禁热泪盈眶,心海翻卷……
  时代纷杂,风云际会。把目光凝视向历史深处,那里有值得我们崇敬的英雄。晚晴乱局中,能够眼光纵横,目及辽阔,放眼看世界,唯林公莫属。
  斗转星移,世事轮回。林公看世界,世界亦在看林公。
  前世解药,今朝依旧医患。
  英国伦敦蜡像馆,铸有林公蜡象,那容貌轩昂,忠正勇毅,令人肃然起敬。此处乃是鸦片战争军舰起锚处。
  美国纽约,建有林则徐广场,星条旗侧,林文忠公,青铜身姿,傲然挺立,凛然正气。
  今日禁毒,依然是世界难题。有林公在前,精神不朽,雄风万里,可慰清白天下。
  千秋华夏,侠骨留香;海韵天风,河山壮丽。所幸,忠臣守护;所盼,黎民希望;所仰,国之脊梁。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林公,千古忠心!
  走出林则徐纪念馆,心潮起伏,不禁吟道:
  
  策马拜岳散衣行,
  宦海东风几度春。
  剑啸风骨撑社稷,
  功资砥柱屹国魂。
  治湖孝悌镇淮水,
  销烟义举惊虎门。
  何患乾坤无日月,
  千秋可鉴少穆心。
  
       世间青史,镌刻英雄史记;大地春色,惟望暖遍人间。人生,乃一场漫旅,沉浮跌宕,坎坷颠沛,唯有理想烛火冉冉,照亮征途。只要心火不灭,脚步不停,就能走向如画梦境,实现大同。

江淮家园
关注社会新闻 解读热点讯息 纵览人文风景 探寻文学天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