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为古清口古运道。
水穷沧海畔,路尽小山南。一蓑烟雨中,矢志寻那身影。 于此,苦苦等待,非为一面之缘;驻足徘徊,只为一睹风采。 题图为淮阴马头镇古清口运河故道。
极目眺望,旷野辽阔,暖风吹过田野,只有一株大树,洒下绿荫。 秦王十三继位,二十二亲政,三十九岁马踏六国,一统天下,普天之下,莫不臣服;六合之内,皆皇帝之疆,成就泱泱大秦王朝。 凭借一世功勋,甘罗得到秦王嬴政嘉奖,授上卿(相当于丞相),封赏田地房宅,封地为淮阴,建甘罗城。 《史记》云:“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先秦各诸侯国皆设卿,分上中下三等,上卿是最高等。大国下卿相当于小国上卿,大国上卿相当于小国太上皇。 秦统一后,甘罗受封并筑城于淮阴。秦律规定:“封”为土地所有权标记,凡皇帝赐封土地,均受秦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占。 《江南通志》卷二十三载:“清河县知县署在清河口,明洪武三年即旧基重建,县丞署在甘罗城。” 明诗人张羽以诗定位:豁达两河口,前与黄河通。高岸忽斗折,清淮汇其中。甘罗城在南,韩信城在东。一为秦人英,一为汉家雄。人生有不死,所贵在立功。②诗以清口为坐标,将甘罗城和韩信城指明方位。 明永乐初,漕运总兵官陈瑄置新庄闸于入淮之口,后移于三里沟,在甘罗城东南,称“通济闸”。甘罗城东有天妃祠,祠东北为天妃口。明万历六年( 1578年) ,潘季驯为使黄河水不得直射清淮,“迁通济闸于甘罗城南,淮、扬间堤坝无不修筑”。闸西接淮口,即今运道。 历代文人墨客,过甘罗城时,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 《咸丰清河县志》亦记载:“枚皋墓在淮阴故城,枚乘宅在淮阴故城南二百步,韩亭在淮阴故城南,枚亭在淮阴故城北……”淮阴古城曾于甘罗城。由此可推算出枚乘宅在淮阴古城里的方位。 枚乘故里,南临运河故道,面前即是碧波荡漾的运河口。千古清口,黄淮运交汇,跌宕千年风云,见证古淮阴的繁盛身影、清秀面容。
题图为淮阴马头镇古运河故道。
昔日景象,在眼前叠现:一座春秋时城池都邑,拔地而起,黄土垒起,夯土砸实,叠成城池。 《淮阴文物志》载:“元泰定、明崇祯曾在此建治。”《山阳志》:“明万历中,于甘罗城掘得古钱两枚。”《天下郡国利病书》、《民国淮阴志征访稿》称:“甘罗墓在甘罗城。” 南宋嘉定年间,赵伸夫知楚州时,曾“献议于朝,谓淮阴之门户,县北遗址俗呼为甘罗城,六朝驻兵之地,盍亟修之”。甘罗城旧基曾筑小堡,藏车战船以待用,用于城池守卫。将淮阴县治迁于甘罗城,以城拱卫楚州,大大增强了楚州军事应变能力。 明永乐初年,诗人吴溥( 1363—1426) 有《赋甘罗城赠王纪善可贞》诗云: “竹篱茅屋三两家,垂杨夹道鸣雏鸦。”人间烟火,田园归隐;牧童牛背,短笛横吹。只是“人间岁月惊几换,昔时城郭今桑麻。”世道沧桑,岁月转圜,如过眼云烟,淡泊如水。 一座城池,于历史长河中,随波起伏,变成一叶扁舟,遥遥西去。 田野陌上,古城杳杳。千古城池早已藏于黄土之中,成为历史之谜。“一蓬夜雨家山梦,千里春风淮海身。”历史如烟消逝,但清晰的印痕却刻于心间,这是无法抹去的。
题图为甘罗城遗址。
东近三闸,南朝洪泽湖,西临张福河,北接黄河、运河。 那时,淮阴古城,明月皎洁,微风沉醉,美酒甘醇,城池巍峨,令过往诗人,吟咏千年,咀嚼千年。 此地为今淮阴区马头镇街道东北约200米处(马头镇码头村二组),当地人称“子城头”。此处即是甘罗城遗址。 《咸丰清河县志》载:“甘罗城周427丈。”(约1423米)。 2007年,淮安市博物馆文物专家对甘罗城进行考古挖掘并考证,甘罗城遗址南北长560米,东西宽200-300米,整体城池轮廓呈“甘”字形,现存遗址南城墙长300米,西城墙长560米,城墙宽36至38米;北城墙长200米,城墙宽33米,局部有宋代加固城墙的青砖,城池总面积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时有秦代陶器出土④。 一脉长淮,烟雨飘然。古城池有过满滩新涨,凉月清欢。 晴云飞鹤,春浪棹急,夕阳帆影,回首看,古城已淡成一缕云烟。 此去千里,浪连天远。其实,心中有暖意,何惧秋风凉。 2007年,考古队在甘罗城遗址挖掘出秦代陶器。源自考古队钻探报告。 甘罗城遗址已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清口枢纽核心展示区主要内容。
题图为淮阴马头镇运河故道。
遥想当年,甘罗年少,运筹天下,为秦皇勋业,威震四海。 当年筑此高城,留得千秋名在。走进甘罗城,昔时城郭,满地桑麻。见竹篱茅屋,垂杨夹道,散淡人家,闻鸡鸣雏鸦,声传城垣,惊叹人间岁月,几度春秋。 甘罗城,从南宋嘉定年间新城矗立,到清乾隆二十六年县治东迁,曾三度为淮阴、清河县治之所在的城池,存世四百余年。 那一晚,漫步码头古镇,听淮水潮水,轻拍堤岸,见万家灯火,倒映水中。远处有夜航船往来,时有隐约汽笛声,似震星月摇晃,水色荡漾,窸窣声响。 良久,心头嗟叹:历史深处的城池,已化作史书中的几行字,变得轻飘而遥远,如叶落大地,潮归大海。惟有一泓运河长流,寒星傍月,渔火渺渺,棹歌隐隐。 夜色下,河水静流,即像千百年前那般,默默滋润沿岸人家、乡村和城镇。 立于马头镇运河故道畔,回首苍凉历史,望河枕万家云烟,如此斑斓景,最抚凡人心。历史就是这般历程,一浪叠一浪,浪叠浪消,永无止境。唯有这烟火气不灭,山水情共漾,明月心仍在,这世间即温暖如春。
① 《方舆胜览》:“东楚淮阴,许氏《说文》:‘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县在淮水之南,故曰:淮阴。”(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四十六) ② 明·张羽《清口》(《静庵(居)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北宋·徐积(1028年——1103年)《登淮阴古城并序》:“盖以传考之所谓甘罗城者,非也。谓之淮阴故城,可也。余登斯城,为之叹息久之,盖韩侯天下之奇丈夫也。方其寄食妇人,受辱于市,其志固巳大矣……” ④ 《甘罗城遗址钻探报告》。2011年,甘罗城遗址被江苏省政府确定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